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火凤凰-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类节目?”暖暖问,心道:“这种节目电视台会买吗?”

    “嗯,节目是很随意的。就和聊天差不多,只是聊天的人会邀请一些名人,或者是一些学识不错的人,然后来讨论一下话题。比如说时下流行的时事啊,历史上的一些悬案啊,以及历史名人啊、成语俗语啊之类的……”

    “哦,那这一期聊的是什么?”

    “三秋。”

    “什么东西?”

    暖暖有些没听懂,便问了一下。

    唐小妞笑言:“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那个‘三秋’啦。‘三’是‘一二三’的‘三’,‘秋’是‘秋天’的秋。既然是第一期节目,那自然要有爆点才好,节目报上来以后呢,我感觉这个题目好,于是就采用了。原本还有一个胡服骑射的题目,我准备压后到下一期再说……”

    这个“三秋”便是《诗经》中: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的“三秋”。

    妈妈曼声的,将一首《诗经》吟诵,吟罢,便一边走,一边给暖暖讲这一首诗的意思。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并不掺杂说“表达了”什么,“阐述”什么……那些,本就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要有的,独属于自己的体悟。

    “葛”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属于豆科葛属植物。古人多以之为布成衣,更还有药用的价值。只是,单在这首诗里,“葛”就是做衣服用的——采葛要在春天,葛刚发出嫩芽的时候采,所以那时春季。

    “萧”是深秋时候采的草,至于在生活中有怎样的用途,却并不很清楚。

    “艾”呢?是用来染布的那种。

    “暖暖你看,知道了这三种植物,这首诗一下子是不是就简单了?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如这个字,那就更简单了。如是什么呢?如就是合适的、恰当的……春夏之交的时候你去采葛了,一天没影儿,整个春夏之交都这样,天天忙着才葛,不见人;等到秋天的时候,你又去采萧,一天没影儿,整个深秋,你都忙着采萧,不见人;等到了冬天吧,你又忙着去采艾,一天没影儿,天天如此,整个‘三岁’都这样……”

    “啊?”

    妈妈的这个解释,是和她心中、记忆中知道的“答案”截然不同的——这分明就是说了一个人的忧思——他的恋人,每天都那么忙,忙着养家的故事。就是很普通的,百姓人家的生活……

    春夏之交时忙采葛以为布;

    夏秋之交时忙采萧——虽然不知道具体用途,但肯定也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

    深冬时候忙采艾,用来染布、制衣。

    生活啊……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忙,忙的让人失去了生活的情趣。

    她,或者是他,心疼爱侣的忙和奔波,内心中希望他,或者她可以歇一歇,好好的和自己说说话,不要每天就是忙、忙、忙……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三月”“九月”“三年”的说法……虽然,和自己的“答案”相悖,可听着很有理。

    她细一想,赫然发现……将“三秋”“三岁”当做“九月”“三年”,认为这里用了排比递进手法的人,是多么的“一叶障目”的愚蠢。他们硬生生的,为了这一句,而忽视了最前面的句子: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

    试想,少了这关键的三样活动,光解释后面的句子,又如何不错呢?

    她的眼睛不由一亮……

    心道:“也不知道节目组请来的学者会怎么解释!”听妈妈一讲,她对于接下来的现场观看录制一下子就有了兴趣了。话说——如果邀请来的嘉宾说“三秋”就是九个月,这首诗用了排比递进的修辞手法的话,那要不要打脸呢?

