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第5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皇帝在封赐祝英台之后连续下达的几项诏令。

    一开始,皇帝只是废除了在梁国通行了五年之久的铁钱,下令铸币司从今之后不再铸造铁钱,并销毁所有铁钱的模范。

    紧接着废钱的诏令之后,皇帝从内库中调拨了巨额的内帑,这些铜钱被用以紧急购置粮草物资,支持这次“北伐”之用。

    在此之前,没有人知晓皇帝的私库之中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即使之前皇帝曾充没了临川王和永兴公主的私产,然而如此数量庞大的钱帛,还是让人不免多想。

    而对于朝中主战的臣子来说,这一系列的动作只代表了一件事:

第482章 风云变色() 
皇帝对祝英台的重用,使得这位年纪轻轻便成为了“真人”的女冠; 一下子跃入了建康上流阶级的视线之中; 她所居住的青云观每日里拜帖不绝; 有些是因为好奇; 有些是想要攀关系; 有些则纯粹是听闻陶弘景有治病救人或各方面的本事; 以为祝英台也是如此,前来求助的。

    祝英台并不是善于交际的性子; 原本想闭门谢客,却被青云观的观主制止了。

    青云观的观主按辈分只是陆修远的徒孙; 在老庄的造诣上并不算出众; 但他能在佛门的重压之下仍旧维持住京中这座道观; 可见在人际关系上有他的擅长之处。

    这样“传教”的好机会; 这位自号“青云子”的观主自然不会错过,主动将接待香客、分拣拜帖的差事接了下来,又找祝英台借了人手,决定要“轰轰烈烈”的做一番事业; 将这么长时间以来被秃驴们压在头上的郁气好好消一消。

    陶弘景所学甚杂; 他是丹阳陶氏出身; 家中世代医家; 炼丹和辨药、医理不分家,茅山上最多的就是懂得治病开药的医者,这次祝英台下山时带着的道士里自然也以擅长这方面的最多,所以青云子便将那些求医的帖子捡了出来; 交由这些弟子去做。

    祝英台和徐之敬相熟,便特意写了封信给徐家在京中的药铺,顺便照顾了下徐之敬的生意,但凡治病时需要开的药,都让他们去徐家的药铺去拿,也不算抢了徐家的医馆生意。

    遇到实在无法治好的病症,便开个帖子请他们去徐家医馆或者直接去茅山求医,总不至于耽误了病情。

    青云子看来的人多,后来干脆在道观门口支了个棚子,每隔一日便给百姓“义诊”,又拿出香客的捐赠请茅山上的师兄们制作了些现成的药丸和药散,如果遇见那种不太重的病症,便让贫苦之人拿几副药回去,也算结个善缘。

    至于求“抓鬼”的,求“看风水”的,求“论道”的,青云子也在这群下山的道士里挑选了能说会道皮相出众的,随身带了个罗盘法剑,每日里亲自带队陪着他们满建康跑,只说好话,不说闹鬼,一时也解决了不少问题。

    在青云子这种不遗余力的造势之下,建康城中突然出现了大量“得道高人”的消息便传扬了出去,民间早就把陶弘景当成了“活神仙”,乍一听青云观里现在还住着个真仙君的传人,更是纷纷涌入青云观里,想要一睹“仙女”真容。

    而我们的“小仙女”祝英台,这段时间却很少住在道观里,而是在铸币司里忙活。

    无论是准备原料还是准备模范,都需要不少准备工作,铸币司之前和道门没有合作过,很多事必须祝英台亲力亲为,好在她名声在外,又随时带着几个会武的健壮道人,倒没人敢小瞧了她。

    也有几个看她年轻貌美在背后说了几句闲话的,无一例外之后都被御史台的御史们收拾了,一来二去,哪怕再蠢的也知道这祝英台在朝中有靠山,为了自己的饭碗,对这位祝真人也就越发讳莫如深起来。

    在所有想要见祝英台的拜帖里,有两张最为棘手。

    一张是同泰寺里邀请她“论道”的帖子,一个佛门中人邀请道士去“论道”,怎么看怎么来者不善,祝英台推了几次,可每天又会有新的帖子送来,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让祝英台不堪其扰。

