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南明当皇帝-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援和岭南三忠的义军干上了,他见三忠的义军被李成栋的大军一路压着打,一时间有些投鼠忌器,不敢贸然上去相助,又想到当初私自撤军,坑了友军,觉得很对不住好友陈邦彦,内心自责不安。

    就在他犹豫不定时,得知大明天子率领大军亲征广东,三战三捷,已经打到了三水,他欣喜万分,顿时有种找到主心骨的感觉,在得到亲征行营发出的召集抗鞑义师的消息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带着手下前往行营投奔。一万余水军乘着几百艘战船行进速度很快,没几天就到了三水。

    巡戈在三水城四周的大明水师官兵见一只拥有几百艘战船,上万人的水匪部队突然朝三水开来,吓了一跳,还以为打劫的,等余龙派人上去禀明来意后,才微微松了口气,水师军校得到这个重大的消息,不敢自专,让余龙军原地待命后,立马飞速入城向都统制和皇帝禀报。

    朱由榔得到消息后,既惊且喜,忙派都统制焦琏带着一干军校前往码头迎接余龙部,并引其入行辕觐见。要不是顾忌身份,维护体制威严,他恨不得亲自前去,这支援军水师来的太是时候了。

    原三水县衙经过一番整修后,权充为天子行辕,行辕外,顶盔贯甲的侍卫亲军手执刀枪剑戟等兵器,排成两列,从辕门口开始一直延伸到辕门内,盔明甲亮,一片戈矛如林,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咚咚咚三声炮响,辕门大开,从辕门到大堂,是深深的两进大院,中间一道二门,二门外站着十几个御前内卫;从二门里到大堂阶下,宽阔的石铺雨路两旁也站着两行内卫。

    大堂台阶下竖两面黑色大旗,旗杆头是一把利刃,这是军机重地的标志。门外竖了这种旗子,文臣武将非有天子令旨不许擅自入内,违者拿办。

    在明朝末年,主帅威令不行,军律废弛,成了普遍情形,所以朱由榔就带头竭力矫正旧日积弊,预先指示相关人员认真做了一番布置,以显示天子的威严,一军主帅的权重。?

    第一次鸣炮后,行营军校陆续进入辕门,在二门外肃立等候。第二次炮响之后,二门内奏起军乐。朱由榔一身戎装,在几个御卫的簇拥中从屏风后缓步走出,他在帅案后坐下,两个年轻而仪表堂堂的御卫侍立两旁侍候,军中是至阳至刚之所,朱由榔自然不会带太监进来破坏气氛。

    一名御卫走到大堂门首一声传呼,等候在二门外的军校由都统制焦琏和副都统制吴继嗣领头,后边跟着监军使、团统制、镇抚使、营统领等数十员,分两行鱼贯而入。他们盔甲整齐,向皇帝行了参拜大礼后,躬身肃立,今日的主角显然不是他们。

    等侍卫亲军中高级军校到齐行完礼后,只见御卫再次走到大堂门首高声道:“宣余龙觐见!”?

    余龙今年三十九岁,体格魁梧,紫铜色面皮,此刻心情激动,坐立不安,正在辕门外焦急地等待皇帝的召见。

    过了片刻,听到内卫传呼,心顿时剧烈跳动起来,面红耳赤,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极力控制住忐忑的心情,嘱咐自己见到大明天子时千万不能失态。对于自己首被皇帝召见,他既感到不胜宠荣,又不免提心吊胆。

    他躬着腰缓步登上台阶,走进堂内,虽然先前已经有所预料,但真的进了威严肃穆的天子节堂,草莽出身的他仍然感到一股巨大的威压向他罩来,让他不敢抬头。

    迈出几小步后,几乎是一进大堂,就对着正堂位置大声禀报:“草民余龙,叩见吾皇万岁!”说完赶快跪下行礼。

    自余龙进殿后,朱由榔就下意识的开始打量起他来,见余龙身材高大,蜂猿臂腰,显得很是刚猛,一副标准的武人身形,心里对他已有几分欢喜,加上看到余龙行礼时极为虔诚,更使朱由榔感到十分满意。

    不过他早已决定要用“恩威兼施”的办法来驾驭像余龙这样的草寇,所以对他行的大礼并不谦让,等他恭恭敬敬的行完礼后,方才用略带亲切的口气叫起身。

第073 整军备武(终)() 
打量完余龙后,朱由榔微笑着说:“卿不辞辛劳,勤于王事,忠心可嘉,朕心甚为喜慰。”