    想想就兴奋诶……

第404章 采葛,再爱诗() 
《诗经》是采民间之乐音为风,以各地之礼乐、正乐为雅,以祭祀之乐为颂而成,传说为尹国之君采作,后为孔子删之,成“诗三百”……换用现代的、通俗的话说,“风”是反映各地的民俗、风格、人物性情的“民歌”“山曲”“小调”,是平头百姓唱的,而后被那位“尹吉甫”采集、编纂在一起;“雅”是“主旋律”的歌曲,如《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等,这其中,分大雅、小雅,实则便是一种官方、非官方的区别;“颂”呢,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歌曲。风、雅、颂的分类,是极其明确的,整部《诗经》未曾分类的,也只有笙诗六篇而已。

    是以,“风”的内容,自不可能是“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的“惧谗”,倒是朱熹猜测的,这是“淫诗”的说法,靠了那么几分边——孔夫子说,“食、色、性。也”,而“风”的一部分,就是百姓的生活。

    故……年轻男女的恋爱、夫妻之间的琐事、生活,日常的工作,这些都是“风”的主体,所以说“淫”,某些方面来说,是对的。而“采葛”这一首诗,却并非一首描写年轻男女的爱情的诗句,更不如许多人解读的那样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儿在心爱的姑娘采葛的时候的思念的那种感觉。

    因为那样——诗的原句,会讲不通;

    因为那样——整个故事的逻辑,也会说不通。

    只是……这样选择性的“忽视”,选择性的“解读”,明明一首整诗在,却偏要解读其中的“部分”,选择性的“一叶障目,无视泰山”,将着眼点放于“一如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的句子,得出的答案,自然是歪的。缺乏了“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这三句叙事,后面的话,完全会是另一首诗。

    若单是: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么,这很自然的,就是一首描述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分开之后,彼此那种撕心挠肺度日如年的“相思”的诗,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一首描述周王朝当时政局黑暗,作者担忧友人的诗句,这也没有问题——呃,有点儿小问题:如果真是担忧为官的友人,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放在“风”中,而是属于贵族的;这还是一首“惧谗”的诗——一日不见,担心死俺个娘咧,好像三个月、三个秋、三个年一样,就怕别人说坏话——这心思,绝对和原配斗小三有的一比。

    可,若是加上了前面一句简单的叙事呢?

    变成: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意思,一下子就全变了。

    多出一个前提,多了一句叙事,整首诗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采葛”和“三月”、“采萧”和“三秋”、“采艾”和“三岁”竟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采葛”的季节,是春天葛发芽的时候;“采萧”是秋天,深秋的时候;“采艾”是在冬天——事件、时间一一对应,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关系。

    采葛三月;采萧三秋;采艾三岁。

    彼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于是,故事就变成了这样……她和他是一对夫妻,而且已经是老夫老妻,丈夫在外忙,妻子在家忙。一睁眼,丈夫就已经没影了,整体都见不到踪影,一直到晚上才会回来,可累了一天,却连说话的心情都没有了。黑暗中,她听着丈夫的呼噜声,****如此……她,很心疼自己的丈夫。

    春天,丈夫天天去采葛,她则要在家料理这些葛,照顾家庭,所以不能和丈夫一起去。整个采葛的季节,丈夫****早出晚归……之后,采萧、采艾的时间,也是一样早出晚归。她感觉到生活的寂寞、无趣,又带着一些心疼。

    她唱……如此表达“她们”心声的歌,便传唱……

    民歌的土壤,便是民心的柔软处。

    整首诗中,那一种感情,是如此的浓烈而含蓄……她唠叨着,你每天都那么忙,忙忙忙,忙忘了春夏与秋冬,回来就睡,醒来就走。而那含蓄的,岂非是:和我说说话,你也歇一歇,你知道我想和你说说话,可你一回来吃晚饭倒下就睡。我和你说话,你却光顾着吃饭,吃晚饭,我想和你说,你又睡着了。早上,我才睁眼,你就走了……那一种感情,是如此的灵动、温暖,令人的心都是暖暖的……

    暖暖的心中,默念着“采葛”这首诗,脑海中便很自然的,出现了一户人家,一对夫妇,她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普通、寻常,艰难的生活下,他们彼此偎依。男人劳作一天,累的不行,连和妻子说话的力气都欠奉——可他又是那么的爱妻子。

