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帮呼延部人,可不是什么小角色,定襄呼延部落,有三支力量:呼延煌、呼延炜和呼延超。而这帮人,便属呼延煌的一支。

    不仅如此,这帮人之中,地位最高的是一位三十岁开外的一位美妇人,竟是呼延煌的女人!虽然不是正位夫人,但在祖渊他们这里,这已是意外的收获。毕竟可以通过她,直接跟呼延煌打交道。能够直接走高层路线,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祖渊再清楚不过。

    夫人名唤仆兰曳,娘家原也有些势力,只是在残酷的生存争斗中,被别姓灭族。说到此处时,夫人还连连向祖渊道歉,说自己的娘家不能帮他们什么忙。

    夫人身边,还跟着一位她的亲生女儿:呼延康。小姑娘年龄不大,跟曹珊相仿,但模样就差的太远,脸上皮肤坑坑洼洼的不说,还有一颗大痦子,身材也不怎么样,可能是常年吃肉造成的,累积的脂肪全聚集在肚腹位置,导致肚子隆起,跟女人怀胎六甲没什么区别。

    呼延康也知道自己形象不佳,祖渊去见他们,她只出来露了一面,连话都未说一句,便匆匆回屋了。

    帮夫人管事的,是呼延家的老奴,自己没姓,由呼延煌赐姓呼延,为他取名呼延卫忠。这个呼延卫忠,在祖渊看来,是个人物,汉语说的最溜不说,对中原形势的掌握,也很全,说话文绉绉的,显然汉化很深。

    祖渊与他们商量塞外行程,主要就是与这个呼延卫忠打交道。按呼延卫忠的说法,一路去定襄,没什么问题。到了定襄,在那里常驻,他们也能办到。但要自由活动,却有诸多限制。

    毕竟,鲜卑族众,对汉人,表面虽然恭顺惧怕,骨子里却是痛恨仇视。因为在他们看来,汉人自己掌握着肥田沃土,不与他们分享,还经常派兵过去骚扰他们,抢夺他们的牛羊,是一帮贪得无厌的小人。

    当然,呼延卫忠说办法还是有的,若黄顺能入赘呼延家,成为呼延家族的一份子。他们要在定襄自由活动,就有保证了。

    黄顺听到这,一下想到先前提过的那个呼延康,马上摇头拒绝:“入赘提都不要提!别说是个丑八怪,就是美若天仙也不行。”

    祖渊笑道:“呼延卫忠当然知道少爷看不上那个呼延康,他既然能说出这个办法,自是另有合适人选。她是呼延煌的夫人,俟奴安的女儿,呼延魅,与少爷年龄相仿,而且,汉语说的也好,人长得也漂亮。定襄那里,鲜卑、羌、氐、匈奴等势力犬牙交错,彼此间联姻结亲,引为藩篱,是常事。这呼延魅,可是好多部落在盯着,呼延煌一直没答应。”

    黄顺还是摇头:“不行,鲜卑呼延能与我荆襄黄氏相比吗?让我屈身蛮夷,打死我也做不到。”

    祖渊还是在劝:“鲜卑的入赘,跟我们汉人不同。咱汉人入赘,整个人就成人家的人了。但鲜卑不同,少爷即使入赘,与那呼延魅所生儿女,固然姓呼延,但少爷与其他夫人的孩子,还是姓黄的。”

    祖渊虽如此说了,但黄顺还是难以接受:毕竟,汉人一直视自己为天朝上国,视诸蛮夷与野兽无异。这是根植在黄顺心底的见识。让她娶一胡人女子,他或可接受,内心里还有提携对方一把的优越感;但让他入赘胡人,却是断断不行。这等若把自己降格为禽兽,岂能接受。

    白雪和程瑶,还有祖蓝和祖桂,都在旁帮腔,劝说黄顺接受此议。毕竟,牺牲黄顺一个,他们就可以依托呼延部,轻松在定襄站稳脚跟。凭他们的实力,又有曹氏为后盾,只要有了立脚处,日后发展壮大,还不是小菜一碟。

    道理黄顺也懂,易位而处,他也会跟他们一样劝说的,但这事摊到自己头上,黄顺却怎么也接受不了。

    祖渊最后笑道:“我也知少爷难接受,所以,没有答应下来。只要我们能安稳走到定襄,在那里有个立脚的地,以后的事,见机行事吧。”

    黄顺这才长舒口气,连忙答应。

    最后,祖渊建议黄顺,在邺城这段日子,最好去拜访一下屯田校尉董祀。

    黄顺没听说这人,自然不感兴趣。而且,在黄顺眼里,一个普通的屯田校尉,根本不值得黄顺去接触。黄顺在邺城,可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三公、大夫要见他,他还得考虑时间能否安排的开呢,哪有闲工夫拜访一个小人物。

    祖渊解释道:“这个董祀,自然不值得少爷结交,但他的妻子,却是去年刚从塞外归来。曾经居住塞外十二年之久,论对塞外的熟悉,邺城无人比得上她。”

    黄顺这下来了兴致,问道:“他这妻子可有姓名来历?”