    余龙诚惶诚恐的道:“草民不敢,愿为吾皇效力,万死不辞。”

    朱由榔点了点头,脸露赞许之色:“如今国事蜩螗,天下豪杰若能都如卿这般忠于王事,何愁皇明不能中兴?卿年富力强,正当有为之年,朝廷也正当用人之时,今举兵来投,朕心甚悦,定优加善待,来日若能扫平胡虏,收复河山,朝廷将不吝公、侯之赏。”

    余龙听了这几句话大为动容,诺诺连声,他是个大老粗,言辞也简单,翻来覆去就是“草民惶恐、誓死报国”几句话。

    临了,朱由榔用炯炯目光向大家扫了一遍,随即慢慢地站起来,堂内所有军校都躬身垂手,屏息无声,静候训示。朱由榔清一下喉咙,语气和神色十分严峻的道:“今鞑虏猖镢,社稷倾危,险如累卵。朕登极于国步艰危之时,自身安危皆置度外,惟于驱逐鞑虏为已任。尔等将校应协调一致,并力匡扶,与朕共图大业,日后论功行赏,裂土封王,朕绝不吝啬!”他停口望着众臣,语气转为严厉,说:“但凡有奸淫掳掠,败坏军纪,或欺君叛国,畏敌退缩者,国法无情!”

    众将官凛然而立,不敢抬头,朱由榔又训了一阵话,无非勉励大家为国尽忠,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成国朝中兴之业等等。

    训话毕,朱由榔又用威严赫赫的眼光向大家扫了一遍,然后离开座位,在内卫的簇拥中退回内院,众军校单膝跪地相送,等皇帝走后才依次肃然退出。

    出了正堂后,余龙心中又欣喜又忐忑不安,天子的气派及其训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感到畏惧,也感到振奋,行营缺少水师部队,他知道朝廷在未来和鞑子的征战中需要借重他的水军,皇帝亲自升帐召见他,温声勉力,足见对他的重视和亲近,这一切都使他感到高兴。

    但同时他也看出这个皇帝不是等闲之君,一言一行,既威严又神秘,天子的侍卫亲军也不是一般的军队,和以前看到的那些明军有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军纪上还是军容上,都是原先的那些明军所不能比的。他再不敢有丝毫的轻视之意。

    转念又想到自己的手下纪律不好,平日骚扰百姓,作奸犯科的事没少干过,他不知道皇帝会怎么安排那些水匪,也不知道皇帝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差使,他寻思着,觉得只要不是太差,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在余龙患得患失之中。

    朱由榔在后院分别传见了都统制焦琏、副都统制吴继嗣和都监军使王夫之等心腹文武,经过一番商议后,他拍板决定在侍卫亲军之外,再单独成立一个独立水师团,人数以四千人为上限,抽取余龙部精通水战的水匪和原水师营官兵精锐充实其中,合编成一团,以余龙为水师团统制,原水师营统领高利勋以副统制之职充当副手,剩余的余龙部众和水师官兵统一编为广东巡防营,作为二线部队,主要职责是守御临都肇庆,弹压俘虏,维护治安,剿匪安民等。侍卫亲军和独立水团则作为一线野战部队随同皇帝四处征伐。

    此次余龙归附,共给亲征行营带来两艘五百料的楼船,三艘五百料的大福船,三十六艘两广特产长舟和快蟹。还有舢板、苍山船、海沧船等小型船只共计三百余只,大小船载火炮二十余门,其中小型红夷炮为主,有六磅佛朗机火炮三门。

    广东的快蟹和长舟,是近海的水匪和海盗最喜爱的船只,内陆从来没有,这两种船行动迅速。变向灵活,火力强劲,是水战中的利器。

    一艘长舟,十六个人划桨,四个人摇橹。一个人舵手,一个人撑篙。条件允许,会在船头或船尾安一门火炮。配备两名炮手,特别豪的海盗,会在船头和船尾各配备一门佛朗机火炮,安排五六名炮手操作。

    一艘快蟹,二十八个人划桨,八个人摇橹,一个船长,一个舵手,一个人撑篙。同样,豪匪们会在船头船尾各安一门佛郎机火炮,配备五六名炮手。

    快蟹和长舟上都配有刀枪剑矛,弓箭火铳等攻击武器。牛逼的海盗几乎都在船上配有火炮,战斗时,直接在跳帮前将敌船轰沉,几乎用不到那些兵器。

    有了余龙的加入,行营的水军实力大增,算上原有的水师战船,行营内现有大型战船五艘、中型战船四十二艘,小型战船三百余艘,外加二十余门船载火炮,朱由榔至此终于有底气和李成栋麾下以施福和施琅叔侄为首的福建系水师一战了。