    不然,他何苦那么辛苦的劳作?何苦那么累?他又何尝不想和妻子多说说话,可他真的实在太累了……

    女人在家里顾家,整日的寂寞,无人说话,又关心丈夫的身体。可是,她又说不出“你明天别去了,咱们歇一天”的话——一日不劳作,吃什么?穿什么?就是整天整天的忙,日子都是紧巴巴的,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们还过不过了?所以,纵然心下有些抱怨,也只是在心里。

    她只能说:你整天忙;却不可以说:你明天别干了。

    古时……今日……

    呵,许多的东西,都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化。可又有很多的东西,却一直都不曾变化。就像是“采葛”中的那一对普通的夫妇——现在和古代,何其的相似呢!她越琢磨,越感觉这一首诗很有味道。

    比“关雎”“蒹葭”都有味道……

    心里咂摸着“采葛”,感受着那种浓烈、却又委婉的感情。暖暖一下子对《诗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诗三百”的好诗绝对不止这一首,她想着,便问妈妈:“妈妈,我想要一本《诗经》,这首‘采葛’好温暖,其它的诗应该也很好。”

    “哦,行吧!”这自然没什么不好的。

    “妈妈你真好……”暖暖挺住,踮起脚搂着苏倚的脖子,轻轻的啄了一下,眼中尽是欢喜,心中,也一样的欢喜——曾经,心中一直以来的,因为“他”上学时被语文课的诗词背诵,硬桥硬马的标准赏析伤害的心,竟然再次活跃,对诗产生了兴趣……那么美的句子,那么美的情感,闭上眼睛,在心中品味,是那么的美好。

    她可以自由的想,自由的品——再没有人逼着她抄写几遍背会,还要按照标准答案解释,阐述思想感情……

    而现在一想……若一首诗,真的那么美,那么动人,还需要背诵、理解吗?不需要。只是安静的去读一遍,那种感情,自然会共鸣。

    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呢?

    “噫……真肉麻!”唐小妞破坏气氛,一把将前方的一扇门推开,一间并不很大的演播室便出现在眼前。主持的位置,是一个桌子,可以坐三四个人,观众席大概能容纳二三十人,进去以后,数量一下子明确,是22个人。

    观众分两排,一排11个人。唐小妞带着人,在侧面的,摄像机照射不到的地方坐下来,问:“王老师还没来?”唐小妞的语气,有些不好——约定的时间,是5:40分,现在唐小妞过来的时候,都已经六点钟了。

    “还没有……”导演等人也有些麻爪,这人不来,节目怎么开始?唐小妞道:“说好是5:40,既然现在人都没到,那也就没有必要了。我们不需要这种不守时的嘉宾——对了,依照合同办吧。去通知律师处理!”

    一个助理拿了个小本,记了一下,问:“唐总,还有吗?”

    “你让……算了,我打电话吧。节目的话……”唐小妞一扭头,便看苏倚、苏婉和暖暖三个人,“姐,你们帮我顶一场!”这,就是唐小妞的“应对”——你姓王的不来,我这里不是还有姓苏的吗?苏倚、苏婉二人的学识之渊博,她是毫不怀疑的。苏倚这位“姐”的成就、学历不说,苏婉可是和她一块儿上了大学的……其学识,简直让人绝望!

    苏倚、苏婉二人还未反对,导演、制片却有些不淡定了……“唐总,这……”

    唐小妞抿嘴一笑,说:“怎么?我姐她们形象不行?”

    “不是,唐总……我。”

    导演很犹豫——毕竟,这文化上的事儿,讲的就是底蕴二字。可看唐总,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才犹豫。唐小妞一摆手,说:“没事儿,我姐、么么她们的学识,爆那个姓王的十八条街。他算什么东西,行了,别废话,赶紧开工!”

    她这一下摆手,是“伟人的摆手”,充满了一种开天辟地的霸气。

    导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