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巧丫鬟 作者:仟佰禾(晋江vip2.14完结+番外 红楼同人)-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紫英站起身,施礼,直起身,“二哥一向可好,一路舟车劳顿,可还顺当?”

    “尚可,劳烦惦念。我在任上也听说三弟升迁了,还没给三弟道喜。”

    “二哥客气了,托祖宗的福。”

    冯三爷一本正经地跟兄长问答,跟素日在自家房内,截然不同,更多的是沉稳端方。眼角眉梢,透着股子凌厉;言语举止间,多了股子迫人的气势。想来素日在衙门做事,差不多也就这个做派了。

    因此时冯二老爷正对着他们两口子,柳儿也得以打量这位传说中的二老爷。四十上下的年纪,白面微须,气质温文,一看就是个读书人。那浓眉大眼,宽额头,倒是承袭了老爷子十足。且双目湛然,一看就是个精明的,不比大老爷外强中干。

    冯紫英见过兄长,又指引柳儿,“这是杨氏,这就是二哥。”柳儿福身见礼,二老爷点头而已。

    其余人等不必细说,辈分地位,跟三房更相去甚远,二老爷一律点头而过。便是自己三个儿女,也不外如是。冯诺年纪最小,不由的有些不乐意,瘪了瘪嘴巴,被她娘瞪了一眼,方作罢。

    最后是他带回来的三个女人,带着各自的儿女并奶妈子,在门口。大人孩子,有最小的还抱在j□j怀里,难得都规规矩矩不吭声儿。

    在二老爷示意下,齐齐过来给老爷子磕头。

    二老爷从左到右边,随手一指,“尤氏、吴氏、王氏,二子冯谕、三子冯让,二女冯谊、四女冯谅、五女冯讴,给老爷子磕头罢。”

    一时众人磕头毕,张氏起身告退,带着众女眷们,回了二房院落安置不提。

    这边女眷们也都纷纷告退,留下父子几个继续说话,午饭自然也一起跟老爷子用了。至于接风宴之类的,都是刘氏安排,估计也就这一二日的事。

    柳儿带着丫头婆子回听涛苑,慢慢溜达往回走,心里却思量着这位二老爷的事。

    刚刚在堂上,二老爷几个妾室和庶出子女给老爷子磕头的时候,柳儿可瞧的清楚,老爷子不过淡淡地点头,见面礼什么的,根本没提。嫁进来这么些日子,柳儿多少也了解一些将军府的做派。别看老爷子娶媳妇一个接一个的,早年据说也有一个妾室,后来病没了,便再也没有,庶出子女更是一个也无。据柳儿素日观察,老爷子对庶出子女很不以为然,曾经无意中露出一句,“一个娘生的都两个心眼儿,两个娘生的纯属扯淡。。。。。。”

    可惜,两个儿子,都没继承老爷子的优良传统,大老爷几个姨娘,通房之类的更多。二老爷如今。。。。。。也不必说了。且好歹大老爷学他老子,素日不大理会姨娘和庶出子女,凭刘氏处置。二老爷今儿一回来,如此正儿八经地给老爷子拜见,那不是磕头,多少有些打脸的意思了。

    且你庶出子女起名字,也跟嫡出一样的,没什么避讳。长子冯诠和大姑娘冯语,脸色都不大好就是了,张氏自打见了那三顶轿子,就端着了。

    三个孩子,除了那个二女冯谕比冯诺大了些,其余可都比冯诺小。冯诺是张氏回京后生的,显然其余庶出子女,都是后来生的。

    从那三个妾室也能看出来,只一个打头的尤氏跟张氏年纪相当。其余都是双十年华的女子,姿色不俗,每人俩孩子,都是一儿一女,倒也平均,也不知二老爷如何做到不偏不倚的。且看张氏的神色,显然那两位,都是二老爷后纳的,张氏并不知情。

    唉,柳儿心内忍不住替张氏叹气,为儿女一番辛苦,也不知二老爷心里能否存有几分感激,如今这般却着实有些伤人心了。

    晚间冯三爷回房,柳儿扔掉手里的针线,起身想帮他退了外头的大毛衣裳,被止住,“你且好生坐着罢,晚上可吃过了?”随手扯开下颌上系着的带子,解下斗篷来扔给边上的丫头,搓搓手,迈步来到柳儿坐的炕前,伸手接过柳儿递来的茶盅,只闻了闻,点头,“这回倒是你亲手沏的了,就是这个味儿了,再差不了。”说完一口喝尽了。

    柳儿笑,“是是是,冯大爷的鼻子最灵不过的。只你倒是慢着些啊,没的若是刚沏好滚热的,仔细烫着。”

