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战,晋国伐曹、卫两国救援宋国时,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春秋中后期,宋国袭击曹国。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的政务,导致宋景公讨伐曹国,而晋国见死不救。公元前487年,宋国杀害曹伯阳,曹国覆灭。曹国一共经历了26世,556年,是春秋时期中原东部地区的二流诸侯国,没有较大的突出表现。后来,曹国的后裔以原国名曹为姓氏,成为了曹姓的一个起源。

    曹风有四首诗歌,它们分别是蜉蝣候人氯O旅妫颐蔷屠春煤玫匦郎鸵幌虏芊缰械恼馑氖资璋桑

    蜉蝣:关于生命短暂的感叹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它的幼虫期比较长,个别的种类能活到两三年。化为成虫之后,就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之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又是非常漂亮的小虫,它的身体软弱,有一对完全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姿态很是纤巧动人。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它们死后坠落一地,积成厚厚的一层。因此,这种小东西的死,会很引人瞩目,甚至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两千多年前,就有人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借助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还有对于终将面临消亡的困惑。

    说是人生百年,其实我们都多说了,通常也就大几十年。但相比于人们对于生命的贪恋程度,几十年就远远不够了。而且,人作为自知自觉的生物,在自己生存的过程中就可以意识到死亡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的感觉就愈加强烈。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又和其他的一切生物不同,人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得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或者见到那么多的生死别离,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是生命的必须过程,又是对于生命终将结束的无奈和莫大的哀伤。于是,蜉蝣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让喜欢思考生命的人看到,一定就会有所感悟,而且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蜉蝣弱小美丽,哪怕生命再短暂,它也懂得欣赏自己,不然它在死亡的那一刻,就不会炫耀它那鲜明的羽翼和鲜洁的容貌。不管生命长久与短暂,生命只有一次,从蜉蝣身上,我们似乎也能看到一种铺张的华丽和一种不太真实的艳光,这似乎是小小蜉蝣对于热爱生命的一种表达。我们经常赞叹美,可美往往是昙花一现的代名词,浮生如梦,人生真是叫人忧伤!

    短暂的消沉,也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人一旦在消沉的环境中追问自己: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又往哪里去?内心的忧伤便慢慢地蔓延开来。特别是缺乏强有力宗教的上古时代,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的心灵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死亡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底是表现着对生命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生命几何时,慷慨多努力”,这也是生命生活的基本面目。

    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蜉蝣的羽翼,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心里的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的羽翼,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心里的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多么光泽,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心里的忧伤,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候人:无才无德无能却处在上位的人

    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这样的现实状况,确实是需要讽刺一下的。迎候宾客的小吏身份低微,扛着武器,在道路上辛辛苦苦地执勤;而有的庸俗之人,却官位很高、排场很大、生活奢侈。赤芾(fu),就是红色的蔽膝,蔽膝就是围在衣服前面的大巾,用来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是大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的衣服。

    鹈鹕(tihu)站在鱼梁上,只需要伸伸脖子,长嘴一啄就可以吃到鱼,不用入水,也不用沾湿翅膀。鱼梁是用木桩、柴枝等物制成的篱笆或者栅栏,放在河流之中,是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鹈鹕站在鱼梁上捕鱼,其实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做法。而那些身穿高品赤芾的官员,享受种种特权,但又无才无能,无功受禄,与鹈鹕在鱼梁上伸脖子吃鱼真是彼此类似。

    再说那些鹈鹕,不仅不用沾湿翅膀,甚至连尖嘴也可以不用沾湿就能吃到鱼。因为有的鱼有时会跃出水面,跳到鱼梁上。这样站在鱼梁上的鹈鹕就可以连尖嘴都不用湿,轻易地掠取到鱼儿。再对比那些达官贵人,他们不仅不劳而获,无功而禄,而且在男女婚姻上,他们也是毫不负责,违背社会公认的**准则,任意抛弃自己妻妾。这群人不但表里不一、才位不配,而且品性败坏,真是可恶至极。

第111节 周族的发祥地() 
天色灰蒙阴暗,这是南山上的朝云在升腾。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竟然被遗弃,在外受饥挨饿,她可能就是被这群败类强占后又抛弃在这里的。这样的惨象,真是让人目不忍视。天地昏昏沉沉,该去哪里寻找光明,造成这种悲剧和惨景的恶势力真是可恨。

    这样的国家是不能长久的:

    那位候人小官们,荷着戈扛着祋。那些平庸官僚们,却是穿赤芾的三百人。

    鹈鹕停在鱼梁上,翅膀干干滴水不沾身。那些平庸官僚们,与所穿的衣服不相称。

    鹈鹕停在鱼梁上,尖嘴也干干不沾滴水。那些平庸官僚们,不能始终如一忠于婚配。

    天色阴沉昏暗,这是南山早上云升雾盖。年轻貌美的少女,是这样的饥饿难耐。

    鳲鸠:内外双修的淑人君子

    布谷鸟是一种仁慈的鸟,“布谷处处催春耕”,它还喂养了许多的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而且布谷鸟会一直呆在桑树的巢**中,始终如一,操守不变。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然小鸟尚未成熟,所以行动也不稳定。

