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田官们推动你们的犁,在这三十里的田野上。大力配合你们的耕种,万人并耕结成五千双。

    在广阔的田野上,数万名农夫同时劳动,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到,在这种强大而有力的集体活动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很容易被忽视和抹杀的;但这又是在那样一种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

    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徙到岐下,直到文王受命为止的这段宝贵历史。诗中写出了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同姜女结婚,在岐下筑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大修宗庙宫室,委任官吏,然后建立国家,消灭夷人,最后又写到文王受命。绵这首诗在叙事上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在写建筑场面的时候,用了许多的象声词,很有气势,比如: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凭凭凭是削墙。百堵墙同时筑起,擂大鼓听不见响。诗中那盛土、倒土、捣土、削土的声音,把巨大的鼓声都给掩盖住了。

第59节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以上的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周族的历史,成诗时间大概在西周初年,周王朝的史官和乐师们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皇矣则主要记述了从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周文王的父亲王季到周文王的几次征伐,大明叙述的是从周文王出生到武王伐纣的这段历史。这几首诗记载的都是周族的开国历史,大概也是出于史官和乐师之手。

    除了西周前期大雅中的这些史诗之外,在西周后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诗性的叙事诗,像出车写的就是周宣王讨伐犬戎族的胜利,常武写的是周宣王亲征徐夷,采芑和六月写的是周宣王时期同蛮荆和犬戎的战争等等。如果把这些诗篇有次序地排列起来,那么西周以前及西周时期的历史就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了。

    这些史诗作为叙事的作品,它的优点在于简明而具有条理性。但由于诗歌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记述史实和颂扬祖先,因此,诗歌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而且,在诗经里面,叙事类型的诗歌并不是很多,主要就是以上的这几首诗。可见,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了中国诗歌不太重视叙事诗的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于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形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大雅、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歌,有很多是批判政治的作品,这些诗歌都是出于士大夫之手。国语中对此也有记载,说“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这大概也是对诗经中这类诗歌作者的一种解释吧!

    在这一类诗歌中,有些作者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指责。如瞻昂中说:人家有块好田地,你却侵夺据为己。人家拥有强劳力,你却夺取占便宜。这人原本无罪过,你却反目来拘捕。那人该是罪恶徒,你却赦免又宽恕。北山中写道: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有人溜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朝当时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为王事辛苦劳碌而无所得,有人整日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而诗人则是站在旧有的公正立场上,希望纠正这种不可避免的混乱。

    更多的政治批判诗,则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如十月之交,根据毛诗序记载,十月之交是“大夫怨刺幽王”的作品。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在当时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严重的警告。根据天文学家的考订,这首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中写道: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不修善政止灾凶。

    这是一幅大动荡、大祸难即将发生的景象。令诗人痛苦的是,当时的人们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梦死地悠闲过活。但同时,作者也不敢自豪无畏地同他所属的集团公然对抗,而是小心翼翼,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恐惧,他说: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馋。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

    这并不是单独的例子。又如小雅中的正月,作者同样对朝政非常的不满,他说:当今政治真难说,为何越来越暴烈?辉煌显赫周王朝,褒姒竟然将它灭。作者痛恨的是,君臣竟然沆瀣一气,共同为恶。但同时他又极为害怕,他说: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

    类似的诗歌还有雨无正,作者对战祸连连,天降饥馑,周室惨破,百姓奔逃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对“三事大夫虽然还在,哪个日夜肯把心操。封国国君各方诸侯,早晨朝见晚上都跑”的态度十分怨愤,但同时他又畏惧地说:“如今要说出仕做官,实在非常艰难危险。若说这事不能去做,得罪天子多多不便;若说这事可以办好,又会遭到朋友埋怨。”诗人既怕得罪天子,又怕结怨于朋友,可见,在当时做官是多么的危险和艰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们想尽量地避免同他们所属的集团直接发生冲突;换句话说,他们本身既依赖于所属的集团,又受到集团力量的胁迫。看起来,诗人们表现出了对于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的强烈关心,但这种关心本质上就是关心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安定,其实这首先是站在整个统治集团公认的正确立场和道德原则上的。他们所批评的,正是对这种立场和原则的严重背离情况。

    然而,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已经背离了这种立场和原则的时候,他们此时既会感到迷惘和悲愤,又会感到恐惧,但他们绝对不敢张扬纯属个人的态度,以免使自己处于同集团对抗乃至决裂的位置。

