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南明当皇帝-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子不是一直在教我《大学》、《中庸》么?”

    韩广仁说:“儒学是王道治典,殿下是大唐亲王,自然要熟知圣贤之道,而老朽生性洒脱恬淡,所以这部《老子》对老朽比较适合。”

    韩夫子的话,李杰读懂了,

    一个没了功名进取之心的大儒,陪不陪他入长安已不重要。

    没等李杰回答,就听到急驶的车马停顿的声音,马儿发出厉鸣,尖厉而悠长,刺破了静谧的夜空,附近树上的鸟儿惊飞而去,发出阵阵扑朔的声音。

    王宅内侍钱虞急速来报:“长安有使臣到!”

    人影晃过,书房内的几盏铜灯随风一闪,李杰摆了摆手,心下苦笑一声:“这一天还是来了,终究是没逃过去!”

    他是李杰又不是李杰。

    确切的说,身体是古人的,灵魂则是现代人的——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中学历史老师,三十四岁,名字碰巧也叫李杰。

    本来突然发生穿越这种奇怪的事情,只要是个人都会感到惶恐害怕,李杰也不例外。

    好在前世的他就是个心思沉稳,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加上看多了穿越,对于各种离奇的穿越过程早已司空见惯了。

    所以自从数月前魂穿到大唐的寿王身上后,李杰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慌张,为了不被发现,他不动声色的抹去了现代人的所有痕迹,同时全力扮演起了寿王的角色。

    亏得有宿主的记忆,省去了不少麻烦,一段时间下来,效果显著,身边的亲信都没有发现他的异常,完美的实现了身份的转化。

    前世的李杰酷爱历史和政治,残唐史自然也不陌生。

    在原来的历史上,僖宗皇帝驾崩后,权阉杨复恭力排众议,拥立寿王李杰做了皇帝,这是一个悲剧色彩很浓的皇帝,其悲剧程度和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有的一比。

    在他即皇帝位以来的十余年间,一直是藩镇和权阉手中的傀儡。虽然他很有抱负,一生以中兴大唐为己念,但自身见识和能力的不足,使恶劣的局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再加上此时的大唐帝国在经过王仙芝、黄巢之乱4后,早已支离破碎,元气大伤了,他所做的,只是勉强让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最终仍旧避免不了覆亡的命运。

    而李杰本人最终也将被宣武节度使,梁王朱温残忍的杀死,他的宠妃李渐荣为了保护他,伏在其身上,也被杀害,唐昭宗死时年仅三十余岁,正当壮年的时候。

    在得知宿主的命运后,李杰第一个想法就是逃避,毕竟前世的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教书先生,并不觉得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局势下自己能够力挽狂澜,所以在朝廷与河中镇王重荣争夺河中盐池之利5的战争结束后,李杰并没有随逃难到兴元府的皇兄僖宗皇帝返回长安,而是寻了个借口留在了当地避难。

    自从黄巢攻破长安后,滞留在京的李唐宗室大多没逃过黄巢的屠刀,侥幸没死的都已散居各地,躲避浩劫。

    虽然李杰已经在极力逃避了,可惜历史的惯性太大,终究还是没能躲过去。

    此时的长安对他来说便如同一座烈火洪炉,是整个旋涡的中心,自己这块凡铁究竟能否经得起锤炼,他难以确定。

    因为这火太猛了,猛地连整个天下都能熔化,更何况自己这块小小的凡铁呢?

    想着想着,李杰便有些走神了,韩广仁看出了李杰的心乱与彷徨,他内心何尝不紧张疑惑?

    天子驾崩之讯未至,怎么就有诏来?且这么急?

    时到如今,有继位资格的宗室子弟只有皇六弟吉王李保、还有皇子建王李震、益王李升等寥寥数人。

    皇七弟寿王李杰恰恰也是其中之一!

    联想到前几任皇帝即位时因为宫变夺位引发神策军杀戮先帝遗子或兄弟的事件,哪怕有着几十年的养气功夫,韩广仁也不由得脸色微变,他压低了声音,安慰李杰道:“这里毕竟不是长安,殿下不必太过忧虑,先接诏再说!”

第202 剿贼() 
    韩广仁的话把李杰从失神的状态中拉了回来。

    他摇了摇头,事已至此,不管福祸如何,都已没得选择!

