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腾1856-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长庆见袁世凯不但不解围,还跟着起哄,责备道:“贤侄,你不是请假了么?怎么还来凑热闹?”

    袁世凯对吴长庆道:“近来在大营里读书,读得心里发慌,出来透气时,听军中兄弟说,朝鲜出现兵乱,吴大帅要率军入朝戡乱!这么大的事,大帅怎能不叫上我呢?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吴长庆问道:“啊?贤侄不回乡考试了?”

    袁世凯道:“卑职已倾箧举所作诗文付之一炬!”

    袁世凯为了跟随吴长庆入朝鲜,竟然把应试科举的东西全烧了,决心很大。

    曾广孝初次见到袁世凯,对他这种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很是赞赏。

    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本来就对吴长庆有恩,吴长庆急公好义,重情知恩,加上他素有儒将之称,好读书,爱人才,知道袁世凯胸怀大志,便答应让袁世凯也一同入朝平乱!

    八月七日,曾广孝从美国带回的机枪和天龙步枪,还有其他军需物资都备齐了。早晨,在烟台的港口,军舰加好了煤,远山近水都陷入一片浓雾当中,“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炮舰和、“日新”号运兵商船一字排开,汽笛长鸣,升火待发。在战场上,快一分钟就多一分胜算,日本海域又离汉城比较近,为了抢时间,尽管当时狂风夹着大雨,吴长庆还是下令四艘船按时出发!

    四艘船加满了煤,开足火力,冒着黑烟,不舍昼夜地往汉江疾驶。

    袁世凯和唐绍仪在“日新”号运兵商船上,曾广孝带着数十仆从,也跟着袁世凯上了这艘船。

    途中,袁世凯还带来了一个人——闵妃派来中国求救的大臣金允植。

    金允植和袁世凯也是初次相见,但两人一见如故,以笔谈方式攀谈许久,金允植对袁世凯称赞有加,认为袁世凯英达夙成,志气轩豁,结为忘年之交。

    去朝鲜的路上还有五六天时间,曾广孝和袁世凯便详细跟金允植了解朝鲜当时的内政,还有壬午兵变的内幕,以便对症下药!

    曾广孝跟金允植详细了解了朝鲜当时的内政,搞清了朝鲜有两大政治势力:“事大党”效忠宗主国中国,“开化党”亲近日本,他和袁世凯商量了对策。

    在战场上,快一分钟就多一分胜算,日本又离汉城比较近,四艘船在烟台加完煤之后,加大火力,冒着黑烟,不舍昼夜地往汉江疾驶。

    过了五天四夜的狂奔,船到了汉江边,当时天已经黑透了,无边的天空下了大雨,汉江上风高浪急,军舰剧烈摇晃,士兵虽然披了雨衣,但是太薄,一个翻头大浪打来,人就像落汤鸡了,有的淮兵脚跟没站稳,船体一晃身子就滚到船舷,曾广孝也是抓紧了船上的铁环,才没有被晃倒。

    吴长庆原本命令哪艘船先到江边就马上登陆,直奔景福宫,“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先后到了,却没有登陆。吴长庆心里有一些疑虑,不知道日本人有没有先到汉城,万一日本人先到了,在岸上设下埋伏,就自投罗网了。

    黄仕林和王得功见吴大帅的船都没动静,也不愿去冒那险。曾广孝朝他们俩人大喊:“登陆宜早不宜迟,一旦日本人到了,占领了景福宫,制服了大院君,就没我们什么事了。你们前营和后营要是不敢上去,我带中营的兄弟们先上了。”

    黄仕林摇摇头说:“你想逞英雄你就先登陆吧,我可不会拿兄弟们的性命开玩笑。”

    王得功也退缩,随声附和:“你要去送死,你就去吧。就算是头功,也要有命享才行呀。”

    曾广孝心急如焚,等风浪小了一些,即刻命令士兵们跟他登陆。考虑到这次登陆风险确实比较大,吴长庆的意思,是让淮军自愿选择上不上岸。让曾广孝尴尬的是,捻军平定后,淮军近十年粮饷充足,有点偏于安逸,血性已经和当年曾纪泽创建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对曾广孝这个“空降”管带没有信心,“日新”号约五百名淮军中,只有袁世凯和二十多个兵表示可以跟着上岸瞧一瞧。

