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第5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加索之争由来已久,同盟国早前之所以占得一定的优势,仰仗的固然是德**队的超强战力,但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奥斯曼军队才是在这个方向对抗苏俄的主力军,如今奥斯曼帝国政局动荡,军队中的各派系或蠢蠢欲动,或明哲保身,没几个人还有心思跟俄国人干仗,何况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否维持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纵然如此,德国人依然不愿意放弃巴库,他们通过里海驻军提供补给,同时从东欧方向对苏俄施压——从不列颠归国休整的第1、第2装甲兵团声势浩大地开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北部,数以千计的战机从西欧和中欧转场至东欧的各处航空基地。与之相应,苏俄军队在爱沙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边境地区大规模调动,所有部署都转入了防御姿态,西部和西南部城市开始进行军事动员——韬光养晦十八载,俄国人终又露出了战斗民族的肌肉!

    在俾斯麦和老毛奇的时代,普鲁士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从而赢得了普奥、普法两场重要战争的胜利,为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到了施利芬时代,如何打赢两线作战成了德军将领和参谋们潜心钻研的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辉煌胜利更让他们信心爆棚,自那之后,德**队的战略思想一如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两强标准”,言必称“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所以在1933年夏天,德国会在只有爱尔兰给出参战保证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对美英的战争,其代价就是在不列颠和亚速尔战事最为胶着的时期,德国也不得不在东欧保留40%的陆军战力和30%的空军力量,用以防备跟美英缔结秘密协定的苏俄以百万大军挥师西进。按照德国谍报人员探知的情报,苏俄至少在1933年9月和11月间进行了两次秘密动员,德**方据此判断,若美英联军拿下亚速尔群岛,苏俄政府有八成以上的概率对德宣战,于是在1933年10月,德国进行了第二波动员,超过六十万适龄青年应征入伍,东部地区也相应进行了国防动员,而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德军总参谋部便因战略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第一批复员计划,将这六十万预备兵员和二十万一线部队列上了裁撤清单。不久之后,随着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西班牙王国的参战,德**队在占领区的驻军压力进一步减轻,但因皇储小威廉积极筹划跨洋攻击北美的计划,大批部队开始向亚速尔群岛集结,第一批复员计划被暂时推迟。苏俄此时做出强硬举动,自然令德国上下很是愤慨,在两大王牌装甲集群已经部署到东欧的情况下,德军总参谋部又从本土和西欧增调了七个一线兵团、四个重炮师以六个航空兵团,边境地区顿时密布战争阴云。

    在德**队的强势压迫下,苏俄政府态度有所缓和,他们同意以谈判的方式协商解决南高加索和巴库问题,期间允许同盟国舰船自由进出巴库港口,德国、奥斯曼、苏俄三方旋即各派代表在巴库举行磋商,然而高加索局势趋缓并没能改变奥斯曼的内乱局面。1934年12月27日,迈吉德二世在伊斯坦布尔皇宫辞世,近卫军统帅瓦西比帕夏及多名维齐尔的力保17岁的小王子马哈茂德登基,未等新苏丹行即位大礼,法提赫麾下的战舰向城防部队开了炮,武装水兵们乘船登陆,而从东边兵临城下的恩维尔也向瓦西比帕夏的近卫军发难。驻守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近卫军虽只有三万多人,远少于支持恩维尔的军队,也无力将法提赫指挥的奥斯曼舰队从金角湾赶走,但依托都城的高墙坚壁以及对方不敢大规模动用火炮的忌惮,挡住了夺权者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精于世故的瓦西比帕夏之所以敢于挑战掌握奥斯曼陆海军兵权的恩维尔和法提赫,表面看是因为他跟两人素来不合,担心将来遭到清算,实际上他早已通过德国和意大利驻奥斯曼大使向两国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只要两国表态支持马哈茂德担任新苏丹,便将波斯东部和南部地区新勘探出来的油田无偿交给两国开采。