    看着室壁上挂着的孔圣图,那种安然淡定的神色给了李杰些许信心。

    强自使自己镇定下来,和韩仁广交换了一个眼神后,李杰起身离座,准备去迎使者接诏。

    散发着松油气息的宫灯被急行的王宅内侍带出的劲风吹灭了一盏,旋即又被一个优雅而神秘的倩影点亮了。

    当李杰起身时才发现,点亮油灯的并不是随侍在侧的内侍,而是一位举止端庄优雅的年轻女子,寿王宅的管家婆——林妍。

    她相貌端庄,气质高雅,穿着一身单薄的紫色襦裙,一步一摇的走来,风致嫣然,修长的身材在宫灯的照耀下拉出了一条长长的影子。

    林妍点点头,说:“来人是禁中贵珰1,东军中尉2刘季述,诏书内容想必也非同一般。不过妾身以为,即便长安有变,料想朝廷也不敢凭那百十骑就敢对殿下动手的!”

    李杰作为穿越客,已大致能猜到长安使者的来意,并不是很惊慌,他摆了摆衣袖,从容的道:“走,随孤去接诏!”

    前来的使者以东军中尉刘季述为首,随行的还有宣徽使董元成、鸿胪卿崔哲,内外臣齐全,俱是朝中大僚,可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由于长途劳顿,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他们一个个都身形疲惫而表情木然,此时正站在王宅的正堂内,不多久宅后传来了急促地脚步声,李杰带着韩广仁和内侍钱虞等人从内宅快步转了出来。

    来到近前,李杰恭敬的施了一礼,道:“小王出迎来迟,还望诸位天使恕罪。”

    知道眼前这位寿王李杰是西军中尉,观军容使杨大裆选中的人,刘季述诸人不敢失礼,同样揖了一礼,然后道:“诏书到,请寿王殿下受封接诏!”

    李杰闻言撩衣跪下,仔细倾听。

    等刘季述展开诏书,将欲宣读时,天色几乎已经全黑了,空荡荡的大堂内一时间颇为昏暗。

    王宅内侍钱虞向来机灵,见状忙令女婢们将位于大堂四角耗费蜡油甚多的连枝灯点亮。

    连枝灯的造型就像一颗散开枝叶的大树,高达数尺,上面零零洒洒挂着十几个灯盘,在女婢的引燃下,陆续燃烧了起来,光焰顿时大亮,伴随着熟悉的蜡油气息,将晦暗的大堂映照的如同白昼。

    刘季述取出黄绫卷轴,尖利的嗓音叩打着李杰的耳膜——“慧圣孝定恭皇帝,诏曰:朕疾笃,惧不能躬总万机,日理庶政,皇子冲幼,须选贤德,今有寿王李杰,随驾多年,事朕以忠悌,德膺众望,允文允武,才堪托国,今立其为皇嗣,应军国政事令权勾当,着神策右军护军中尉刘季述、宣徽使董元成等即迎寿王入宫,主者施行!”

    匆匆宣读完圣旨后,他立马上前一步,扶起李杰,微笑着说道:“恭喜殿下荣登储君之位,老奴在这先行道喜了。”

    李杰顺势站了起来,脸上并无喜色,反而一脸担忧的道:“刘中尉,诏书中说陛下病重,不知道陛下现在情况到底如何?”

    刘季述低声道:“不瞒殿下,陛下如今血气衰竭,已然时日不多。”

    “啊!怎会这样?”

    李杰听完顿时一阵惊呼,眉宇间满是悲痛关怀之色。

    “一言难尽啊!”

    想到文武百官此刻都在长安等着面见新任储君,刘季述的面容转而变得很是急切:“如今时辰紧张,请殿下速速打点一下随臣入长安,受百官谒见!”

    见李杰一脸的哀伤之色,似乎还未从悲痛之中解脱出来,心下不由更急:“请殿下应诏后急速动身,随臣一同返京,家眷可以慢一步走,万万不可耽误了。”

    长安的凶险李杰很清楚,接过印着皇帝玉玺的册书,他很清楚是谁在幕后主导着这一切,他——神策军中尉,观十军军容使3杨复恭!没有他的力挺,便不会有这份诏书!

    至于杨复恭为什么没有选朝臣和内监们一致拥戴,更有继位资格的皇兄吉王李保做储君而是选了自己。

    或许在他杨大裆眼里,年轻又缺乏政治经验的自己显然更容易控制!

