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7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代的军屯。

    宋朝因为自立国一直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加上以重金拉拢武臣,养兵费用一直是高居不下。而解决财政困难的的方式无非是从百姓身上抠钱,没钱了就需要开源,比如搞点产业。而南渡之后因为土地兼并导致朝廷可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所以就搞出了公田法。

    公田法的思路是买田养兵。通过收购百姓手中的土地,以耕种所出用以支付驻军全年的军饷、春冬衣赐、习武费用、官吏请给等花销;除了买田以外,还有屯田营田,所谓营田,则是将绝户土地和某些官田“召人使耕,分收子利”。

    总之,所以南宋后来搞公田法,花钱重新向大地主买土地。但是,什么问题都怕个但是,本来南宋朝廷钱就不够,于是直接用纸币购买,谁都知道那东西贬值很快的。后来因反对声太大加上度牒,这东西可以带来许多便利,所以也是当时的硬通货。因此公田法得罪了许多人,对民间造成很大影响,不过总算是缓解了南宋眼前的困境。但是也导致了阶级矛盾愈加尖锐,于是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后面发生啥大家都知道。

    再往后的明朝也是如此,明末的环境,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是典型的内忧外患。最要命的是明王朝税税收不上来,兵也征不到。当时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大户,不但大肆兼并土地而且还侵吞军屯。因为没人动他们所以他们有恃无恐。

    在军屯制度名存实亡的明末,被逼无奈的西北守将孙传庭根据这种局面,甚至做出了不需朝廷拨军饷,由自己解决所需的方法,而他的底气是利用手上的武装夺回被某些人侵占的田产。明朝时西安周围原屯积军队24万,田地二万余顷,后来田地都被当地豪门大户霸占,兵丁也成了虚设在花名册上的符号。

    孙传庭在主持陕西军务期间,为了扩充的军力和粮饷,经过治理,对当地大户采用各种手段夺回军屯,最终获得士卒11万,年收税计银145万两,米麦135万石。明军的兵力和财力得到很大的恢复,但在崇祯皇帝的干预下,孙传庭被迫提前出关迎战,其措施也就此付诸流水。

    赵昺在收复江南之初,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下旨严禁军队屯田,参与经商活动,便是担心重蹈覆辙。而蒙元军队进入中原后依然采用游牧民族的征战方式,国家不负担军费,依然由各军各自解决。因此分封土地,实施军屯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蒙元并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军屯产生的弊端,种种恶果便随之而来。贪婪的本性让贵族和领兵将领变本加厉的侵夺土地和人口,并利用种种特权敛财,压榨虏户和兵丁的所得,这也是导致蒙元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当下桑哥不仅钩考地方财政,清查侵夺的财物,可谓是放了他们的血。加上增加课税,使得地方军将的收入大为减少,可出兵的费用朝廷却不会负担,自然也就不如此前积极了……

    “韩枢密,汝这一番分析,吾怎么觉得愈加糊涂,既然玉昔帖木儿缺钱难以发动南侵,为何又反对撤伏呢?”听了半天韩振对局势的分析,大家都深以为然,可陈任翁越听越不对劲儿,其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忍不住反问道。

    “陈尚书,吾所言之意是指蒙元当下迟迟不肯动兵的缘由之一,却非指玉昔帖木儿已经放弃了南侵的念头!”韩振却不觉自己的话有丝毫问题道。

    “哦,愿闻其详!”陈任翁听了一愣,有些尴尬地道。

    “陛下,各位同僚,吾以为玉昔帖木儿并没有放弃南侵之念。原因有三一者蒙元对我朝沿江地带的袭扰有愈演愈烈之势;二者,桑哥的新政导致蒙元朝廷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大有一触即发之虞,其作为一地守臣若想化解,发动南侵依然是转移矛盾的最好方法;三者,桑哥与其应属同党,两人虽有默契,却非没有矛盾。因而他们即是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当下两淮增加课税数十万贯,已经超出了一地的承受能力,并引发屯驻各军的不满,其必然也是有所不满,以为桑哥有意打压。而蒙古人最重军功,发动南侵不仅能够解除自己面临的危机,且能得到真金的进一步信任!”

