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争夺录-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螅欠⑸馔猓蝗黄映行莶豢赡苋猛鯒衔酢

    被两边拉扯,王椣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现在不可能离开这个政治风暴中心,因为谁也不放他走。谁都要把他变成自己的人,就连王椣妻子母亲生病,王椣都没能前去看望。

    徐云龙是三天两头前来挑动王椣,和王椣一起回想历史,或者说是上历史课。徐云龙的历史课是找来一个老臣,和王椣讲述当年王芳远如何对方王芳尧,于此同时就是王椣的亲身父亲王芳贞如何被牵连,最后如何郁郁而终。

    王椣对祖父没有印象,对父亲印象也不大。历史课意义不大,只能还继续上现实课。徐云龙对王椣说:“大君,忠武王之后裔,必定不被王棩所容。”

    当然只有结论,没有论据是不行的。徐云龙给王椣分析说,王椣是宗室里面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为他妻子是郝连氏,因而是王棩的威胁,一旦王棩亲政,必定不会有王椣的好果子吃。

    但是这些话的前提是王椣要去相信,但是王椣不相信怎么办。不久之后,有一首诗在百卢国的民间流传开来,诗文是这么写的:

    王侯皆是平交人,

    草木悲感声飕飗。

    自探典籍忘名利,

    尔爷只为一杯酒。

    日炙锦嫣王未醉,

    会须一饮三百杯。

    强梳白发提胡卢,

    一言能使定安危。

    此诗一看东拼西凑,并没有什么文采,但是要命的是,这诗里里明明就有“王椣为王,百卢安”这么一句话。

    诗句迅速流传开来,许许多多孩子开始拿他当儿歌一样唱。这就危险了,王椣不傻,一看就知道这是有意针对自己的,就是不知道是哪一边做的。

    义成长公主得知这首诗之后,是大发雷霆,下令刑曹、以及汉城府各地衙门立即搜捕这首诗的作品,一场风暴由此而起。

    徐云龙和朴承休两边的人,都说这首诗是对方的人写的,朝堂成了互骂的菜市场。原本不熟悉的双方好像成了多年的朋友,都能熟悉对方的文风,好似一起切磋过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候,许多人纷纷出来检举揭发,刑曹参判孙之祯等人揭发户曹判书徐嘉庆与这首诗有关,但不久就查明纯属诬告。

    案情越来越复杂。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叫崔正域的人承认自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是这件事情的主谋。

    因为崔正域与王椣关系不一般,是王椣的好友,王椣听说此事后,对左右的人说:“为何陷我于不义?”

    为了营救朋友,王椣知道崔正域一定是受人威胁,所以王椣还特意派人带话给刑曹判书朴矩,让他手下留情。朴矩为人精明,尽管王椣没有什么权力,但也决不会轻易得罪王椣。加上崔正域的供词前后矛盾太大,显而易见地是替死鬼。

    针对崔正域的审讯一连进行了五天,始终不能定案。义成长公主震怒,责问会审众官员,众官员惶惶不安。刑曹、司宪府,包括汉城府的巡捕,都被骂的狗血淋头,官场人人自危,如此一来,必须要尽快找到另外一只替罪羊。

    于是在这首诗出现后的第十日,汉城府巡捕捕获了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孙生彩,孙生彩揭发兄长孙生光与此案有关。

    孙生光本是三陟郡的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生性狡诈,专门讹诈他人。

    有一次,一位乡绅为巴结朝中的权贵,到处访求一对玉杯,想送给权贵做为寿礼,也曾托过孙生光。

    三天后,孙生光拿着一对玉杯求售,说这对玉杯来自很远的地方,十分珍贵,价值百金,现在只要五十金就行。

    缙绅很高兴的买下。没过几天,忽然卒吏匆忙的押着两个人前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孙生光和一名宦官,孙生光皱着眉头说,前次卖给缙绅的玉杯本是王宫中宝物,被这个宦官偷出变卖,现在事情败露,请求物归原处,双方才能平安无事。

    此时玉杯已送权贵之处无法索回,只好请孙生光想办法,孙生光就建议缙绅出钱贿赂宦官、衙门官员,或许可以幸免。缙绅不得已,只有答应,于是拿出近千两银子。日后虽明知孙生光借机诈财,但也无可奈何。