    意大利政府则垂涎那些新油田,乐于从这场内乱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德国的政府首脑们觉得个软弱年幼的君主和一个愿意出卖国家利益的军政首脑要比那些战功卓著、较有自立精神的候选人更为合适,所以在瓦西比帕夏起事之前,两国政要都暗中表态支持,然而等各方兵戎相见,德国方面却生出了重大变故:德皇父子的个人倾向霍然凌驾于客观理智的抉择之上,因为他们支持有着二十多年友好合作关系的恩维尔,而这位坚定的亲德派推选已故苏丹迈吉德二世的另一位堂兄弟——年逾五旬而且身有残疾的苏尔曼接任苏丹,所以德国政府最终表态谴责马哈茂德和瓦西比帕夏违逆法制、篡权作乱。

    恩维尔和瓦西比各自依仗德国、意大利政府的支持,继续在伊斯坦布尔展开对峙,新苏丹的合法性虽然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却在意大利外交人员的帮助下将一大堆官员委任状发往各地,企图让支持者接管各地的军政大权,此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混乱。

792。第792章 巨人的黄昏(下)()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在13世纪末期建立的帝国,至16世纪日趋鼎盛,成为世界强国,同时在亚欧非三大洲拥有广阔的属地,其领土在17世纪达到巅峰,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大部分领土,疆域西至阿尔及利亚北部,东抵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及乌克兰南部,南达苏丹、也门,奥斯曼海军一度在地中海占据优势,然而跟所有的文明一样,奥斯曼帝国盛极而衰,相继败于俄国、奥地利、英国等西方强国,势力版图不断缩水,逐渐沦为“欧洲病夫”。 这一衰败过程从17世纪晚期持续到了20世纪初,正当人们以为这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随时都有可能倒下的时候,它却通过汲取西方文明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加入同盟国阵营赢得一战胜利迎来了又一春,占领富产石油的波斯地区为帝国的经济和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个国家的军事、工业、交通、教育等领域开始了缓慢而坚定的现代化进程,但**的官僚体系和横蛮的民族政策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数百年来的积弊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奥斯曼帝国的夺权之乱,首先让帝国治下那些不满土耳其人统治的各个民族看到了闹独立的好机会。波斯人(伊朗人)、埃及人、阿拉伯人都曾有过各自的辉煌文明,且是近几个世纪才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进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见土耳其人为争皇位自己打的不可开交,他们纷纷揭竿而起,有的攻击奥斯曼军队驻地,抢夺军械库里的武器弹药,堂而皇之的占领城镇,有的破坏铁路交通设施,跟当地的奥斯曼驻军打起了游击,短短数月,武装暴乱的烽烟燃遍奥斯曼帝国东部和南部地区。

    在帝国的东部疆域,两度被灭的波斯国又一次“死灰复燃”。缺少了美英的军事援助,波斯人的游击队难以正面抗衡拥有现代化武装的奥斯曼军队,只好转而向苏俄政府求援,此举无疑使引虎驱狼,因为俄国人对波斯的侵略和蚕食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便是从旧波斯国分出的领土。如今的苏俄政府虽然给自己贴上了解放全人类、世界大同的高尚标签,却没有摆脱俄国人自彼得大帝时代之后的扩张野心,他们不像美英那样敞开向波斯人提供武器装备,而是接纳波斯武装人员进入苏俄境内进行军事训练,从中筛选和培植亲俄亲苏分子,为苏俄势力重新扩张至波斯地区打下基础。不久,波斯游击队因敌我悬殊陷入绝境,苏俄军队开始直接介入,他们以国际志愿者名义派出数以千计的作战人员进入波斯地区,沉重打击了前来剿灭游击队的奥斯曼军队。

    在帝国的东南部领土,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早已悄然盛起,一战期间,奥斯曼军队的残酷掠夺和血腥镇压让阿拉伯人坚定了脱离奥斯曼统治的决心,多个部落结成了秘密同盟,并且得到了美英阵营的支持。1927年和1933年,阿拉伯人两次发动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宣告失败,却极大地动摇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1935年3月,第三次阿拉伯起义终于燃起了燎原之火,席卷中东的大部分地区,在阿拉伯联盟阵营猛烈而持续的打击下,奥斯曼军队不得不从塔布克、麦地那以及麦加等地撤离。