    正当曾广孝准备带这二十几人下船时,张謇乘着小船过来解了他的围,张謇表示自己愿跟着曾广孝前去攻打景福宫,金允植也要求一起去朝鲜王宫。

    张謇一个文弱书生都愿意去冒险,加上他是吴长庆身边的“红人”,“日新”号战舰上的淮军先后有两百余人,跟着中营管带曾广孝迅速登陆,从汉城正南的崇礼门入城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广孝果断登陆是正确的,他们要是再晚一个时辰,日本的军队就到景福宫了。

    大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曾广孝带着两百多名全副武装的淮军,从崇礼门入汉城,朝鲜守军听说他们是来打日本人的,没有阻拦。

    (。)

第八十六章 搞定朝鲜() 
曾广孝问守城的朝鲜军士,日军有没有进城,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而且城内的“乱兵”基本已被大院君给平定了,他绷紧的神经才放松了一些,马上派人回汉江通知吴长庆的部队登陆。

    朝鲜王宫的景福宫在汉城北部,依山而建,绵延的山脉像一卧倒的巨人,给不大的景福宫增添了气势。淮军开到离景福宫十里的山脚时,曾广孝突然勒住了战马,命令部队原地驻扎。

    金允植问:“将军为何停止不前,难道怕大院君了?中国要是不制止,他就会废掉高宗,立庶长子李载宪为朝鲜国王。”

    曾广孝说:“我听闻大院君忠于中国,我们带着几百淮军入王宫,反而会引起他的怀疑。不如带少量人马,前去诱擒他。”

    袁世凯点头,表示同意,他说:“中,俺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日本人干涉,去多了人的确容易弄巧成拙。”

    曾广孝的想法,不仅是来阻止日本人的,他要下一般很大的棋,把朝鲜收入囊中,作为自己一枚举重若轻的棋子,虽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冒极大的风险,但总要迈出第一步,他回头对淮军说:“我将带二十个兄弟,去见大院君,哪位兄弟不怕死的,出列!”

    张謇猜到了曾广孝的意图,道:“事后我将奏明大帅论功,最少赏银五十两。”

    在当时,士兵的地位连农民都不如,大多数士兵当兵都是生活所迫,老家一般都有老婆和孩子要养,五十两白银当时是一个普通淮兵数年的军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上青年袁世凯带头站了出来,几十位背洋枪的中等个头的淮军站了出来。

    曾广孝说:“好,出列!家里有兄弟姐妹者优先出列,其余人等,驻守营地,等我响枪的信号,你们就火速赶去景福宫北门。”

    在景福宫的勤政殿,须发银白的大院君李昰应和庶长子李载宪坐立不安。

    大院君头戴凉帽,身穿宽松的摄政王官服,眼角深深的皱纹显示他没睡好,日军和清军赶往汉城的消息他早得知了,日军肯定是帮闵妃的,他只能寻求宗主国中国的庇护。

    但淮军来干什么,大院君心里没底,大清是朝鲜的宗主国,高宗李熙是得到大清国皇帝册封的,绝对不会允许他私自废掉。而且闵妃的儿子已经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承认,他们来也可能是帮闵妃的,那自己和李载宪的处境就危险了。不过好在他现在还没废掉高宗李熙,只要抛弃庶长子李载宪,他就能以平定哗变士兵的名义获得中国的支持。

    大院君望着跟自己长得很像的李载宪,抛弃他心有不忍,想跟他商量一下对策,殿外的太监来报,曾广孝已经带兵到景福宫外了。

    “他带来了多少兵马?”

    太监回答:“不足二十人。”

    大院君一听,人这么少,应该不是来攻打王宫的,那曾广孝到底在搞什么鬼?

    太监呈送上一封信,说是曾广孝递交的。

    这封信是曾广孝口述,张謇书写的,字迹相当工整,文采飞扬,大意是说吴长庆已经带了三千淮军到了汉城,必定能摆平来寻事的日军,吴国现在视大院君为朝鲜之主,所以吴大帅先来汉城见大院君,而没有去忠州见闵妃,这次吴长庆让自己作为特使,先来拜见大院君。

    大院君看了信,大喜,为了表示自己对中国的忠心,准备亲自出宫,按最隆重的礼节迎接吴国特使。

    李载宪说:“父亲,人心隔肚皮,咱们还是先摸清吴长庆的底数比较好。”

