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农家幺妹-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叫小姨。

    囡囡才两岁,还十分认生,躲在她奶奶身后只露个头,声音也小得只勉强听到,宁梁见了小外孙女自然高兴,赶紧从怀里掏出来用红绳串的新铜钱给她玩儿,“这是姥姥给你串的一百个新钱,保佑你长命百岁!”

    “来下奶已经破费了,给孩子这么多钱做什么!”万婆婆谦让着,宁婉便将钱接过塞到囡囡手里,自己也掏出一个用大红纱罗做的小香包给囡囡挂在脖子上,“囡囡乖,这是小姨给你做的。”

    囡囡先前还怕生,拿了钱也不懂得钱的好处,但见了这么好看的香包却喜欢起来,伸出小手捏住,来回摆弄着玩,宁婉就笑了,把她抱在怀里,当年自己也没少抱囡囡的,囡囡也顶喜欢自己。

    万家人的高兴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才坐下,便不住地向着宁氏父女称赞宁贤,“你们家的女儿教得真好,又贤惠又能干,前年生了孙女儿,今年就生儿子,我们老万家有后了,真是我们家的大功臣。”

    也没忘记对跟着过来的大姑说:“幸亏她姑帮忙说的这门亲,我们一家都是感激不尽的。”

    爹和大姑自然是要谦虚几句的,“都是亲家门风好,对我们孩子也好。她一个小辈儿,有什么不懂的,亲家只管教导。”

    又说了几句话,大姑就说:“你们在这里说话,我带婉儿去见见她姐姐。”

第70章 亲热() 
万婆婆见儿媳妇的妹子要去看姐姐,就起身说:“贤儿睡了一上午,刚刚醒了喝了一大碗小米粥,又吃了四个鸡蛋,奶水也下来了,这会应该是醒着呢。”又说:“又我送你们过去。”带着她们进了东厢房。

    进了东厢房大姐的屋里,见大姐正坐在炕上,头发松松地挽了个髻,额前绑着宽宽的红布条,上身穿了件青布碎花的小袄,下面黑布收腿裤子,脚上穿着白棉布袜子,除了手脸一丝也没有露出来,身边放着一个小小的红皱皱的小外甥,打成了蜡烛包,正睡得香,小小的胸脯一鼓一鼓的。

    万婆婆就说:“不是让你多躺躺吗?坐久了将来腰疼。”

    大姐就笑道:“我一直躺着呢,刚听我爹和婉儿说话声了,才坐了起来。”看着宁婉,“两年没见,竟长得这么高了。”又问:“爹娘都好?”

    宁婉一一答应着,又去看小外甥,问大姐身子怎么样,一时间姐妹两个说个不停。万婆婆笑着说:“你们一家人好久不见,就多说一会儿话儿,我去做饭了。”

    大姑和宁婉便都起身要去帮忙,万婆婆哪里答应,将她们都推了回去,“来一次不容易,哪里用你们,多陪贤儿说一会儿话。”

    万婆婆走了之后,大姑就向宁婉说:“回去告诉你娘,贤儿生孩子我都陪在一旁守着了,她婆家人也好,待她并不差,叫她不要担心。”

    宁贤也如是说:“我婆婆不太会说话,但是心眼儿实,今年家里鸡新下的蛋除了给爷奶每天蒸蛋羹,其余的一个都没吃,全给我留着;买了二斤红糖,也是爷奶那边一斤,给我一斤;昨天晚快生的时候还杀了一只鸡给我吃呢。”

    宁婉早就知道的,万家人好,大姐日子过得就顺心,因此便笑,“娘虽然一直惦记大姐,但其实也是知道的。我回家再告诉她这些事,她就更高兴了。”又把娘做的小包被小衣裳什么的一样样拿了出来,又告诉宁贤,“家里拿了两只鸡,二斤红糖,二斤红枣,还有两百个鸡蛋,所以月子里你只管吃。”

    宁贤就说:“怎么拿了这么多,一半就够了!”

    大姑就笑,“你还不知道呢,你爹又买了一头驴,生意也做得好,今天来时和婉儿两个都穿得簇新簇新的,再体面不过。如今你家里不缺吃用,自然要多给你拿些东西。你在月子里,不要多管,好好养着就行。”

    其实东西还没全拿出来呢,当宁婉最后把一个亮闪闪的大银锁放在小外甥身边时,宁贤就搓手说:“爹娘怎么这样破费,这要好几两银子呢!”

