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7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没有查清,为何屡次提及?”赵昺有些纳闷地道。可他也知道郑虎臣心思缜密,不是妄自猜度之人,如此做法更是奇怪。

    “陛下……”郑虎臣没有说下去,却看看左右。

    “都下吧,这边说话!”赵昺见其欲言又止马上明白了其意思,摆手让堂上的人皆退出去,让其在书案对面坐下,亲手给他斟上茶道。

    “谢陛下,属下并非胡乱猜忌,而是不仅有朝臣加入其中,宫中也有人时常参与聚会。属下觉得有必要报之陛下知晓!”郑虎臣施礼后坐下低声道。

    “哦,宫中也有人参与?”赵昺皱皱眉头道。

    “是的,御前办的马主事不仅参加,还曾作为召集人组织聚会!”郑虎臣言道。

    “嗯,朝中的官员有谁?”赵昺眉头皱的更紧,沉吟片刻又问道。

    “有御史郑思肖,礼部侍郎谢翱,临安府判官周密也时有参加,此外尚有几个新科官员及太学生。”郑虎臣回答道。

    “竟有这么多的官员参与其中,社头是谁,发起人都有何人?”赵昺有些吃惊地道。他不会限制官员们交往,但是最忌结党,这不能不让他有所警惕。

    “陛下,月泉吟社是在临安沦陷后由方凤与吴渭成立,谢翱受聘为评选人,三人皆在地方颇有声望,他们退居田园,矢志不仕蒙元,常征集诗词,参与者甚众,在士人中颇有影响。”郑虎臣答道,“后来随着谢翱投奔行朝,吟社逐渐败落。我朝收复江南后,临安一些士人便又重立吟社,仍月泉为名,但与此前大有不同。加入者甚众,各色人物皆有,原发起人吴渭和谢翱皆已入仕,由方凤主持,其他二人只是有时应邀参加,却不再参与吟社的事务。”

    “如此说来,此社已非彼社,也非从前只是以诗会友,怀念故国了。”赵昺点点头言道。他对士人们吟风赏月,议论时政,发泄牢骚,倒是不在意,可若是结社另有目的,哪怕是民间社团,也不能不关注。

    “正是,吟社现在人员成分复杂,既有退隐多年的遗臣,也有方外之人,科举之后又有众多落选举子加入其中。属下发现有朝中现任官员也时有参与,便加以注意。今年陈普进京后也受邀参加后,许多官员也慕其名加入,且隐隐以其为首,他们时常抨击朝政,讨论时局,时有不敬之语,属下以为事态日趋严重,才上报陛下得知。”郑虎臣言道。

    “陈普不肯应诏入仕,却在吟社中玩儿的风生水起。”赵昺苦笑着轻轻摇摇头又道,“其中最为活跃的人都是何人?”他知道陈普乃是名儒,在江南名声甚大,擅长机巧之技,他本想诏其主持‘科学院’,却被其婉拒。

    “陈普为人清高,自以为学通天下,却被陛下压了一头,自觉无脸在朝中再混下去了。而吟社那些人却是对其甚是推崇,又有阿谀之辈捧着、敬着,自然是乐不思蜀。”郑虎臣轻笑着道。

    “如今名义上的社头,也是吟社的元老方凤,其是婆州浦江人,曾任容州文学,江南沦陷后曾一度隐居华山,算是尚有眷念邦国之心,现下基本不再理事,却时常参与活动。另有张炎,其乃是南渡功臣张浚之六世孙,家居临安,陷落后家产被炒,虽曾一度应召北上大都缮写金字藏经,可旋即南返。此后漫游吴越,卖卜为生,与郑思肖、邓牧等遗民野老相唱和。”

    “另有钱选,此吴兴人,乡贡进士出身,以善绘事而负盛誉,与赵孟须等号称吴兴八骏。赵孟顺等应诏人仕,而钱选却是不管六朝兴亡事,一蹲且向图画开,甘心隐手绘事以终其身;还有歇县人方回,景定年进士,在知严州任内降元,数年后辞官回乡,世人对其褒贬不一。我朝回还后,引起已经致仕,只是夺其功名,抄没田产,并未将其处死,不过其亦有思国之痛。还有一位邓牧,想必陛下已知其人吧!”

