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重生:天价豪门千金-第7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有人逃了?那抓了几个啊?”苏青青也忍不住凑起了热闹。

    “四个,里面好像还有俩东洋鬼子,这些东洋人也真是阴魂不散,哪哪儿都有他们,抗日战争的时候这些人盗了咱们不知道多少文物出去啊?这还不知足,又打上咱们国家这些古墓的主意了,太可恨了!”

    “说起来,上次纽约国际鉴宝大会,霍小姐展示瑰宝的那场直播我也看了,真是精彩啊,狠狠撂了那些东洋人的面子,那些东洋鬼子真是不要脸,拿着咱们国家的金缕玉衣拉虎皮扯大旗,霍小姐你这一巴掌打在那些东洋人的脸上,真是爽快!”

    “哈哈,你们看直播都是这种感觉,我当时就在现场呢,这剧情反转太快,我们坐在代表团的席位上,完全不知情,等到宁宁把那传国玉玺拿出来,坐在我们旁边的那些东洋人,脸都绿了!”

    苏青青一说起纽约鉴宝大会的事儿就兴奋不已,喋喋不休地开始念叨起来,把她们在纽约跟那酒井一郎渡边尹康几个人的冲突都细细描绘了一遍,引得几个专家们都来了兴致。

    就在这些人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谢教授将清理出来的那些纺纱拿了出来,正准备封装入袋,忽然一旁的一个专家开口道:“等等,这纺纱……”

    那专家一开口,霍思宁连同其他人一起,都朝着谢教授手里的那块纺纱看去。

    “这纺纱怎么了?”谢教授不知道那个专家想要说什么。(。)

第1392章 纺纱的材质() 
那专家盯着谢教授手中的纺纱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甚至还伸出手来在那纺纱上抚摸了几遍,末了才似有些不太确信地道:“这纱,在棺材里也存放了几百年了,怎么还跟新的一样?不觉得奇怪吗?”

    苏青青笑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辛追汉墓里面,连千年古尸都能保存完好呢,更何况是纱,只要石棺密封性够好,几百年算什么?”

    那专家没有反驳苏青青的话,只是目光却仍然是紧紧盯着那块纺纱。

    其他人都没有说话,大家的视线都落在谢教授手里那块纺纱上,一开始也没人注意到这个情况,现在听那专家一提,大家也都察觉到不对劲了。

    “这纱,好像不是蚕丝制成的,也不是棉麻的。”

    谢教授用手在那纱上摸索了一下,就感觉到这块纺纱的材质有些不对,面色顿时变得有些凝重起来。

    霍思宁注意到,这块两米见方的织锦上,绣着一些花纹装饰,这帛锦虽然尘风了数百年,但是看起来仍然崭新如初。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纱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明明看上去就只是普通的白色绸缎,但是在灯光下,稍微有点波动,那轻纱就好像染上了色泽一般,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来,这颜色既不艳丽,也不花俏,但是就是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我考古也见过不少随葬纺织物品了,但是像这样的完整织锦,还真是第一次见。”

    “纺织物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因为古代的纱绝大部分都是有机物,即便是密封状态,也极易发生化学变化。”

    “一般的纱织品,在开棺后遇到空气,基本上都会直接氧化了,时间短一点的就变成了碎块,时间长的直接就化为了灰烬,鲜少有能够直接保存的。”

    “而且这个织锦的材质,研究资料里面应该没有记载过,这上面的花纹我也是从没见过,这锦缎,确实是非比寻常!”

    谢教授看着手中的这段纺纱,不由自主地皱紧了眉。

    霍思宁拿着摄影仪将这织锦的每一个花纹和细节都拍了下来,整个纺纱光线照人,在镜头下也让人感觉到很是温润湿濡,带着一种天然的润泽感。

    看到这纱,霍思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身体不受控制一般,恍惚间就伸出了手,直接触摸在了那纺纱上。

    霍思宁没有戴手套,这一摸之下,她就感觉到了一种极为柔软润泽,非常亲肤的触感,一股熟悉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这纱……她见过!

