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为历史中暗淡的一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

    昔日富裕今日穷,富裕与贫病的反差让人伤心,更令人对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的憎恨,于是士人再一次针砭那些得势的小人。士人斥责别人吃粗粮他们吃细粮,却尽做坏事,不肯退位让贤。池水枯竭并不是一天引起的,泉水枯竭是从源头开始断的,池水枯竭比喻周王的乱政是由于外无贤臣,泉水的枯竭比喻周王的乱政是由于内无贤妃,士人告诫幽王应当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小祸积成大祸,小难变成大难,国家终将会覆灭。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74节 歌颂文王的颂诗() 
=〃('')〃 =》

    士人希望幽王能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士人反问道:灾难普遍,难道我不受影响吗?士人意在警示幽王:大难来临,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您大王也将身受其害,快清醒清醒吧!改弦更张现在还来得及。(。。)士人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向当初召伯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出来,匡正幽王的过失,挽狂澜于即倾。而这又是和斥责奸佞小人互为表里的,昔日的贤臣开辟国家于千里之外,如今的奸佞之人损失国土百里,这种对比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

    士人看着满朝的官员,发出疑问,他想知道,当今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旧故,这是士人由失望将要绝望之际,迸发出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

    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天降罪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想把国家来断送。

    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

    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

    蟊(á)

    *********

    到这里,我们把诗经中雅这一部分诗歌全部写完了。在上古时期,“雅”和“夏”是相通的,西周时期称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为夏,因此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诗歌。雅诗分为小雅和大雅两个部分,诗歌内容主要反映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是赞颂周民祖先的历史功绩;二是歌颂统治者和描绘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三是抒发对社会不公以及黑暗**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

    小雅共74篇,大雅共31篇,一共105篇诗歌,多数是朝廷官吏和公卿大夫的作,但也有大量痛贬时弊、怨世忧时的诗歌。小雅的语言生动有致,抒情的味道浓郁,是雅诗中的精华。大雅大多是赞美诗,赞颂了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大多是怨刺诗,表达了下层贵族牢**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来说,大雅雍容华贵,诗歌的味道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比较高。

    写完了雅,我们现在进入诗经的最后一部分——颂。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在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首诗歌,都是贵族文人的作。从时间上来看,周颂和大雅中的大部分诗歌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中的小部分和小雅中的大部分诗歌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中的大部分诗歌和鲁颂、商颂产生在春秋时期。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颂诗。

    周颂清庙之什

    清庙之什一共有10首诗歌,它们分别是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

    清庙:祭祀文王的乐歌

    诗经有四始,清庙是颂之始。这首诗歌是成周洛邑建设完成后,周公率领群臣告祭文王、还政成王的乐歌,通过对告祭还政的礼赞,表达出对周人祖先功德的感谢和企盼德业永继的愿望,强化了周人天命王权的神圣理念,标志着周代立子立嫡宗法制的最后确立。这首诗歌是赞美周文王功德的颂歌,后来也成为西周王朝举行盛大祭祀以及其他重大活动通用的舞曲。

    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西伯是一种爵位。文王在位五十年,他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遵照古公亶父、季历的法则,笃行仁义,尊敬长者,慈爱幼小。西伯暗自行善,招贤纳士,姜子牙、辛甲等很多贤士来归服,并先后讨伐犬戎,伐密伐崇,从岐下迁都到丰地,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基础。文王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实现灭商立周、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善于治理国政,使得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的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具有威德、神圣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

    庄严而清静的宗庙,助祭的公卿多么庄重显耀!

    济济一堂的众多官吏,都秉承着文王的德操。

    为颂扬文王的在天之灵,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

    文王的盛德实在显赫美好,他永远不被人们忘掉!

    维天之命:顺应文王的遗教

    这首颂诗是祭祀文王的作,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说文王顺应天命,德纯美。后一部分说文王的德业泽被后世,后代应当遵从文王的遗教,把文王之德发扬光大,表示出顺应文王的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诗歌颂扬了文王德配上天,对他的美德顶礼膜拜,这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礼法规矩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

    是那上天天命所归,多么庄严没有止息。

    多么庄严光辉显耀,文王的德纯正无比。

    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

    顺着我文王路线方针,后代执行一心一意。

    维清: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

    这是一首在祭祀仪式现场所颂唱的,歌颂文王德行的诗歌。所谓的文王之德,就是正确地描述出了上天的运行规律,从而破除了殷商的宿命论。从文王开始,祭祀的权利也由商纣王转到诸侯君主的手中,人们再也不必只是在商王祭祀时参与配合祭祀。人们能够自己举行祭祀仪式,表明了人们渴望自由的思想,渴望自己能够自由地向上天祈福,这在使用宗主神严密统治的殷商王朝是一件极大的事情。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75节 周族的圣地() 
=〃('')〃 =》