    不仅如此,孙生光还胆大包天讹诈过王椣。当时有个叫薛继志的人为了附庸风雅,曾经委托孙生光为他代纂诗集。

    孙生光故意在诗集中放了一首五律,其中有“木典乘黄屋”一句,暗示王椣要做皇帝。薛继志根本不懂,便刊刻了诗集。孙生光立即托人讹诈薛继志,说他诗集中有悖逆语。薛继志情知上当,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出钱了事。

    孙生光又拿着诗集去讹诈王椣的手下人,手下人胆小,加上朝野上下此时都对王椣不怀好意,只好出钱了事。孙生彩揭发声名不佳的兄长后,孙生光之前的事迹全部曝光,刑曹如获至宝,立即逮捕了孙生光,将其屈打成招。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本来就可以结案了,主审的刑曹参判金亨为了讨好朴承休,想把此案往徐云龙一派身上引。但孙生光却表现出最后的骨气,在酷刑下始终没有牵连他人。他的妻妾和年仅十岁的儿子都受到了拷打,却都没有按金亨的意思招供。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这首诗其实与孙生光无关,就连急于结案的朴承休都不相信,他们认为这件事情一定是朝廷之大臣所为,孙生光这样的落魄秀才绝对没有这样的能耐。

    但急于平息事端的朴承休还是匆匆结案,孙生光被开刀问斩,家属发配边疆充军。但是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开端。

    本章完

第269章() 
王椣因为一首诗而担惊受怕了一个月,虽然风波看似平息,但是究竟谁要害他。徐云龙的人,有可能,这是要赶鸭子上架,朴承休的人,也有可能,这是要铲除隐患。

    王椣反复思考这主谋到底是谁,但是他也想不清楚是谁干的,都有动机,又没有确凿的证据,一切只能是猜测。

    但是别有用心的人不会停止做文章。这首诗的事情终究是被郝连焘知道了。大乾的崇文殿大学士陈彧写信给徐云龙,问他这件事情的经过,徐云龙当然就把这件事情全部说成是朴承休为了害死王椣这个大乾郡主的夫婿而做的事情。

    同样张厉也询问朴承休,朴承休是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张厉,并且附上自己的判断,说是徐云龙要逼王椣参与到他的阴谋之中,还说王棩在上国有危险。

    当然王棩此时在捺钵,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他的生活就是读书,骑马,射箭,打猎,过的简单而又充实。朴承休担心的不无道理,因为王棩身边的人的确可能有徐云龙的党羽。

    其实王棩,郝连焘也曾经和郝连宗真一起讨论过。王棩比起他父亲,少了那份逍遥,但是对于他是否能成为百卢国上百万百姓的君主,两个人都觉得有一些问题。

    王棩书读的挺好,但是毫无政务经验,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郝连焘说现在他已经十岁了,可以让他回国听政了。郝连宗真也是这个想法。于是就派人去百卢国说了这件事情。

    义成长公主害怕儿子在百卢国有危险,因为徐云龙还没有除去,但是她不能直接明写徐云龙的问题。她知道,徐云龙说白了是郝连焘的人,只是现在利欲熏心,恐怕有了许多其他想法。

    其实徐云龙现在已经不能说是谁的人了,因为他在百卢国势力已经盘根错节,他不再是听一个人的命令了。郝连焘呢,当初提拔朴承休,也是敲打徐云龙,可惜徐云龙好像没明白。

    因为郝连焘态度坚决,百卢国派人把自己这位国王迎接回去。义成长公主分拨一部分自己的卫队给他,保护儿子的安全。

    徐云龙一看,太好了,机会来了,杀义成长公主这个成年人不容易,杀一个孩子,还是不需要太多的功夫的。孩子,自然就有孩子的天性。

    果然熟悉草原的王棩回到百卢国,住进王宫之中,一开始觉得很新奇,后来就不愿意住在王宫里了。他要求住在外面自由,而且要求出去打猎。这也就罢了,他还不习惯穿百卢国的服饰,就连上朝的时候都是穿着突勒的服饰,和别人说话,开口闭口也是突勒语。

    和义成长公主派来的护卫以及朴承休,徐云龙这些高级官员倒没什么,他们都知道突勒语,都会说,也听得懂。可是对于一般官员就惨了,因为一般官员,肯定不会突勒语,王棩只能改成说中原的语言,这样勉强交流。

