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雄起中亚-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利·不剌、弗拉特、贾拉赫等人,也都如愿以偿的,在李承绩身边随侍。原本他们还担心,随着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他们也像大多数千夫长以上级别的将领,只能在马鲁的兵部统战司里‘坐而论道’。

    这是也里之战结束后,总督府借着调整军政体制,而特意新设的。主要是和平时期,安置千夫长以上的军官。

    每天的工作,除了在沙盘上演练一下兵法外,就只能去刚成立不久的军校里,给那些学员们上上课。顺便说说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引起一阵欢呼和艳羡。

    说起来,这日子还不如那些操·练边军的埃米尔。

    也是中亚这地界,叛服不常实在太常见了。军官犯上作乱,更是司空见惯。所以为了在体制上杜绝这样的险事,李承绩便设了这个统战司。

    当然军队那边,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顾。不然拉低了整体战斗力,哭的只有自己了。所以在非战期间,所有驻扎在马鲁郡的军团,都要按照统战司制定的训练计划,由各百夫长负责带队训练。

    各监察使,则负责监督。并采取轮流抽签的方式,让各百夫长按照每月一次的规定,领着自己的小队与别的小队比试。输的那一队,可是要承受俸禄减半的惩罚。负责监察他们训练的监察使,也要跟着受到俸禄减半,记过一次的惩罚。当五个月内,输了三次,那就是懈职了。

    到时候,无论是不是监察使的原因,监察使都要降级并接受监察司的调查。同样,该小队的百夫长、百户长、十户长、十夫长,也都是逃不掉的。

    这种互相监督并伴随一系列惩罚手段的举措,让四大军团即便离开了千夫长以上军官的统领,也不敢疏于训练。

    只是不少忍受不了这‘闲情逸致’的千夫长,都主动申请调离军团,充入边军。

    这倒正和李承绩的心思。所以得到授意的兵部大狄万李大气,也没加以阻拦。

    不仅如此,还在俸禄、军属待遇以及军级上,都给予一定的优待与提升。倒是使更多千夫长,忍不住动心。甚至还有两名千户长,也跟着呈送了调离申请。

    不过相对整个千夫长以上级别的军官来说,这终究还是一小部分。到底他们知道,军团与边军,到底是不同的。且停战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总督府就会让他们带领护教军的儿郎们,重新踏上战场。

    所以即便兵部很闲,大多数人也依旧耐着性子忍了下来。

    阿利·不剌他们的级别,虽然和千夫长、千户长等同。但是含金量,并不比他们高。且参赞、副参赞,听起来更像是文官系统的官职。

    所以在军营里,倒有些不伦不类之感。

    也是李承绩在创立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时,其实是分开的。文官有八等:狄万第一等,重要职能的司务第二等,比如节慎司、钱库司、商业司、医药司、督作司、宣教司、统战司等。还有重要郡治,像蒲华郡的郡守、埃米尔、卡迪三位主官,就在级别上比其它郡治要高上一级。

    第三等的话,便是不太重要的司务以及郡治了。第四等,则是协务以及一些重要的衙门衙长。还有某些重要行业,得到总督府认可的领头人,比如钢铁、盐、粮食等商行的行长一类。

    第五等,就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协务与衙门衙长、少数人口大于十万的县城县长。像蒲华县的县长!虽然郡治设在阿母,但是郡守并不直接插手阿母的政务。而是通过三个县长,间接掌控当地的情况。再加上蒲华是所有县城中,人口最多,现阶段最繁华的县城,所以其地位,也是所有县城中最高的一类。

