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敬此人多次随大军出征,作战勇猛,进退有度。第三次出使的途中,协助郑和攻破锡兰国都,生擒其国王亚烈苦奈儿。

    第四次出使途中,途径苏门答腊岛,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唐敬又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

    选择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人与他的属下都是经历过大海考验的,不怕他们晕船。

    不过,唐敬他刚出使归来,大部分将士如今都在泉州休整,此人本人也在接受了朱棣的奖励之后,在京休养。所以朱瞻基只是有这个想法,还没有召见他。

    现在开始组建船队,出海最早也在年底了,所以朱瞻基暂时不急。

    “殿下,锦衣卫纪指挥使求见。”

    大厅里议论的声音一下子停止了,众人的目光都望向了端坐在长桌一头的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摆了摆手笑道:“诸位继续,我去去就来。”

    刚走出大殿,一位年轻的海军守备挡在了朱瞻基的身前,俯身抱拳道:“殿下,臣黄渊有一事相求。”

    黄渊乃是如今的交趾布政使黄福的大公子,他原本是作为海军与交趾磋商改制海军的联络人被派驻到京师,

    但是现在交趾的局势大变,朝廷有了将张辅封于此地的计划,只等这次战事结束,就会有一个结果。

    现在就连黄福都要调回来,所以黄渊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

    不过此人也算年轻有为,得了刘江看重,将他由千总提升到副守备,留在了海军总部当差。

    如今的海军处处在改制,海军总部也组建了六个督军使,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改制小组,分赴各地监督水师到海军的改制。

    抽调各地精兵强将,组建专门的战斗舰队。统一将海军各地的资产做一统计,然后统一训练,统一供应。

    黄渊五月就被派到了胶东半岛,返回京师不到十日。如今天气炎热,他有来回奔波,削瘦了许多。

    不过他原本有些微胖,如今瘦了一些,加上肤色也晒的黝黑,倒是没有了原本的书生气,有了一丝将领的威严。

    朱瞻基对黄福有很高的期望,因为这人是大明少数真正的干吏。不管什么职位上,他都能做的井井有条,挑不出半点不是。

    因此他对黄渊也是另眼相看,海军诸将无不知在年轻一代将领中,朱瞻基非常欣赏黄渊。

    也因为是他,所以众侍卫才没有阻拦,任他直接拦到了朱瞻基的身前。

    朱瞻基和声和气笑道:“黄守备何事相求?”

    黄渊沉声说道:“臣闻知殿下如今欲建第三支使团,故自告奋勇,想在使团中谋一职位。”

    “黄守备不喜京师繁华?”

    “非也,京师繁华臣甚喜,但是臣投笔从戎为的就是欲扬威于海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与地方将领为一点利益锱铢必较。”

    虽然他的话说的直白,但是却更让朱瞻基喜欢。作为改制小组的一员,每天面对的事务就是跟地方将领相互算计,相互妥协。

    朱瞻基虽然没有具体参与,但是也知道每天面对的都是狗屁倒灶的烦心事。

    黄渊既然是投笔从戎,当然是怀着建功立业的想法,不然的话,从文官入职,会比当一个武将更安逸,也更清贵一些。

    对黄渊的毛遂自荐,朱瞻基还是很高兴的,点了点头说道:“潜九既然有如此抱负,孤定不会让你失望,你就做好吃苦头的准备吧!”

    黄渊大喜,长揖到地道:“潜九定不辱使命,为大明开疆拓土,弘扬国威。”

    黄渊虽然不从父命,从文臣变成了武将,但是其乃胸中自有沟壑,而非年少偏激。

    自朱瞻基永乐七年开始组建幼军,当时还在京师备考,欲中进士的黄渊。就看到了这个大明公认的继承人,跟如今的皇上一样,重武轻文。

    黄福虽然能力出众,但是官路并不顺畅,数次差些就彻底栽了。

    黄渊看的清楚,文官当的再好,也要看皇上是否喜欢你,而且在这条路上,阴谋诡计比武将更多。

    他若从文,会自然地被划进父子一系,父亲若倒,黄家必倒。

    所以他才想到了投笔从戎,在军中闯出一番事业,与父亲一文一武,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更不会将家族安危系于父亲一身。