    “霍丫头!”见得霍思宁没戴手套就伸出手来触摸,谢教授顿时面色微变,急忙将那纱挪开,微有些不悦地看了霍思宁一眼,严厉道,“戴上手套,光手摸不符合规矩!”

    霍思宁回过神来,有些尴尬地看了谢教授一眼,点了点头,拿起旁边的手套戴上,只是目光却仍然落在那轻纱上,眼中充满了困惑。

    没错,这纱她的确见过,而且还不止一次。

    在老宅奶奶的那个东厢房间里面,竖着一道屏风,那屏风上绣着大海和一个泣泪成珠的女鲛人,当时霍思宁也没有怎么在意,只是觉得那屏风有些古怪,好像一眼看过去就要被那屏风上的刺绣给吸引了神智一般。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那屏风上的织缎,她是用手抚摸过的,那种质地和润泽度,俨然就跟眼前谢教授从石棺里面清理出来的这个锦缎的触感完全一致!

    另外一次,是闫老太太交给她那本《山海经》的时候,在那个装《山海经》的盒子里,也有这么一段绸纱,那纱包裹着一颗冷光源珠子。

    当时霍思宁光注意到《山海经》里面的古怪字体还有那枚珠子夜里可以自主发光了,根本没有留意到那块绸缎有什么奇怪之处。

    而且因为她在奶奶房间里也见过同样的绸缎,所以她也就想当然地觉得那不过是普通的纱织品,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

    现在看到这石棺里的锦缎,霍思宁心下才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为什么,奶奶用的绸缎,跟这石棺里的帛锦是一样的材质?还有闫老太太手里拿个装《山海经》的盒子里面也有一块,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霍思宁一脑门的问号,而这所有的一切,她觉得也许只有一个人能给她答案,那就是现在被她塞在空间里面,身受重伤奄奄一息的梁睿宁。

    这个猜测,让霍思宁心下有些急切起来,她恨不得马上就能将古墓里的一切事宜都处理完毕,然后回市区,让父亲给她解开这所有的谜题。

    因为并不清楚织缎是什么材质制成的,谢教授认为这个织缎很有研究价值,专门用一个密封箱将那织缎给封装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清理石棺内的物件,随同尸体一同入殓的物件不少,加上这个古墓在水底,在此之前并未有盗墓贼光顾,所以石棺内的东西都还完好保存着。

    谢教授之前因为盗墓贼闯入古墓的事儿非常恼怒,心里憋着一股火,这会儿看到石棺里的藏品,情绪又变得兴奋起来。

    以往他所参与的很多古墓,在挖掘出土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被盗墓贼搬空了,即便是不空的古墓,里面也没剩多少东西,随葬坑都盗成了筛子,更不要说石棺了,这还是谢教授头一次见到如此数目众多的石棺随葬品。

    “一号出入文物,金丝锦被……”

    “二号出土文物,乌纱翼金冠一顶……”

    “三号出土文物,珠襦玉匣一对……”

    “……”

    正念着呢,谢教授将那金丝锦被掀起,终于露出了这墓葬主人的真身,一具完整的骷髅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看到里面的情况,众人顿时都愣住了。

    原本大家都在猜测,在这金丝锦被底下应该会藏有更多的随葬物件,但是在金丝锦被掀开后,却发现,和大家之前所预料的完全不一样。(。)

第1393章 墓主人的身份() 
一套袈裟,一条足有一百零八颗紫檀珠串成的佛珠,金佛、银佛、玉佛共一百零八尊,一个金丝楠木鱼,和一只黄花梨碗钵,还有一些雕刻有佛法文印的玉简,一叠泛黄的线装佛经。

    这就是整个石棺底部陈列的所有物件,都是跟佛法有关。

    看到这些东西,几个专家们都哑然,一旁的谢教授也是瞠目结舌,末了,才重重叹息了一声,道:“看样子,野史是对的!”

