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腾1856-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懿旨,革去珍妃的贵妃头衔,从正一品的贵妃直降为六品贵人。

    然后,慈禧太后厉声质问珍妃:“哀家听人说,你最近还常在皇上面前妄议政事?”

    按照清朝祖制,后宫干政是杀头的大罪,光绪皇帝一听慈禧太后如此发问,感觉珍妃小命难保,吓得一屁股瘫坐到地上。

    就在年轻的光绪皇帝孤立无援时,帝师翁同龢和军机处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带领帝党群臣赶到养心殿。

    慈禧太后这才收敛了一下脾气,示意光绪皇帝和各位臣工就列。坐定之后,慈禧太后扫视了一下群臣,最后目光落在翁同龢身上,很生气地说:“哀家在处理后宫之事,大学士也想插手吗?”

    翁同龢此时得到了庆亲王奕劻的支持,正义凛然道:“不敢。举荐康有为变法,乃是老夫之见,与珍妃娘娘无关。如今外患已深,吴国又自立,列强欺我太盛,瓜分大清的意图昭然若揭,依大清国祖训,‘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皇上奋发图强,太后理宜全力支持他明定国是,变法自强。”

    庆亲王奕劻等大臣也纷纷进言,苦苦相劝,慈禧太后一看,知道变法强国已是大势所趋,在群臣中有了“根基”,便喝了一口李莲英送上的叁茶道:“哀家有说过不支持变法强国了吗?哀家现在质问珍妃的是她有没有跟皇上妄议政事,皇上,有还是没有呀?”

    光绪皇帝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些太监是太后心腹,监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不敢说谎,头上直冒冷汗,唯唯诺诺道:“曾说过一两句,不过都是朕主动询问起来”

    光绪皇帝解释的话还没说完,慈禧太后就有点不耐烦了,既然皇上已经承认珍妃说过政事,那就行了,慈禧下令:“珍妃妄议朝政,掌嘴三十,以儆效尤。”

    李莲英马上命太监上前照办,可怜如花似玉的珍妃屁股刚被杖打二十。现在又被“啪啪”掌嘴三十,嘴角流血,昏了过去,慈禧这才让人把她抬下去找太医医治。

    慈禧当着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的面教训珍妃,就是想让群臣知道,这紫禁城里谁说了算。光绪皇帝毕竟年轻气盛,眼睁睁看到心爱的女人转眼间被打得血肉模糊,愤恨地流下眼泪,面如死灰,取下头上的黄龙帽,真准备不干了,慈禧太后这才妥协,同意让他去变法。

    不久,光绪皇帝下令,任命康有为当工部主事,更加快了变法步伐。一时间,康有为在京城声名大噪,很多中间派都投到翁同龢门下,参与变法维新,帝党的势力迅速膨胀,老妖后慈禧冷眼观望。(。)

第105年 光绪夺权() 
这一次的维新变法,比历史上早了很多,也激进了很多,因为吴国崛起的刺激。光绪皇帝想借此变法来实现自己亲政的大梦,借机夺权,很快颁布了“诏定国是”,这一次变法的主角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也从广东南海赶来京城帮忙。

    刚开始两个月,光绪皇帝颁布了雪花般多的新令,让各省修铁路,办洋务,试探慈禧太后的态度,只是小打小闹,这些举措在慈禧太后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那一年七月十四日,光绪皇帝试着扔了一颗手榴弹:他开始改革官制,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六个闲散衙门,相当于一下子撤掉了六个中央直属机关,改革力度空前,慈禧太后依然没有吭声,在颐和园里悠闲地看昆明湖的日出日落,帝党欢呼雀跃。

    这时,六部九卿的守旧官员坐不住了,因为有谣言,下一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康有为他们就要裁撤六部九卿,设立鬼子衙门。整个京师惶恐,守旧的老臣排着队到颐和园找慈禧太后告状,说现在朝中只有一个臣子能承皇上的意,那就是翁同龢。

    慈禧太后安慰群臣说:“你们暂且回去,哀家马上下一道懿旨,收回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和裁撤权,这样你们这些朝中大员就可安心回家睡觉了。”

    慈禧太后没想到,她的懿旨刚发,五天后,光绪皇帝和翁同龢就给她扔了一颗炸弹!七月十九日,光绪皇帝未请示慈禧太后,就下了圣旨,罢免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名高官,理由是他们不执行皇帝的维新旨意。

    这六名高官都是一二品大员,光绪皇帝这么做,是翁同龢和康有为的主意,杀一儆百,一下子罢免六位高官,多威风,皇帝的威严马上就会被树起!而且这样一来,慈禧太后那道要求二品以上官员由她处理的懿旨就成了一纸空文,相当于给了慈禧太后一耳光。

    慈禧太后不愧是搞政变出身的,她这时竟然还不还手,若无其事在颐和园吃斋念佛,面对那些找她哭诉的大臣,也令其“暂且忍耐”!

