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5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待,只能退却。

    巢湖一带,全是平原,正适合北方铁骑的突击。曹丕有把握在巢湖这个战场,赢得胜利,将孙权压制在长江以南。

    至于黄顺的襄阳,曹丕根本就没有纳入考虑。在曹丕看来,黄顺属于特别油滑的人物,西川和江东,只要自己搞定一方,黄顺看清天下一统的趋势,定会第一时间归附。

    所以,对付襄阳,就没有必要大动刀兵了。还有一点,襄阳虽然不大,但黄顺的实力,可是一般的强悍。前面说了,虎豹骑最大的对手,就是黄顺麾下的玄甲卫。在黄顺的玄甲卫面前,虎豹骑还真不敢放肆。

    而且,黄顺用兵,自来是谨慎又谨慎,没有稳吃掉你的把握,不会轻易动兵。黄顺手里面那些奇奇怪怪的装备,也是曹丕忌惮的因素。虽然曹丕不认为死的装备能起什么大作用,但曹丕绝不想自己做那个首先吃螃蟹的人,让别人看到之后有准备。

    曹丕身边不乏智谋之士,江东内部的重重问题,黄顺看得出来,他们自然也看得出来。黄顺都知道不能让孙权在对外开拓方面有建树,必须把孙权压制在江东,这样,他们内部分配不均,自然就会窝里斗,不需别人动手,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斗垮。

    至于蜀汉,蜗居西川,如果没有黄顺的荆州,蜀汉根本就是自守之辈,难成大器。就算有了黄顺的荆州,荆州也是高度自立,跟独立没什么区别。于蜀汉关系不大。而且,蜀汉多了黄顺这么一个实权派,照样会造成内部的纷争。只要引导得当,不需要动兵,就可以拿下。

    所以,曹丕选择巢湖一带做战场,曹丕的作战方案很简单,就是在陆上寻求与江东决战。只要江东敢迎战,就给予他们一个终生不忘的教训。

    而陆逊,显然对曹丕心理的把握,很是精准,知道曹丕急于求战,便设下诱敌深入,然后聚歼的大方略。至于如何诱敌,陆逊一时还没有想好,需要等曹丕来到后,视情形而定。

    双方正面战场,针锋相对,互有谋略。而在暗处,西域墨门也瞅准了这一机会,准备对曹丕下手了。

    本来他们想的是一旦曹丕上台,大族就能迅速掌权,然后迅速渗透进军队,至少控制住一支军队。等做完这些,曹丕的历史使命就算完成,可以去见他老子爹了。

    没想到,曹丕在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出让步,唯独在军队方面,始终不松口,大族虽然有很多子弟进入军队做军官,但都是下层军官,毫无实权。军队仍然牢牢把控在曹丕手中。

    既然曹丕油盐不进,那西域墨门也只有痛下杀手,再度换主这一条路了。要刺杀皇上,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就是西域墨门的拿手好戏:用毒,也找不上门路去。宫里的饭菜,包括曹丕食用的药,过程中不知经过多少检查,多少试吃。用毒一途,根本就不可能。

    这回曹丕离开邺城,御驾亲征,在西域墨门看来,是绝好的一次机会。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刺杀曹丕的机会多多。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当然不会错过。

    此时的江东内部,倒是一片团结。黄顺关于江东必胜的论断,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跟着大军北上捞取好处,成了他们一致的想法。连孙权都在考虑,如何跟在大军之后,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至江北。

    这场大战中,唯一没有参与的一方便是成都的蜀汉。说起来,蜀汉也很想凑凑热闹,但最有资格凑热闹的汉中太守魏延,此时的关注重心并不在战场,而是在朝堂之上,如何与李严争权。

    (本章完)

第1009章 蜀汉形势() 
    诸葛亮看魏延看的很准,魏延的权力欲望很大,此前没有独当一面时,魏延的权力欲多表现在敢于承担,勇于进取上,从而得到刘备的赏识,破格提拔。

    若诸葛亮一直掌权,魏延的权力欲就会一直用在正道上,魏延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但刘备顾忌诸葛亮,顾忌诸葛亮背后的黄顺,将诸葛亮赶出了权力中心,这就为魏延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魏延是荆州人,又是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自然是六姓的人。六姓在刘备集团里实力很大,只是诸葛亮不欲成立山头,为自己谋利,所以六姓表现在外面就不像刘备的老人那么团结。诸葛亮下台后,魏延便看到了这个机会。通过整合六姓实力,来壮大自己的机会。