    冯三爷打小纨绔,吃喝玩乐多年行当,在外头倒是不大计较,其实鼻子舌头最好使不过。听涛苑如今吃穿用度,大多是自家采买。更有外头庄子上,按时节送来的新鲜品相好的瓜果菜蔬和各色米粮。如今自己过日子了,自然讲究起来,他又是个有门道的,什么好东西弄不来。三房灶房的好厨子,府里分来的,外头另寻的,味芳斋借用的,隔一段轮着使换。如今倒好,做了上官,手里有实权,又多了孝敬的。哪个不长眼的送礼送孬的,各个挖空心思,却没法投其所好,实在看不出冯三爷缺什么,自然都挑了出奇的孝敬。

    所以什么好东西,听涛苑里也不缺。便是一应下人们,也比府里吃穿用度好上几分。且三房富裕,三爷打赏也大方。虽说如今听涛苑不缺人,也常有那挖空心思奉承的,一心盼着去三房当差。

    如今柳儿进门,别说柳儿高嫁了飞上枝头这话,最占便宜的,可不是冯三爷么。

    柳儿给人当丫头练就的一身伺候人的本事,如今冯三爷倒是受用了。那是什么待遇,就是史老太君那个级别的,也没几个能享受的待遇。

    只如今柳儿有孕,针线做的少了,又可着两位老爷子孝敬,冯三爷即使没耽误穿,到底不如林冯两位老爷子受用。至于随手沏茶这类小事,倒是把冯紫英惯的,在家再不喜欢喝别人泡的茶水,几乎一下就尝出不对味儿来。至于偶尔柳儿给他按按头之类,因着身孕,一直没舍得叫柳儿动手,反倒无事给娘子揉揉腿脚。他是认穴的,所以渐渐的练出手艺来了。

    冯紫英四个兄弟陪着老爷子用的午饭,喝了些酒,又说了一回话,方散了。看天色还早,本想回房,哪知外头有人找,出去一趟,又跟人吃了晚饭,回来便有些晚了。

    一时冯紫英一边给娘子揉腿,两口子说起闲话来,“你道下晌那个寻我,以前跟你提过那柳湘莲罢,就是他了,以前在贾府,你似乎也见过的罢。记得有一次在会芳园,秋天的时候。”

    柳儿点头,忽地想起一事来,上一世的时候,貌似那位柳二郎出家了,因着尤三姐的缘故罢?

    想到这里忙问,“以前在贾府的时候,好像听见人提起,说是东府珍大爷姨妹瞧上他了,如今可怎么呢?”

    冯三爷笑,“可不就是这回事,贾珍寻人给姨妹提亲,二郎听说是贾府亲戚,跟东府又是那么个关系,便不大乐意。谁知如今却甩不脱了,贾家几个爷们,再三再四的请人说项,闹的他不胜其烦,今儿寻我诉苦想辙呢。”

    那尤三姐为柳湘莲,死都不在乎,如今想不搭理,恐怕不易。因此柳儿略想了想,出言道,“他只听说尤氏一些风言风语,何不寻了可靠的再打听打听,或者见一面说说清楚也使得,这般躲着,终究不是个事儿。”

    这两人,一个似乎跟姐夫侄儿有些牵扯,一个也是眠花宿柳的浪荡子,不管过去如何,也都算得上性情中人了。只落得那般下场,着实让人可怜可叹些。

    冯紫英点头,“我也是这般劝的,他也应了,只不知回去又如何想法,且看着罢。”

    说到尤三姐和柳湘莲的事,柳儿猛然想起一个人来。论心机手段,心地为人,甚至相貌学识,都百里挑一的,只出身上头,吃了亏。

    冯紫英见柳儿出神儿,挠了一把柳儿脚心,“想什么呢,好狠的心,相公这般伺候娘子,都抓不住娘子的心神儿,可见我这手艺,到底差了些。”

    柳儿回神儿,眨巴眼睛看着冯紫英,“你说,李家五哥的亲事,若对方跟我一样的出身,你觉着如何?”

    冯三爷诧异了,“跟娘子一样?你是说,长的好又伶俐、会说话又手巧、识文断字不说,又有一宗极厉害的本事,举国皆知的?”

