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皇上和朝廷都没有明确表态,那意思就是这份弹劾奏折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吴帆徽到南京国子监上任不足一年的时间,且对国子监严格管控,这些事宜已经通过某些途径传递到京城去了,要是皇上和内阁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其中意思。

    可最为有趣的是,皇上没有直接压下这份弹劾奏折,却打回了南京都察院,而且要求南京都察院酌情处理。

    这就很有意思了,难不成皇上不明白,弹劾奏折本就是南京都察院呈奏给皇上和朝廷的,要求他们酌情处理,岂不是火上浇油。

    所以说,这应该不是皇上的意思,而很有可能是内阁首辅温体仁的意思。

    温体仁巴不得将事情闹大,等到两边激烈博弈、都不可收拾的时候,他自会代表朝廷出面,施展出来雷霆手段,打压那些他认为存在威胁的力量,而整件事情之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或者说可能遭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吴帆徽和陈氏家族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陈氏家族未必能够看清楚这件事情,而陈氏家族背后的复社,更是雄心勃勃,想着给吴帆徽下马威,所以说南京都察院,是不会轻易放过此事的,他们至少会让吴帆徽感觉到不舒服。

    当然作为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唐世济,肯定是明白皇上意思的,不可能做的太过,但是抓住这件事情,让吴帆徽低头,也未尝不可,所以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这件事情。

    “董大人,唐大人,下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如何解释。”

    吴帆徽倒也干脆,弹劾奏折的事宜,那是温体仁写信告知他的,加上南京六部和都察院,传的沸沸扬扬的,但是真正的奏折,他没有看见,而温体仁也没有在信函之中说明,究竟是哪些人写出来的这份奏折。

    唐世济看了看董其昌。

    董其昌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

    董其昌已经是七十八岁的年纪,这个年纪还在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是非常少见的,满朝都认为董其昌其人,是异常精明的,与东林党人交好,又不得罪反东林之人,游走于中间,而且还让两边都不反感。

    今日唐世济之所以要拉上董其昌,肯定是有道理的,因为董其昌是南京礼部尚书,而南京礼部从名义上来说,是可以管理国子监相关事宜的。

    唐世济当然想得到董其昌的支持,他自认为与董其昌之间关系不错。

    可惜董其昌根本就不开口说话。

    脸色微微有些红的董其昌,将目光转向吴帆徽,再次开口。

    “吴大人既然不知道所为何事,那本官就详细说说。。。”

    唐世济没有直接拿出弹劾的奏折,而是将奏折上面弹劾的内容基本说了一遍。

    吴帆徽听的很仔细,脸上隐隐的还带着笑容,在这个过程之中,董其昌的目光好几次看向了吴帆徽,脸上隐隐有了一些表情。

    “吴大人,该说的本官都说了,皇上要求都察院酌情处理此事,本官想听听吴大人的解释,这不为过吧。”

    “当然不为过,不过下官没有看到弹劾奏折,也没有听闻皇上之圣旨,也罢,下官不应该那么较真,至于说解释的事宜,下官就是一句话,没有这些事情。”

    唐世济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吴大人,真的有如此的自信吗。”

    “当然,若是唐大人认为下官存在这些问题,尽可以到国子监去调查。”

    “哦,能够说说国子监例监的事情吗。”

    吴帆徽的脸上,依旧带着笑容,他笑唐世济的愚蠢,这是官场上都知道的规矩,想不到唐世济也拿出来说,恐怕还没有等到唐世济真正的开始调查,南京的六部,就是闹翻天。

    “例监能够有什么事情,下官不是很清楚啊,下官只是记得唐大人也专门介绍了几个例监进入到国子监读书,若是大人认为有问题,下官回到国子监之后,一定好生查查,此外南京六部还有一些同僚,也介绍了部分的例监,下官一定告诉他们,唐大人认为此番的行为是不行的,下官回去之后,亦会彻查这些例监的,看看他们的学识究竟如何。。。”

    吴帆徽还没有说完,董其昌就咳嗽了几声开口了。

    “唐大人,南京国子监招收例监之事宜,历来都是这样的规矩,若是没有这些例监的捐赠,户部哪里能够拿出来那么多的银子,国子监也是无法维持的,唐大人想的过于偏颇了,这例监的事宜,今后就不要随便提及了。”

