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和新世界-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在棚子边砍木头,看到有人过来,忙迎上来。走近了一看,黝黑精瘦一个汉子,只在腰间缠了一块布,一双眼睛闪闪发亮就像煤炭上的反光。

    汉子上前来跟梅先卓打招呼。

    梅先卓应到:“钱三,你一直在盐场,还没见过刘先生。”

    钱三一拱手:“听说很多回了。刘先生吉祥。”

    刘遥忙回礼:“多谢钱兄弟。这劈柴是为了煮盐么?”

    “是。树木要从山里运来,最是麻烦。”

    刘遥回头问高管家:“这附近能弄到煤么?”

    “烧煤煮盐啊?我们没试过。”高管家一边脱衣服一边说。大家都在脱衣服,脱到只剩下一条短裤。“因为煤比柴贵,而且运输不方便。最近的煤要从定安县运来,百多里地呢,劳神费力,而且那煤还不好,很不经烧。”

    “听说越南安南有很好的煤?”

    “我也听说的。不过从来没有去买过。算下来比煤贵。就算铁匠铺里,也是用的木炭。”高管家说完,领着刘遥进了棚子。

    棚子里昏暗而炎热,一字排开10个巨大的灶台,占据了室内大部分空间,只留下一条走路的窄小通道。灶台上都放了一个巨大锅,直径起码两米,走近细看,这锅竟然是竹编的,锅底糊满了泥,深度不大。海水已经挑来倒进锅里,但灶里的火并未点燃。大家又摆起香案祭祀起来。刘遥惊讶地发现,还是那个曾经抗到山上去过的沉重的香案。看来这个香案在梅家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刘遥正在棚子里走走看看,捏起一点糊锅底的泥在指尖捻着,突然被钱三跑来拉了一下,回头一看,一众人等手里拿着香,正在回头等自己呢。刘遥急忙快步走过去,跟大家一样拿了三支香点燃,轮流上前,把香高举过头拜了三拜,再恭恭敬敬插到香案上的香炉里。刘遥拜完,发现后面排队等着祭拜的人还挺多,自己的排名还比较靠前的。

    祭祀完毕后,高管家开始点火。狭窄的通道中间摆放着一堆松散的木柴,高管家撅着屁股用火镰一下一下地点着,很快就有细微的烟飘了起来。刘遥心中想,这技术就是不一样,我老婆用现成的火种去点火还搞得灰头土脸很久点不起来。旁边站着几个只穿着短裤的后生,手里拿着引火柴,却并不上前,看着高管家站起来,围着小小的火堆转了三圈,采取引燃手里的木柴,往锅里去点火。

    锅里的水很快冒起热气,随之沸腾起来。一些人便去挑水,不断往锅里添加。每两个灶台跟前站着一个人,一边续柴烧火,一边不断查看锅底是否有漏水。只要看到开裂漏水,就在手里托着一块泥饼子,人飞快地伸进炉膛,啪一声贴好漏点,再飞快地扭腰出来。每个灶台旁边都有一桶海水,补漏的人每次进去出来,都在桶里掬一捧海水浇在头上。

    刘遥在旁边看着,叹为观止,同时又想,这事高管家做不来,他那蓬松的头发得被烧掉了。

    正想着,就见高管家从一个炉膛里退出身来。湿透的头发紧贴头上,冒着热气。刘遥骇笑着走出晒盐房,拿起一把锄头,悄悄对梅先卓说:“兄台,给我一个人,我去试试制盐的新方法。”

    梅先卓眼睛一亮,知道又有好办法,对刚放下水桶的钱三招招手。

    刘遥带着钱三回到远离海岸的树林里,挖起土来。这就是用来糊锅底的泥土,做成泥饼之后隔水性很好,刚才已经捏过,粘性很强。刘遥让钱三挑了满满一挑土,走到靠近海水的海滩上。眼前海水湛蓝,白浪翻滚,正是涨潮的时候。

    来到海滩,刘遥问钱三,海水涨潮一般最高到什么位置。钱三放下挑子,用脚指着沙滩上一条隐约的线。线下的沙粒干净单纯,线上的沙粒就有些草茎落叶之类杂物。刘遥让钱三把土倒在线外。满满一挑泥土压得扁担都弯了,倒在海滩上却只有很小一堆,看起来不够,便领着着钱三往回走,再去挑一挑土来。回身走时正是迎着阳光,汗就下来来。擦汗时抬头一看,天空湛蓝,树林碧绿,就像电脑处理过的画面,棚子顶上飘动的烟越发浓密。