    柳儿给说的不好意思,嗔道,“讨厌,有这般夸人的么,哪有你说的这般出奇了,仔细叫人听见,说你王婆卖瓜。”虽说冯三爷素日甜言蜜语没少说,可女儿家,有几个不爱听好话的,柳儿也不能免俗。

    冯三爷忍着笑,点头,“我们以后都偷着夸,不叫人听见。若叫人听见了,只能说相公说的是实话,算不得夸奖罢。”

    柳儿脸上带笑,心里高兴,嗔道,“叫你扯远了,说给五哥寻媳妇的事儿呢。我说这人确实是极好的,只如今在赖二奶奶身边伺候,有一阵子不通音讯,也不知如今怎样了。”

    冯三爷恍然,“我就说么,如娘子这般,世上也就一个了。不过你若说她极好,想必也有过人之处,我且着人访查访查再说,若真好,也不拘她出身如何了。李家虽有钱,分到五哥手里,也就那么回事儿。他那人也是随性惯了的,瞧上了就不在乎外物,看不上的话千金小姐也不行,只看缘分罢。”

    柳儿说的不是别人,正是赖二奶奶身边的大丫头,禄儿。

    以柳儿见过的女子,不拘丫头小姐,论起心机手段,没人比得上禄儿的。更难得的是,心存善念却不轻易犯险,即便帮人,也要打探清楚再伸手。

    虽说过于谨慎了些,可小心驶得万年船,想好好活下去,且还得护着他人。这种人别说女子,就是个男人,也是难得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越来越晚,某作者越来越不着调了,,磨磨蹭蹭为哪般。。。。

 第141章 富贵荣华迷人心

    二老爷回府,柳儿的日子照过;只刘氏和张氏事情多了许多。

    二老爷多年不在京城;递了折子面过圣,去各部交了差事;只等上头的新任命下来;其余便无事。至于打通关节的功夫;之前已经差不多了。这便是世家子弟的好处;上一任的任期未到,这边已经着手安排了。张家不必说,一直对二老爷多有扶住。偏他命好;赶上好时候,老爷子今年刚致仕,皇上心里记着老爷子的好;少不得表示一二。

    所以,二老爷那佥都御使的差事,十拿九稳的了。

    因此二老爷放开心怀,同窗同侪新朋故友的,家里外头饮宴应酬不断。如今将军府尚未分家,不上十日,刘氏看着报账单子直皱眉,边上李婆子垂着眼,也不敢吱声儿。

    原本二老爷回来,带着几个小老婆并子女们,二房的分例一下子就多出去一半去。如今倒好,这才几日,近千两银子眨眼没了。

    一个管事媳妇进来回禀,“大奶奶,二爷身边的石青要用那对碧玉琮式炉,并那架四美图的玻璃屏风,说是下晌宴客用。”

    啪!

    刘氏一把甩下手里的单子,吓的那管事媳妇一缩脖,头低的更低,再不敢言语,横竖神仙打架不干她们奴才的事儿。

    府里下人,这么些年,早收入刘氏囊中,将军府迟早是大房的,下人自然早站了队。所以刘氏说话也不避讳,对刘嬷嬷气道,“这么些年,在外做主官,又是富庶地方,按说早搂足了油水罢?如何还这般眼皮子浅的用一点儿银子都要公中支领!瞧那送各房的土产,可真真是土产了,几箱子东西不值他吃一顿宴客饭的罢!”

    刘氏是一点不避讳了,恨不得传老二耳朵里才好,奈何这些人不敢,她也不过房内抱怨几句出出气,该给的东西,还得给。

    其实刘氏多少也是被三房给惯坏了。二老爷虽说小气了些,也不算出了大格。四房人少不必说了,夏金桂更是个爱显摆的,初来乍到,难免笼络人心,自己拿钱拿物出来巴结刘氏和管事也是有的。

    只三房,大家都知道冯三爷老娘留的嫁妆多,所以三爷有钱。三奶奶一嫁进来,立刻独门独院的过上了小日子,原本的分例不过多了三奶奶和丫头们的,属正常范围。府里厨房上的分例,虽说领了银子的,但外头庄子上并林府和傅家每常成车的送东西来,三房人少,柳儿往往大半都给了刘氏,说的也好听,“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一些自家庄子上出的土物,大嫂子不嫌弃就好。”

    不嫌弃,刘氏高兴的紧,一大家子人呢,吃喝拉撒,哪样不要银子。况且人家说的客气,东西却都是齐整的,她也不是糊涂人,心里领情,难免对三房另眼相看一些。

    如今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二房这么多年,明眼人都看得出二爷攒了不薄的家底,人却越发的吝啬,好歹也是个不小的官儿,叫刘氏那只眼睛瞧得上。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不同角度,看法也不同。

    老爷子对二儿子这些日子的行径,也略有耳闻,站书房内叹气,“这老二是越发的不当府里是自个家了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