    “嗯,有些道理,汝继续说。”赵昺点点头道。他听明白了,韩振之意是说蒙元虽说迟迟没有动手,但南侵的基本面并没有消除,只是缺乏一个契机而已。

    “臣以为蒙元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主要还是有所顾忌。首先真金当前力主和议,以求争取时间稳定朝局,改善财政,因而其主动挑起战事有违真金的初衷;再有,玉昔帖木儿一直主持北部军事,对抗叛军的侵袭,非是鲁莽之辈,应该对我军的战斗力有所忌惮,毕竟他率先突袭要面对江东近二十万大军的围攻;另有恐怕是惧于陛下的威名,且麾下还有数万精锐的御前护军,其要想夺取临安就必有一战,而其又没有必胜的把握!”韩振在解释道。

    “韩副使之意,蒙元大军迟迟不肯过江,却频频遣兵骚扰昆山一线是为了制造紧张局势,意在将我朝主力调离临安,吸引到江口一带喽!”赵昺摸摸下巴皱皱眉道。

    “嗯,臣以为敌军正是此意!”韩振点点头道。

    “韩副使的想法是不是过于自以为是了!”这时刘洙接言道,“韩副使此言与当初制定的诱敌深入之策已是南辕北辙,完全颠覆了当时的设想,可是与圣意相勃的。”

    “不错,韩副使之意是要陛下御驾亲征,而当初商议时几位宰辅及太后都极力反对,如今汝又出言怂恿,不怕被众臣弹劾吗?再者当下分明是玉昔帖木儿布下了陷阱,陛下前去岂不是以身涉险,万一有失,汝将是千古罪人!”陈任翁也眉头紧皱地道,言辞间已带有狠厉。

    “吾只是就事论事,并非有其他杂念,更无欺害陛下之意!”面对一顶顶大帽子,韩振并没有退让放弃自己所想,不冷不热地顶了回去道。

    “韩副使,陛下离京总需理由,难道率领御前亲军巡游,玉昔帖木儿就会出兵南侵吗?”刘洙觉得有些好笑地道。

    “这……吾尚未想到合适的理由!”韩振被问住了,他清楚皇帝离京乃是大事,非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的,而打着御驾亲征的名义前往昆山,恐怕玉昔帖木儿就真的放弃南侵了。

    “大家以为就此放弃此战,是否可惜?”赵昺听着众人的争论,沉吟了片刻,压手让他们噤声后问道。

    “陛下,此战谋划已有数月,更是动员了水步两军近十万兵力,内迁上万的人口,筹措了大量军需,就此罢手,臣觉得十分可惜。”陈任翁听了叹口气道。

    “臣也觉得前期付出太多,若是就如此不声不响的撤兵,必遭文臣们弹劾吾等无能,也必然会影响军中士气,让将士们蒙羞!”吕师文言道。

    “确是如此,蒙元频频犯边,而我军无所作为,不仅被以为惧敌怯战,徒费粮饷,还会失去民心!”步军司郎中苏刘义看着小皇帝的脸色言道。

    “如此说,大家皆希望与蒙元一战了!”赵昺点点头道。

    “臣等愿与敌一战,为国尽忠!”众将相互对视一眼,齐齐起身施礼道。

    “好,如此朕就给玉昔帖木儿一个开战的理由!”赵昺知道别看众将刚刚为是战,是退相互争论,实际上心中都希望与敌一战,毕竟谋划了这么时间就轻易放弃,无论是谁都不甘心,于是他拍案而起道。

    “吾等谨遵圣命!”众将又是深施一礼齐声道,声音比之刚才的争论也提高八度,虽然强作镇静,但也能看出各个难掩心中的兴奋。

    在刚刚众将争论之时,赵昺也在心中重新审视了此前的作战计划,那是建立在敌军先行进攻,他们防守反击的基础之上。但目前的形势下,显然已经不适用,要想战就必须要对此前的作战计划作出调整。他以为当下蒙元既然有所顾忌,不肯抢先动手,那么自己就先行开战。

    赵昺于是重新调整思路,做了一个粗略的构想,己方兵力部署不变,东线兵团的任务不变,依然在昆山设伏;而西线的第一军则变待机攻扬州为主动发起进攻,依旧实施围城打援的战略。如此一来,各军不会因为战略意图的改变,而使得前期准备工作发生大的变动,可西线兵团面临的压力无疑要增加,不过也给了他御驾亲征的理由……