    翁同龢和康有为一看,这老太后不敢吭声,肯定是被我们变法的气势吓倒了,现在全国上下,无不为我们的变法维新叫好,光绪皇帝学英语的新闻,还登上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泰西各国公使也积极支持光绪皇帝变法。他们一鼓作气,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后党”扔了一颗“原子弹”:开始朝李鸿章下手了!

    搞倒李鸿章,翁同龢等这一天,已经等了二十年,想得都快疯了!

    七月二十二日,光绪皇帝在翁同龢的大力怂恿下,下诏免了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

    翁同龢的想法,是先免了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不吭声,他就接着怂恿光绪皇帝去掉李鸿章北洋通商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依然不说话,就建议光绪皇帝去掉李鸿章直隶总督和大学士的职务,让李鸿章告老还乡!

    不过,这一切,只是翁同龢做的春秋大梦而已,正如他和康有为“变法三年让中国自立富强”的乌托邦之梦一样!

    变法维新动到李鸿章头上,已经触及了慈禧太后忍无可忍的底线,老太太开始发飙了,一天连发三道懿旨反击,第一道:翁同龢开缺回籍,永不叙用!第二道:把荣禄从西安调回京城,任九门提督和步军统领,兼管禁军!第三道:把李鸿章的北洋新军调回天津卫,九月亲自去阅操!

    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搞的是突然袭击,光绪皇帝措手不及,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第一道懿旨送到时,正是翁同龢六十二岁的寿辰,光绪皇帝正在养心殿的大殿给老师过生日,现在翁同龢权势正盛,文武百官大半来捧场,翁同龢也因为革去了李鸿章的总署衙门大臣一职心情大好,“终于出了心中一口恶气”。朝中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趁机大贬李鸿章,马屁拍得翁同龢得意忘形,他正准备给大家分寿面,李莲英带两个太监闯入大殿,说:“老佛爷懿旨到,翁同龢接旨!”

    以前慈禧太后每年都会给翁同龢送寿礼,翁同龢刚开始以为李莲英今日来也是例行公事,赶忙笑脸相迎,“啪啪”一甩官袖,下跪接旨。

    李莲英高声宣布慈禧太后的旨意:“翁同龢身为帝师,本应鞠躬尽瘁,辅佐幼君。不想妖言惑众,扰乱朝纲,着即日起,逐出毓秀宫,开缺回乡,永不叙用!”

    翁同龢听到“永不叙用”这四个字,如五雷轰顶,上次饿死几百万灾民,慈禧太后也只是让他回家反省三年,这次是永不叙用,他知道自己的前途毁了。

    殿里的大臣们听到“永不叙用”,纷纷摇头,茶水凉了,当即走了一半。

    光绪皇帝懵了,问李莲英:“你是不是念错字了?朕要去面见亲爸爸。”

    “回皇上,老奴眼拙,读书不多,这几个字还是认得的。”李莲英阴阳怪气地答道:“老佛爷还说了,她这几日不想见皇上。”

    然后,李莲英命太监上前摘了翁同龢顶戴花翎,脱了他的官服,道:“翁大人,你还是快走吧。老佛爷懿旨,让你马上回乡,如果晚了,老佛爷改变主意,你想走也走不了!”

    这话意思再明白不过,如果慈禧改变主意,翁同龢就得人头落地。翁同龢一口寿面都没吃,就失魂落魄地出了宫门,迈出午门时,还差一点被门槛绊倒。到了宫外,光绪皇帝拉着翁同龢的手告别,却不知说什么好。翁同龢说:“皇上快回去吧,别着凉,保重龙体。”

    说完,翁同龢弓着背,走出了这呆了几十年的紫禁城。他知道,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翁同龢抬头望了一眼无垠的天空。那里白云苍狗,催人泪下!