    唐世济的脸色有些发青,吴帆徽一下子就抓住了他话语之中的问题,自己手中掌握的那些东西,难道没有任何的作用。

    “董大人理解错了,本官是询问吴大人,这些例监是在进入国子监之前,是不是专门找过吴大人,至于说诸多的官吏介绍例监之事,属于为朝廷举荐人才,这本就是应该的。”

    “唐大人的意思,下官不是很明白,这例监是如何招收的,下官可有明确的记载,每个例监都是到国子监,由下官亲自考校,符合规矩才会列入名册,若是大人认为有什么不合适的,尽管拿出来证据,不过这举荐例监之事,下官倒也是赞同唐大人之建议,下官会专门给皇上写去奏折,痛陈南直隶官吏举荐例监之事,下官以为这是唐大人为朝廷考虑,杜绝出现情面之弊端。”

    “吴大人,此事就不要说了,本官刚刚已经提醒了唐大人。”

    董其昌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若是吴帆徽真正上奏折了,那不仅仅是礼部,包括南直隶所有的官吏,都要痛骂都察院,这岂不是断了众人的财路。

    “唐大人,本官再说一次,例监的事宜,不要提及了,礼部有礼部的规矩,国子监有国子监的规矩,若是唐大人觉得这些规矩不合适,自然可以给皇上和朝廷写去奏折,不过本官也要提醒唐大人,这奏折一旦递上去了,会有什么后果,还请唐大人三思。”

    唐世济的脸色瞬间有些红了,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后果。

    吴帆徽是收受了钱财,可是收受钱财的哪里是吴帆徽一个人,可以说南直隶六部的尚书,谁都从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钱财,包括他自身也得到了一些,本来他想着揪住吴帆徽收受钱财的事宜,却想不到吴帆徽将所有人都要拉出来。

    看着董其昌阴沉的脸色,再看看吴帆徽脸上冷笑的神情,唐世济忽然明白了,恐怕想着通过这件事情来算计吴帆徽,是不成立的,弄得不好自己也要跟着搭进去。

    走出礼部的时候,吴帆徽看了看天空。

    天空是阴沉沉的。

    唐世济的认输,没有让吴帆徽的心情彻底好起来,他很清楚,梁子已经结下了,尽管他无所谓,且目前的重点,也没有在这个地方,不过这里面的矛盾,总是会有爆发的时候。

    :。:

第二百四十五章 贺礼() 
腊月十五,南京国子监开始放春假,一直到来年的正月二十,国子监才会开课,假期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国子监的大部分监生都会回家去过年,但也有少部分因为离家太远,不会回家,有的选择继续留在国子监,有的选择四处游历。

    吴帆徽和谢宗都无法回家去,因为距离太远,来回路上奔波的时间消耗太多,恐怕假期还不够在路上奔波的时间,好在谢宗也将家人搬迁到南京城,如此在南京过春节,也不至于过于的寂寞。

    国子监放春假,吴帆徽自然也是歇息的,不必要每天赶赴国子监,这让他能够稍稍的松一口气,让自己好好的歇息一下,来到南京之后,他几乎就没有陪着陈怡彤逛街。

    南京都察院的弹劾不了了之,吴帆徽态度的强硬,超乎了左都御史唐世济的预料,就连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这让唐世济不得不草草收兵,其实皇上和朝廷直接将弹劾奏折打回南京都察院,态度就是明确的,只是总是有人要求唐世济利用此事来打压吴帆徽的气焰,可惜唐世济也知道这样做行不通。

    吴帆徽当然不会因为弹劾奏折不了了之而放心,他很清楚南方士大夫的力量,更是清楚东林书院和复社在南直隶的巨大影响力,不过作为国子监这个核心的阵地,吴帆徽管理是毫不手软的,他必须在这里遏制复社力量的扩展,弹劾奏折的事宜之后,在国子监休沐的时候,吴帆徽终于出面训话了,他明确的告诉所有国子监监生,春假期间,若是有人参与到复社和东林书院组织的诸多活动之中,一旦回到国子监,肯定是要遭受严肃处理的。