    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的政治,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因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 。。根据尚大传记载,文王在七年间五次征伐,除去了商纣王的枝党,为武王攻克纣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还是对文王之德的无限尊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烈文:周王对诸侯的赞扬和劝诫

    这是一首周成王祭祀宗庙时劝诫勉励前来助祭诸侯的乐歌,这其中也有周成王自戒的意思。武王伐纣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除了自己的部下之外,前来助战的还有八百诸侯。灭亡商纣之后,周王室所采取的一个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就是分封诸侯,在武王伐纣中助战的诸侯得到了分封,同时也享有了周王室祭祀先王时助祭的政治待遇。

    武王在灭亡商朝后的第二年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周公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此时成王虽然年龄渐长,但毕竟缺少政治经验,对于他驾驭诸侯的能力,周公不免怀有隐忧。这篇诗歌可能就是周公所作,因为这首诗歌对诸侯具有安抚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对诸侯的赫赫战功进行赞扬,其实是用来安抚诸侯,诸侯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周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助祭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荣耀,而祭祀时周王又肯定了诸侯的功劳,感谢诸侯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出的努力,使得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但是,周王作为君临四海的天子,对诸侯仅仅有安抚,只让诸侯怀有感激之情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对诸侯加以约束,使诸侯生有敬畏之心。

    周王的训诫是以断然的语气,要求诸侯必须服从,先王的明确训令是必须要效法的,不仅不要忘记先王之德,更不要忘记先王曾经伐灭了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成王也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也就是说不要忘记周王室具有扫荡摧毁一切敌对势力的雄威。诸侯的功绩再大,也不过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并且仍要一如既往这样做下去。周王号令诸侯,乃是行君临天下的威权,并将延绵至子孙万代。

    文德武功兼备的诸侯,以赐福享受助祭殊荣。

    我蒙受你们无边恩惠,子孙万代将受用无穷。

    你们治国不要造罪孽,便会受到我王的尊崇。

    思念先辈创建的功业,继承发扬无愧列祖列宗。

    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四方悦服竞相遵从。

    先王之德光耀天下,诸侯效法蔚然成风。

    牢记先王楷模万世传颂。

    天作:岐山,周族的圣地

    这是周武王在岐山祭祀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等历代君主的诗歌。岐山并非周部族的故土,然而周部族东迁之后,周王朝的发达兴旺是从岐山开始的,周人从这里继续向东扩展,直至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对于周王朝来说,岐山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周部族原来的栖息之地,自然要隆重地祭祀。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座圣地,周族传至古公亶父,居住在豳地。史记上记载,戎狄部落来攻打古公亶父,想得到财物,他就把财物给他们。过了一阵又来攻打,还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都很愤怒,想迎战。古公亶父说:人民之所以立君长,是希望君长对他们有利;现在戎狄之所以来攻打,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在我的治理下,与在他们的治理下有什么不同?人民是为了拥护我的缘故才去打仗的,但是靠牺牲别人的父亲和孩子来统治,我不忍心这样做。

    因而,他率领周部族,跋山涉水,定居在岐山脚下。而豳地的百姓举国扶老携幼,也全部重新回到古公亶父身边,就连周围国家的百姓听说古公亶父仁慈,也多来投奔他。之所以说岐山是周人兴起的圣地,似乎也是在极度地推崇古公亶父的仁德。古公亶父不仅热爱本族的百姓,而且推行仁爱于一再侵犯于自己的异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岐山是古公亶父至文王历代周族首领开创经营的根据地,其后的伐商灭纣就是在这里积蓄的力量。今天的这首诗歌,应该既是在祭祀圣地,同时又是在祭祀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由于岐山的事业是由古公亶父开创的,文王后来由岐山迁都至丰地,因此这首诗歌应该是在岐山对古公亶父至文王历代君主进行祭祀的诗歌,而行祭之人,应该就是文王的继承人武王。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强调了是上天赐予周部族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把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都视为天作之合。天赐岐山之后,还需要在这块根据地上积蓄力量,一共有9代君主在在岐山奋斗过。灭亡商朝虽然是由武王完成的,但在文王的时候,已经显示出周将代替商的必然趋势了。纣王虽然把文王囚禁起来,但这只能延缓而无法阻止这一历史发展。岐山作为圣地,经营到文王这里,已经为武王积蓄了足以灭亡商朝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子牙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的大道。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

    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

    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昊天有成命:成王不图安乐

    这是一首祭祀成王的颂歌,文王有大德而最终没有成就大业,武王有大功而没能有时间好好治理,成王承接王业,以仁治国,这是苍天的定命。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