    宁婉就笑着解释,“爹娘给二姐备的嫁妆比大姐多,因此心里一直记得,早说要打一个大银锁给外孙子!”虽然大姐夫大姐一家人不会去争嫁妆,但是他们得了这个大银锁也会高兴的,而这也是他们应该得的。

    大姑就叹了一声气说:“你爹娘呀!对几个孩子那可真都是一心一意的,先前给你办嫁妆时已经尽了全力了,现在刚挣了些钱也没忘记嫁出去的女儿,你们将来也都要孝敬他们呀!”

    宁贤和宁婉就赶紧答应,“大姑,我们都知道。”

    大姑就高兴了,看看小侄女儿,“婉儿竟越发像县城里的姑娘了。”

    宁贤听了也笑,又细看妹妹,“人长得好了,衣裳也穿得好看,是瞧着与县城里的姑娘差不多呢,特别这堆纱花,就像那边庄子上大户人家的女孩戴着的呢。”

    “可不是,”大姑也赞同,“上个月我去赵家的庄子上帮厨,见赵典史的小女儿也穿着银条纱裙子,头上也戴着堆纱花儿,但论长相却不如我们婉儿呢。”

    梨树村这一片土地肥沃,因此虎台县便有许多大户人家在这附近置庄子,赵家便在梨树村东边有一处上千亩地的庄子,每年夏天赵太太都会到这里来僻暑。那时庄子上就会在梨树村找些人洒扫帮厨。

    宁贤就颇为遗憾地说说:“赵太太一向最大方的,今年家里人怎么也不肯让我过去,所以就没挣到工钱和赏钱呢。”

    “不让你去是为了你好!你这么大的肚子不小心伤了可怎么办!”可大姑责备了侄女几句,却又告诉她,“今年赵太太来时还带着客人,因此给的赏钱比平时还多一倍呢。前些天有事回去了,听说过几日可能还要来,大家都抢着要再去。”

    “大姑干活麻利,管家一定能要大姑的。”

    大姑每年都要挣到这笔钱的,又说:“你也别急,等明年时我们一起去。”

    宁婉听着,不觉又想起了当年自己为了挣钱去赵家帮厨,用心琢磨几样新奇解暑的菜式送上去,果然多得了赏钱,但正因此赵太太知道了自己,然后就瞧中自己把自己买到家里给儿子做妾,后来又扶了正,甚至把赵家的家业慢慢都交给了自己。

    按说赵家的家业很大,自己在赵家的日子过得也算舒服,赵太太也从没亏待过自己。可是宁婉却不愿意再走先前的路,她要带着爹娘做生意挣钱,一起过好日子。

    想到自己再不会赵家帮厨,应该也就与赵太太再无相识的机缘了吧。

    姑侄两人说得热闹,突然发现宁婉半晌没说话,就都问她,“你在想什么呢?”

    “没,没想什么”宁婉赶紧摇头,“我就是觉得屋子里太闷热。”

    大姑就说:“做月子就是这样,因为生孩子骨头缝都开了,所以一丝风也不能吹的。若是吹了风就是落下月子病呢。”又再三叮嘱宁贤,“你千万别贪凉吹了风,月子病可不是好玩的,要是太热了,就多喝点汤水。”转眼又看宁婉,“我不怕热,不如你出去透透气再回来。”

    宁婉赶紧说:“没事的,我也不怕热。”好久没见到大姐和大姑了,她自然是要与她们多在一处亲热亲热。

    宁梁和宁婉到万家给宁贤下奶,万家十分地招待,打了酒买了鱼肉,又有豆腐、凉皮等物,这里毕竟离虎台县近,一切都方便。

    大姑和大姑父也被请来了陪客,自然也是分男女两席,宁婉虽小,可毕竟是客,也被万婆婆让到了炕里挨着万奶奶和大姑坐着,万奶奶和万婆婆便又都给她夹了许多肉和鱼,将宁婉的碗里堆得满满的。

    宁婉再三谦让,“奶,大娘,我吃不下这么多!”

    万奶奶就说:“小孩子还要长个呢,一定多吃!”

    宁婉只得尽力吃了起来,却警惕地守住自己的碗,只怕她们再给自己添菜,把大姑看得直笑,“婉儿吃得太少,你看你大姐刚一顿饭吃多少!”

    刚刚宁婉亲眼见万婆婆给大姐送了一大海碗用肉汤下的面条,里面切了好多五花肉,又卧了四个荷包蛋,而大姐一转眼的工夫就都吃了进去。可她真比不了啊!

    无怪大姐后来胖了许多呢,宁婉觉得自己可不想胖成那样,就是生了孩子也不想——然后她就在心里呸了一声,骂自己一句,“想到哪里去了!”

    但是转念又一想,现在宁家的日子过得好了,她再不必自卖自身跟一个傻子过一辈子,将来自然能嫁一个正常人,然后生下孩子,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呀!

