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农家幺妹-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没完,望远楼的掌柜又悄悄将爹叫过去,让爹再送肉的时候送到城外一处,他给四十二钱一斤。

    等所有的肉都送完了的时候,望远楼掌柜又给爹包了许多东西,有点心、粉丝、果品等等一大包,告诉他再有新鲜野味一定先送到望远楼。

    因此爹被他们这些人闹得头一直晕晕的,特别是第三日,每家分了多少斤,给了多少钱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拿的都是银子,又都说多给了几钱几分的,回家全塞给了宁婉。

    宁婉也无法细算,只将总的数目列了出来,共卖了一千多斤野猪肉,并一些骨头下水等物,得了二十七两八钱银子还多一点,因为家里没有戥子,也不可能称得太准。

    这可真是一笔巨款啊,宁婉估计自家做山菜生意一年都未必能挣到三十两银子,但是卢二少爷只进山两天就弄回来了,她不得不佩服,心想,以后有了机会一定要还卢二少爷一个大大的人情。

    挣到了钱,一家人都开心,晚上家里的饭菜十分丰盛,有肉有蛋的,又有许多样菜蔬,宁梁见于氏只挟青菜吃,便给她挟了一大块野猪肉,“你吃啊,现在家里又不缺肉了,别舍不得吃。”

    于氏便迟疑了一下,“其实我现在不爱吃肉了,”然后又看着大家不好意思地说:“过去是舍不得吃才说不爱吃的,现在是吃得太多,真不爱吃了。”

    “你们说我是不是有钱烧的?”

    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

    其实不只是娘,以前宁婉和爹从马驿镇和虎台县回来,最常买的就是大肉包子,里面的馅都是肉,整个一个大肉丸,一咬一口油,家里人都吃不够,现在再买了包子,谁也不喜欢吃,反倒都抢高粱米饭,因此爹早就不买了,倒换了飘香居的点心、老恒记酱肉、孙婆子干果之类的,有一天还拎回来十斤稻米。

    过去宁家十几年也不过吃了一两次稻米粥而已,现在家里早上却时常会熬一小锅稻米粥,每人盛上一碗。待吃得多了,再配着高梁米面掺白面的窝窝,各种菜蔬,还有咸蛋咸肉,也不觉得多稀奇了。

    “没什么,我也这样,”宁婉笑够了告诉娘,“我现在就爱吃家里的青菜和高梁米饭。”

    宁清也接话,“还有猫爪儿菜。”

    果真桌上的一盘野猪肉炒猫爪儿菜现在剩了许多野猪肉,而菜却被挑着吃得差不多了。

    爹瞧瞧这娘仨儿个觉得无可奈何,“你们不爱吃,我吃。”到底他也没吃几块肉就放下了筷子,叹了一声,“肚子里油水太多,也吃不下了!”

    所以大家都叹,“有钱的日子就是好啊!”

    宁婉却不同意,“我们家的日子哪里算有钱?我们还要挣更多的钱,搬到马驿镇上住,再过几年在虎台县买房子!”

    要是以往,宁梁和于氏早笑宁婉眼大心大说大话了,但是现在他们却都有一些相信,却又想到,“那家里的地怎么办?”

    嗯,在梦里宁婉是把那些地都卖了的,要不是祖屋卖不了她也会一同卖了,现在家里再不必卖地,当然也不能让地荒着,“那就让宁大伯帮忙种,每年一亩地分他一半的粮食!”

    娘就小声说:“是不是太多了?”

    爹也觉得宁婉太大手大脚,“分三四成就不少了,没有分一半的道理。”但是他却又道:“其实我一点也舍不得离开三家村呢。”

    “我也舍不得,”于氏却说:“不过到马驿镇就和清儿住在一处,到虎台县与贤儿近,彼此能有个照应。”

    宁清就笑道:“爹、娘,婉儿,你们就去马驿镇吧,到时候就在刘家一旁找房子住下,我们在一处该有多好!”

    如今家里富裕了,宁清也愿意与家人一同住在马驿镇了呢,而在先前,她一直埋怨自己不应该把家里的地卖了,不该搬到马驿镇。

    财帛动人心果然不错。

    爹娘却不觉得,爹笑答道:“我们去马驿镇自然要先去投奔你。”

    “刘货郎和我一定帮家里安置妥当的!”

