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2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师,你看这东西可是真的?”看两个人斗嘴,赵昺笑笑又指着长案上摆放的一根用黄绸包裹的长棍道。

    “哦,这是什么,老衲可不懂那些道道儿!”元妙看了陛下一眼,又瞅瞅长案,不以为意地道,但还是起身上前,这时两个小黄门小心的将缠绕在上面的黄绸小心的解开。

    “这……”元妙漫不经心地瞅了一眼,却脸色突变,揉揉眼睛推开两个小黄门俯下身仔细查看,越看脸色越难看。

    “大师,他们声称这是泉州清源寺一世主智空大师的随身兵器,可否对?”赵昺抬头相询道。

    “正是,错不了!老衲过去见过,正是智空大师当年与其他少林僧众救护唐朝太宗皇帝所用之兵器,后南下泉州建寺传法,此棍便携至泉州,成为镇寺之宝。老衲还以为唆都火烧寺院时已经失落,陛下又如何得到的?”元妙双手合十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后,施礼后问道。

    “大师如此说,那便错不了啦!”赵昺长舒口气,仿佛放下心来道,“朕曾同大帅曾有约,来日收复泉州必会重修寺庙,为佛祖再塑金身。因此复夺城池之后便命人四下寻找当年寺中失落之物,有幸寻得智空大师的随身兵器,但又无人能识,这才请大师验证一下。”

    “老衲谢过陛下,没想到这镇寺之宝还能失而复得!”元妙再度施礼道,眼中竟泪花闪闪,想是又念起寺中殉难的僧众。

    “大师勿要感伤,这里还有些收集来的寺中物品,还请大师鉴别真假!”赵昺又指着桌上的几件物品道。

    “这是后殿**奉的玉佛!”拉下一块蒙布露出一尊尺多高的佛像,元妙惊喜地道

    “此乃寺中方丈传位袈裟!”元妙打开一个黄绫包裹诧异地道。

    “这是藏经阁中秘藏功法!”

    “此是太祖皇帝御赐宝册!”……

    “陛下,真是费心了,此乃功德无量之举,佛祖必会庇佑陛下,庇佑大宋的!”元妙将案上的东西一一点验,越看越心惊,这些东西哪件拿出来都可称的上寺中宝物,他一时也弄不清小皇帝从哪里寻回来的,虽然未笑出声,可脸色却也挂着笑容。

    “大师,陛下为了寻找这些寺中佛宝,不仅派人四下寻找,不知道花费了多少银钱又一一赎回。”王德听了嘟着嘴说道,他一直不满这个皇亲国戚,动不动就对小皇帝呵斥、责打,此时当然要让其知道陛下找回这些东西都是为了他的。

    “呵呵,应该的!”赵昺瞪了王德一眼要他闭嘴笑道,“另外朕还有朕着人寻回的千卷经书,及寺中所藏之物,都妥善保管在船上,大师闲暇之时可再行点收。可惜的是百般寻找,也只寻回万一,还请大师见谅!”

    “老衲代寺中千余僧众谢过陛下,知陛下如此他们也必会为陛下祷告祈福的!”元妙听了震惊不已,他以为这些东西都已被大火焚毁,或是失散民间,而小皇帝竟派人一一找回这么多东西,失而复得的喜悦却比不过感激之情。

    “大师勿需感谢,几年间朕多亏大师护佑才保平安,又不辞辛苦教导武功,朕无以回报!”赵昺还礼道,“还有一事要与大师相商,当年朕曾许下诺言,重夺泉州之日,必会重建寺院,为佛祖再塑金身。但今日之情,大师定也看在眼中,敌军大规模围城,此地难以久驻,重修寺院之事朕实难践。若大师欲留下谋划此事,朕也可捐资拨款相助,怕的是敌酋不肯相容。而若仍回琼州,朕也可为大师另行捐建庙宇用以修行。”

    “阿弥陀佛,老衲……”元妙听罢心中感动,他没想到陛下尚记的当日诺言,但也知此去琼州不知何日再归,可不回去又欠下一个大人情。

    “老和尚,弄了半天你也非彻底了断红尘事,见物便起了贪念,同样再难修成正果,还不若还俗与陛下共谋复兴大计,将来封王封侯!”应节严这回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笑着说道。