    PS:今天的更新有点少,请见谅,剑客遇到一个小瓶颈了,正在构思接下来和清军主力的一场水战,陆战好写,水战的描写剑客说实话并不怎么擅长,得充充电,好好谋划一下了。

第074 水师交锋(一)() 
就在朱由榔厉兵秣马,全力整编磨合水师的同时,清远城攻防战已经轰轰烈烈的打了近一月,刚入城时,岭南三忠在江口设置木栅预备着李成栋的攻击,义民首领之一霍师连则率舟师堵截正在向清远推进的李成栋部。

    岭南三忠原本认为清军不善水战,所以水师几乎全部出战,力求在北江上直接将清军打退,但这一次三忠失算了,他们遇到了水战专家施福,施福部五千水兵曾是郑芝龙手中号称大明最为精锐的水师。

    明军义师不论是装备还是战斗技巧都差了施福部水师一筹,外加轻敌,以致最后大败,水师统领霍师连战死,三四千水师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江口一战使得义军水师大败亏输,施福指挥水兵将江口木栅一举烧光,然后顺利抵达了清远城下,水师战败,岭南三忠收集残部,退入城中固守,几天之后,李成栋亲自带领陆师副将张月、马宝等包围清远,面对来势凶猛的清军,岭南三忠以陈邦彦为首,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全身披甲,手执刀剑立在城头,始终坚持在战斗的第一线,昼夜登城防守,亲自坐镇督战并组织每一轮的攻势。使得清军每次冲锋都会带来不小的伤亡。

    义勇是无饷无粮的,都是为了抗虏自愿从军的义民百姓,不过军队战力的维持离不开粮食,义军人数一两万,几乎全靠募捐或者义民自带粮食,军中十分缺粮,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义军首领自起兵后,每日只吃一顿饭,夜不安枕,与将士同甘共苦,在清军围城期间,为弥补守城兵力的不足,清远城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汉儿,全部编入守城部队中。在陈邦彦的命令下,太原城内所有的房屋墙壁全部打通,便于义军在城中的调动,因为缺粮缺水,城内无论军民,都实行严格的粮食和饮水配给。全城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誓与鞑子抗争到底。所以清兵攻势虽猛,清远城头的‘明’字方样牙旗却一直屹立着。

    李成栋麾下老卒都是关中大汉,人人披甲,善打硬仗、狠仗而著称。不过就是如此强悍的军队,在他奋力指挥攻打下竟一连强攻了八天也没能攻入城内,明军大部分船只虽然被烧毁了,城外的几处炮台也被己方占领,但那可恶的清远城门就是打不进去。

    其炮火不可谓不猛烈,不过城中的义军也不是吃干饭的,清远城楼是用砖木筑成,一旦被清军的火炮击中,就会发生局部崩塌,义军开始时,每当城楼受损后就立即加以修复,后来,一名义民建议陈邦彦用城中居民的棉被和装满糟糠的麻袋一层层地铺到敌楼上,当清军的炮弹打在这些麻袋上时,冲击力可以明显减轻。陈邦彦令守军试之,效果极好,这样一来,就大大减轻了清军火炮的攻击力。

    火炮奈何不得清远城墙,李成栋又想了别的办法,比如将原来的攻城木楼作了改进,将其加到略高于清远的城墙,利用车轮直接运送到城下,这样一来,清兵就可以直接沿着木楼上城。然而,义军用火油直接泼下,再从城头丢下火把,将清军这些攻城木楼烧毁。

    半个月内李成栋用了好几种攻城战法,都没有奏效,他恼羞成怒之下,向城中的陈邦彦送出了一封信,信中声明陈邦彦的两个儿子和尹、虞尹与妻子何氏现在在自己的手上,限陈邦彦必须三日内解散手中的义师,投降大清,否则的话,家人的安全必将无法得到保全。

    拿到李成栋的这封信后,陈邦彦没有立即写信答复,说一些请不要伤害我的家人或再给我一点时间考虑之类的话,读完此信的他只是沉默了片刻,就拿起了桌上的笔在信的末尾写上了几个字,然后送入中军厅给其他义军首领传览一遍,众人看完不由肃然起敬,释疑后,陈邦彦便打发李成栋的使者回去复命了。

    得知陈邦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