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洗头洗澡是奢望,一个月能够洗一次就算是不错了,洗澡水少的可怜,与其说是洗澡,倒不如说是抹身子,而且用过的洗澡水不能够倒掉,存起来洗洗刷刷还可以用。

    庄稼人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脸上出现黑色的污垢也不在乎。

    生活上的不适应是小事情,更加恶劣的局势正在到来。

    已经到了七月底,雨水太少,就连耐旱的小米都无法承受,田里的小米眼看着就要绝收,这意味着今年又是大灾之年,不知道有多少的农户吃不上饭了。

    官府的赋税还是要缴纳的,不管田里是不是有收成。

    上半年的冬小麦,几乎绝收,下半年的小米,再次面临绝收境地,老天的确是不想让老百姓活下去了。

    吴帆徽很清楚,陕西绝大部分地方,将在崇祯二年出现惨绝人寰的饥荒,史书上记载,崇祯二年的陕西延安府各地,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蓬草采尽,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剥尽,则挖掘山中石块(观音土)而食,石块性冷而味腥,少食则饱,不数日因石块不消化,腹胀下坠而死。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为了活下去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杀人吃人肉,吃了人肉之后,几天时间就全身肿胀,眼睛发红,最终因为身体燥热,耳朵、鼻子、眼睛和嘴里出血死亡。

    大量的农户和百姓在这场饥荒之中丧命,更多走投无路的农户和百姓,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之中,成为了被朝廷称之为流寇的军人,农民起义在此刻开始大爆发。

    吴帆徽知道即将发生的这些事情,但是他无力改变,他更多关心的是眼前,也就是家里的情形。

    经过一个月的仔细观察,吴帆徽发现家里的条件其实是不错的,每隔两天到三天时间,都能够吃上小米粥,十天左右能够吃到米面馒头,尽管不可能吃饱,但和村里农户比较起来,这已经是天堂般的生活了。

    从这些方面观察,吴帆徽坚信家里能够熬过******。

    偶尔的时候,吴帆徽会想起吴宝贵、王宝福和王德才等人,看样子吴宝贵等人还是讲信用的,一个月时间踪迹全无,村里也安定下来,没有人继续遭遇到绑票。

    对于父亲吴庆超,吴帆徽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父亲沉默寡言,不大喜欢开口说话,整个人看上去也有些颓废,但只要开口说话,必定是占据道理的话语。

    譬如说秋收的事宜,已经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就是小米收获的季节,村里的农户早头日晚到田间地头,看着地里的庄稼发愁哭泣,吴庆超一点都不关心,他说大灾已经形成,就算是天天守在田头哭泣,也没有任何作用,还不如节省一些体力,想想下一步怎么办。

    在吴帆徽看来,老爹吴庆超能够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也是因为心里有底,要不然不可能那么淡然,但能够如此看得开,也很不简单了。

    更加让吴帆徽觉得吴庆超不简单的是,家中应该说是条件不错的,但吴庆超时时刻刻掩饰,而且掩饰相当好,在整个村子里比较,家里的条件只能算是中等,远远比不上耆老和里正的条件,也比不上村里的某些人家,可是从实际情况看,家中的条件在村里是首屈一指的。

    吴庆超为什么竭尽全力掩饰家庭殷实的事情,这肯定是有道理的,要知道掩饰一天两天的时间是可以的,掩饰十多年的时间,那就不简单了。

    母亲王和翠也不简单,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来在大家族生活过的气息,庄稼汉的婆娘是没有那么多讲究的,蓬头垢面是很正常的事情,说话的声音很大,也很粗俗,根本不顾及自身的形象,但王和翠每天都收拾的很整齐,尽管穿的也是粗布衣服,不可能那么干净,可看上去很舒服和协调,而且王和翠说话都是低声细气,从未有过大声嚷嚷的时候。

    更加关键的一点,王和翠很少出门,几乎都是在家里,不在外面抛头露面。

    这是本身带有的品性,也只有在大家族之中锻炼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形成,若是一直都生活在马鞍山村,根本不可能有如此的品性。