    刘备在世,六姓的人遭到全面打压,魏延也是诚惶诚恐的度日,自然不敢有别的想法。但刘备去世,魏延自然就有想法了。但这时候,诸葛亮也回来了,还成了一人之大,万人之上的丞相。

    有诸葛亮在,魏延不敢乱动,但魏延也有制约诸葛亮的王牌,就是刘备的遗诏。与李严一样,在魏延看来,黄顺也是不甘于雌伏的人,荆州肯定会做大,到时候,只要魏延拿出遗诏,自然就能扳倒诸葛亮。

    没有诸葛亮在朝中,黄顺在荆州实力再强,也只是局限在荆州而已。而诸葛亮离开,六姓在朝中就缺少主事人,论威望,论资历,都是魏延当仁不让。

    如此的唯一不足是,诸葛亮在六姓中威望很高,魏延拿出遗诏,自然会引起六姓人的仇视。所以,遗诏是把双刃剑。但总体来说,还是得大于失。

    接下来的战事,江州集团的代表李严出师不利,平叛陷入胶着当中,表现亮眼的是六姓的两个代表:魏延和黄顺。

    在魏延看来,黄顺虽然战场上赢的漂亮,但在政治上,就没法跟自己相比。如果让魏延站在黄顺的位置上,魏延拿下江陵后,绝不会轻易向江东妥协,江东不甘心丢失江陵,一定会持续不断对江陵城用兵,这正是荆州用来牵制朝廷的绝佳的点。

    江陵城对于蜀汉来说,意义不言而喻。蜀汉不可能轻易放弃江陵城,只要蜀汉不放弃,就必须全力支持荆州,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要乖乖的给荆州送来。

    这样,在政治上的博弈,荆州就占据了优势。偏偏黄顺看不到这点,竟然自作主张,与江东媾和了。

    当然,魏延也理解黄顺的做法,毕竟,荆州是独立的,不拿朝廷一文钱,一个兵,黄顺不愿意朝廷的手伸到荆州来,就必须独立应付江陵的战事。一旦江陵的战事久拖无期,荆州的人力和财力消耗不起。

    这就是双方眼界的区别,黄顺的眼界只在荆州,而他魏延,却着眼于整个蜀汉。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而魏延,不仅赢的漂亮,还大胆在西凉开辟了新战场。西凉在汉中之上,对汉中是持久的威胁,魏延出兵西凉,朝廷谁也不会,也不敢说魏延半个不字。

    而西凉不仅在汉中之上,也在关中之上,曹魏丢了西凉,关中就时刻处于魏延的兵力威胁下,势必要在关中常年驻扎重兵。这对曹魏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结果。曹魏会像孙权争夺江陵一般跟魏延争夺西凉。

    而从关中到西凉,地险难走不说,粮草也不容易转输,对曹魏来说地形极为不利,而魏延,只需扼守险要即可,费不了几个兵,几个子。

    但魏延却可以借此对朝廷大开口,要兵,要粮。这样,魏延就有了挟制朝廷的资本。

    仅此,还不能满足魏延的胃口,诸葛亮在朝中,魏延自认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自己的这些心思,一定瞒不过诸葛亮去,必须趁早把诸葛亮赶出去。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魏延公开遗诏的事情发生。

    诸葛亮为了大局,辞去丞相之位,丞相之位空缺,马上就有人盯上了这个位置。一个是早有准备的魏延,另一个,则是还在平叛战场上的李严。

    李严平叛不利,固然有叛军实力强大,准备充分,又有当地世族的支持等因素,李严自己怠于用兵,也是主要的主观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荆州之战,诸葛亮没有派他前去主持,反而派了关平前去。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黄顺对关平有救命之恩,关平去了,只会乖乖听黄顺指挥,断不会与黄顺争夺什么指挥权。

    这样李严心里不爽。自己与诸葛亮一样,也是顾命大臣,而且,还是先帝亲自任命的总管荆州军政的人。这个诸葛亮,先帝刚去,他便以权谋私,压制自己。以后一旦让诸葛亮站稳脚跟,那还了得。

    李严自认为,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因为李严是南阳人,属于荆州,天然上能够得六姓所接纳。而李严,在刘备还没有入川的时候,已经是刘璋麾下的一员大将了,与江州集团也走的很近,虽然在江州集团的世族看来,李严是外来户,但与刘备的老人和六姓来说,李严就是自己人了。

