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懿再道:“借解围之机,重置各县官员,从邺城直派。是为釜底抽薪之计。”

    话说到此处,其他人再傻,也看出曹丕本来并无主意,是真的来讨大家意见的。现在可好,风头全让司马懿一人抢了去。若曹丕真的同意直派官员,他司马氏,肯定第一个受益。这还了得!

    大家当中还有许蒙,许蒙自然想的更多:这个司马懿,当然咄咄逼人,竟然想趁着南郑之战,插手黄顺的老巢,要在黄顺的窝里另起炉灶!这真是叔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的事!

    许蒙正想出列反对,早有人跳出来,请缨出战。不是别人,真是于禁。于禁在曹操面前是屈指可数的老资格,位列五子良将,有于禁出战,自然是千妥万妥。

    曹丕乐得眉开眼笑,着实勉励了于禁几句。许蒙瞅了曹丕说话的空档,站出列说道:“老臣有话讲。”

    许蒙是曹操最为器重的军师之一,曹丕自然不敢怠慢,连忙虚心求教。

    许蒙说道:“关羽来攻,确实纤芥之疾,就算朝廷不出援兵,只消襄阳方面出兵,自然能够击退关羽。只是涉及与十姓的关系,出于颜面考虑,朝廷不愿十姓插手。即使襄阳不插手,朝廷只需派出援兵,南郑之围自解。

    但朝廷想借助此战,大面更换襄阳一带诸县官员,余以为不妥。朝廷在荆州之所以能够维持均势,盖因十姓没有参与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朝廷。有十姓在荆州的牵制,朝廷才能以少数兵力,看住孙刘两家的扩张。

    现在,大局尚未成功,朝廷就已经开始对十姓行釜底抽薪之计,拆十姓的墙角,这是逼十姓倒向孙刘,与朝廷作对。以十姓在荆州的实力,朝廷势力被赶出荆州的时间,可以沙漏计。请世子三思此事。”

    司马懿看了一眼许蒙,争辩道:“大军云集荆州,借势掌管襄阳,是顺水推舟之事。十姓实力虽大,却分布在荆州各地,难以与我抗衡。只要我们占据襄阳,足以站稳脚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可失也。”

    许蒙也继续据理力争:“孙刘联盟,已经让我们朝廷极为被动,先败于荆州,再败于汉中。若孙刘联盟再加上十姓,彼更强,我自弱,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

    司马懿还要说话,曹丕哈哈一笑,说道:“当务之急,是解南郑之围,其他的,暂且一放。”

    曹丕如此说话,看似和稀泥,知晓内情的人却都心里明白,曹丕实际是采纳了许蒙的建议。

    倒不是说曹丕认为许蒙说的多有道理,而是曹丕见许蒙一个老臣,不惜站出来与司马懿争个脸红脖子粗,显然其中必有道理。再想到曹操也说过,允许襄阳自立,曹丕不能不考虑,这其中,有更深一层的部署,也说不定。

    (本章完)

第868章 襄阳大战(三)() 
司马懿此次强势出头,目的也不是要真把襄阳怎么样。他知道,凭十姓在襄阳的根基,即使把流官全换了,也白搭。司马懿这么做,更多的是向黄顺示威,让黄顺为自保,缩在襄阳,不要管他邺城的事。

    以司马懿的情报,自然知道黄顺下一步就是襄阳自立。襄阳自立,虽然长远看于司马氏不利,但短期内,能把黄顺彻底拴死在襄阳,不再蹦出来给他捣乱,却是重大的利好。司马懿更是知道,满朝上下,到处都有黄顺的眼线,自己的这番话,肯定能传到黄顺的耳朵里。

    只要让黄顺知道,他司马懿正盯着襄阳呢,让黄顺小心防范,就够了。

    司马懿想的多,人老成精的许蒙,也不遑多让。司马懿的算盘,就算许蒙不能拿捏的十分准确,至少也能猜透七八分。襄阳的事情曹操早有定论,即使曹丕也敢轻易做出改变。

    而曹丕在襄阳城的态度,与曹操略有不同,这个许蒙也是洞若观火。此时许蒙不惜得罪曹丕站出来,与司马懿打擂台,就是要在曹丕眼里,树立这样一个印象:他许蒙,只认理,不认人,绝不会因为曹丕即将上位,是他今后的领导,就会揣摩曹丕的心思,暗中逢迎。