    至于说如何的处置,吴帆徽说出了所有监生最为害怕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除去功名。

    读书人的功名,对于所有监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因为自身能够得到诸多优惠的待遇,更在于家族也跟着能够沾光,若是被除去了功名,恐怕比寻常百姓都不如。

    尽管说吴帆徽这个南京国子监祭酒很是年轻,但是有关其传闻,已经在国子监广为流传,毫不留情的斩杀流寇的首领,以及果断的镇压登州叛军,甚至一次性的杀死了登州叛军之中近两百个已经投降的军官等等,这些事情,就是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位年轻的国子监祭酒,下手是果断狠毒的。

    吴帆徽的话语和要求,这些监生肯定是记住了,尽管很多人内心不一定服气,但也不敢公开违背,毕竟人家是国子监祭酒,手中有着这样的权力。

    而吴帆徽说出来这些话语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和东林党人、复社已经是彻底对立了。

    迟早都是要选择这条道路的,还不如早些亮明立场。

    吴帆徽也想着能够调和,甚至是走中间路线,如同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一样,游走于中间,可他很快发现这样的道路走不通,除非是你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做,长时间被边沿化,除非你不想发展自身的力量,想到的就是风花雪月,要不然你就要和各类的力量抗争博弈。

    偶尔露峥嵘,吴帆徽终于亮出了自身的观点,他不会继续屈服,哪怕是面对内阁首辅温体仁,之时在斗争和博弈的手段上面,需要多注意。

    国子监放假之后,最为高兴的就是陈怡彤了,不管怎么说,陈怡彤都只有十六岁,对于家庭的渴望和梦想,还是存在的,内心之中的梦幻尚未破灭,而夫君吴帆徽能够每天都陪着她,而且还会陪着她一同到街上去闲逛,在陈怡彤看来,就是最为欣慰的事宜了。

    陈怡彤买了不少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要送回到延安或者米脂县去的,因为跟随吴帆徽来到了南京,没有能够参加小姑子吴明丽的婚礼,陈怡彤内心还是有些愧疚的,所以她买了不少的饰品,都是给吴明丽准备的。

    吴帆徽想到更多的还是马鞍山村的事宜,可惜他相聚太远,无法看见,不过戴能祥接连不断写信,将村里的情况详细告知,而且李勇和戴能祥等人,也是按照吴帆徽的要求做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

    吴帆徽刚刚来到书房,管家陈代明就跟着进来了。

    “老爷,凤阳副总兵徐彦琦将军前来拜访。”

    吴帆徽看着陈代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徐彦琦是他举荐出任凤阳副总兵的,当初之所以举荐徐彦琦,也是因为吴帆徽知道的一件历史事件,他期盼徐彦琦能够在这件事情之中立下功劳,从而晋升为总兵,真正掌控军权,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借助徐彦琦,开始大规模的扩展自身的力量了。

    凤阳距离南京不到四百里地,来回不要太长的时间,不过吴帆徽到南京国子监上任之后,尚未到南京其他地方去,可以说是足不出户。

    徐彦琦小年夜前来拜访,肯定是做了一番准备的,要知道小年夜和大年夜,对于家户人家来说,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快请徐将军到堂屋,我马上就过去。”

    看见吴帆徽走进堂屋,徐彦琦连忙站起身来,抱拳行礼了。

    “拜见大人。。。”

    “太来兄,这是在家里,可没有必要有那些客套,如此太生疏了。”

    徐彦琦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其实在剿灭登州叛军的时候,他一直都是跟随在吴帆徽的身边,对吴帆徽的脾气也是清楚的,在他看来,吴帆徽就是文武全才,有着读书人的睿智,更是有着武臣的豪爽。

    “唉,到南京国子监上任之后,一直都没有时间四处走动,我这日子可谓是两点一线,除了府邸就是国子监,好不容易放春假了,也要学着太来兄的样子,四处走走看看了。”

    “大人和我是不能够比较的,我到了凤阳,也没有多少的事情,留守朱国相大人对我倒是信任,我也不用操心那么多的事情。”

    吴帆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