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让內监负责管理香料的掌房(非错别字,乃是官职)谢坤被惊的目瞪口呆。要不是朱瞻基劝阻,他甚至想要把外面流出去的一些香料全部收回来,卖给这些西域人。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只是依靠官方贸易,虽然有利润,也有互补,能赚到银子,但是对大明的经济促进是很小的。

    就像这香料,內监赚再多的钱,对于民生也没有一点促进,赚钱的只有皇室。

    相反,一直这样贸易的顺差,太多的金银流入大明,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

    当然,现在谈这些还太远了,因为现在的大明经济只是在野蛮生长,距离成熟,距离饱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想要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让他们从与大明交易,变得依赖大明,间接控制他们的经济,现在就可以做了。

    但是这个计划,刚跟朱棣提起,就被否定了。“我们希望他们那些国家越穷越好,为什么还要帮他们发展民生?只有他们穷的揭不开锅的时候,才是对大明最有利的时候。”

    “皇爷爷,我们不是要帮他们,更是在帮我们大明。一场大战,我们就要耗费两百万两银子,还不一定能取得效果。但是,只要我们的经济策略妥当,就能让他们变成我们大明的市场,我们的倾销地……”

    “什么是倾销地?”

    “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高价买我们破烂的地方,他们没钱,当然什么都买不起。但是他们有钱了呢?就有钱来买我们的东西。钢铁,火铳,大炮这些我们当然不能卖给他们,但是当我们穿不完的粗布,贵重的丝绸都卖到他们那里,能给我们大明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好处。”

    “此举不妥,太过于冒险。如果他们有钱了,就能造更多的武器来伤害我们大明的子民。”

    在没有见到效果之前,古人的脑子是很难把这件事想通的。朱瞻基只好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说道:“皇爷爷,想想朵颜三卫,他们现在替我大明炼焦,我们给了他们不少财物,但是这些财物,最后还是向我大明采买货物。他们的经济现在是好转了一些,但是现在更要仰仗我们大明的脸色行事了,不是吗?”

    朱棣不说话了,深思了起来。

    自去年夏天发现北明山铜矿,二十万大军和十万民夫就留在了北明山。但是,在北明山挖矿的除了神机营训练出来的大明爆破工,真正砸石头,干苦力的全部都是朵颜三卫和鞑靼贵族派过去的农奴。

    这些农奴干一天的活,就能赚取半只羊的价钱,虽然不算太高的暴利,但是风雨无阻,没有任何风险。

    而他们养一年的羊,遇到不好的天气,可能就一无所获,所以任谁都会算这个账。

    大多数身强力壮的农奴都被派来砸石头,他们将汉人技师用火药炸开的矿石进行粉碎,挑选出铜矿含量较高的碎石,然后运到堆场。

    而汉人农夫则大多是得到朝廷的资助,发一辆新的板车,然后自己在草原上购进一两匹驽马,就可以将北明山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

    虽然这段路程有四百公里,八百里地,但是大明坚持将所有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进行提炼。为了让运输更快捷,如今大明已经在计划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就是北明山到开平前屯卫,然后又到北平的路。

    当这条路修建起来,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军,甚至不需要征发民夫,光是如今的铜矿服务人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辎重的运输。

    虽然现在北明山出产的金银和铜数量还不算多,还不能填补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产的只有运输。

    当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铜的产量就会有一个暴涨的阶段。

    通过一座铜山的生产,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颜三卫和半个鞑靼,这样继续下去,不需要几年,恐怕整个鞑靼都要内附大明了。

    所以听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铜山,朱棣有些心动地说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么多国家,又怎么能像北明山一样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已经有了一策,不是铜山,但是却比铜山还要稳定和持久,那就是教会西北各国的人种棉花。而且孙儿还想请皇爷爷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严禁种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让西北诸国俯首称臣?”

    朱瞻基笑道:“孙儿听说皇爷爷准备拟旨,发放一批宫女回家,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有了新的织布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楞了一下,想明白了这件事的逻辑关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国家也罢,许多穷人都还是衣不裹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窝在一个被窝里,因为没有衣服穿。

    许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岁都还天天光着屁股蛋,不是因为他们抗冻,而是衣服太珍贵,穿不起。

    所以,大明绝不是服装行业已经饱和,只是因为缺少棉麻和丝绸的原材料。

    内库的宫女发送回家,也是因为新的织布机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够生产更多的布料。

    这个产业比一般人想的还要大,因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大明更穷。

    所以,对民生并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这中间的环节,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诱,也要让西北各国帮我大明种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还忘记了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运输,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条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这条路修建起来,以后的西北,就不再难以行军了。”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三一章 刘青田后人() 
虽然朱瞻基想要让大明境内严禁栽种棉花,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今年就可以实施的,因为现在已经八月,今年的棉花已经种了下去。

    而且,在西北地区还没有大规模的种植棉花,成为大明的替代地之前,大明也不能就直接终止棉花的种植。

    陈诚虽然出使归来,却没有直接回吏部验封司复命。使团在接受了吏部的考核,对这次出使进行了工作评估之后,朱棣按照惯例,对使团人员进行了封赏。

    陈诚此时获得的奖赏与其他人并无特别,甚至因为他写出了两本介绍西域的书,封赏相对还有些轻了。

    但是随后,陈诚就被朱棣的一纸诏书,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调到了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