    马鲁的话,虽不如蒲华那么繁盛。可是突出的政治地位,还是让它有了与蒲华平起平坐的资本。

    第六至八等,则全是官职不大的异密。这是当地对办事官的称呼,无论什么职务,都称呼异密。

    李承绩就借用过来,指代低等官吏。

    比如总督府在官道上设立的驿馆,负责经营的馆长,便是六等异密。

    还有各县负责具体事务的小官吏。比如法官底下帮忙记录文案的办事员,县长底下帮忙处理政务的辅佐人员,也是六等异密。

    小镇上的镇长,则是七等异密。最低级的,便是村里的村长,八等异密。

    还有很多细分,便不一一类举了。

    军官系统的话,虽也是八个等级。但分门别类起来,就简单多了。从十夫长开始,分别是十户长、百夫长、百户长、千夫长、千户长、万夫长、万户长八个等级。

    他们与文官系统的八个等级相对应,既独立又有一定的对应性。任职时,也知晓自己身份的高低。

    至于大狄万,则是超一等了。并且到目前为止,只有六个。正因为其地位特殊,所以当前六部主官虽还有空缺,李承绩也没急着让人补缺。

    而阿利·不剌他们的参赞职务,虽也有等级。但在以功劳相论的武官体制里,是很难得到认可。但他们又身在武官体制里,所以有些不伦不类。

    也是当初设立参谋司的初衷,只是为了考教他们。以使后来任命官职时,能知人善任。

    因此在千夫长以上的军官都暂时清闲下来后,他们也就没事干了。

    好在后来李承绩又给他们分担了新的事务,不然现在,他们肯定愁得头发都白了。

    只是他们在翻看奏折时,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也就是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在单独的纸上。并随着折子一起,递送上来。待李承绩查看一番后,再决定是否可行。

    这就有些像明朝时的内阁。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参谋司所担任的部分功能,已有内阁的雏形了。

    不过地位上,还是比不上六部的超一等主官。甚至二三等,都比不上。所以参谋司的诸位参赞虽拥有了影响决策的权利,但行事上,却一直小心翼翼。

    当前李承绩跟前的折子,就是他们翻看一遍并写上注解后,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摆上来的。

    这让李承绩省却了很多功夫!并在最短的时间,最大化的处理好相关政务。整个行政效率,也由此大大提升。

第三百五十六章 康里汗国() 
    

    当下翻开第一道折子,乃是蒲华郡守送来的公文。上面全是蝌蚪状的波斯文字,并应总督府的要求,去掉修辞、吹捧等废话。直接点明主题,篇幅简短。

    尽管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汉人,李承绩更喜欢汉字。但是在呼罗珊的地界,汉人实在太少了。因而没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很难将汉文化发扬成主流文化。

    即便官面上,汉字也是书面文字之一。但是百姓们,嘴里说的、纸上写的,还是波斯文字。底下的官员们,也都是以波斯语为日常用语。所以李承绩入乡随俗,允许公文仅以波斯语书写,而不用汉文翻译。

    这与总督府一直畅行的汉文、波斯文并行的举措,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李承绩也是从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考虑。

    毕竟公文的呈送,讲究的是时效性。若是用波斯文和汉文双重书写,既耽搁时间不说,还极有可能词不达意。

    毕竟汉文可不是那么好学的。即便李承绩将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两个大杀器也拿了出来,但在没有汉语大环境的呼罗珊,成效依旧不大。

    所以让那些连读都难读全的郡守们用汉文写公文,简直是故意给他们找不自在。

    便不勉强!只要选择汉文、波斯文、回鹤文的其中一种官方认可的文字作为公文用语,那总督府也是认的。

    反正李承绩都看得懂,没有任何影响。阿利·不剌他们可能不太懂汉文,但是现阶段,郡守几乎全是出自波斯语族的。公文上,也就全是波斯语。

    更何况,阿利·不剌他们,已经在学习汉话与回鹤语了。他们的脑袋本来就比别人转得快,学这些东西,又对他们融入总督府有利。所以利益相关下,都学得非常用心。

    这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此刻折子上面说,受去年花拉子模内战的影响,境内粮食奇缺。玉龙杰赤、柯提等城,都已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城池之外的草原上,更有大批被夺了牛羊的牧民,活活饿死。

