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今日在座的都是工部大佬,所以朱瞻基才敢在他熟悉的领域,来给这些大佬上一节课。

    即便是这样,他也要小心谨慎,注意不要说儒家半点不是。

    他是来拉拢人心的,可不是来拉仇恨的。这个时代,哪怕儒家有千般不好,那也是绝对不能说的。

    他只需要提出问题,却不一定要解决问题,只要今天的问题,能让这些人深思,能传播出去,这就足够了。

    有了这些计较,朱瞻基开口了。

    “纵观历史,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显学主要有几个方面。农学,文学,理学,地学,天文学,医学,格物这七大类……”

    听讲的众人虽然觉得朱瞻基的话有些逻辑问题,但是朱瞻基刚刚开口,这个时候虽然众人的心里有些不服,却也无人打断他的话,只想听听朱瞻基后面会怎么说。

    可是谁知道朱瞻基抛出了这个论点,然后就不在总纲上再多说,直接细致分析起了这个七个大类的作用。

    “农学乃是人类顺应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重要学科。当人类学会了耕种,学会了利用自然之力生产食物,农耕社会的模式形成就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人类不再随着食物迁移,形成了定居式的部落模式。自三皇五帝起,部落制度逐渐没落,形成了更强有力的国家形态,这组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显著的民族特征,也是区别华夏民族与蛮夷的一个重要方式。

    我们华夏民族从来都不是以血统论,夷狄入华则华之,华入夷狄则夷之。数千年来,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华夏只有黄河流域一地,逐渐发展到如今北至奴儿干都司,南至交趾,东至东海,西至西域的广大疆域,遵循的就是这一套理论。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血统,愿意使用华夏的文字,愿意使用华夏的礼仪,愿意遵循华夏的风俗,那么他就是华夏儿女。”

    这个时候,还是德高望重的宋礼开口质疑道:“殿下,以臣之见,此番结论更多是以学说的根源性质来甄别,而不是以农学来分别。”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但是农学的利用是从四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的,那个时候,连文字都还没有统一,各种学术也没有出现。所谓的以学术甄别,不过是后人对这一阶段的总结,而不是学术决定了分别理论,宋尚书以为呢?”

    这一点宋礼也无话可说了。孔子出生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但是华夏民族的融合却已经持续了四千年,他再不要脸,也不好意思说这一切是儒家的功劳。

    华夏民族的形成,最初就是以农耕社会的形成为起点,任你口绽莲花,也反驳不了这一点。

    举个例子,就好像文字的分类,后人将文字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只是后人对不同形式的文字的总结,而不是后来赋予的名字决定了文字形成的规律。

    “其次是文学……”

    朱瞻基的话一出口,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也是所有人最关注的一个要点,因为文学才是真正决定华夏民族传承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文学可不是诗歌,辞赋,戏曲,而是真正的学术之说。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让他跟这些大儒较量学说,他拍马也赶不及,所以他扬长避短,之说建立一个分类的框架,自己不填补任何内容。

    他不是儒家学子,他是皇子,所以他具有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评价各种学说,有天然的立场。

    儒家再霸道,也只是为皇家服务。要是没有这个身份,恐怕朱瞻基一开口,就要被口水淹没了。

    在这个时代,你若是不成为一个大儒,根本就没有说这话的资格。

    “自秦皇之前的诸子百家,到汉代建立独尊儒术的学术思想,一千多年来,儒学成为了显学之中华夏民族区分他族的明确思想地位。儒家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传承与淬炼的作用,这也是如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的话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作用,也让所有人的心放下了大半。如果朱瞻基敢说儒家半点不是,恐怕整个朝堂都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帝国继承人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其他学术也有积极的一面。自汉武时期儒家为了适应历史的变化,就一直在积极适应各个时期的需要,甚至吸收采纳了其他学术的优点。比如今天在座的诸位,工部的作用,就是以儒家为里,墨家为表,以工具的利用促进历史的发展。”

    虽然觉得朱瞻基的话有些歪理,但是工部的众人还真的无法否认。工部为什么一直是六部之中最后一位,就是因为他们的作用更多是在行动上,而不是思想上。自儒家当政,思想的重要性就一直高于行动。

    像东晋时期,敌人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原,汉王朝都要灭国了,人们还沉浸在所谓的清谈,所谓的忘我之中,那些抗击敌人,想要做点实事的人就是粗鲁之人,这就是非常极端的代表。

    工部是干活的,所以就排在六部的最后一位,哪怕他们的实际作用要比其他部的作用更大。

    像那个礼部,天天屁事不干,但是还要排在兵部和刑部的前面。

    朱瞻基也知道自己是投机取巧,指望他在学术上超过这些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今天要做的就是提出问题,所以一开始,他就直接明说了是想要讨教。

    这也是因为今天下面坐的是工部吏员,是他最重视的一个部门,要不然,他才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想要收获他们的好感。

    “儒家毕竟是显学,是自汉以后,每个朝代管理朝政的根本准则。在内里,儒家思想融合了华夏文明发展以来的诸多思想。真正的核心,乃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结合的华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了墨家、及荀子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