    从六部之首的吏部,调到了六部之尾的工部,虽然晋升了一级,但是也不能说这就是晋升。毕竟,吏部清贵,掌管百官升迁,而工部却是要埋着头干活的。

    但是陈诚这个郎中,只是到工部点了一个卯,就被工部安排到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都管农庄一应事物。

    除了幼军营之外,下马桥农庄的一应大权,俱掌于他一人之手。

    都水清吏司,是工部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的部门。陈诚的这个调动让一般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在六部上层,却引起一阵艳羡之声。

    谁都知道,如今太孙的下马桥农庄乃是工部除了夹江工业区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部门。

    虽然大部分人还搞不清太孙一下子就成立了十家研究院,到底研究什么东西。但是光凭成为了太孙最亲近的近臣,就足以让所有人羡慕的了。

    如今的朝廷内,就连太子也没有太孙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掌管海军,统管天下水师,这日进斗金的夹江工业区,包括下马桥研究院,都是太孙搞起来的。

    何况如今的太孙还相当于接手了宁波市舶司,掌管大明与朝鲜和东瀛的贸易,手里有钱,有权,有人,有势。

    要不是太孙一直游离于朝廷的管理系统之外,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大臣想要抱住太孙这条粗大腿。

    许多人都不理解,朱棣为什么宁愿给自己的孙子这么大的权力,却吝啬于给自己的儿子一部分权力。

    但是只要想想,不管是夹江工业区,还是下马桥研究院,包括年入百万两的宁波市舶司都是在太孙手底下发展起来的,众人也能有些理解了。

    前几年,众大臣发放俸禄,还需要派着家丁,赶着大车去领俸禄,大部分俸禄都是布匹和粮食,还要操心变卖。

    但是从今年以来,除了皇上的赏赐,官员的俸禄已经开始用现银和铜钱支付,节省了官员大部分精力。

    光凭这一点,就能知道,朱瞻基的贡献有多大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官员屡屡上奏,认为监势力太大,获利过甚,这是与民争利,不利发展。

    如今皇上的内库财货丰盈,国库却不见起色,实乃本末倒置。

    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什么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现在尝到了独家经营的甜头,手头宽裕,监光是收关税就能让他不虞资金压力,想要让他放开管制,那是不可能的。

    陈诚虽然被调到了下马桥农庄,但是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下马桥农庄这里,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家研究院目前也只是搭建起了框架,工部被调过来的工匠和管理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在夹江工业区坐班,研究。

    而且,他只是在下马桥待了一天,情况还没有了解清楚,就被朱棣又派到了鸿胪寺,专门接待跟随使团一起来应天府的十七国使臣。

    陈诚不是一个愚鲁之人,如果真的愚鲁,他也不可能从一个寒门学子,成为从五品的员外郎,并且出使安南,西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他将自己从回到京城,经历的一切只是简单地回想了一遍,串联在了一起,就有些明白皇上和太孙的对他的定位了。

    他能被赏识,是因为自己对西域的情况比较了解,两本著作都颇受皇上和太孙重视。

    而太孙将他带到世界地图前面,要在他的书里面加上西域适合种植棉花的述论,从他的角度来说,是为了让西域各国重视棉花的种植,引导他们发展棉花种植。

    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出使过西域,他很清楚,棉花最早本来就是从现在帖木儿国的西南部开始种植的。那里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而华夏却是从宋代才开始逐渐种植棉花的。

    只要大明能够承诺收购他们出产的棉花,然后将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卖给他们,这件事就很容易操作。

    但是从皇上和太孙的角度,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个目的。虽然现在陈诚还没有完全琢磨透他们的想法,却已经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将会是一个庞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所以他拿出了万分热情,与这十七国的使臣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想要说服他们主动来种植棉花。

    跟陈诚很快就明白了上层的意图相比,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刘杰至今却都一直是忙并迷糊着。

    身为诚意伯刘伯温的曾孙,因为曾祖和祖父都被胡惟庸害死,家族封爵在十八年前也被剥夺,父亲刘从此隐居家乡青田,无心仕途。

    刘杰却不甘如此,他自小得父亲精心教导,少年成名,建文年间就以殿试二甲入仕。

    不过,身为诚意伯的后人,他在官场上却遭到了或明或暗的排挤,十几年来,仍然只是工部一个边缘人物。

    虞衡清吏司成立了新的专利部,无人知晓这个部门以后能不能起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部门以后少不了打官司,所以将他给发配到了这个新部门。

    专利部的第一个官司就是自己部门与监的官司,虽然雷声大雨点小,但是他的这个位置也如同是一座火山口。

    但是任谁也没有料到,在官司结束以后,专利司立即成为了应天府最热闹的衙门之一,全国各地的商人,工匠,根本不在乎申请专利的些许费用,开始大肆申请专利。

    只要有人所求,这个衙门就会水涨船高。刘杰从一个清水衙门被排挤的边缘人物,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红人,这个变化之快,就是他也没有想到的。

    可是,他却一直有些搞不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