    他的确也赌对了,朱瞻基年纪越长,偏爱武事就越发明显。更让黄渊庆幸的是,他竟然还成了海军的总司令,统管大明海军。

    黄渊当初进水师,那是因为交趾大军大都在张辅的率领下,黄福这个文官是丝毫使不上力的。

    所以将黄渊安排进了自己有一丝影响力的水师,如今却是歪打正着。

    黄渊学富五车,又勤奋好学,能吃的了苦,在水师这几年,虽然还没有机会发挥,但是积累已经足够。

    如今来到京师,一遇太孙,也就有了化龙的机会。

    身在海军总部,要组建以王景弘为首的第三支使团早就不是秘密,能够随王景弘出使,虽然路途危险,但是远离朝堂纷争,更能有机会建功立业,比待在大明更有前途。

    何况他也打听过了,王景弘这支舰队,主要出使的是一些生番地区,而这些地区,绝对少不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朱瞻基当然不知道这个黄渊已经将他摸透,迎合着自己的喜好。不过他即使知道,也不会在意,因为他更重视的是他有没有能力。

    一个擅长布局,擅长思考,并且有能力去实施的人,会让他更喜欢。

    海军大院的门口处,兴建了一片会客厅,来海军办事的其他衙门的人员,都是在这里进行接待。

    一号会客厅内,纪纲带着庄敬坐在长桌前,安坐如钟。

    这间会客室与后世的会客厅相差不大,有休闲聊天区,有一个长桌方便谈判。

    看着这与其他衙门完全不同的布置,心里没有丝毫怀疑,这一定是出自殿下的手笔。

    如今的其他衙门也都兴起了一股向海军学习的风气,还别说,这样一来,任何公务都变的容易沟通起来,还不会影响本部的工作。

    (新书成绩扑街了,昨天有些失落,所以更新晚了,今天跟大家说声抱歉。我会尽快调整好心情与情节,以更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大家。今天保底两更不会少……)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二七章 拜祭() 
见朱瞻基进屋,纪纲和庄敬两人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抱拳行礼。“臣纪纲,庄敬,见过殿下。”

    “不用多礼,可是前往东瀛的准备已做好?坐……”

    屋内没有其他人,纪纲也就不卖关子,待朱瞻基坐在了椅子上,他也坐下说道:“此次随內监商船前往,臣倒是不必费心。臣今日来,只为了锦衣卫如今策反的数十东瀛学子与外交使员。如今东瀛内情已清,这些人除留十余人于我带路,其余人等该如何处置?”

    如今的大明是天朝上国,久慕天朝文化的日奸多不胜数。许多东瀛学子到了大明以后,穿大明衣,说大明话,并以身为东瀛人为耻。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住在应天府的东瀛人已经超过五千,他们大多是东瀛的贵族,有些甚至是阖家定居应天府,以各种理由不再返回东瀛。

    所以想要从这些人里面找一些日奸,带路党出来,简直是轻松之极。

    许多东瀛贵族甚至是哭着喊着要大明去“解放”东瀛,比大明人还热情。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不,这些人不能杀,待东瀛大事已成,还要南门立木,千金市骨。让所有的东瀛人都知道,只要投靠了我大明,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想了想,朱瞻基又透露了一点信息给纪纲。“东瀛除了矿产丰富,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苦楚。但是,东瀛的人口却是我大明如今紧缺的。以后我大明开发海外荒岛,还需要大量的人手,每一个东瀛人对大明来说,都是有用的。”

    纪纲有些明白了过来,说道:“臣明白了,待殿下大事已成,就可以东瀛人为我大明驱使,征略海外。那么,这些东瀛学子与使臣,就大有用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此番潜入东瀛,且不可心急,重要的是促成东瀛倭寇团伙对我大明的扰掠。除此之外,就是要联络虾夷地土人,对我大明臣服。”

    纪纲躬身施礼道:“臣定不负重托。”