    两个妹妹吴明丽和吴明芳,是吴帆徽关注最多的。

    尽管说家中充斥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行动,但父母对于两个女儿的要求还是严格的,说话的声音不能够太大,微笑的时候不能够露出牙齿,不准和村里其他的女孩子野,吃饭的时候不能够发出声音,要照顾父亲和哥哥,家中若是来人吃饭,不能够上桌。

    或许是压制的太过,吴明丽和吴明芳都不是很活泼,看上去有些沉闷,给人总是怯生生的感觉,这让吴帆徽看着很是心疼。

    穿越之前的吴帆徽,有一个女儿,女儿很是活泼,当然时代不一样,如今男尊女卑的思潮盛行,而且还要流行几百年的时间,女孩子生在这个时代,想着如同几百年之后一样自由奔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吴帆徽所能够做的,就是对两个妹妹尽量多的关心,这种关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平时的衣食住行,包括言行举止方面,他和两个妹妹说话的时候,脸上都是带着笑容的,而且听两个妹妹说话的时候,非常的耐心,每次让她们将想说的话全部说完。

    吴帆徽的努力,效果是很明确的,吴明丽和吴明芳明显活泼一些了,或许之前没有谁听她们的话语,她们也不能够到村里去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有些习惯性自闭了。

    仅仅做这些是不够的,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闭的,不过这些女孩子的身边都有丫鬟的陪同,有专门的先生教授琴棋书画技能,有专门的先生教授为人礼仪等等方面的知识,吴明丽和吴明芳是无法享受这些的。

    吴帆徽更加担心的是,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在马鞍山村,时间一点不值钱,庄户人家最可以浪费的东西就是时间了。

    不要几年的时间,两个妹妹就面临出嫁的事宜,若是嫁给了村里的小伙子,那两个妹妹的未来就完全毁掉了。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

    自身的未来,吴帆徽想的很多,这个时代对个人的要求,用九个字就能够概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吴帆徽不仅仅想到自身的未来,也要想到家人的未来,特别是两个妹妹的未来。

    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他自身崛起和壮大的基础之上,只有自身壮大起来,才能够真正的关照到家人。

    未来究竟如何,吴帆徽还没有看到方向,乱世即将到来,或者说已经到来。

    在乱世之中究竟如何的立足,是落草为寇,如同李自成一样卷起造反的风暴,推翻大明王朝,创建一个新的王朝,还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在乱世之中找到和抓住机会,逐步崛起。

    从实际面临的情况来说,吴帆徽只有选择落草为寇的道路,作为大明王朝最底层的草根,不要说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十三岁的少年,没有进过一天的学堂,在外人眼里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你就算是有着天大的本事,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但吴帆徽还是想选择科举之路,暂时不考虑落草为寇的选择。

    吴帆徽还不是特别的着急,有些时候着急也没有作用。

    他发现父亲吴庆超也在时刻关注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因为变化太大,吴庆超一样需要时间适应,或许一直在思索其中原因,不过这里面的原因,吴庆超一辈子都不会想到。

    既然在观察,那么就会有下一步的举措,在吴帆徽看来,父母都不是普通人,至少不完全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家。

    吴帆徽的意志是很坚强的,穿越之前的他,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养成了做事情果敢大胆的性格,只要有一丝的希望都会尽全力,通俗形容为心狠手辣也不过分。很多时候,个人面临数不清的困难和问题,若是被困难吓到,个人的精神垮下来,那么首先倒下的就是自身,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自身必须顶住,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迎头而上。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当然,吴帆徽还是很实际的,若是今年的时间过去了,父亲吴庆超依旧没有任何的动作,那他就要有其他考虑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落草为寇的道路。

第六章 吴氏学堂()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

    天黑了,山村彻底安静下来,皎洁的月关穿山而过,大地仿佛铺上一层银沙,吴帆徽准备歇息睡觉,月光下的风景很美,可惜他没有心思观赏,这种无所事事的日子,实在难熬。

    还没有躺下,父亲吴庆超进入窑洞,很小心的关上了门。窑洞里面光线昏暗,看见父亲进来,神情肃穆,吴帆徽的眼睛瞬间变得炯炯有神。

    “帆徽,准备睡觉了。”

    “爹,天黑了,没有什么事情,只有早些睡觉。”

    吴庆超拿着木凳放到炕上坐下,脸上露出一丝的微笑。

    “想到学堂去读书吗?”