    刘遥在烧盐房找了三块竹排,拿到海滩摆放成不同的高度。竹排之间略有重叠,让第一块竹排里的水可以流到第二块再流到第三块。当然竹排没法盛水,刘遥让钱三把泥饼子均匀地糊在竹排上,尽量做到平整,再在竹排四周用泥条做了个边,形成一个深度不到半尺高的托盘。

    刘遥在每个盘子里都盛满了海水,嘱咐钱三不时来查看,若是水晒去三分之一,就以中盘水灌满下盘,以上盘水灌满中盘,再去挑水来灌满上盘,如此循环,直到下盘水里出盐,便不再灌水,直接晒干下盘收盐。

    “如此说来下盘还得再有一个,否则晒干的时候,中盘的水没地方去。”钱三沉吟着说。

    “有道理。”刘遥拍拍钱三的肩说道:“很多事情我知道点道理,但是实际上要怎么做,还真不是很清楚,就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

    “只是这么做,真的有效果么?”钱三疑惑地问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多快可以出盐。不过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将来海边再也看不大烧盐,只会有晒盐。”

    “烧盐受下雨影响。你这晒盐得很快,才能必过烧盐。”钱三摸着下巴轻轻说道。

    在盐场待到天黑,看竹排没有开裂的迹象,而且水位下降还挺明显,刘遥跟梅先卓说,他明天不来了,后面的事情钱三会安排的。

    第二天下午,第三块竹排上已经铺了一层盐。虽然第一层盐没法从泥饼子上干净地取出来,但再堆积在它之上的盐就可以轻松刮下来,可以预计将会非常干净。而这两天里面,无非是一个人悠闲地在盘子里的海水晒掉三成的时候,把第二个盘子里的水放到第三个盘子里,再把第一个盘子里的水放到第二个盘子里,随后用海水加满第一个盘子。

    烧盐的人们都兴奋起来,把灶火都停了,派人跑到梅家,把梅先卓和刘遥都拖来盐场。

    尽管竹排看上去不牢固,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在沙滩上做出不渗水的水池,但这种方法不用烧木材,也不需要投入高强度的劳动,所有人都可以想象这种方法的价值非常巨大。梅先卓久久没有说话,两眼放光地围着三块泥盘看个不停。看够了之后,抬起头来对刘遥说:“兄弟,这做盐的生意,你占十股!”刘遥大声说道:“不够!我老婆儿子女儿还要各占两股!”大家听了这话,愣了一下,看梅先卓点了头,也纷纷表示同意。

    按照刘遥的规划,大块的石头被抬来埋在了沙滩上,作为泥盘的基础。钱三还创造性地提出不用竹排,直接用石灰、黄泥和河沙混合成的三合土(这就是原始的水泥)在石头上做出泥盘。刘遥对此非常感兴趣,叮嘱钱三按照“计划、实验、纪录”的方法摸索出了最好的三合土配方。为了稳妥起见,还搞了几个不同配方的长期对照组,看看泡在水里时间久了之后,以及反复暴晒和泡水之后,哪个配方更可靠。

    跟着平整田地学了不少东西的赵世禄则花了三天时间,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高度,可以让海水涨潮的时候自动进入第一层泥盘。大瓷碗水平仪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泥盘被做得非常水平。钱三也发挥了他的经验,设计了一个方便的闸门。看上去十分沉重的石质闸门,只要一个人就能轻松的开启和关闭。他还结合潮汐规律,写了一块了开启闸门的最佳时机的泥板放在棚子里,以放入泥沙较少的清澈海水。

    第一批泥盘虽然只是实验性质的,每块不过一百来平方米,但是大家已经自动叫做盐田。只花了三天时间,就造完了三块盐田。海水放进盐田后,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三天,最后一块泥盘上的盐就结晶出来,第一批盐差不多可以收了。

    那是第三天的早晨,头天晚上最后一块泥盘里的海水还看不出任何迹象,虽然尝起来味道发苦,但是包括刘遥在内谁也没有把握啥时候能见到盐。钱三因此也并不着急,早上起来之后,去树林里舒舒服服地洒了个尿,才走到盐田查看。朝霞中一切都是红彤彤的,直到走近,才看到三合土上堆积起这么多的盐粒。钱三捧起一把,发现盐粒雪白,色泽统一,抬眼望去,这一块盐田要收多少盐啊。这盐田不仅比煮盐的效率高太多,质量也好很多。想到这里,钱三捧着手里的盐往棚子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喊:“都起来!都起来!去把刘先生和梅员外叫来!”