    在大乾大突勒国,朝廷通用的也就是突勒语和中原语言两种。汉官说中原语言,部族官员说突勒语,同时他们对于两种语言也都很熟悉,官方文件也是突勒语与中原语言各一边,还多了一个防止他人篡改的功能。

    王棩两种语言都会,唯独不会百卢国百姓说的语言。由于百卢国官方文件是用中原语言写的,因此和官员对话用中原语言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和文化不高的人说话就麻烦了,比如中下级武将和身边的服侍人员。

    但是王棩喜欢打猎啊,每次带人出去打猎,都有因为语言不通,而造成协调不一的问题。打猎可不是一个人打,而是需要许多人配合,才能把猎物赶到一起,供王棩猎取,但是言语不通,协调不一,就是大问题。

    王棩喜欢打猎,三天两头出去打猎,在草原也许不是问题,在百卢国问题就大了。一群大臣纷纷上疏劝谏。完全是家长教训孩子的语气。

    内容无非是要王棩老老实实呆在王宫里。按照这些大臣的想法,在自己家里面待着多好啊,干吗四处乱跑打猎呢?万一哪天遇到什么野兽,那是很危险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百卢国的江山社稷怎么办?

    再说了,就算不打猎,骑马也不安全啊,万一摔下来怎么办?万一摔伤了,多不好啊。不骑马,那出去游湖划船也不行啊,万一掉进水里就出大事了,为了百卢国江山,王棩最好就不要随便干这些危险活动了。

    东西更是不能随便吃的,王棩喜欢打完猎之后,直接开宴会,食材就是猎取的猎物,这时候,没有什么消毒手段,吃这些东西,万一吃坏了弄个食物中毒,那百卢国江山社稷,怎么办?

    有一些老臣,俨然把王棩当成王陶,有了王陶的经验教训,大臣们更是不敢怠慢,奏疏一封一封送到王棩面前。

    满朝文武,只有徐云龙和与他一起的死党才对王棩的行为不加规劝。而且徐云龙是推波助澜,要王棩不要管大臣的劝诫,恢复了王陶时期的鹰坊,专门为王棩提供猎鹰。

    徐云龙原本以为这样,可以拉近他与王棩的关系,可惜他错了,王棩不是王陶。虽然都是在大乾大突勒国长大的,但是王棩分的清是非好歹。虽然他不喜欢上疏劝谏的大臣,但是更讨厌阿谀奉承的小人。

    虽然那帮人上疏反对王棩的所作所为,但是那是出于为国考虑的公心,因此王棩对他们一个都没有处罚,有时候对于上疏的人还有褒奖。但是徐云龙,王棩算是认清楚他的嘴脸了。亲贤臣,远小人。这道理王棩明白,徐云龙越殷勤,王棩越疏远他。

    王棩回到百卢国,郝连焘的目的是让他熟悉政务,王棩也不是光玩了,对于政务,他可从来没有荒废,没有因为玩而缺席一次政务的讨论,而且他都是听完汇报,有了处理意见,把政务处理完之后,才出去打猎的。

    徐云龙给王棩献了几次殷勤之后,他明白了,只要王棩活一天,他就离灭亡进一步。因此他已经下定决心,义成长公主,王棩,朴承休,这些都是你们逼的,徐云龙心里面暗自说着。

    要说义成长公主和王棩也已经预料到了危险,因此身边的人绝对还是可靠的。都是从大乾带来的老班底。比如护卫王宫的大将军朴侯就是公主从大乾带来的亲信,是他父亲的家臣。还有大将军卢舜龙,此时负责汉城府的护卫,也是义成长公主的家臣,是义成长公主从大乾大突勒国带来的。

    还有王宫的内侍都是义成长公主从大乾大突勒国带来的,都是服务过她好几年的人,当然不可避免的是都是百卢国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毕竟整个大乾大突勒国,都是百卢国出身的人做内侍,徐云龙至今还有大乾大突勒国的内常侍这个身份,算是这些人的老大,当然大乾大突勒国的事情,他已经管不了了。

    毕竟徐云龙和薛阳以及朴鹏知不同,他不是在大乾大突勒国发迹的,而是在王泷身边发迹的,因此对于大乾大突勒国,他没有什么势力。而且郝连焘亲政已经多年,大浪淘沙,徐云龙只能不断送钱收买,才能获得大乾大突勒国的宫廷情报。

    话说大乾大突勒国的内侍也可怜,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