    一张则是三皇子萧纲的帖子。

    祝英台在东宫为官时,其实颇受这位三皇子的照顾。

    太子公务繁忙事情太多,很多时候祝英台并不能直接见到他,而是传了好几道之后才安排的工作,那时候萧纲并没有领实职,时间大把又爱好看书,便经常在玄圃园呆着,和祝英台混得极熟。

    再后来,祝英台帮马文才说媒的事黄了,她与太子之间就有了些龃龉,为了不让两个人都尴尬,祝英台便刻意回避有太子的场合,之后更是辞了官回家帮马文才搞研究去了。

    就算祝英台再怎么政治白痴,也看得出现在现在的三皇子已经不同与往日,同泰寺中的太子闹出家,至今皇帝还未下令让他还俗,也没有为他准备“赎身钱”,眼见着这太子就要这么将日子在同泰寺里耗下去,三皇子俨然已经是东宫暗地里培养的储君备选。

    但凡她还要在俗世中来去,就不能得罪这位“旧友”。

    然而无论祝英台再怎么想拖,也没想到居然会有硬生生让她拖不下去的那一日,而且是以如此诡异的一种局面。

    “你说什么?”

    半夜里匆匆披衣起身的祝英台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谁要求医?”

    梁山伯身上也只随意套着件官服,连头发都没束好,当他看见仅着中衣的祝英台,竟然面对着他若无其事的起身穿衣时,忍不住脸色一红,转过身后方才开口:

    “太子殿下在同泰寺出了事,陛下不相信宫中的御医和同泰寺的僧医,命人召京中的名医入同泰寺会诊……”

    “生了什么病?我只会炼丹不会治病啊。”

    祝英台茫然极了,“就算请医者,也该找青云观里的茅山弟子吧?”

    “陛下点名要你去。要是陶真人在京中,怕是点名的就是陶真人了,大概是以为你是擅长炼丹,见识也会比旁人多些。”

    他面上闪过一抹忧色。

    “其实陛下也往茅山送了信,请陶真人下山了。”

    祝英台的手一顿,彻底醒了。

    “太子病得很重?”

    电视剧里动不动治不好人就砍死御医,她跑去凑这个热闹,万一救不回太子,皇帝不会把她当招摇撞骗的骗子砍了吧?

    梁山伯会亲自来领祝英台入宫,就是怕她被吓到趁夜跑了或推诿,所以连忙劝说:

    “你现在去了,若是治不好,陛下也许会怪罪,也许不会怪罪。但如果太子出了事,你没有去,陛下绝对会怪罪你,你懂么?”

    祝英台自然是明白了,也来不及穿那身复杂的法袍,随便套了身道服,扎了个头巾,跟着梁山伯就去同泰寺。

    同泰寺在台城之外,从她的青云观出发要穿过小半个建康,事情紧急,祝英台点了四五个医术最精湛的道人,和梁山伯干脆在观里牵了几匹青驴,一群人快速地赶往同泰寺。

    此时约莫后世的晚上十点,古人早睡,晚上又有宵禁,要不是梁山伯亲自来领她,她连门都出不去几步。

    “究竟是什么病?”

    祝英台这时才有闲心问个仔细。

    “怕不是病。”

    梁山伯的表情凝重。

    “似乎是中了毒……”

    此言一出,众人悚然。

    梁山伯知道他们都不愿卷入什么宫闱秘闻里去,索性趁着赶路的时间,将自己知道的事情说了个明白。

    整件事的起因并不复杂,大约是傍晚时,同泰寺往宫中递了个条陈,奏报太子萧统身体有恙,有呕吐和腹泻的情况,连晚饭都没有吃多少,寺里想要询问皇帝能不能请个御医看看。

    皇帝即便再怎么和太子冷战,也不会坐视儿子生病而不顾,于是派了几个御医过去,后来又不放心,还特地去把萧纲也找了过去,亲自督促着给太子医治。

    一开始还好,御医诊治后得出的结论是太子体虚脾弱,可能有些伤食,扎了针就让他休息了。

    太子在为母亲服孝时服的是重孝,一天只吃一餐,又毁伤过度,重病后熬坏了肠胃,好不容易才调养回来一点,吃的东西不精细点就会犯病,只不过他是储君,他的健康攸关储位的安稳,除了最亲近的几个亲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体格高大健壮的太子其实有胃病。

    这病来势汹汹,三皇子不放心自己的兄长,干脆就和御医们住在了同泰寺里,结果刚入了夜,太子就开始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而且剧吐到晕了过去。