    一个简单的问题,震的吴帆徽的身体发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年月谁不想进入到学堂去读书,那样才可能有前途。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入学堂的,有功名的读书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秀才见到知县老爷可以不下跪,除非是被剥夺了功名,否则不能够随便被羁押,至于说取得举人的功名,那就更不用说了,有了进入到朝廷为官的资格,就算是暂时不能够做官的举人,其社会地位尊贵,受到太多人的敬仰。

    庄稼汉的子弟很少有进入学堂去读书的,一方面是拿不出钱粮,进入学堂必须给先生束脩,束脩的分量是不少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自我看低,进士和举人那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庄稼人的子弟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农户,怎么可能是天上的文曲星,最后一方面是缺乏读书人举荐,进入到学堂去读书,需要有读书人举荐,认为你是能够读书的,庄稼汉两眼一抹黑,到哪里去找读书人举荐自家的儿孙。

    吴庆超突然抛出这个话题,意思非常明确,不过有一点让吴帆徽奇怪,那就是为什么现在才提到读书的事情,以前干什么去了,要知道吴帆徽已经十三岁,年岁不小了,大户人家的子弟,读书发蒙都是五岁到六岁左右,十三岁的年纪,已经学了很多知识。

    还有一点,十三岁才进入学堂读书,无疑是要遭受歧视的,和一帮五六岁的小孩子一道上课,念着《三字经》和《百家姓》,那样的情形想想都觉得寒掺和尴尬。

    进入学堂读书,吴帆徽做梦的时候都想,他脑子里深厚的学识,必须要找到施展的途径,而进入学堂就是最好的渠道,从个人今后的发展来说,读书也是个人最好的崛起办法。

    “爹,我当然想读书,只是村子里没有学堂。”

    吴帆徽说的是实话,尽管距离米脂县城只有十里地,但马鞍山村没有学堂。

    明朝的学堂,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国子监,北京和南京都有,朝廷直接办的,进入国子监读书,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从国子监毕业之后,被称之为监生,可直接安排做官,但进入国子监读书,要求很严格,有功名的读书人方可进入,会试落榜的举人可直接进入国子监,秀才则需要举荐。

    第二类是府学和县学,各个府州县都有,属于各级官府办的学堂,想要进入县学读书,必须有童生的资格,读书的目的是为院试做准备,期望能够通过院试考中秀才,想要进入府学或者州学读书,则必须有秀才的功名,进入府学读书,为乡试做准备,期盼能够考中举人。

    第三类则是散落民间的学堂,这些学堂要么是士大夫家族出资办的,培养本家族的子弟,要么就是家族单独请先生为自家的小孩子授课,两者之中以家族出资办的学堂居多,进入这类学堂里面读书的人,都是为县试和府试做准备的。

    能够被称呼为读书人,至少是通过了县试和府试的童生,所谓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是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秀才,通过了乡试的为举人,通过了会试和殿试的则是两榜进士。

    两榜进士的地位最为尊贵。

    马鞍山村距离县城很近,却没有学堂,这并不是奇怪的事情,整个的米脂县,学堂的数目也是少得可怜。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明南北两地在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南方占据绝对优势,北方处于绝对劣势。

    首先,从读书人的数目方面,南北差距巨大,南方学风很盛,读书人数量多,北方条件艰苦,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存苦苦拼搏,没有读书条件,读书人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