    这样,蜀汉三大集团中,李严能够天然的得其中两大集团的认可,这是蜀汉朝廷中独一无二的身份。兼之李严又是顾命大臣之一,由李严来任丞相,才是众望所归之事。

    正是有这些心事,李严才对平叛的事情,不怎么上心。李严倒也想过主动公开遗诏,向诸葛亮发难。但李严有顾忌,知道自己这样一来,等若彻底得罪六姓,尤其是黄顺,荆州那边,李严就再也进不去。

    而且,遗诏很明显是排斥六姓的,万一江州集团有人借着遗诏扩大打击面,李严势必也要在打击之中。

    因此,在李严看来,此时公开遗诏,风险太大,他需要再看看。结果,就在李严观望的时候,魏延公开了遗诏。这确实大大出乎李严的预料。

    李严意识到,遗诏并非只有自己有。进一步想,也并非只有自己和魏延有,别人一样可能还手握遗诏。

    (本章完)

第1010章 相位之争() 
    不仅如此,魏延能这么急着跳出来,并不是说魏延就看不到遗诏公开的负面影响,只能说,魏延已经不满足于汉中,而是准备向朝廷伸手了。

    于诸葛亮之后把持朝政,这在李严看来,是非自己莫属的事情。李严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是李严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而已。现在魏延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在李严眼中,不啻于是在挑战李严。

    在李严的预料之中,诸葛亮爽快的辞去丞相之位,回到荆州,全力辅助黄顺经营荆州。诸葛亮一走,朝政上就出现巨大的权力空缺,旁人谁也没有那个能力替补,有此能力的,只有三人:赵云、魏延和李严。

    赵云淡泊名利,不会贸然站出来,对此李严是有把握的。剩下就是李严与魏延的争夺。李严必须要赶在魏延前面回到成都,接管朝政。

    论路程,显然是李严占据优势,但李严丝毫没有因为这点优势就掉以轻心,优哉游哉,而是心急如火的安排了平叛战事,战事指挥全部交给了李政和李晴兄妹,他自己立即回返成都。

    不出李严所料,魏延既然敢于亮出遗诏,就表示他一切都准备好了,魏延早就离开汉中,来到距离成都不远的地方观望。甚至,魏延都派人跟江州集团的主要头面人物都有了接触。

    李严是顾命大臣,所以,魏延同样锁定了李严为他争夺大权的强劲对手。魏延知道在争取江州集团方面,他弱于李严,所以,他必须拿出足够打动江州集团的利益来才行。

    对于江州集团来说,最大的利益便是确保他们的既得利益。当初刘璋主持西川,为了稳固统治,几乎是全力倚仗世族,对世族可以说百依百从,西川的世族,权力之大,连刘璋这个主人都比不上。

    后来刘备入川,借助战事,极大的削减了世族的权力,这让部分世族非常不满,因此,叛乱时有发生。正是在平叛的战场上,李严表现出色,才逐渐赢得了刘备的信任。

    从朝廷的大局出发,当然是沿着刘备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继续打压世族,将权力集中在朝廷手中。但朝廷的利益与魏延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完全等同。如果魏延做不到掌权,朝廷再好,与魏延关系不大。所以,魏延必须先把权力拿到手再说,为此不惜牺牲朝廷的长远利益。

    在荆州六姓的争夺上,魏延比李严看的现实。六姓有诸葛亮和黄顺在,无论是他魏延还是李严,谁都争抢不去。六姓人在成都混不下去,大不了回荆州,黄顺的夏吟坊提供的待遇,远远高于成都朝廷,六姓人犯不上再去靠一棵大树。所以魏延根本就没有在六姓身上浪费时间。

    在魏延看来,只要六姓待在荆州,不出来破坏他的好事,他就不去招惹六姓,招惹黄顺。

    六姓中,诸葛亮虽然也为魏延所忌惮,但诸葛亮顾全大局,一切从朝廷利益出发,是正人君子。君子可欺之以方,魏延冒犯起诸葛亮来,并没有多少顾忌。但对于黄顺,魏延很清楚黄顺的能量远大于自己。刘备尚且对黄顺顾忌到十分,临死还留下遗诏对付他。可知这样的黄顺,远不是魏延能够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