    这一下整个同泰寺便慌了,三皇子也不敢擅专,立刻连夜派人入宫请皇帝再派御医来。

    宫中的御医尽数被派了去,可无人能看出这是什么病。

    若说是“羊角风”吧,太子既没有口吐白沫也没有浑身抽搐,脉相也并不紊乱,完全得不出结论。

    后来有位年老的御医大胆做出猜测,认为太子不是肠胃的旧疾犯了,而是中了毒。

    这个猜测一出,皇帝立刻大怒,不但命令宫城和台城全部戒严,甚至直接调派了禁军把守住了同泰寺,围得滴水不漏,严禁人等进出。

    太子在同泰寺出家,平日里并不见外人,就连住都是住在隔绝在后院的禅房,所用的侍人和僧侣是皇帝层层把关过的,不是东宫曾经的旧人,就是同泰寺里最德高望重的和尚。

    何况同泰寺的僧人都知道太子若是出了事对他们来说代表着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太子的禅房连只鸟都飞不进去。

    中毒的结论一出,整个同泰寺的人都慌了,三皇子禁止旁人再靠近太子,甚至将太子的呕吐物都收集了起来,可是验过的结果依然是无毒。

    同泰寺伺候食膳的药师堂僧人为了表示清白,甚至不顾恶心,当着所有御医的面亲自吃了一部分太子的呕吐之物,以示不是中毒,然而并不能完全让皇帝相信。

    梁山伯出来传召上清派道人时,皇帝正命令从人将太子的衣衫褪尽,亲自一寸一寸的检查儿子的身体发肤,他担心是有人用下了毒的针刺之类暗算了太子,连三皇子都不放心了。

    此举自然是寒了三皇子的心,可眼下这种情况,若是激愤更显得可疑,三皇子再怎么委屈,现在也只能帮着审问寺里的僧人、延请名医,期望着用自己的言行洗净身上的冤屈。

    当梁山伯领着祝英台他们一群道人入了同泰寺时,自然引起了许多僧人的关注,寺中出了事,皇帝请了道士来,这让寺中不少僧人心中实在是不安。

    甚至有些年轻掩不住心事的,望向他们的目光中隐隐还带着恨意。

    可惜祝英台他们现在完全也顾不得这些僧人怎么看他们了,守在禅房外的三皇子几乎是一见到他们立刻就冲了出来。

第483章 死亡预测() 
这句话一出; 梁山伯眉头一蹙,不经意地用身体挡住了众人看向祝英台的视线。

    他一直对三皇子很难抱有好感; 便是因为这位殿下从小随心所欲惯了,习惯了自我中心,又不愿自己担负责任。

    从小有父兄庇护; 导致他出现问题下意识便是寻求外界的帮助; 既没有太子的稳重担当,也没有二皇子的机变决断。

    太子出了事; 连宫中御医都棘手,他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 若是治不好祝英台就成了招摇撞骗的神棍,如果治好了也是“仙术”的作用,理当如此。

    也许他说话时无心,可听到有心者的耳中; 可以借机生事的地方太多了。

    可惜萧纲根本不会注意到一个小小御史的脸色如何; 见到祝英台来了; 他如临大赦,一把推过梁山伯就将祝英台从他身后拽了出来; 直接拽进了太子的禅房里。

    祝英台被拉得踉跄了几步; 再抬起头时已经入了禅房。

    并不算宽敞的禅房里挤满了人,有宫中的太医,有来得快的宫外“名医”; 也有七八个寺里掌事的僧人。

    床边握着太子手坐着的是的皇帝; 这一夜的折腾不仅仅是折腾了这些人; 也折腾了这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脸上难掩疲态,即便如此,依然一动不动地坐在儿子的床榻边,照顾儿子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

    见到祝英台进来,他对她招了招手,像是对着一个普通的后辈那样亲切地寒暄:“祝真人来了?可否帮大郎看看?”

    “启禀陛下,我精通的是丹术,而非医术,即使是在茅山上,每一门的弟子也术业有所专攻。”

    祝英台闪身让出后面跟进来的几位道士。

    “这些都是陶真人医道上的嫡传弟子,不如让他们先看看?”

    祝英台在京中的这么多日,萧衍都有派人盯着,知道她一直潜心教授如何制造合金、如何制范,确实没有参与过义诊或者诊治的时候,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