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顺若有所悟,压低声音道:“难道,曹操是被冤枉的?动手杀人的另有其人?”

    其他人还未说话,白雪一笑,轻声说道:“想来是那个许蒙下的手。”

    黄顺一震,猛然想到这个可能性,再细想,越想越觉得这就是事实:杀死刘琮,足以挑起荆州人士对曹操的不满,从而对曹操造成掣肘,让荆州形势走向混乱,他才可以浑水摸鱼。

    祖渊摆摆手,说道:“谁动的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琮死了,荆州最为擅长水战的蔡瑁闭门不出,其他人唯蔡瑁马首是瞻,都不出头。曹操无人可用。”

    程瑶一吐舌头,补充道:“黄老爷子也行,可惜他断断不会帮曹操指挥水军的。”

    黄顺还在纠结谁杀了刘琮,想来想去,抱怨道:“那个许蒙不是盟友吗?怎么净跟我们捣乱呢?否则,现在,曹操说不定早就挥军过江了。”

    祖渊笑道:“能够离间曹操与蒯、蔡两家,这不算失策。这不,顺少爷未来之前,我们就在商讨,接触蔡瑁,为我们所用的可能性。”

    黄顺一下想起老爷子的叮嘱,兴奋的涨红了脸,小声说道:“老爷子在襄阳就跟我说过,遇到紧急问题无法解决,可以考虑请大舅帮忙。还说大舅跟蒯家的态度不一样,他是可能帮我们的。”

    祖渊爽朗大笑:“既然黄老头都如此说了,蔡瑁定无问题,我们可以去请蔡瑁出山,帮助曹操统领水军,促曹操早下作战决心。”

    诸葛亮也欣慰点头:“蔡瑁这里若行的通,整盘棋就全活了!事不宜迟,你们马上就去。我在江陵不能多待,此事一了,我还要赶回偃月城呢。”

    (本章完)

第137章 郭嘉遗书()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当天晚上,黄顺和祖渊两人,就偷偷溜出门,夜访蔡府。

    对二人的来到,蔡瑁显然没有想到,直到在书房坐定,蔡瑁还是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二人。

    “你们现在应该忙着准备与曹操决战吧?这时候还有空来看我这个闲人?”

    二人来之前就定好,进府之后,黄顺尽量少说话,一切由祖渊来应付。之前黄承彦也是如此嘱咐的,黄顺也自知不是那块料,很痛快答应。

    祖渊笑道:“德珪是荆州举足轻重的人物,怎会是闲人?据我所知,这几天,曹操一直派人请德珪出山,替他统领水军吧?”

    蔡瑁愤然道:“休要提他。想我一心一意,帮他不费一兵一卒,拿到荆州,他却连一个小孩子都容不下!算我眼瞎。

    现在,荆州上下,都在指着我的脊梁骨骂,我自认倒霉就是。但让我再出来帮曹操做事,那是休想。有本事,就让那曹阿瞒灭我蔡氏满门。”

    祖渊劝道:“德珪可不是如此鲁莽无智之人。曹丞相连跟他作对的四姓都能放过,为什么要跟一个小孩子过不去?讲不通嘛。德珪不站出来帮曹操澄清也就罢了,自己也在家里埋怨曹操不够意思,就说不过去了。”

    蔡瑁当然知道刘琮之死,跟曹操无关。但人总是死在曹操那里,曹操总有个保护不力的罪名。更何况,前面还有个蔡树的案子在呢。

    “咦?听你这口气,是来帮曹操做说客的?”蔡瑁疑惑道,“难道,黄家也看清形势,投靠曹****?”

    祖渊傲然道:“刚才不过是就事说事,黄家立场,从未改变。”

    蔡瑁也就是如此一说。他太了解黄承彦了,当年就因为东下淮南、江东不成,黄承彦便一气之下宁可不掌兵权,也不跟自己共事。这样执拗的人,岂能轻易改变主意。

    “那你们今天所为何来?”

    “当然是说服德珪,出山帮曹操统领水军,击败孙权所部了。”

    “曹操派人游说不下十数次,我都坚决顶了回去。你俩凭什么能够说服我,让我答应。”蔡瑁身子往后一靠,不屑一顾说道。

    祖渊神秘道:“德珪对我们四姓的筹谋,了解多少?”

    蔡瑁一撇嘴,说道:“你们还能有什么神机妙算,不过是想着借助地利,在江东与四族合兵,击败曹操罢了。我早就告诉黄承彦,这完全是一厢情愿。

    曹操熟知兵法,岂会不知地利?当年远征乌桓,乌桓倒是占据地利,可还不是被曹操千里奔袭,一战成擒?辽东也占据地利,还不是乖乖举城投降?