    “这月泉吟社真是如你所言,神仙、老虎、狗,什么东西都有啊!”赵昺听罢向后仰了仰身笑着道。

    “陛下,这些人虽然各色人物都有,可在朝野都有些影响,属下担心他们做出些不利朝廷的事情,不若……”郑虎臣看着小皇帝的脸色言道。

    “不必,咱们不能只因为发了些牢骚就抓人,再说凭他们也掀不起风浪来,还是再看一看。若是真有对朝廷不利之举,再动手不迟!”赵昺明白郑虎臣的意思,摆摆手道。

    “如此属下便加强监视,查实其罪证!”郑虎臣点点头道。

    “朕倒是想亲自去会会他们,看看到底都是些什么人!”赵昺端起杯子喝了口茶道。

    “陛下,这些人开社的时间不定,地点不定,再说咱们贸然寻上门去也不会让咱们进去的。”郑虎臣知道小皇帝的意思是又想出宫玩去了,他对此是颇为头疼,便出言敷衍道。

    “这有何难,咱们又内应啊!”赵昺向前探探身子坏笑着道。

    “这……陛下不会打草惊蛇吧!”郑虎臣立刻明白了,马端临就是陛下身边人,又是吟社的,自然能够掌握他们的行踪,带几个人进去也是无妨的。可他仍然试图阻止道。

    “他们中认识朕的人寥寥无几,再说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又能奈朕如何!”赵昺毫不在意地道……

    …………

    几天后,一辆马车驶出了皇宫的角门,这辆马车十分平常,就是最为常见的单辕车,罩着素色车棚,很快融入了御街上的人流中,向南驶去。

    “贵舆,今日诗会怎么会选在寺中?”马车里空间不大,四个人挤在其中有些局促,赵昺问道。

    “公子,现在天气渐凉,湖上阴冷便选在了青林寺,那里清净又有庵房,吃住都十分方便。”马端临答道。前两日陛下突然问起月泉吟社的事情,并表示很感兴趣,想去看看。他十分为难,又不敢拒绝,恰好接到在沐休日有诗会的消息,便知会了陛下,也有了今日之行。

    “马主事,今日中可有与陛下会过面的人参加?”谭飞问道。他此前已经问过,但谨慎起见,还是再次确认道。

    “谭统领,吾已经问过,诗会中与公子会过面的人本就不多,即便是其中的官员品级大多不高,没有得见龙颜的机会,参加过朝会的几位官员已经安排轮值。不过,吾担心的是邓牧,其与陛下会过面,但是否前来,吾不敢确定。”马端临言道。

    “无妨,吾虽与邓牧在西湖上见过面,却是没有显露身份,其即便去了也不知吾的真实身份。”赵昺摆手道。

    “公子所言不假,此次公子又是以吾的子侄身份前去,他见了即便有所怀疑,也不会多问的。”马端临想起在当日西湖之上的事情便忍不住想笑,想想言道。

    “那天邓牧被气糊涂了,估计早已不记得公子的模样啦!”王德在旁呲笑道。

    “那确不一定,只怕印象会更加深刻!”谭飞却有些忧虑地道。

    “呵呵,那日邓牧被公子气得衣服都脱光了,这种颜面尽失的事情即便认出了公子,岂又有脸相认的。”马端临听了失笑道。

    “混账!”正在几人说话时,马车突然停住,紧接着传来车夫的咒骂声。

    “怎么回事?”谭飞急忙撩开车帘问道。

    “教头,两个家伙纵马驰街,险些冲撞了咱们的车辆!”马夫也是侍卫,他回头问道。

    “嗯,警醒些,不要快行!”谭飞皱皱眉嘱咐道,但还是松了口气,此次出门只带了两个侍卫充作马夫,遇到事情堵在路上就麻烦了。

    “纵马驰街,就没有人管吗?伤了人怎生是好!”赵昺却是十分生气地道。

    “公子,此事自有人追究,若是伤了人也会依律惩处的!”马端临言道。

    “哦,律法中还有此项?”赵昺有些吃惊地道,心下琢磨难道这个时代也有交通法了。

    “公子,当然有。”马端临笑着道,“《宋刑统》规定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一等;杀伤畜产者,偿所减价。若有公私要速而走者,不坐;以故杀伤人者,以过失论;其因惊骇不可禁止而杀伤人者,减过失二等。”

    “公私要速者,‘公’谓公事要速,及乘邮驿并奉敕使之辈;‘私’谓吉凶疾病之类,须求医药并急追人而走车马者,不坐;虽有公私要急而走车马,因有杀伤人者,并依过失收赎之法;其因惊骇力不能制而杀伤人者,减过失二等,听赎其铜,各入被伤杀家。”