    刘遥赶到盐田的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他没能看到第一次收盐的盛况,只看到几只大竹筐放在盐田边上沥水。原来烧盐的所有人都跑到刘遥面前鞠躬,排着队一个个的过。刘遥忙一一回礼,本来想说的“山人早有算计”之类玩笑话再也说不出,心里一阵感动。

    钱三大致统计了一下,这盐田的产量是估计的三倍还不止!梅先卓又一次搓着手围着盐筐转来转去,转好之后,吩咐赵家父子和钱三领着村里人开挖更多的盐场。盐场造好之后,大队人马撤回去,钱三留下做晒盐场的负责人,带着留守部队晒盐,改进工艺,以确保最高的效率。

    吩咐好这些,梅先卓停了一下,回头对蹲在盐田边搓着盐粒的刘遥说道:“先生你看这样可好?”

    刘遥站起身来说:“我在想啊,这边的扩建搞好之后,是不是可以把村里的妇女老头能干活的,都派给钱三。这去干活的人都给工钱。咱们把钱三这里的男人都换出来,造房子去。”。

    梅先卓听到这个,先是惊讶,随后又乐了起来,一直合不拢嘴,兴高采烈的地说:“钱三我得派去卖盐。李建功回来了,这么多盐得有个能干的人去卖。其它都听你的。你要干啥都行。要吃早餐都行。”

    “这是你说的!你让梅香明天就给我做早餐,鸡蛋要三个!”刘遥也开心地说。

    “你儿子女儿就两个啊。”

    “儿子女儿各吃一个,我们两口子轮流吃另外一个。”笑容从刘遥的脸上消失,他坚定地说:“吃上早餐,早餐的时候能吃上鸡蛋,对每个人都是好事情。明年夏天的时候,我要让每个人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想到罗斯福的时代美国人还不能每家星期天的时候都能煮一个火鸡,刘遥只好从鸡蛋开始许愿。

    众人不太明白刘遥的心路历程,但是对刘家吃早餐的事情早有耳闻,想到每天有一个鸡蛋吃,开始觉得捕捉到了点什么。

第二章 陌生 第15节 县里的消息() 
习惯了鸟兽和昆虫的叫声以后,一家人的睡眠好多了,天黑没多久就入睡,沉沉一觉睡到天亮,自然醒了过来。

    “不得不说,工业时代之前的世界,确实更适合人类居住。”刘遥伸了个懒腰,精神抖擞地对老婆和女儿说。

    “确实是啊。不过,如果有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用品和医疗,那就完美了。”姚英心情很好,因为早上做早餐的工作由梅香代替,她不仅再也不用对付那难搞的柴灶,而且早餐也不再是千年不变的小鱼小虾和煨番薯了。

    实际上梅家早上有时也是开火的,要做当天的中饭。当大部分人都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再回家做饭、吃饭很浪费时间,一般都是带着午饭去地里,十一点钟左右吃罢饭,趁中午热的时候休息一阵子,下午接着干活,天擦黑就回家。海南毕竟是热带地区,不能头天晚上做好放到第二天中午再吃,所以需要早上做饭。现在梅香无非是早上多做一些,匀一点出来给刘家做早餐,倒也没增加多少工作量,而且给刘家早餐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一阵响动,赖床分子刘满也早早起床,看来是真睡够了。刘满大大咧咧地吧唧着嘴,问道:“今天早餐吃啥啊?”

    突然围墙外响起一阵草木摇动和羽翅扇动的声音,循声望去,就看见高出院墙的树枝上飞下几只鸟来。

    “那是什么鸟?这么大!”姚英好奇地问道。

    梅香正好端着早餐走来,笑着轻声回答:“回夫人,那是我们家养的鸡。”

    “鸡怎么会上树?还飞得那么好?”

    “鸡本来就是这样的呀。”梅香好笑地回答道。

    “我们前些天吃的味道特别好的鸡,就是这种鸡么?”刘满急忙问道。作为一枚吃货,她一向都把积极了解好吃东西的来源,作为必备的素质之一。

    “是的。鸡不就是这种味道么?还能有别的味道?”梅香奇怪的说。

    “有些鸡不好吃。例如养久了的生蛋鸡。”姚英急忙把话题结束,免得刘满说出点啥来。

    看梅香走远了,刘遥解释说:“鸡确实本来就是这样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