    想要凭借地利击败曹操,难!这个观点,我现在仍然坚持,虽然我已决意退出。”

    祖渊说道:“虽然如此,但四族此前所有努力,都是为着能够在江东地面上,与曹军大战一场,就算不胜,起码让世人看看,荆州不缺热血男儿,荆州多的是血性汉子。

    但现在,曹操担心水道被截,迟迟下不了过江决心。如此拖延下去,万一曹操改变心意,不过江,就此返北。四姓所有努力,将尽付东流。

    所以,为了能够让曹操下决心过江,就必须帮助曹操解决水道安全问题。荆州人士,谁能比德珪更适合水军统领一职?所以,我们只能厚着脸皮,来求德珪,出山吧。”

    蔡瑁失笑,说道:“你我好像阵营不同吧?碍于亲戚关系,我可以见你们。但让我胳膊肘子往外拐,帮助你们算计曹操。这我可做不到,有违良心。”

    祖渊道:“曹操不也是希望你能出面,帮他统领水军吗?我们相求的,是与曹操决一胜负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曹操同样需要。这怎会是胳膊肘子往外拐呢?”

    蔡瑁有些意动:他知道,六姓与四族的联军,在江东地面与曹军作战,是有赢的希望的。但蔡瑁坚信,即使曹操在江东输给联军,荆州仍然是曹操的,除非自己反水。但自己已经反水一次,断无可能再次反水。反复无常的小人称呼,蔡瑁受不起。

    虽然胜败对荆州的归属毫无影响,但对蔡瑁,对蔡氏的命运,却举足轻重。曹操若胜,进而拿下江东,蔡氏就是普通的归降一族,再无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机会;但曹操若败,或者虽胜,却损失惨重,无力夺取江东,那蔡氏就迎来机遇,将来攻取江东的重任,只能降临到蔡瑁头上。如此,蔡氏将比刘表时更加昌盛。

    正因为此,蔡瑁才对四姓一再反水,甚至暗地里有所配合,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对曹操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从而形成自己最想看到的局势。

    此前帮四姓,蔡瑁理直气壮,但现在,蔡瑁既已归顺曹操,若还帮四姓做事,良心上就有些过不去。不过,正如祖渊所言,双方都在争取决战机会,自己出山,成全一把,两边对自己都会心存感激。

    如此两面讨好的事情,不做就是傻瓜。

    至于蔡树、刘琮的事,蔡瑁经过这段时间的闭门反思,激愤的心情已逐渐平复。毕竟,曹操势大,胳膊扭不过大腿。况且,死者已矣,蔡瑁必须为家族的前程,为活人的生活负责。

    “我可以替曹操统领水军,”蔡瑁痛快道,“但丑话说在前头,战场上,我是绝不手下留情的,你们撞到我手里,我也绝不会心软。”

    祖渊大笑道:“你也休太过自信,江东水军,可是你的劲敌。荆州与江东此前多次交手,并不占便宜。当然,若你能击垮孙权水军,倒是我们都乐见的事情。”

    蔡瑁很清醒,摇头道:“以目前的荆州水军实力,要胜孙权,难。但确保粮道安全,却完全可以做到。”

    祖渊站起来,有告辞的意思,“合作愉快。”

    蔡瑁一摆手,表示送客,“你们好自为之。”

    第二天,蔡瑁果然主动去见曹操,表示愿意出面,统领水军。曹操大喜,当下摆宴庆祝。

    有蔡瑁出头,其他荆州将领陆续听召,进入水军序列。蔡瑁选择张允作为自己的副手,在江陵这边,连下水军大寨四十余处,天天操演。

    偃月城的周瑜,很有默契的派兵前来骚扰,两军前沿不断交兵,大小战事不断。此前完全被江东水军压着揍的荆州水军,一旦转换曹操阵营,立马迸发出超强战力,竟然与江东水军有来有往,斗得不分上下,输赢各半。

    (本章完)