    “原来如此!”赵昺听了点点头道。

    马端临见小皇帝似有不明,又详加解释了一番。赵昺才知唐宋时期行文中的“走”,不是“行走”之意,而是指“疾跑”,这个意思还保留在“走马观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成语中。“走车马”即是策马疾驰或驾车疾行。

    “无故”,指没有公私紧急事务。“公务”指急递公文、传送敕令、消防官兵救火等公共事务,需快马加鞭,不容逗留;“私务”指报丧、送病人治病、紧急追人等私人急事,也不可耽误。“人众”,按唐宋法律的解释,“众谓三人以上”,有三个人以上即可称“众”。

    也就是说,宋朝政府对市区交通实行“限速”制度,除非有公私紧急事情,任何人不得在城市街巷以及有三名行人以上的地方快速策马、驾车,否则,不管有没有撞伤行人,均视同“危险驾驶”,给予“笞五十”(屁股打五十小板)的刑罚。就如今天超速驾驶,不管是否造成事故,都要对驾驶员扣分……

    。

第1053章 尼站() 
如果说闯了‘限速’要接受行政处罚的话,但是若是因为“飙马”“飙车”而撞伤路人呢?按照现代的法律就有转为刑事的可能,而让赵昺感到有意思的是宋律则是直接转为刑事案件,且比照‘故意伤害罪’减一等处罚,并制定了详细的细则,使他感到比之现代还要严厉。

    在宋刑法中将将故意伤害罪称为“斗杀伤”罪,也要根据伤势轻重给予不同量刑——以“见血为伤”。轻伤杖八十,导致耳鼻出血或吐血的,加二等;打掉人牙齿、毁坏人耳鼻、损伤人眼睛、折断人手指脚趾、打破人脑袋,烫伤人肌肤,为重伤,徒一年;打掉人两颗牙齿、折断人两只手指以上,及揪掉人头发,徒一年半;殴人十指并折,不堪执物,致人终身残疾,为严重伤害,流三千里;因斗殴致人死亡,处绞刑;使用凶器故意杀人,处斩刑。

    宋律对“无故走车马伤杀人”的处罚,将比照斗杀伤量刑,不过会相应地“减一等”,比如“斗杀伤”致人终身残疾,依法应“流三千里”,而“无故走车马”致人终身残疾,则“流二千五百里”。

    在现代有‘消防车撞死人不偿命’的说法,宋律也有如果有公私紧急事务要办,法律允许办事人不受“限速”制度的限制,可以在街巷快马加鞭。但是如果因此致人受伤或死亡,则仍会以“过失伤害罪”论处。宋律同样对“过失伤害罪”的处罚较对“故意伤害罪”为轻,而且允许赎刑。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赎金支付给被车马撞伤亡的人家而获得对方谅解,相当于现代支付经济赔偿后达成刑事和解。如果有公私急事而在街巷“走车马”,由于马匹受惊、不可控制而致人伤亡,则按过失伤害罪“减二等”论处,也允许赎刑,赎金会少一些,但同样会作为经济赔偿金支付给受害者家庭。

    如果“走车马”并没有伤人,只是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则必须向受害者支付赔偿,赔偿标准按“减价”即财物因受损坏而发生价值减损的那部分计算,如果致使他人财物灭失则按市价全部赔偿。

    赵昺听完觉得很有意思,在他前世的记忆中,对于古代律法的评价往往是残酷,且没有人性化,非是以人为本。但从此有关交通的法条中则可以看出,宋朝政府针对交通肇事行为的立法,是仔细考虑了当时宋人的生活的,且又在情理之中的。

    ‘御车’向前走了一段,前边道路又是一滞,赵昺撩开车帘向外看去,却是刚刚纵马的两个少年被开封府巡街的衙役拦住,一群人围着看热闹堵住了道路,而看情况并没有出了车祸,但只凭‘超速’这条,板子也是挨定了。

    路上虽多了这么个插曲,却也没有扰了赵昺的兴致,几个人说说笑笑出了城,行了一段转入一条支路,转入山中,又行了有半个时辰才在一座寺前山门停车。赵昺下车看看匾额知道到了地方,而这座建于半山之上的寺院看着规模不小,又在山谷之中别有番幽静,也难怪这些人会将诗会选在此处。

    马车是上不去了,赵昺与几人拾级而上,此时亦有香客前来,不时有两人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