    “阿弥陀佛,多谢应施主提醒,老衲自知修行的不够。那边仍随陛下回琼修行悟道,求得正果!”元妙脸一红讪讪地说道。

    “呵呵,如此最好,朕有大师在身边也能睡个安稳觉!”赵昺听了大喜道,可心中暗道这人活世上便都有弱点,有弱点便难免被人乘虚而入,公正、廉明都抛之脑后,做出些违纪违法之事。如今应节严一辈子的英名,元妙多年的修行都被自己一朝而破,看来想做个好人不难,难的是经不住小人的钻营给拖下水……

    感谢书友们一年来的帮助,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第536章 谁比谁‘白’() 
应节严和元妙两人本来是为昨日小皇帝擅自出城而兴师问罪而来的,可架不住小皇帝送的这些东西太吸引人了,以致无法在开口大加训斥,不过却也好言规劝了几句,赵昺当然也是一本正经的答应了,但大家都知道这都不知道其是第几次下保证,至于以后他会不会再犯谁也不知道。

    说完了这点事儿,元妙知道陛下收集道不少寺中的故物,便早就不淡定了,见小皇帝再三保证不会再擅自出门便扛着棍子,捧着拳经告辞前去查看清点。而应节严比其要矜持些,此刻东西到手早就淡定下来,其实他也是还有事想问。

    “陛下,我军连胜,可最近城中却有谣言传出,称敌四方大军云集,王师难以长期固守,也许就要撤军回琼。还有传言称忽必烈闻知蒲贼被杀,严令唆都破城后要尽屠泉州百姓,因而不免人心惶惶。臣以为当下应出榜安民,并追查制造、传播谣言者,应正视听,稳定军民之心!”应节严奏告道。

    “先生也知,这话也算不上谣言,事实本是如此,咱们早有定议此战就为除蒲贼,筹钱粮。现在目的基本达到,待物资抢运完毕后就要撤军。”赵昺沉吟片刻言道,他当然知道这些谣言的出处,自己就是始作俑者,当然他不能自己查办自己了。

    “呵呵,臣也明白事实如此,但是臣担心城中潜伏的细作会借机起事,从而与城外之敌里应外合不利于我们。”应节严已经猜到此事很可能是陛下在幕后指挥的,而现在其听说后没有任何惊异之相,也不愿意追查此事,他已然可以断定是陛下故意遣人放出的风声,有意制造恐怖气氛,可他也清楚看破不说破,否则岂不让陛下下不来台。

    “嘻嘻,泉州百姓若是担心鞑子屠城,尽可以跟随大军撤往琼州,反正那里地广人稀,再去几十万人也不用担心无法安置!”明白人自然不用多说就能听出话外之音,赵昺笑嘻嘻地说道。

    “陛下之言不假,无论是复国,还是要在琼州立足,我们都急需补充大量人口,但如此行事却多有不妥,容易引起百姓的误解,称我们是趁火打劫,有失仁义!”应节严点点说道。

    “先生是已有可以一举两得之策喽!”赵昺听了眼睛一亮道,他当然也想既要里子又要面子,但只是苦无良策才不得不出了这么个馊主意。

    “陛下可知周公?”应节严捋捋胡子问道。

    “周公……周公解梦中的那个周公?”赵昺还真知道周公这个人,但首先想到的却是周公之礼,这在现代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还有点戏谑的意味。可想到自己还是个孩子,说出这么敏感的词汇实在是有伤大雅,于是赶紧改口道。

    “嗯,陛下说的不错,但此乃是后人假周公之名附会之作!”应节严嗯了一声说道,“臣所言周公是指周文王的四子,武王之第……”

    赵昺还是头一次听说这周公还不止一位,却不知道老头儿为何拿其当引子,只能细细的听讲,慢慢的弄明白了他还真是个人物。周公姬旦他妈妈很厉害,一口气生了他们十个兄弟: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周公排行第四,这位姬四爷,可是非常了得,不仅善用权谋,而且通晓军事,又兼多才多艺,其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以至于后来成了顶级的大政治家,儒家的元圣,孔夫子的前辈偶像,粉丝多多,拥虿无数。