    许蒙这么做,也算是未雨绸缪,他知道,以后自己的任务,就是在朝中制衡司马懿,同时确保曹丕不会一力针对黄顺。

    这样的许蒙,肯定少不了与司马懿和曹丕的意见相左。万一让曹丕认为许蒙心向黄顺,那就糟了。借助襄阳一事,提前给曹丕留下只认理的倔强老头的印象,很有必要。

    这次廷论,另一个主角于禁,当然也有他的考虑。于禁年事已高,与关羽打一场持久战,他已经没有那份精力,更没有那份雄心了。于禁已经功成名就,此时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享清福。

    这次他敢站出来挂帅,是因为他看的很准,关羽进攻南郑,是为了策应汉中战局。既然汉中战事已经结束,关羽就没有进一步猛攻的必要,不久就要撤兵。

    关羽还没有狂妄到以江陵的兵力就拿下南郑、拿下襄阳的地步。否则,刘备也不会任命他为江陵太守,总揽江陵军政大权。

    而且,正如许蒙所说,襄阳十姓在这次战事中,还没有出手呢。在于禁看来,曹仁实在太过要面子。战事一起,为将者,就该调集一切能够调集的力量,只为争取胜利。

    襄阳十姓的兵力,在于禁看来,完全在可调集之列。于禁带兵前去,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与襄阳十姓接洽,商谈襄阳出兵的问题。

    只要能够说动襄阳十姓出兵,关羽的败亡,便指日可待。

    在于禁看来,这是必胜的战局,开始没站出来,是害怕曹丕自己有人选,站出来得罪曹丕,既然看准了曹丕没有人选,那自己再不站出来,就是傻瓜。

    于禁算盘打得可以,打完这一仗,为自己的战争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以后的日子,就是神仙般逍遥了。毕竟,这是曹丕主政后的第一仗,自己主持帮他打赢了,曹丕怎么也不会难为他不是。

    于禁的小算盘还在心里拨弄着呢,刚刚散会回家的曹丕,便又派人来找于禁说话。

    于禁没有多想,跟着来人就过去了。曹丕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却让于禁有些傻眼,这才意识到,自己接着这趟活,貌似有些烫手。

    “老将军,此战就多多仰仗你了。除了解围南郑,救出叔叔外,我这里还有个不情之请,请老将军务必答应。”

    “老臣惶恐,世子吩咐,老臣一定万死不辞。”于禁连忙低头,避免曹丕看出他的心思。

    曹丕根本没有在看他,笑着说道:“有老将军出面,解南郑之围不难。我这里有几个小伙伴,都渴望上战场为朝廷效力。听说荆州有了战事,早早的跟我请缨出战。我拗不过他们,只得答应。还望老将军多费费心,提携提携他们。”

    于禁不禁在心里叹息:这是打仗,不是过家家。带着一帮毛头小伙打仗,还个个来头不小,得罪不得。要是他们插手指挥,自己还能说了算吗?指挥不畅,这仗还能打赢吗?

    “世子的人,老臣自然会多加照应。只是老臣怕,约束不了他们,影响战局。”于禁小心翼翼的提出自己的担心。

    “老将军多虑了,他们都是第一次上战场,捞点战功而已,绝不会插手军务。”曹丕听出了于禁的画外音,连忙给他打包票。

    于禁还能说什么只能连连点头称是。

    曹丕还没有完,又说道:“老将军此去荆州,除了解南郑之围,还劳烦老将军悄悄为我办件事。”

    于禁换了个姿势,露出注意听的神态。

    曹丕继续说道:“襄阳虽然在我们手上,但天下人都知道,襄阳是十姓的。这是父王当初对十姓的恩惠,我无从改变,但以后,这种情况,肯定要慢慢扭转过来。老将军此去荆州,帮我探探底,听听那边的官员都怎么说。如果下情允许,从南郑开始,逐步收回,也是势在必行。”

    于禁虽然与黄顺接触不多,但黄顺的传奇故事,他一件也没少听说,现在曹丕要暗地里对付黄顺,还让他打头阵,于禁就感觉头痛。

    “世子,襄阳那头,有曹彰、曹植和曹宇三兄弟,此事由他们办理,会否更为妥当?”于禁小心翼翼的把皮球踢了出去。

    曹丕摇头道:“他们跟黄顺关系好得很,肯定向着黄顺说话。此事不但不能让他们去办,还得瞒着他们才行。”