    虾夷地也就是后世的北海道,如今这个大岛与东瀛一点关系也没有,上面的人口也很少,只有一些阿伊努族人在岛上生活。

    阿伊努族与东方人种相差较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不难同化。

    朱瞻基对东瀛没有兴趣,因为东瀛除了关东平原,几乎都是山地。那里土地贫瘠,人口又多,即使把那里打下来,也是一个负担。

    但是熟知历史的他很清楚,对这个国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正式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所以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向往大陆之心。

    只要成长起来,那里就是一匹恶狼。

    虽然不想打下来,嫌那边的人口是负担,但是朱瞻基同时又想利用这些人来帮大明做事,所以,进行有条件的遏制和利用,才是真正有利大明的。

    占据了北海道,只给东瀛留下本州三岛,然后从北有北海道,从南有大明最忠实的小弟琉球,西边再有大明,三面将他们包围起来,他们就翻不了天。

    穷困的生活会让他们的年轻人一代一代为大明效力,赚取他们的人口红利,却不用接受他们的负担。

    当然,大明也可以放开一条通道,对立了大功的东瀛人进行归化,这样就能让他们起不了一点抗争之心。

    北海道在朱瞻基的计划里是非常重要的,那里除了人少地广,还有大明目前最紧缺的硫磺。

    如今大明在烧括北明山铜矿的开发,还有日益扩大的神机营,都需要大量的火药。

    硫磺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大明最重要的军事物资之一。

    朱瞻基正准备再跟纪纲说一些东瀛的事情,却见小太监魏明在李亮的带领下进了会客室。

    魏明是在兴庆宫值守的小太监,这个时候出来找朱瞻基,显然是因为出了事。不过他脸色正常,所以朱瞻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些太监从小生活在皇宫里,察言观色绝对是什么人都比不上的。他们往往一个表情,走路的神态,都能直接透露出许多信息来。

    见到朱瞻基,魏明躬身禀报道:“太孙殿下,金尚书去了,陛下念其家无人主持,故命太子殿下主持葬礼,殿下幼年曾受金尚书教导,也应登门吊唁一番。”

    “好,孤知道了,素色衣裳带来了吗?”

    “奴婢带来了,还有太庙的典仪。”

    金忠此人也算个奇人。此人出身宁波望族,但是幼年家道中落,历经艰辛。他自小对对易经算卜钻研颇深,三十三岁才得到当了军户的二哥的消息,带着妻子离开家投靠这位二哥。

    但是他这个二哥很快就去世,他被朱棣补了他大哥的军户,后又转为燕王府长史文书。

    后来与举荐人姚广孝一道,同为朱棣“靖难”的主要谋划者。后随军征伐,赞理军务,运筹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谋士,官至王府长史。

    后来他又辅佐朱高炽,在朱瞻基十岁的时候,专门教导了朱瞻基两年。

    他对儒家不以为然,崇尚道家,偏又跟佛家的姚广孝关系很好。

    而且此人可谓是明初难得的清官,他当兵部尚书时五十多岁了,无儿无女,家里就一个男侍仆,侍女、小妾均无,平时老夫人自己操持家务,居住、生活都很简朴,有余钱就用来赈灾济贫。

    一直到去年,朱棣怜他无子,用下圣旨的方式强迫他纳妾。

    金忠只好遵旨,找了个贤淑很会持家的赵氏做偏房。直到前几个月,赵氏为他生了个儿子金达。朱瞻基当时还上门恭贺过,不曾想今日听到了他的死讯。

    此时天热,朱瞻基在两个小太监帮忙下换上了一套素面青色长袍,除了头顶金冠能代表他的身份,与一般学子没有多大区别。

    他跟纪纲交代说道:“今日你先回去,带你出发千日,我再专门为你践行。另……你挑选几位可靠的东瀛学子,我也顺便见上一面,让他们更用心为你办事。”

    纪纲本来就有此意,只是不敢跟朱瞻基提。朱瞻基是太孙,而那些东瀛学子,使臣虽然是贵族,但是身为外族就低人一等,跟朱瞻基这个太孙的身份相差太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