    大院君点点头,你带二百御林军,随我一起出去会会这个曾广孝。

    在景福宫的北门外,曾广孝离鞍下马,大院君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按照礼节客套地寒暄了几句,便迫不及待替自己的政变辩护:“前些日子兵乱,暴徒闯入王宫,王妃被杀害,祸及倭国使馆,不想被倭国兴师问罪。天朝上使,不辞劳苦,来敝邦平乱,共抗倭人,不胜感激。”

    曾广孝笑道:“贵邦与中国为一体,倭人那边,我们自会周旋。我一路赶来,发现汉城商贾云集,井然有序,太公力挽狂澜,使得国家及早安定,功莫大焉。我一定报告吴王,禀奏朝廷嘉奖。”

    大院君被曾广孝一阵烟雾弹迷得晕乎乎,放松了警惕,道:“吴国三千天兵到来,倭人必不敢造次。”

    曾广孝见大院君身后的李载宪带着两百拿着火铳的御林军,眼睛里充满了警惕,便拉住大院君的手,快步往前走,谎称吴长庆还有话要对他一个人说。

    大院君不知是计,跟着曾广孝往前走了大约一百米,李载宪正想带着御林军跟过去,唐绍仪带着八个端着火枪的淮军拦住了他们,“我们大人在传达密旨,任何人不得靠近。”

    曾广孝对大院君说:“吴大人令我转告太公,朝鲜有一大臣金允植,带着一貌似闵妃的女人已到大帐,那女人脸上有疤,不知道此妃是真是假。”

    大院君听说过金允植,先是一惊,但曾广孝说闵妃脸上有疤,放心多了,说:“此女子肯定是假的,王妃脸上怎么可能有疤痕,她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前些日子吾国还为她举行了国葬,令吾国民实行斋戒呢。”

    曾广孝道:“此女子行为举止极为轻佻,不像是王宫中人,我也是认为她是假的,要不麻烦太公跟我一起去大营中辨认。”

    “这”大院君还在犹豫,袁世凯走了过来,把他用力推进准备好的轿子里去,一声令下,四个淮军抬起轿子就走。

    李载宪赶忙带人上前问怎么回事,曾广孝对他说,“闵妃还没死,带日本人从忠州打过来了,太公已经赶去和我们吴大帅商议去了,你等稍安勿躁,他一个时辰之内,必然回来,我们就在这里等着就好了。”

    李载宪不服,准备带人去追回大院君,曾广孝拔出他腰间的手枪,“砰砰”朝天放了两枪,回声在山谷里回响,唐绍仪他们也端起了洋枪,黑乎乎的枪口对准李载宪的头。

    李载宪向来性情软弱,没有主见,被洋枪威慑住了,便道:“我就给你们一个时辰的时间,如若到时候见不到我父,我定要你们这些人的性命。”

    曾广孝信心十足,说:“我们绝不会跑,就在此地等候。”

    不到一个时辰,张謇带着剩下一百多全副武装的淮军赶到,向曾广孝报告说:“吴大人他们也登陆了,已驻扎在十里外的马山,大院君已入大帅的营帐。让兄弟们久等了。”

    曾广孝一听,便放心了,命淮军上前擒拿李载宪。两百装备精良的淮军对付两百战斗力还处于明代的朝鲜御林军,绰绰有余,加上朝鲜的御林军并不全都愿意为李载宪父子卖命,战斗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

    曾广孝带人绑着李载宪,回马山见吴长庆去了。这时,花房义质带着一队日本兵,赶到了景福宫,不过,他晚了一个时辰,当时曾广孝已经搞定一切,大势已定,朝鲜叛乱已经没日本人什么事了。

    曾广孝、袁世凯、张謇带着被绑的李载宪,疾驰回到马山,进入吴长庆的营帐中,袁世凯、黄仕林和王得功等将领都在。

    大院君正坐在主宾的位子上,一边喝茶,一边跟吴长庆邀功,讲述朝鲜士兵因口粮被参杂了石子和糟糠,闹事而被贪官抓捕,进而哗变,杀入王宫和日本大使馆,自己闻讯赶去,临危不惧,平叛了乱军,把日本人赶出朝鲜。说到这,大院君老泪纵横:“王妃因此乱被乱军杀害,遗体还被侮辱,我要是再晚出云岘宫一步,熙儿恐也被乱军砍杀。我李家遭此大难,还望将军主持公道”。

    曾广孝将李载宪推倒在大院君的面前,李载宪已浑身血痕累累。曾广孝说:“太公演技不错呀,不过你最好问问这儿子,他在路上跟我说了什么。”

    李载宪一看大院君还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