    就这样一分神,万奶奶便又给她夹了一块鸡腿肉,“这是今年的小鸡肉,特别嫩。”

    宁婉再吃不下了,于是重新夹起了那个鸡腿送到万奶奶的碗里,“奶,你吃!”

    万奶奶自然是真心认为鸡腿好的,又给宁婉夹了回来,“奶老了,吃什么也不香,你现在正是应该多吃的时候。”

    宁婉就再夹回去送到万奶奶嘴边,“奶奶,你多吃点身子能更好,长命百岁!”总算将这根鸡腿送了出去,然后又将一块鸡脯肉如法炮制夹回给万婆婆。

    其实,在农家大吃饭时互相夹菜很常见,可是她到了赵家后,跟赵太太带着学了规矩,才明白吃饭时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东西并不好,而是要另拿一双筷子的,然后她就再没有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过菜,现在也只得破例了,反正万家的人也不在意。

    吃了一顿饱饱的饭,宁婉又去陪姐姐说了一会儿话,逗一会儿刚出生的小外甥,再跟正与万家老爷子、姑父他们喝酒说话的爹打了个招呼,就跟着大姑去了家里。原来爹留在姐夫家里住,万家就没有多余的房间了,而她正好到大姑家与大姑的老来女喜姐儿住在一处。

    梨树村不似胡家村和三家村,只有一姓或几姓人家,而是有十几个姓氏,但是万姓却是人口最多的。大姑夫也姓万,与大姐夫家一族,家里有十几亩地,都是种麦子的,日子过得比宁家过去的时候富裕些。

    万喜姐儿比宁婉大半岁,因是老来女,从小就十分娇养,不必说田里的活儿从没做过,就是家里喂猪喂鸡灶上的事大姑也不用她帮忙,平日里多半在屋子里打点家事,做些针线。

    喜姐儿如此长大了颇有些小家碧玉的模样,且她出落得十分美貌,言谈举止亦不似寻常农家女儿,只唯一样不足,那就是她虽然不大出屋,可是皮子却有些黑,这却是天生的,捂也捂不白。不过她虽黑了些,却也黑得好看,俗话说黑里俏的。

第71章 闲话() 
宁婉与喜姐年纪差不多,但是过去来往却不大多,先是两家住得远,后来宁婉与爹虽然搬到梨树村,可是她每日在外面奔波,不是去请大夫买药就是想办法挣钱,而喜姐儿又很少出门,几乎就没有多少见面的机会。

    后来喜姐遇人不淑,回了娘家,这时她已经成了赵家的少夫人了,虽然帮着大姑给喜姐儿张罗亲事,只是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喜姐儿就越发不愿意出门见人了。

    不过爹对这个外甥女儿倒是特别喜欢,因为据爹说喜姐儿长得特别像宁婉的奶奶,而宁家的三姐妹长相却都随了于氏。

    如今宁婉和喜姐儿见了面,便先替爹娘给了喜姐儿一百个钱,“这个跟大姐家的囡囡是一样的。”又拿出两朵与自己一样的堆纱花儿,“这是单给喜姐儿和我买的,爹说不是偏心,因为别人都戴不得,只我们俩能戴。”

    这堆纱花十分精巧,据说是京城里传来的样子,价儿也不便宜,原本爹哪里会买这些?而是望远楼掌柜给女儿买的,让爹看到了,觉得十分好看,便问了铺子过去买了一盒四支,一朵粉的,一朵红的,一朵蓝的,还有一朵黄的。

    宁婉挑了粉的和蓝的,这两朵颜色轻正好配她,喜姐戴了反会显得黑,而红黄二色她倒是比自己还能压得住。

    喜姐儿见了也知道是贵重的东西,且颜色花样都是她喜欢的,就先笑了,“我舅什么好事儿都想着我。”

    大姑就说:“你将来有好事儿也要想着你舅。”

    喜姐儿就笑嘻嘻地说:“我只这么一个舅,当然会想着了。”

    其实在最难的时候,自己和爹投奔到梨树村时,喜姐正忙着出嫁,就是这样也去看过爹几回才出的门子,回门时也给爹带了四样礼物。因此喜姐对爹不差,只是她一个姑娘家有心无力,帮不上什么。更何况她命不好,后来嫁了人却终又回了娘家,自己的事情尚顾不得,哪里还能顾得上别人。

    只看大姑对爹和自己的关心,宁婉对喜姐也要好,又拿出自己做的小香包,“我上次去虎台县,买了几块尺头,其中一块大红罗纱的,就做了几个香包,里面装了艾草的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