    朱瞻基有些黔驴技穷了,他对思想的认识本就不深,现在不过是拿一些后世的总结在忽悠人。所以在他觉得干货不多的时候,他就故意抛出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果然,下面的人听的一头雾水。朱瞻基的一些词都是很有新意的词,不过他们稍微想想还能明白。

    但是现在这个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词组,让所有人如同在听天书了。以至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来,都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见所有人都望向自己,宋礼不好意思地干咳了一下,平揖问道:“请问殿下,恕老朽愚昧,这朴素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恩格斯在后世总结的,也是西方公认的古中国主流哲学主义思想之一,与道家哲学,同是西方最喜欢研究的古中国哲学,所以朱瞻基才听说过一些。

    虽然他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也算是勉强能应付这些人了。

    “所谓朴素,也称素朴出自庄子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唯物,是对世界的认知,这个世界的组成,究竟是以唯心为主,还是唯物为主?主义,则是对事物的总结。组合起来的意思,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础认知的总结。”

    这么多的概念,所有人一时之间都有些接受不了,有点被朱瞻基给绕晕了。

    所有人都在思考,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究竟是哪一种?唯心,唯神,还是唯物?

    最后发现,自己都还是唯物主义者。

    因为中国人虽然信仰鬼神,但是这只是对不了解事务的一种敬仰,而不是信仰。

    自古以来,中国人信仰的还是自己的祖先,也坚信这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殷周时期的八卦说和五行说。《管子。水池》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宗”的思想。

    尹文学派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进一步发展精气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统一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

    中国的自然哲学家们也曾涉及到物质有没有最小单位或物质能不能无限分割等问题。惠施提出“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无内可言。也有人主张物质可以无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

    还有中国科学发展基础的五行学说,也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不管是朝代更迭,还是中医理论,这些都是从五行角度,受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衍生出来的。

    可以说,这也是儒家学术的根本基础之一,如果否认了这一点,就等于否定了儒学,这可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今天申请一下,只有一更好不好……)

    

第九十三章 格物() 
朱瞻基的学术不够,技巧来凑。他用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这样不仅能规避儒家学子对他的质疑,更能引起他们对整个社会构成的研究和质疑。

    在他们研究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他们是不敢来质疑朱瞻基的。

    而他们想要把这些想清楚,也非常困难,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真要分析清楚后,他们也会对儒家的学术垄断产生质疑了,因为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

    只有质疑才能进步。

    当然,他们现在不会发现这一点,他们都已经被朱瞻基抛出来的理论给震撼了,觉得自己这几十年的见识几乎要被颠覆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受了先辈的学术,不敢质疑,不能质疑,这是儒家尊师重道思想下的一个弊端。

    在一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敢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这话你在华夏说出来试试看,保证第一时间你就声名涂地,千夫所指。

    不过,陷入深思的只是那些工部吏员,幼军的这些年轻人却没有这么复杂的思想。他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军人的服从教育,接受的都是实用性的技能培训,这些对他们来说太深奥了。

    但是,能够接受到这样总结性的新知识,他们的心里只有激动和思考。

    这个话题说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所以朱瞻基不等他们质疑,就把话题又谈到了下一个话题。

    “何为理学?非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只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分支,真正的理学是基于唯物主义思想的道理之学,明理之学。其最具代表性的学问,就是算学。商代人已使用十进位法,有了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

    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里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等书中记载了乘法九九表。《墨经》中提到了几何学中的点、线、面、方、园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但是这些只是筹算范畴,真正的算学,应该是组合计算之学,我认为用数学来称呼,更具代表意义。而最能代表组合数学的著作,就是春秋时期成书的《易经》。易经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就是含有组合数学逻辑的基础。”

    这又是所有人都无法辩驳的一点。周礼六艺就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所谓的儒家六艺不过是将周礼六艺据为己有。

    所以现在,他们不能说数学不重要,因为数学的应用,可以说比儒学还要广。一个农户,可以不识字,但是必须要懂算数,否则买卖东西都是问题。

    要说硬着头皮说不重要,那儒家干嘛还要把这些融合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呢?

    一开始众人没有意识到,但是现在却发觉了朱瞻基的滑头。他完全是只管挖坑不管埋,提出问题简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就难了。

    而且,他才十七岁,又是太孙,其他人也不能因此就责怪他。相反,还因为他的身份,他们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

    现在,他们干脆就不插言了,想听听朱瞻基到底最后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至于地学和天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划分在一起,但是又有根本区别。相同之处是这两门学问都是教会我们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天文学更多偏重在理论和未来,地学偏重于应用和现在。通过天文,我们知道了春夏秋冬,春播夏种,秋收冬藏,通过地学,我们能将世间万物都为人所用。金银铜铁锡,这些都是这个世界赐予人类的礼物,甚至就连随处可见的泥土,也能烧成砖,建造高大的房子。

    可是我们现在应用的这一套,依旧是一千多年前的技术,为什么这些技术从发明到现在,特别是最近一千年来,就再也没有提高呢?”

    这些工部吏员当然知道是什么原因,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正面回答。这个时候,所有人都隐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