    可要说起来成长出一名大政治家也不容易,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都必须配套。有好苗,还要有好地,否则,就别指望有什么好收成。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事有,但是不多,更多的是鸡窝里飞出小母鸡。这也是社会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恰好,周公从小就是一棵好苗,又兼长在了一方沃土上,以致成长为参天大树,创造了奇迹。

    他家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呢?根本来说,就是靠的一张仁政之牌、道德之牌。回忆一下,从三世祖古公亶父,也就是西周的创始人那里开始,咱们姬家的道德牌就打的极好。三世祖亶父那时候,多难啊!穷的叮当乱响。那时的西周在豳地,大概是今天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不过是一个偏处西部的小邦。亶父呢,是后稷的嫡系传人,善于农耕,于是,就带着大伙种地,以修理地球为业。

    亶父最擅长施仁政,爱民如子,每年打下粮食来,都分给老百姓吃,自己不多吃不多占,严防贪污浪费。老百姓都服气,认为跟着这样的当家人,有前途,有幸福。因此,历史上说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可当时亶父和西周子民守着恶邻,都挨邻居的欺负。

    邻居是戎狄,少数民族,有时候连树叶都不穿,就跑出来裸奔,很影响市容。他们也不会种地,专靠抢劫为生。亶父带着西周子民,刚把粮食装进口袋,戎狄人就来了,背起来粮食口袋就走,连欠条都不打,年年如此。西周子民怒了,要跟戎狄拼命。亶父知道,自己人种地是把好手,打架都是外行,如果跟野蛮的戎狄人动手,就只有吃亏的份儿,丢掉的可能就不只是粮食了。

    于是打掉牙,和血吞,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于是,亶父带着民众逃跑,远离戎狄,一直逃到了岐山之下,就是《诗经》上说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次逃跑,亶父仍然打出了一张道德牌。临逃时,亶父告诉自己的民众:我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我们可以跟戎狄强盗决一死战,然而,必要伤亡惨重。我亶父如果带着大家去赌气,去死拼,去玩黑社会那一套,还算的什么好领导呢?还算是为人民服务吗?我不能让大家去牺牲,所以必须走。

    西周人民继续感动,眼泪哗哗的,扶老携幼,跟着亶父一起逃跑。明明是败绩了,是逃跑了,却能跑的感动天下,跑的万民宾服。后来,亶父死了,即位的是季历,也就是周公的爷爷,仍然喜欢打道德牌。史料上说他“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对老百姓好上加好,民心大聚。这时,周边的诸侯也开始归顺他们。

    当政权传到文王姬昌手里的时候,西周的道德牌打得就更好了。历史上说他“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季历之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还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读书明理,礼贤下士。宁愿自己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花时间把贤士陪舒服了

    。这样一来,姜太公、散宜生、太颠、辛甲等高级人才,都归顺了文王。这使得西周越来越发达,道德之名越来越高远。追忆祖宗三代,西周的成功经验,其实就四个字:道德、仁政。

    而周公姬旦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除了基因好,家风好,还都是需要天赋的。据史料记载,周公早年时期,便显示出了做政治家的天赋。他非常聪明仁爱,刚够上幼儿园的年龄,就长的跟个小大人似的,属于早熟品种。司马迁在《史记》里,称赞周公“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就是说,周公从小就孝顺仁爱,聪明出众,与别的兄弟都大不一样。这可不容意啊!

    要知道周公的爸爸周文王,基因好,身体壮,老婆多,是一个生孩子破纪录的超级猛人。据《封神演义》里介绍,周文王有百子,几乎都是他老人家,亲自带着自己的妻妾们辛勤制造的,只有第一百个儿子,那个长翅膀会飞的著名鸟人——雷震子,是领养的。这虽是家言,不足取信,但实际上,文王的儿子也很不少,有史料可考的,至少就有十七个。周公能在这么多孩子里出类拔萃,异乎寻常,那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俗话说,兴趣儿是最好的老师。恰好,周公从小就对搞政治有浓厚的兴趣儿,以指点江山、平定天下为乐,而不是憋着邪劲,光想着上台贪污**,争夺什么优先进食权和优先交配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