第138章 腹心齐聚首() 
看到荆州水军如此给力,激进派欣喜若狂,稳妥派大多闭嘴不言。曹操开始调兵遣将,准备过江大战。

    眼看大战就要开打,诸葛亮匆忙离开江陵,来到偃月城,与刘备会合。接下来的事,更需有诸葛亮这般头脑冷静,思虑深远,在荆州又广有人脉的人来主持大局。

    击败曹操,那是周瑜考虑的事情,战胜后如何争夺荆州,才是刘备所忧心的。这个任务,非诸葛亮不能完成。

    至此,参战各方都已做好准备,曹操过江似已成为定局,但谁也没料到,从邺城来的一封信,却改变了这一切。

    曹丕奉命坐镇邺城,其实没什么事,就是在那里看着曹操留下的人别偷懒,顺便管着弟弟妹妹们别惹事。

    但就是千里之外的这个曹丕,却发现了能够影响整个荆州战局走势的东西:郭嘉的遗书。

    曹操身边的鬼才:郭嘉,已在曹操兵发荆州前逝世。在此之前,郭嘉就已病重,是以曹操也没心存奢望,郭嘉能够跟着他一起去荆州。但郭嘉死了,曹操还是痛心不已,亲自穿白戴**孝。

    郭嘉的厉害,按许蒙的说法,就在他的洞察,尤其是对人性心理的洞察,远超常人,有时让人感觉就是神明一般的存在。

    曹操刚自立起兵时,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角色,靠着与袁绍的关系,这才得以参加讨伐董卓行动,但也就是跟班的角色,基本没出什么力,当然也没损失什么。

    后来,曹操仿佛后世穿越小说里的主角,频频开挂:在兖州抗击黄巾第一线,不起眼的他却被众推举为主;然后以少胜多,打破黄巾青州军,得到二十万青州降兵。从此发家,并一发不可收。

    兖州处四战之地,曹操每次用兵,掣肘不少。其中,郭嘉每每精准算计周围各方动作,助曹操一路大杀四方。

    算吕布之反复,算孙策之速死,算刘表之庸碌,算刘备之逃跑,算蹋顿之松弛,算辽东之内斗,郭嘉算尽天下英雄,无一失手。

    正是有鬼眼郭嘉在,曹操方能百战百胜,成就战神美名。

    现在郭嘉去世,他的一遗书,却被儿子们忙乱中夹入藏书中忘却,后来无意中又找了出来。事关重大,他们不敢自专,火速报至曹丕处。

    曹丕看后,也不敢做决定,事情大到即使是他,也无权,更无胆处置。于是,曹丕八百里加急,把郭嘉的遗书送至曹操,让曹操定夺。

    曹操览书思人,信未拆,泪已下。及拆开看去,寥寥数语,字迹似断还连,显然是病重所书。

    “传檄定荆,遇水即止。东南一隅,更宜缓图。”

    泪眼朦胧中,曹操猛然想起昔日与郭嘉独处的一段对话。

    “奉孝,有朝一日,荡平天下,重整河山,是吾生平夙愿。如今,吾止为你言之。”

    “孟德公兵法无敌,纵横域内,难逢敌手,只恨长江之水天上来。”

    “这是你的谶语乎?”

    “吾非鬼神,哪来谶语,不过偶得之山野村夫耳。”

    “吾乃北人,不惯水战,但吾能使南人为吾所用,何惧长江天堑。”

    “遇水需谨慎,总是小心为是。”

    ……

    郭嘉的话,当时曹操显然未放心上,认为不过闲聊而已。现在,郭嘉病重时仍不忘提醒自己这点,就值得曹操大为重视:郭嘉肯定是得到什么指点或自己看出什么,这才一再提醒自己,来到长江边,当思退步,不宜一味向前。

    曹营里本就有激进和保守两派意见对立,就是曹操自己,也在为是否过江踌躇过很长时间。

    现在过江,确实有很多不利因素,地利、天气、习俗、饮食等,皆不利曹军。但此时江东不稳,曹军却兵锋未锉,就势荡平江东,是任何一个统帅,都难以拒绝的诱惑。

    何况,蔡瑁已经立下军令状,一旦大军过江,他可保证长江水道的安全。而荆州水军,也在与江东水军的接战中展示出不俗的战力,足以让曹操相信,这不是空口白牙的保证。

    粮道无忧的曹军,就算再不利,也不至大败亏输,起码能赢得立脚处,在江东扎下根来。

    所以,曹操反复权衡后,方下过江的决心。这绝非利令智昏,更非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昏招,而是冷静推演后的决断。

    但在郭嘉的遗书面前,曹操再度犹豫了:郭嘉算无遗策,而这又是郭嘉一直所坚持的。是不是该就此收兵,听郭嘉的呢?

    ……

    第二天,黄顺尚在睡梦中,就被盛方闯进门粗鲁的叫醒:“少爷快起来,出大事了!”

    黄顺身边还躺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