    爹娘都高兴地笑了,娘却想了起来,“这会儿我们也不做活计,不如把油灯熄了吧,免得白费灯油。”

    三家村里便是如此,如果不做什么活计,便早早息了灯,娘过日子一向仔细,更是如此。宁婉本说家里早不差这一点灯油钱了,可是爹已经一口吹熄了灯,她也只得罢了。

    大家又在黑暗中畅想了一会儿,都觉得将来的日子一定越过越好,才各自回房睡了。

第42章 端午() 
转眼间,就进了五月,端午节快到了。

    在节前三日,娘便将江米用清水泡上,同时还泡了些红小豆、大黄米、绿豆,这些都是要用来包粽子的。足足泡了一日一夜之后,中间经过换三次清水,米都泡得透了,便可以包粽子了。

    粽叶是在三家村外山溪冲成的一处水塘旁采的芦苇叶,回到家里洗净之后还要再煮上一回,这样叶子才能变软,容易包起粽子。同时采回来的还有马莲草,这种草的叶子长得细长,还不到一扁指宽,却有一尺多长,特别结实,用来捆扎粽子正合适,也放在锅里煮上一煮,便与布条差不多柔软了。

    三家村最常包的粽子是将江米、大黄米混在一起,再添些红小豆或者绿豆,加上一两个大红枣,也有分别用江米和大黄米包粽子,不加豆子或不加红枣的,还有的人家又会放些松仁之类的,由着各家所有的粮食或者口味,十分随意。

    宁家粮食种得齐全,每年都要包几种粽子,无非就是这些米粮的各种混和,吃着新鲜就是了。今年也不例外。

    于氏带着两个女儿包粽子,先拿两张粽叶叠放在一起,略错开一些,使得叶子更长更宽,然后折成漏斗形,放一颗一红枣进去,再填满米,最后再加一个红枣,将顶部的粽叶折下包裹底部漏斗,成长条形粽子,用马兰草扎好。

    “娘包粽子样式还是江南的,”于氏将一个粽子系好放在一旁的大盆中,笑着指点两个女儿,“要这样,才能将米包住,三家村这边都包四角粽子,娘却从小学的是龙舟粽,总改不过来。但是娘还是觉得小粽子更好看一些。”

    娘很少说起江南的娘家,在宁婉的梦中,她完全不记得曾听过,只是每年家里包了粽子给二房和三房送去的时候,三老太太总会嘲讽娘包的粽子不好,接着便会提起娘是宁家几斗粮买来的媳妇,又数落娘过去家里怎么穷等等。

    想来那时娘便没有什么心思说起过去的事吧。

    现在显然娘心情很是愉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江南与辽东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里除了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喝雄黄酒。”

    三家村这里虽然有一条山溪,但是却很小,从没有舟船,甚至在马驿镇和虎台县,也很少看到舟船。宁婉就是有过那长长的梦境,她亦是没有坐过船的。

    毕竟北地的水比起江南要少得多。

    至于龙舟,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只不过宁婉后来认了字,曾在书中看到过赛龙舟,似乎热闹得不得了呢。

    宁清便好奇地问:“怎么赛龙舟呢?”

    “赛龙舟的船是特别做的,整条船就像一条龙一样,船头要做成龙头样的,船身又长又窄,船尾则是龙尾,各镇都有各自的龙舟,用不同的颜色打扮起来,到了端午节时先在江边点香叩拜祭祀曹娥,然后……”

    宁婉听了十分不解,“赛龙舟不是为了投汩罗江的屈原吗?怎么要拜祭曹娥呢?”

    宁清也疑问,“曹娥是谁?”

    于氏便笑,“曹娥是个孝女,听说父亲溺溺死在江中,便投江死去,寻找父尸,所以我们那里就每在端午节祭祀她。”

    见两个女儿听得入迷,便又一面包着粽子一面又讲,“赛龙舟的时候,要在江中横一条铁索,正与龙舟前面龙头齐平,哪一条龙舟先到了,龙头便先咬在铁索上夺冠。有一年,我们镇的龙舟第一个划到了铁索前,龙嘴竟咬断了铁索,不过龙齿却断了一颗,从此便称为神龙了。”

    “娘小的时候最爱看赛龙舟了,而且大家都说,龙舟赛之所以特别兴盛,也是因为一个柳姓的女子夜梦赛龙舟盛况,后来便造出龙舟,让大家划龙舟比赛。她出阁之后,每年端午节都回娘家观赛龙舟,因此我们那边女子端午节都要回娘家看龙舟赛的。”

    原来娘是想家了。

    娘是冬天时到三家村讨饭然后就卖到了村里的,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整年零几个月了,这期间她既没有再见娘家那边的人,也没有回过娘家,一定会时常惦记那边的吧,但是她先前从不肯说,现在才流露出几分。