    西安将军荣禄接到慈禧太后的懿旨,马不停蹄赶回京城,接管了九门提督的三万兵马,还有六万禁军,然后宣布京师戒严。封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北京城内此时已杀气腾腾,到处是背着洋枪巡逻的兵勇。

    时机差不多了,慈禧太后把光绪叫到颐和园训斥。

    那日风和日丽。慈禧太后把庆亲王奕劻以及一帮帝党骨干大臣请到便政殿,并在自己的坐前设置了执行家法的竹杖。

    光绪皇帝到后,给慈禧太后跪着请安,慈禧太后没有叫他起来,而是黑着脸问:“皇上知何为天下?”

    光绪皇帝一愣,正在揣度慈禧太后这么问是什么意思,难道她想考考我对于新政的理解,正准备回答,慈禧太和厉声呵斥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哀家多年历选,汝何敢说不用就不用?康有为之法,能胜祖宗之法?康有为之才,能胜哀家所选之人?汝何至昏聩愚蠢至此!”

    光绪皇帝本想争辩几句,突然抬头看到慈禧太后坐前设置的执行家法的竹杖,想起小时候被打的情形,心有余悸,战栗不已,不知道怎么回答。

    骂完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把犀利的目光投向诸帝党大臣,厉声喝道:“汝等还不跪下?皇帝年少无知,汝等也吃了几十年的白饭吗?汝等真以为哀家会坐视不管,听皇上亡国败家吗?皇上乃是我立,他若亡国,汝等拿朝廷俸禄不力诤,哀家养你们这群尸位素餐的人干嘛?”

    帝党群臣见颐和园内的守卫已经全部换成拿洋枪的兵勇,赶紧跪下请罪,大半大臣还当场辞职自保,慈禧太后全部恩准。

    去了翁同龢,光绪皇帝等于断了两条腿,新法寸步难行,这次又失去了大半大臣,光绪皇帝身边只剩下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等人,他自己也感觉大事不妙,诚惶诚恐。

    心急之余,光绪皇帝咬破手指,给内阁中书杨锐下了一道密诏:“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换旧臣不足以变法,然今日太后深不以为然,触怒太后,今朕位不保,汝杨锐、康有为、杨深秀、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救朕,特谕!”

    康有为等几人接到密诏,看到光绪皇帝说“朕位不保”,十分震惊,几个书生乱了分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康有为想起了李鸿章,一厢情愿地说:“事出危急,如今我等须拿血诏,引兵入京勤王,环视域内,只有李鸿章的新兵近在眼前,而且可用。”

    刘光第表示怀疑,说:“李鸿章是后党,皇上前些日子罢免了李鸿章的总署衙门大臣之职,他能为皇上效力吗?”

    康有为异想天开地说:“李鸿章不还给我们送过银子么?这说明他是支持变法的。此一时彼一时也,今天我等有皇帝的血诏,李鸿章进京勤王乃是身为忠臣天经地义的事,你有更好的办法吗?我们不如建议皇上马上接见李鸿章,给予厚赏,拉拢他,正因为他是慈禧太后的人,太后也不会警觉,只要他肯出兵,我们的大事可成。”

    于是杨锐兴冲冲地带着康有位这个勤王的主意去回复光绪皇帝。

    两天后,李鸿章刚回到天津官邸,就收到了光绪皇帝的急诏,让他进京面圣。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当时在他的身边,

    一看这圣旨是明诏,对李鸿章道:“父亲,康有为这几人真是愚蠢透顶,这时明诏你这样握有兵权的将领进京,太后和荣禄必然会有所警觉。他们是推你入火坑啊。我们万万不可去。”

    李鸿章道:“现在皇上毕竟还在位,如若不去见他,岂不是抗旨不尊?”

    李经方道:“帝党正是想拉你去趟这浑水呀!你若去了,就进退维谷,不救皇上,会落个千古骂名,进京勤王,更是以卵击石,听说荣禄不仅戒严了京城,还将天津到北京的铁路也控制了,在沿路布置了重兵。父亲可有两全之策?”

    李鸿章想了想,便说:“你代为父去见一个老朋友吧,或许他能帮上忙。”

    李经方问:“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