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第7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大利政府以极为屈辱的姿态,替北方的数十万将士争得残喘之机和一线希望,然而意大利民众却不买账,他们本就对意大利军队武器陈旧、人事臃肿、懈于备战等弊病怨愤不已,现在看到本**队在战场上暴露出战术呆板、装备落伍、将熊兵弱,满腔愤慨更是无可抑制地爆发出来。北方的******率先爆发了抗议游行,都灵、佛罗伦萨、安科纳等地民众当即呼应,就在当天晚上,数万民众不顾警察和军方阻挠,在首都罗马最大的圣彼得广场举行篝火集会,要求改组政府内阁,改革军事体制,重整国防体系。

    眼看现政府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而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一败涂地,即便动员新兵、整编部队,也挡不住联军的虎狼之师。经过彻夜商议,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于次日清早宣布,解散内阁,解除国防部长和意军总参谋长等高级将领职务,由他本人亲自兼任意大利军队最高统帅,****翁贝托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委任亲德派的卡布里伯爵出任首相,对政府和军队实施改革。

    在免除原首相、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一干替罪羊职务的同时,年迈的埃马努埃莱三世还授意停战谈判代表,力争在意大利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成正式停战协定。于是,对于新联合王国和奥匈帝国政府提出的割让领土、提供战争赔偿、不再介入中东战乱、停止向非欧国家转让军事技术等等停战要求,意方代表一律表示原则性同意,仅仅是在割让领土面积、战争赔款金额方面讨价还价。

    两天的停战时限一晃而近,内忧外患的意大利人忧心如焚,形势如此明朗,任由再高明的外交家来也无从扭转局面了。在距离停战时限还有30分钟的时候,意方代表终于表示接受现有停战条件,在德国政府作保、新奥两国允诺不干涉意大利君主体制的基础上,他们同意签署这份“比强盗还强盗”的停战协定……

    根据这份协定,意大利人不但将他们在普奥战争期间获取的领土拱手归还奥匈帝国,还将他们通过意土战争掠夺来的殖民地割出一大半让予奥匈帝国,并承诺不以任何方式支持奥匈帝国境内意大利裔居民闹事。除此之外,意大利政府还要分别向新联合王国和奥匈帝国偿付折合240亿和260亿马克的巨额战争赔偿,并且允许意大利政府以两国指定的工业设备和特定的有价物品抵偿部分赔款……

    战争至此落下帷幕,显而易见的,意大利成了最大的输家。新联合王国和奥匈帝国不但以微小的代价赚了个盆满钵满,还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练兵机会,德国人赢得了和平使者的好名声,对于西方同盟国阵营里面阴奉阳违的“反骨仔”,痛揍一个、拉拢一个,重新树立了阵营领袖的绝对权威。

    停战协定一经生效,两国官员火速组队前往意大利,严防意大利人转移、藏匿各个工业领域的先进设备——事实上,意大利新内阁根本无意阻挠联军方面的“强取豪夺”,他们和国王、****的意见一致,只要能尽量保全他们的舰队,保住军队的员额,让意大利继续留在欧洲列强的名单上,那么,余下的损失都是可以接受的。

    得知停战协定使意大利丧失了北方的威尼提亚省、东部的多德卡尼斯群岛以及富庶的班加西地区,消停不到两天的民众抗议再度席卷意大利全境,对高层绝望至极的意大利人忍无可忍地发动**游行,并且提出了推翻王权、建立共和的口号。埃马努埃莱三世试图以柔和的方式化解这场民愤危机,但****翁贝托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这种示威举动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唯有以强硬坚决的手段震慑民众,才能阻止革命的爆发。

    埃马努埃莱三世掌权近半个世纪,见证了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和英国温莎王朝的远遁,深知战争的惨败足以颠覆一个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王朝。一直以来,他跟身边的许多人一样,觉得俄国式的危险思想早已渗透进来,所以非常担心意大利像沙皇俄国一样爆发致命的革命。在****翁贝托劝说下,他同意从前线调回军队,尽快平息这场风波。