    在奥斯曼帝国南部,早年在英法两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埃及人这次“傍”上了意大利政府。野心勃勃的意大利人在20世纪初叶通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夺取了与埃及接壤的利比亚,此后一直对富庶的埃及垂涎三尺。20年代埃及叛乱,意大利以同盟国之名积极介入,帮助奥斯曼帝国平定了这场由美英在幕后挑起的战乱,借机扩大了意大利在埃及地区的影响力,并在暗中培植亲意大利势力,向他们提供资金、武器以及军事教官,帮助他们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阿拉伯大起义隔断了奥斯曼帝国腹地与西部领地的陆上联系,意大利人鼓动埃及人发动武装起义,此时派驻埃及的奥斯曼军队根本无心恋战,埃及武装趁势夺取了大量城镇。

    1935年4…6月,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同盟**队在大西洋前线发动春季攻势,以伤亡四万多人的代价攻占了距离美国南部海岸仅有一步之遥的巴哈马群岛,而后登陆古巴岛,与驻扎于此的美**队展开激战,陆续夺取了岛上的一系列军事重镇,基本实现了对墨西哥湾的封锁,为同盟**队在美国南部登陆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条件,而从北翼进攻的同盟**队经过半年多的作战,已在加拿大东南部沿海岛屿艰难站稳脚跟,并于5月间发起了哈利法克斯战役,在新斯科舍半岛与三十万英联邦军队鏖战数周,赢得了一场艰难而重要的胜利。在此期间,日本军队再次针对夏威夷群岛发动进攻,夺取了除瓦胡岛之外的全部岛屿,使十数万美军陷入了外援断绝的境地。

    作为同盟国阵营的一员,奥斯曼帝国已享受不到正面战场节节胜利的荣光照耀。尽管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恩维尔不但没能如愿夺取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反而险些丢掉了性命——老谋深算的瓦西比用金钱和官位诱使恩维尔麾下的两位兵团指挥官临阵倒戈,恩维尔在警卫队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后搭乘德国飞机转往奥斯曼帝国西北部,以亚得里亚堡为据点重振旗鼓,倒霉的苏尔曼则被捉住,作为战利品进献给了瓦西比。

    跟恩维尔一样,法提赫同样受到了部下哗变的困扰,得知变节者谋划用鱼雷艇攻击自己的座舰,只好率领依然忠于自己的舰艇暂时撤离伊斯坦布尔。

    在争夺帝国大权的斗争中,瓦西比出人意料地击败了两位劲敌,但事实证明,他并非治国之能臣、镇流之砥柱,许多省份的官员宣誓效忠新苏丹并得到了重用,可是那些地处边陲、手握重兵的将领却受到了猜忌和质疑,瓦西比扣押了他们在伊斯坦布尔的家眷,强令他们前去镇压各地的起义者,并以战绩衡量他们的忠诚。对付波斯、埃及、阿拉伯等地的起义武装,奥斯曼帝国一线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都占据明显的优势,可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军队的正常补给难以得到保障,一矣投入作战,对粮草弹药的消耗成倍增加,但瓦西比却没能解决这些问题,导致许多部队因补给不足而遭失利,指挥官们受到苛责和惩罚,继而引发恶性循环。

    昏招频出的瓦西比不断失去人心,导致奥斯曼帝国的境况愈加糟糕,而他最为愚蠢的决定莫过于以叛国罪名杀死了恩维尔等人推选的苏丹候选人苏尔曼,此举直接促成了恩维尔和法提赫的强强联合——前者与德国高层关系良好,在奥斯曼军政界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后者血统纯正,战功卓著,但过于自负,不懂得笼络人心。苏尔曼死后,法提赫成为长男继承制最名正言顺的苏丹候选人,恩维尔派人与之会面协商,达成了共同对抗瓦西比的盟约。在这之后,恩维尔调动长期驻守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陆军第2军团开赴伊斯坦布尔,法提赫集结海军陆战部队和要塞守卫部队沿达达尼尔海峡南下,瓦西比连忙从各地调派军队前去堵截,但一多半的部队要么故意按兵不动,要么因为交通阻塞、补给不畅受困,抵达前线的部队也无意为瓦西比效命,就这样,恩维尔和法提赫再度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

    瓦西比虽然众叛亲离,但他还牢牢掌握着奥斯曼近卫军的指挥权,于是一面利用伊斯坦布尔的坚固城防跟恩维尔…法提赫联军对峙,一面故技重施,利用金钱官位收买手握兵权的高级军官,然而这一次恩维尔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