    宁婉便道:“娘,要么我们写一封信求人送过去,看看能不能打听到我姥爷姥姥的信儿。”

    娘摇了摇头,“算了,写信捎信哪是容易的事?而且过了这么多年了,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我了。”

    写信自己倒是可以写,但是捎信却难了,宁婉虽然知道有官驿,但那是专门为官府传送消息用的,民间的信件却不能由官驿转送,只能托人捎信,莫说在三家村,就是到了虎台县,也很难寻得到往江南去的人,更不用说恰好到娘的家乡了。

    而且,也不知道外祖他们现在如何,是不是回了原籍,家里还有没有人。

    只能等到家里有了余钱,再想办法了。

    于氏伤感了一下,却重新将心思放在粽子上,“我们再包些大黄米的粽子,这是江南没有的。”

    大黄米也叫糜子,特别耐旱,只一百多天就能长成,比别的粮食收得都早,模样与小米差不多,但却要大上一圈,做熟了比江米还要粘稠,要配上糖才好吃,因此在包大黄米粽子时要多放枣,于氏在粽子的尖头放上一颗,平的那边放上两颗,“大黄米的粽子不只好吃,还特别好看,大家都说是黄金裹玛瑙,过节时一定要包上几只,图个吉利。”

    娘仨儿说着笑着便包好了一大盆的粽子,这时把粽子摆在大锅里,上面又放上一层鸡蛋,这鸡蛋也是端午节必吃的,要与粽子同煮才有特别的香味。

    煮粽子时要加上足够多的水,点上火煮了起来。粽子不容易熟,要煮够一个时辰,而且其间不能再添生水,不能停火,否则夹生了便不好吃了。

    粽子煮好了,这时却还不能吃,热粽子软软的滋味平常,要将粽子自锅里捞出来,放在大盆里用新打的溪水泡上一夜,中间还要换两次水。而鸡蛋这时已经煮得变了颜色,但是却染了粽叶的香气,拿出来却不先吃,还要先相互斗上一斗。

    每人用手握着自己的鸡蛋与别人的鸡蛋相碰,谁的蛋皮没有破就胜了,输的就将破了皮的鸡蛋吃了,赢的再比下去。宁家四个人,只一会儿便分出了胜负,宁婉赢了宁清,于氏赢了宁梁。再来下,宁婉与娘碰却输了,剥了皮,将蛋放在口中,“还是端午的蛋好吃呀!”

    于氏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将手里的蛋敲碎,“这个红皮蛋最结实了,留着正日子那天婉儿拿着与别人碰蛋用吧。”却另拿了一个白皮蛋吃了。

    第二天一大早,娘便将各样的粽子都拣出一些,装了两篮子,再放些鸡蛋,上面蒙了干净的布巾,放在小毛驴背上一侧的背筐里,另一侧才放了猫爪儿菜。

    原来平常端午节时姑姑和姐姐会回娘家送粽子,爹和娘也会把自家的粽子给她们带些回去。前几日因为野猪肉的事情姑父和姐夫已经来过一回,当时便说好了,端午节他们不过来了,等宁清亲事时再来。而爹去虎台县,便顺路给两家送些粽子。

    晚上爹回来时又带了些两家送的回礼,自然也是粽子鸡蛋之类的。

    第二天才是端午节的正日子,一大早宁婉便拿着镰刀去了村边割了一把艾蒿回来,先拿出几枝插在门上,不只院门,还有各屋的门、鸡窝的门、猪圈的门,一处不落,然后再掐几枝分给大家别在发间,她亦没有忘记给小毛驴的耳朵边上挂上一丛。

    艾蒿有着一种特殊的清香,最是除污去晦,驱邪禳毒的。在三家村,大家都要一早采了艾蒿如此的,然后大家方才开始吃粽子。

    宁婉吃罢粽子,便又提着篮子割了许多艾蒿回来,放在屋前晒着。原来这艾蒿的香气能驱蚊虫,因此三家村的人在这个时节都要多割些艾蒿回家,待晒干了编成绳子,到了夏天的晚上便似点香一般点着熏蚊虫。

    于氏将留下的那枚蛋壳最硬的鸡蛋给了宁婉,“你去村里玩一会儿吧,与大家碰鸡蛋去。今天你爹在家里,晒菜的事让他做了。”小女儿自从春天开始就没闲过一天,当娘的不免心疼,便让她出去玩一玩儿。

    宁婉却早不是小孩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