    停战协定刚刚生效,双方部队正有序脱离接触,为了不让意军前线部队的大规模调动招致误会,同时也是出于争取各君主国家给予谅解和支持的考虑,****翁贝托不但向四国派代表组建的停战监督小组通报了这一情况,还指派外交人员单独向德国、新联合王国以及奥匈帝国的政府首脑或王室高层沟通此事,孰料走漏了消息,在意大利民众和军队当中引发轩然大波。那些在前线遭遇挫折,本就对上级参谋指挥机构心怀不满的意大利士兵们纷纷拒绝向后方开拔,不少中层军官们非但没有出面安抚士兵,反而动用军法来惩处抗命者,导致多支部队发生哗变。为了控制住军队,****翁贝托匆匆赶往北方,尽管军队的情况没有继续恶化,但哗变严重影响了前线与后方的交通,多个用于撤离部队和转运物资的港口出现了拥塞。

    ****翁贝托被前线军队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而在首都罗马,在卡布里伯爵等军政官员的劝说下,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决定以缓兵之计稳定国内局势,即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确定意大利的未来。决心闹事的意大利群众却不买账,加入**集会游行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长期推崇共和制的激进分子,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让意大利民众心动的政见,以至于许多维持秩序的警察也加入了游行队伍。

    如果以****翁贝托为代表的强硬派及时从前线调来军队,或许不会有接下来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由于首都罗马的集会游行规模一浪高过一浪,警察和卫戍部队已经不足以应付局面,卡布里伯爵和军政官员们担心数十万民众可能冲击王宫,威胁到国王和王室成员的安危,于是建议埃马努埃莱三世暂时前往军队控制下的北方地区暂避风头。

    埃马努埃莱三世年事已高,既没有年轻时候的勇气和魄力,也没有足够灵活的头脑来分析局面、权衡利弊,他很快接受了臣属们的建议,带着王室成员和重要的军政官员乘坐专机飞往米兰。结果,国王前脚刚刚离开,得知消息的**主义者便挥舞着旗帜大摇大摆进入王宫,并向意大利全国公告:代表民众意志行使国家权力的临时政府已经成立!

    虽然这则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通电更像是一群愤青的闹剧而非政变公告,遁走北方的意大利权贵们却慌了手脚,尤其是执掌大权多年但还没有戴过一天王冠、坐过一天王位的****翁贝托,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恨不得立刻带着亲卫队杀回罗马城。

    在僚属们的劝慰下,这位大龄****稍稍冷静下来。鉴于眼下罗马城形势不明,而通往罗马的铁路道路并不顺畅,他和军官们商议出了一个速战速决的好办法,那就是先调派精锐的伞兵突击部队空降罗马机场,以此为前进踏板,利用运输机将军心较为稳定、军官值得信赖的几个步兵团紧急空运过去,用这支力量重新夺回王宫,控制中心城区的交通要道和战术据点,再由他本人亲自出马,镇压这场卑鄙可耻的夺宫政变,宣告一个新的铁腕时代的到来!

第1011章 面,糊了(中)() 
纵观人类历史,动乱,往往意味着机遇的到来,意味着英雄横空出世。

    闻得意大利战后发生动乱,德国、奥匈、苏俄、美国、法国乃至遥远的日本,都有人嗅到了机会,但有人只是蠢蠢欲动,有人立即付诸行动。

    当意大利****翁贝托紧急征调的伞兵突击部队抵达罗马机场时,首都的形势已经发展到了比最坏预期还要糟糕的境地。究其原因,便是法国人突然横插一杠,从而改变了整个意大利的局势走向。

    事实上,如果意大利伞兵能够早十几个小时抵达并控制罗马机场,这里也就没法国人什么事了。

    在这场争分夺秒的竞赛中,率先“冲线”的是一个名为罗曼…马查赫的法国人。此君现年54岁,在法国陆军服役已有37年之久,9年前晋升上校,因缺乏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军事贡献而原地踏步,按照法国陆军的规定,再有几个月就该转入预备役,那么此生基本上就跟将星无缘了。