    以上我们所列举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的其他同类诗歌,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首先选择要站立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大道的立场上才能进行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态度,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同时也包括小雅中的一部分类似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要比纯粹地出于社会上层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了。十五国风中,以豳风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这一篇诗歌,是极其古老的农事诗,一般认为它产生于西周初期。与诗经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了劳动者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且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像是在记录农历和农事的歌谣。

    七月这篇诗歌的作者,像是一个奴隶管理人,又像一个奴隶家庭的家长,率领着一群农夫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公和公子工作。不管是哪一种,作者本人的身份,也应该属于奴隶,只是地位稍微高了一些。所以,诗歌中既感叹劳动者的辛苦,又将辛勤的劳作视为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在年终的时候,他们还要为公和公子热情祝颂。七月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于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从氏族公社转化而来的氏族奴隶制度的社会状况。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领略到,劳动者们既要在田中耕作收获,又要种桑养蚕,纺麻织丝,还要练习武功,打猎捕兽;农闲的时候,还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能闲着,要凿取冰块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们夏日里享用;一年到头,周而复始。

    他们吃的是什么呢?“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他们吃的大概都是苦菜、野果、葫芦、麻子一类的东西,一切好事物,全都归主人所有。打来的野猪,大的归公,小的才归自己;织染成漂亮的朱红色衣料,是给公子做衣衫的,劳动者家里的女孩子也要首先让公子享用。

    只有在新年时节,公才会让人宰了嫩羊,把劳动者们召在一起,于是大家“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万寿无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劳动者们的所有的劳动成果,还驱使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

    七月这篇诗歌,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从文学史上来说,也更是后代田家诗的源头。

第60节 是忧伤而不是愤恨()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政治批判诗和道德批判诗,这些诗歌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有的则带有普遍性的意义。总体上来说,这些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于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如伐檀:砍伐檀树声坎坎,颗颗放倒堆河边,河水清清微波转。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猪獾悬?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这首诗歌,以前有很多的人都理解成劳动者对于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仔细想想,恐怕这也是不太确切的。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的那个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当时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这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的。在物质上,精神上都要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不能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公认的这一原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有下层的人认识到了这种社会是不公平的,并且公然地写作抵抗的话,这样的诗歌也是不可能被诸侯和周王朝的乐官照样采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并且学习的对象的。

    毛诗序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说诗人依然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应该谋其事,无功而食禄是一件非常无耻的事情,就是吃白饭的。末句“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似乎是讽刺的写法。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君子们空占职位、不尽职守是一种普遍现象。以贵族们自己声称的原则,来讽刺大部分贵族自己的行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首诗歌就已经很深刻了。它似乎是站在劳动者这一边,体恤劳动者辛苦的同时而且还对贵族有了一定的鞭策意义,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做白吃闲饭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脑力劳动。

    礼仪是统治者自身制订的行为规范,而统治阶层的成员却沉湎于**作乐的生活之中,自己破坏了这种规范。于是,诗人们对他们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首诗歌之所以写得如此尖锐而激烈,首先它是站在维护礼仪的立场上,也就是在当时社会所承认的、正确的出发点的基础上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使得上层统治者把这首诗歌保留下来,并加以传诵。不管作者是真心想维护礼仪制度也好,还是痛心疾首地讽刺当时的享乐君子也好,从长久来看,这首诗对于维护上层统治者们的统治秩序,保障他们的贵族特权,还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统治阶级保留下了这首诗歌,并让贵族子弟们学习传唱。

    再比如硕鼠,这更是一首相当深刻的政治讽刺诗。诗中把统治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老百姓们感到忍受不了这帮家伙的沉重压榨,想要逃到一块乐土中去。从诗中的句子来看,作者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的,他的身份可能是下层的贵族或者其他自由民。这种反对过度剥削的诉求,也是明智的统治者愿意认可,并认为值得警戒的。所以这首诗歌虽然具有明显地讽刺统治者剥削的意味,但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诵。

    前面我们说过,小雅中的一部分诗歌与国风中的诗歌是类似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诗篇。我们可以把小雅中的这类诗歌同国风中同样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来介绍。小雅中的采薇、杕杜、河草不黄,豳风(bin)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战争功德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是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战士们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