    赞美布谷鸟,其实是为了赞美淑人君子。从仪表上来说,君子始终如一地保持端庄,他远离暴怒怠慢,容貌端正诚实有信,性情稳定。他穿的衣服也很得体,腰带白丝镶边,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让他更显华贵风采。仪表从表面看只是人的外包装,君子的外在表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因为他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

    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治国安邦、佑民睦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品行这么善良的君子,大家都视他为楷模。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下泉:穿透黑云的一缕阳光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去世。周景王在位时,因为太子寿早死,后来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宠爱庶子姬朝,在病重的时候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可这件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办,周景王就去世了。景王去世后,孟宾被杀,贵族仍拥立姬猛为周王。

    姬猛即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一些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叛乱,来争夺王位。姬朝的党徒乘着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半路上,晋顷公派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暂时躲避在安全的地方。不久,晋顷公又派兵护送姬猛回到了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谥号为悼王。

    在后来的几年中,周朝公子为了争夺王位连年内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后来晋文王派大夫荀跞攻打王子姬朝而立悼王的弟弟姬丐为周敬王。周王朝的国君稳定下来,社会秩序才得以暂时的平稳。百姓终于可以正常的生活,于是写了这首诗歌来赞美荀跞。

    寒泉浸野草,腐朽、凋零、烂死,如果用它们来比喻周王室内乱的话,那当时的社会环境会是什么样子?百姓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他们除了叹息,只能怀念周朝以前的圣明君王了。悲剧的王朝,暗无天日的生活,让人都要窒息了。

    压抑到了极点,就会出现雨过天晴似的转变。终于出现了一位英勇之士平息了这场战争,还给了老百姓暂时的太平,他的名字叫荀跞。百姓不懂王权利益,他们只想过安稳的生活。出现了这样的人,大家都来赞美他。

    郇和荀同音,是通假字,郇是周王朝的诸侯国,据后世分析,郇伯大概就是指荀跞。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童粱浸朽腐。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艾蒿浸凋零。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城。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蓍草浸烂死。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师。

    茂盛黍苗长势旺,一场好雨滋润它。四方诸侯朝天子,郇伯亲自劝劳他。

    蓍(shi)

    *********

    国风豳风

    帝喾(ku)前承轩辕黄帝和颛顼(zhuānxu)帝,后启帝尧和帝舜,是五帝之一。帝喾和正妃姜嫄,生了儿子弃。弃喜欢耕田农事,在后来的700年间,弃的后代被尧举为农师,被帝舜命为官职后稷,也就是掌管农事的官员。到了夏朝,弃的后代不窋(zhu)放弃了后稷的职务,他沿着泾河北行,定居在戎狄之间。

    后来他的孙子公刘建立了豳((bin))国,集聚实力,争取民心,后来经过9世的传位,到了古公亶父,前后大概经历了三百余年。古公亶父后来率领周部族迁往周原,最后成就了周朝的王业。豳国是周族由一个小部落变成问鼎中原强邦的关键时期。古人称豳国是周部族的立国之本,周朝的王业是从这里开始的。

    豳风,是先秦时代豳地的民歌,豳是古代都城的名字,大概在今天的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豳风共有7首诗歌,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豳风中的诗歌大多是描写豳地的农家生活,辛勤劳作的情景,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

    下面,让我们来好好地欣赏一下这几首诗歌吧!

    七月:周代早期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豳地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公刘时代的周族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公刘,姬姓,名刘,公是对他的尊称。公刘是古代周族部落的杰出首领,是周文王的祖先,世居在豳地。

第112节 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五帝之一帝喾(ku)的儿子。弃爱好耕作务农,经常观察土地的特点,发现适合谷物生长的土地就种上谷物,后来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这件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弃的后裔也是世代担任主管农业之职,直到传到公刘的祖父不窋(zhu)。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的时期,夏朝的君主废弃农官,不注重农事。不窋因此也失去了农官这个官职,最后他逃到戎狄部落地区。

    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去世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一直从事的是先祖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的特点。慢慢地,当地的民众仰仗公刘过上了好日子,各族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大多数都迁到他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也就是在这里开始的。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立在豳地。

    今天的这首诗歌就是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农业生产情况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涉及到了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写这首诗歌的人应该是周族部落中的一名成员,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有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麻、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享,无所不包,真像一幅社会风俗的画卷!

    劳动者一年的劳作是辛苦的,从年初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一年四季的工作内容是繁多的,工作强度是非常高的。从奴隶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社会是井然有序、形势大好。但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看来,这样的生活是凄切清苦的,他们的生活是沉重的。

    夏历、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春秋战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