    这石棺里的东西,无不表示了墓主人去世之前的身份,是一名出家修行者。

    然而,如果真是一个修行者,又怎么可能会得到朝堂二品大员的随葬?还能有如此众多的随葬品,这个墓葬的规格,俨然比一般的王孙贵族还要高上不少,而且墓主人敢于堂而皇之地将龙纹用在自己身上,可见其真身乃龙之天子。

    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墓主人在出家修行之前,曾经身份高贵,直达天听,贵为一国帝王,曾经万人之上。

    霍思宁一直觉得,野史大多是不可信的,但是看到这尊石棺,她才发现,野史未必就是空穴来风。

    这个沉睡在水底的棺椁,竟然真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魂归处!

    这个充满了传奇和悲剧的惠宗皇帝,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温文尔雅书生意气,一生悲天悯人,温和仁政,但却只在位四年时间,就被他叔叔朱棣赶下台。

    建文四年,朱棣率领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被宫中太监指认为惠帝朱允炆,皇后及其长子的尸首。

    但谁也不能肯定惠宗帝就真的这样被烧死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后来民间有野史流出,也许是对朱允炆的帝业抱有同情心,有历史学家们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

    谁也没有料到,野史竟然也有歪打正着的时候,这个曾经执掌一国朝政,统领帝国大业的仁政帝王,竟然真的出家当了和尚!

    石棺已经开启,随葬品自然也是要逐一清理出来的,谢教授和几个专家们将石棺内的佛像书籍等一一掏出,这一清理,就耗费了一个多小时,一共掏出了两百多件佛法物件。

    而就在几个专家们通力协作,将那些随葬品都清理而出之后,掀起袈裟后,居然又有了意外的发现。

    在石棺主人的尸骨旁边,竟然又出现了一尊骷髅!

    霍思宁和苏青青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参与到现场考古发掘工作中来,谢教授和那些专家们看到尸骨早就见怪不怪了,又翻出来一具尸骨,这些人均是一副习以为常的表情,甚至还隐隐地有些兴奋,谢教授直接就带着手套拿起了强光灯和放大镜开始检查这具尸骨的牙齿。

    霍思宁和苏青青两人却是对视了一眼,两人不自觉地靠在了一起,眼中流露出一种毛骨悚然的神色。

    虽然现场有这么多人,霍思宁也自认为自己胆子挺大的,但是在这阴森森的诡异墓室里面,面对着这口石棺,这石棺里面还藏着两具古尸,这感觉怎么想怎么觉得诡异。

    尤其是看到谢教授竟然还借助放大镜将脸凑到了那死人头骨上,用镊子不知道抠着什么东西,霍思宁只感觉自己头皮都要炸了。

    考古学需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历史地理化学专业,对于医学领域也要有多涉猎,尤其是在考究古墓尸骸的时候,需要知道尸体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不过,像谢教授这样,跟尸骨如此近距离接触,霍思宁扪心自问,要她像谢教授这么敬业,恐怕有点困难。

    “这是一具女性的尸骨,看牙齿的磨损程度,应该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

    谢教授一边检查过这具尸骨一边分析道,一旁的几个专家面色都有些凝重,有个专家直接问道:“是活人殉葬吗?”

    这话一出口,苏青青和霍思宁都变了脸色。

    所谓活人殉葬,在古代丧葬中常见的习俗,通常是死者的妻妾,侍从被随同陪葬,也被称之为人殉。

    活人殉葬可以说是华夏古代一项极为残忍野蛮的陋俗,因为缺乏人性,在秦朝之后,这项制度慢慢被取缔,改为用木俑陶俑替代。

    但是,明朝开始,人殉风俗又开始死灰复燃,明太祖就开了先例,用了四十六位妃妾、宫女殉葬,而在此后的七十年中,这种野蛮的人殉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知道明英宗去世前才下诏停止人殉,最终废除了这一野蛮的制度。

    “会不会是死后重新埋进来的?”霍思宁问道。

    明清时期的人殉,都是让妃子自尽之后,配以棺木,安葬在帝王墓室两侧。

    所以霍思宁指的重新埋葬,是明清时期最常用的做法,那就是陵墓在修建完成之后,如果皇后先死,就先安放其中,等到皇帝死后,再打开墓门重新安葬。

    也正是因为这个方法,使得不少帝王的陵墓广为世人所知,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墓会被盗墓贼洗劫一空的原因。

    不过,霍思宁的这个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