    。

第1066章 瓜州镇()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赵昺踏上瓜州渡口之时,陆稼轩的这两句诗不由的脱口而出。在做出调整进攻方向的决定后,他很快便召开了廷议说服了几位宰执,又摆平了后宫的后妃们,决定御驾亲征扬州的决意。

    赵昺的战略意图很清楚,他亲率大军攻扬州,做出收复淮东的架势。而玉昔帖木儿对宋军的大行动绝不会坐视不理,他估计其无非会做出两种反应,一是调集各部驰援扬州,阻敌于江北沿线;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利用江东兵力空虚之际,发动蓄势已久的南侵,从防守薄弱的昆山渡江,迅速击破留守的各军,直逼临安。

    对敌军可能采取的对策上,赵昺与众将都倾向于玉昔帖木儿会采用第二套方案,因为这符合蒙元一向擅长的利用骑兵快速机动,采用大迂回攻敌后方薄弱的战略。再者这种战略看似冒险,但是获得的利益极大,一旦成功,不但可解扬州之围,还有可能顺势攻下临安,甚至回首设伏歼灭回援之敌,重新控制江南。

    因此赵昺是在玉昔帖木儿迟迟不肯动作的时候,主动推了其一把,至于其如何动作就要看双方将帅如何判断了,但无论其如何,自己已立于不败之地。敌驰援扬州,可实施围城打援的战术,重创敌有生力量;其若选择南侵解围,那边也早已布下陷阱等着他们往里跳,同样可以达到此战的预定目标。

    在做出决定后,赵昺立刻依旧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他以率军巡边为名出京,而同时向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第一军下达渡江的作战预令。待赵昺率领御前护军大队人马乘船沿运河北上到达丹阳时,一军所部已经在水军的协助下攻取了瓜州镇,并架设起了两座浮桥。

    瓜洲是由于长江泥沙淤积的沙洲演化而来,到唐代中期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从此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

    由于瓜州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是京杭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为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控扼南北水上交通的战略要地,也是漕运与盐运要冲,无数客旅经此南来北往,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此后,长江主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了战争前线,在此筑城建都巡检营廨,宋军曾在此击败南侵的金主完颜亮,如今也是江防重地。

    “属下恭迎陛下!”见陛下登岸,第一军都统陈凤林率领军部众将已经列队相迎。

    “诸位辛苦了,战事发展如何?”赵昺抬手回礼,没有寒暄直言问道。

    “陛下,还请到营中休息,属下再行禀报!”皇帝不在意,陈凤林可不敢有丝毫怠慢,要知道瓜州镇虽然已经被收复,但是尚有散兵游勇逃散,谁知道躲在哪里,若是骤然袭击,自己可承担不起责任。

    “也好!”赵昺点点头道。眼见渡口上泊满了船只,尚有战船不断进港,而岸上堆满了卸载的辎重物资,刚刚上岸的部队也在整队听候下一步命令,也不是说话的地方,便同意了。

    “谭统领率侍卫营随扈,余部休整待命!”护军都统倪亮不待皇帝多言,马上转身吩咐道。

    赵昺随即上马,在众将的簇拥下前往大营,沿途看去江防工事已然在强渡时被摧毁,而瓜州镇也已毁于战火,城楼坍塌,城门仆倒,城墙上的战棚皆已被毁,还有数处垮塌下来。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战斗的场景,但也可想象到瓜州城垒在炮火的洗礼下的惨状,而如此猛烈的炮火下城中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可以肯定的是已经不适于居住,陈凤林才会邀自己前往大营。

    一军大营在瓜州镇外五里,赵昺来到营外看去这里以拒马和扎枪围成营寨,四周挖有壕沟,寨角竖着瞭望塔。以他看虽然这里具备了一个营寨的所有要素,但是极为简陋,只能算是个临时营地,而其中已有军兵在收拾行装,似乎要随时离开。

    “陛下,营中简陋,不要见怪!”进入帅帐,陈凤林一边请皇帝入座,一边令人上茶。

    “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