    为此,阿母县一带,不断有挨饿的平民百姓前来投奔。如今大多安置在拉黑沙不放牧、种地,共有一千二百多户,近七千人。还有一些是近些日子来的,则暂时安置在阿母县的东边。

    正是这个原因,郡守向总督府请求,给予部分物资赈济。

    原本总督府的官员们,是不想搭理这些灾民的。但是李承绩本着人是社会生产力的考虑,让各郡接收所有来投的灾民。并且六部各司,也都要予以方便。

    毕竟人口是一个国家或是一方势力发展的基础。只要利用得好,收获是无限的。

    另外斯哈纳克汗国国主阿里普·跌烈克派遣使者,祝贺呼罗珊总督统一呼罗珊省,并请求与呼罗珊总督府通商。

    这是康里部组建的国家,但并不独·立。因为它属于钦察人克普恰克汗国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后世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在大辽西迁后,又臣服于大辽。讹哒剌城(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市),便是他们的都城。

    到了1150年,克普恰克汗国走上下坡路后,康里部便开始和南边的近邻花拉子模交好。现在的花拉子模太后图尔罕可敦,就是康里部的公主。

    所以算起来,这阿里普·跌烈克还是摩诃末的表兄弟。

    如今花拉子模国势大衰,虽不是呼罗珊总督府一手导致。但是趁火打劫,夺取图斯郡的,却是呼罗珊总督府所为。并且由此阻断了花拉子模与西波斯的陆上联系,可谓可恶至极。

    这样的关系,作为亲戚的阿里普·跌烈克还过来恭贺,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李承绩也觉得不可思议,就向坐在右手下侧整理公文的阿利·不剌道:“这斯哈纳克汗国送来了贺表,还请求通商,倒真是奇怪!”。

    平日里,参谋司采用轮班制。每天轮流派人到总督府的书房待上四个时辰,以供李承绩差遣。事实上,大多数都不用待满。因为李承绩要处理的公文并不多。且大多时候,参谋司的诸位参赞都合议写了解决之法。所以李承绩只需盖上自己的印玺,便是通过了。

    当下值班的阿利·不剌听到这话,马上应了一声总督,出声道:“此事并不奇怪!斯哈纳克汗国虽与花拉子模关系亲密,但旧岁花拉子模大战,斯哈纳克汗国保持中立。并且得阿里普·跌烈克的授意,不少康里人加入到剌贾德亲王的叛·军中。

    因而摩诃末胜了,阿里普·跌烈克难免心生惶·恐。”,

    李承绩闻言,也理解阿里普·跌烈克的心理。便点了点头,示意阿利·不剌接着往下说。

    就吸了口气,接着道:“去年摩诃末大胜后,便派人去讹哒剌‘借粮’。阿里普·跌烈克借了两千头羊,便打发了事。

    为此,摩诃末借故阿里普·跌烈克的使者不恭敬,而砍掉使者的双腿。阿里普·跌烈克大发雷霆,当即兵临阿姆河畔。还是图尔罕可敦出面调节,才化解二人的间隙。

    后来阿里普·跌烈克虽送了一万头羊,却是送给图尔罕可敦的。这让二人之间,更生间隙。

    如今斯哈纳克汗国南边,又突然马匪横行。连讹哒剌附近,都遭受到了劫掠。据南下的商队说,汗国抓到了一伙马匪。并从他们身上,缴获了花拉子模军中的甲胄和刀剑。”,

    显然阿利·不剌是早有准备的,不然也不会知道得这么详细。李承绩了然之时,也对阿利·不剌又高看了几分。

    就印上自己的印玺,同意了拨送物资,赈济灾民以及接见斯哈纳克汗国使者一行。

    再接着往下看,是蒲华郡埃米尔附送的折子。

    说是驻扎在的里安的花拉子模军队多次越境劫掠,边军虽成功击退,但防不胜防,疲于应对。因而向户部请求,允许边军出境歼灭敌军,以还边境安宁。

    知道这是花拉子模饿得狗急跳墙了,所以才让军队四处劫掠打草谷。便允许埃米尔带兵进入花拉子模境内作战,但不能太过深入。尤其是的里安城,绝对不能进入。以免刺激到摩诃末,使其像疯狗一般,不顾一切的与呼罗珊总督府背水一战。

    同时再修书一封,送给摩诃末。让其管好自己的军队,否则就别怪护教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威胁之语。

    处理完蒲华郡的折子,李承绩伸了伸懒腰,接着打开图斯郡的折子。原本应该是尼沙布尔郡,但是考虑到郡治所在,应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