    大唐帝国时至今日,早已是藩镇林立,遍地狼烟,而朝廷之上,权阉倚仗兵权,擅权作威,皇权旁落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他若不处处小心,恐怕结局并不会比历史上的唐昭宗好到多少。

    在入长安前,李杰决定找个借口先拖延一下时间,预先布置一番,他说:“外面有雷声,好像要下雨了,进京是大事,总不能冒着大雨摸黑连夜上路吧!”

    其实大家都隐隐听到了雷声,预示着随时可能下起倾盆大雨。

    刘季述有些不情不愿的道:“殿下既如此说,那就明日再启程吧,我等既是来此传召,也是迎接殿下入长安的,若是误了大事,我等万死不能辞其咎,还请殿下体谅!”

    李杰安抚他们说:“诸位天使为社稷操劳,一路风尘颠簸,真是辛苦了,今晚且好生休息梳洗一下,最迟后日,小王便随你们入长安!”

    叫来钱虞赶紧安排好酒菜让长安使者们吃了后安顿歇息,刘季述一行随即施礼称谢,随钱虞去了。

    李杰一面让管家婆林妍准备出发的车驾,一面让祭酒韩广仁召集王府属官来王宅商议进京之事。

    遣走了众人后,他独自一人负手在廊下踱着步,堂外黑漆漆的夜空中雷声滚滚,间隙的闪过几道刺目的闪电,与激荡的内心交相呼应,他犹豫着,徘徊着。

第203 新建水师() 
    王府长史冯扬和典军林德宜等最先来到,钱虞安排好使者一行的食宿后,也马上跟着几位心腹家臣齐聚王宅内室。

    众人按品级高低跪坐在王座两侧案几之后,女婢们点亮了数盏宫灯,使室内不至于太过昏暗,尔后便迈着小碎步鱼贯而出。

    宫室内再次恢复了安静,幽暗的灯火映在众家臣宾客神色各异的脸上,隐隐透着一股莫名的气息。

    李杰从屏风后走出来,金制带钩的腰带上挂着的玉环随之响动,走到上首位置后,一展宽大轻质的禅衣跪坐了下来,管家婆林妍和内侍首领钱虞跪坐在其身后,随时等待召唤。

    李杰用目光扫视了一下王府众属臣,脸上看不出喜怒,不用他开口,王府上下都已经知道寿王殿下接到了圣人册封他为储君的诏书。

    圣人随时可能崩逝,册封储君显然只是一个过渡,如果不出意外,寿王最终将会成为新一任大唐天子!而他们,势必也将以“从龙之功”得到提拔重用!

    不过长安的情形,他们也大致清楚,以大内监杨复恭为首的北司宦官独揽朝政数十年,势力盘根错节,历任天子都被权阉玩弄于鼓掌之中,掣肘缠身,难以施展抱负,今上更是数度被权阉田令孜武力劫持出逃长安,一路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显然这个天子之位并不是那么好做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烫手山芋,众人想到这大都喜忧参半,无法言语。

    祭酒韩广仁面容肃穆的禀奏道:“朝中局势不明,北司权阉势大难制,老臣以为殿下进京后一定要韬光养晦,与禁中四贵1相安而处,如此方可保万全。”

    典军林德宜听罢哈哈一笑,说:“韩夫子亏得是殿下的老师,这不是在教殿下安心做傀儡天子吗?如此还要我等心腹家臣何用?!”

    韩广仁倒也不恼,接着说道:“韬光养晦并非混吃等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假以时日,定能扭转局势!”

    “果如韩夫子所说,我等要韬光养晦到甚么时候?如今的大唐已危如累卵,士民皆盼明主降世,解民以倒悬。

    此次殿下进京乃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合该趁此机会励精图治,承先皇太宗之风,给朝廷带来一个大变,重开贞观盛世,如此才不负天下士民所望啊!韩夫子老了,还是留在兴元王宅养老吧!”林德宜说。

    一直在一旁默不作声的王府长史冯扬这时说:“北司杨复恭,爪牙遍布朝中内外,权势熏天!殿下进京切记不要锋芒毕露,一定要养精蓄锐,暂时隐忍!”

    冯扬说话慢,似有语障似的,每吐一句,一个词都像被逼一般,额冒青筋,眼珠子鼓胀,似是十分吃力。

    他说这些话,仿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说过后,方显轻松。

    冯扬是王府的老臣,五六年前寿王开府后,他便是王府的长史,做事细致用心,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很是周全,把王府的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身体的原主人因此对他很是依靠和信赖。

    听了冯扬的话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