    于禁知道,这是件棘手的任务,甚至远比南郑解围更加的难办。于禁不禁有些后悔站出来了。这趟活,完全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弄不好,一世英名就要搭进去了。

    事已至此,于禁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曹丕让于禁多多提携的人,都是典型的官二代,如夏侯德、夏侯琳、张虎、乐岚等辈,本事不大,派头不小。而且个个出身武将世家,典型的眼高手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这还没出邺城,只是在军队集中和物资调派,于禁就被他们烦的一个头两个大了。往往于禁一个军令下去,他们早有三四条意见跟在后面。

    (本章完)

第869章 襄阳大战(四)() 
譬如于禁要从虎豹骑里调出一只百人队,作为这些小将们的贴身护卫。按照正规流程,于禁要签批军令,报兵部、内军衙门、曹丕和曹操审批后,再送往虎豹骑军部,安排交割。

    于禁签完军令,刚要吩咐下去,早就有他们接过军令,扫上一眼,便大包大揽,表示不用这么麻烦,还说这么走流程,没有三五天时间,别想完事,要是由他们出面,直接找上虎豹骑军部,当天就能把队伍带过来。至于手续,后面补上一笔就成。

    于禁不禁有些哭笑不得,论关系,就他们几个小屁孩,能有自己的关系硬?自己都不搞这个特殊,一切按规矩来,不是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搞关系,而是一份军人的操守:命令必须得到执行!这些繁琐的流程,在别人眼里,是套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但在于禁眼里,这就是一条条的命令!

    现在,这些将二代们,丝毫无视这些规矩的权威,以能够打破规矩为能,以走捷径为荣,这是危险的信号,战场之上,如果也是这般糊弄的心态执行军令,必败无疑。

    但于禁又不能像对待普通下属般呵斥他们。于禁毕竟老了,干完这趟差事,就退休颐养天年了,没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跟这些明日之星过不去。为了日后方便,于禁还指望着这一趟差事,与他们搞好关系,日后有人在曹丕面前,为他说上几句好话呢。

    反正都是些无关痛痒之事,只要人要到就行了呗。于禁如是想着,就任由他们去折腾了。

    至于兵部、内军衙门不满于禁不按规矩来,状也只能告到曹丕那里去,曹丕能拿那几个家伙怎么样,肯定是睁只眼闭只眼,不了了之。

    有这么几个热心的家伙在中间鼓捣,自然是一切工作乱套。于禁索性不管过程如何,只关心结果,只要人和物资到位就行。

    一片混乱中,于禁的援兵,倒也顺利开拔了。

    于禁用兵,到底老到,离开许昌的范畴,于禁就开始以在敌区行军的标准要求下去,行军必须有前锋探路,后卫压阵,粮草辎重分散在中间。过程休息,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晚上宿营,营寨的安放,警戒按一级戒备布置。

    这些工作,于禁就不放心让那几个小家伙操办了,直接吩咐两厢军校办理。

    待在军帐里的于禁,到底不放心,趁着落日的余晖,出去转悠了一圈,差点没把老头子气炸。

    夏侯德、夏侯琳、张虎这些人,愣是不安分,没事也要上前瞎指挥一通,还个个煞有介事的引经据典,说出一套一套的道理。

    于禁下面的军校,识字的都没几个,自然被他们唬的一愣一愣的。再说,他们身上披着都是上一辈耀眼的光环,夏侯渊、夏侯惇、张辽、乐进等宿将的大名,自然能够轻易镇住这些军校。于是,于禁的军令被轻易的更改,换成按他们的意思来。

    于禁感觉到事情有些严重,不能再由着他们胡闹,否则,这仗没法打了。

    于是,于禁把他们叫到军帐里,语重心长的与他们讲了一番大道理。

    谁知,于禁的大道理还没讲完,张虎就不在乎的说道:“我爹说了,这仗就是走走过场,那关羽,听说援兵来到,肯定早早的夹着尾巴跑了,绝不会跟他们打照面。老将军不必担忧,我爹的话,你还不信吗?”

    乐岚也跟着说道:“我爹也说过,关羽不过是做做样子,援兵一到,肯定乖乖退回江陵。现在我们从邺城出发都快俩月了,说不定,关羽早就撤兵了。”

    于禁不禁有些痛心疾首,“既然如此,你们辛苦这一趟,为什么?”

    夏侯德笑嘻嘻的说道:“捞军功哇!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