    马查赫上校踩着这个关键的时点来到意大利,不仅仅是临退役前为获取战功而冒一次险。他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侦察兵,曾单枪匹马俘虏过德军的通讯兵,作为爆破手,曾在维希防御战中摧毁过一辆德军战车,是那场战争中法**队里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三度进入军事院校进修,一步步从低阶士官迈入了校官行列,并且成为军中小有名气的战术专家,无论是在训练演习还是对付**武装的作战行动中,他率领的部队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二战结束后,马查赫开始研究国际政治和国家战略,在军队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受到了上层的关注,而后得到了前往美国进行军事交流的机会,由此接触到了有关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以及美日太平洋战争的大量资料,对美国近代的军事扩张和战争冒险有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回国之后,马查赫撰写并出版了《法兰西终将重新崛起》一书,在军界和政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因此结识了许多军政高层人物,为日后单枪匹马飞赴意大利埋下了伏笔。

    论及法意关系,就不得不说两个国家一战以来截然不同的兴衰沉浮。从成为一战的战败国算起,法兰西沉沦已有三十余年。除了没有堕入分崩离析的境地,它几乎经历了人们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局面,主权沦丧、备受欺凌,政治混乱、经济衰败,通货膨胀、民生凋敝,社会动荡、革命爆发,硝烟四起、兵祸再起……及至30年代中期,当法国政局重新稳定下来的时候,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已然滑落至1900年前后的水平,这意味着整整二十年,法国人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是在倒退。

    在二战时期,国力衰弱的法兰西俨然成为西方同盟国阵营攻击英伦的前进踏板,法国北部的港口、机场以及铁路系统被德**队强征使用,法国西部的多个重要港口仍为德国所控制,并因此遭到美英战机的袭击。纵使所有的法国人都无意卷入这场战争,法国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战火的侵袭,数以百计的无辜平民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新兴的德意志终于取代英美法俄等老牌帝国成为新一代“日不落帝国”。在扫清了称霸全球的障碍之后,德国掌权者将战略眼光投向了更加遥远的美洲和亚洲,无所作为的法国人由此摆脱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处境,他们的国家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稳定恢复期。到了1948年,法国的经济和工业规模终于超过了1913年的高峰值,人口总数也从u型底部向上反转,达到了1910年的水平。

    国内形势一片向好之时,法国政界痛定思痛,归结出了积极融入西方同盟国阵营、力争回归强国行列的战略发展定位。在此定位之下,他们不仅对昔日仇敌“既往不咎”,还在各种国际事务上充当小跟班的角色,积极出人出力,籍此获得了重建军工、重整军备的机会。另一方面,法国人极力争夺农牧业、轻工业、冶金业等领域的国际贸易市场,为此视爱尔兰…西班牙…奥匈帝国缔结的三国经济同盟为头号竞争对手,积极拉拢比利时、荷兰、丹麦以及意大利等邻国抱团合作。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政治和经济变迁,比利时、荷兰、丹麦这几个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欧洲小国,已经深深嵌入到了德意志本土经济圈当中,基本丧失了工业经贸领域的独立自主性,真正有条件跟法国人合作且起到“1+1>2”效果的,放眼欧洲也只有意大利了。不过,意大利人始终沉浸在“地中海霸主”的美梦当中,觉得地中海沿岸国家非弱即敌——诸如希腊、土耳其、叙利亚、沙特这类弱小欠发达的国家,便是值得他们拉拢合作的,而奥匈帝国、法国、西班牙,这几个老牌强国,都是需要打压排挤的直接竞争对手。

    借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意大利从法国手里掠取了不少非洲殖民地和几个地中海岛屿,所以既对法国有着心理上的优势,又有情感上的提防,总觉得法国人有意夺回这些海外领地。面对法国人抛出的橄榄枝,意大利高层表现得十分谨慎,而且法国人的态度越是热乎,意大利政要们越觉得蹊跷。近些年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虽有好转,而且开展了一些合作,但一直缺少实质性的成果。在意大利人这里碰壁之后,法国人又尝试着跟苏俄和美国进行合作,却因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互补性不强,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