    祖渊说道:“她本名蔡琰,字昭姬。她可不是小人物,她的父亲,便是当年名满天下的士大夫:蔡邕,她本人,也是才华横溢,从小便被视为神童。

    可惜红颜薄命,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攻占长安,天下大乱,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蔡琰被掳至匈奴左贤王处,做了他的妻子,一住就是十二年。直到去年曹操兵败荆州回邺后,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了回来。并安排她与董祀成亲。”

    黄顺疑道:“那个蔡琰既已定居匈奴多年,曹操干嘛还要赎她回来?难道,曹操也有意从她口中获知匈奴内况,有意攻取吗?”

    祖渊道:“听说那蔡邕曾为曹操老师,存在这一层关系。”

    黄顺嘴里念叨着蔡邕、蔡琰,总感觉名字挺熟,想了半响,问道:“我听说有个叫蔡文姬的,被曹操从匈奴处赎回。这个蔡昭姬,与她是何关系?”

    祖渊笑道:“怕是你想错了,曹操从匈奴处,只赎回一个女子,就是这位蔡昭姬。”

    黄顺早已不再过于迷信梦中所示,听祖渊如此说,一下兴奋起来,说道:“我知道蔡文姬是大大有名的才女,既知她在邺城,当往一见。”

    ?

    (本章完)

第184章 塞外版“隆中对”() 
同为历史名人,女人的魅力总是比男人大的。黄顺第二天一大早,就兴冲冲带人出门,拜访蔡琰,不,是拜访董祀。

    董祀的家,远离豪门巨族聚居地,黄顺驱车走了一个多时辰,这才来到一处杨柳掩映的所在,上前叩门,说明身份、来意。

    对方显然识的黄顺,没想到黄顺竟会亲至拜访,激动的声调都变了,来不及回去请示,一回身就亮开大嗓门喊开了:“襄阳黄氏三公子,拜访老爷、夫人。就在门口了!”

    不多会,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衣冠尚不整齐,就小跑着迎出来,热情的往里延让。

    说话间,黄顺知他就是董祀,不仅多打量了他几眼:虽然白净面皮上,眼角鱼尾纹明显,面部肌肉也略有松弛,但眼神平静无波,气度隐而不发,一看就是饱学之士。

    “曹操果然待蔡琰不薄,为她挑的这个夫婿,与她倒是相配。”黄顺心里暗道。

    听黄顺说明来意,董祀笑道:“黄公子真算来对了。内人,其实也一直在等待着有志于北夷的人出现。黄公子初来邺城,内人就有心前去相见,只未成行。”

    黄顺点头,知道女人抛头露面,总是比男人多一些顾虑。这个蔡琰,既然有心见自己,就说明,她有话要对自己讲。黄顺不禁对此次会面,多了几分期待。

    与董祀边走边说,没说几句话,便见前面一彩衣夫人,在几个丫鬟的簇拥下,从屋里迎了出来,款款施礼。

    黄顺知定是蔡琰,便用心多看了几眼,如云黑发高高挽起,除了一支碧玉蟾蜍钗,再无其他头饰。耳环大圈套小圈,制作精巧,摇摆中碰撞有声,面色素净,略施粉黛,眼眸深沉,透着岁月的磨砺。

    黄顺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论什么动作、神态,由她做出来,都是那么的自然、端庄,再无半丝矫揉做作感。在黄顺眼中,她便是女人中的达人。经历岁月蹉跎,如磋如磨后,已致返璞归真的境界。

    青春少女的美貌,狂野奔放,光芒四射,无需多少内蕴,仅凭外在,便足以让男人为之痴迷,不能自拔。如鲜花盛开,为天地增色添光后,便迅速凋零,归于尘泥。

    而中年妇女的魅力,却在意境与涵养,天人一色,清流隽永。似山中竹兰,经风催霜促后,越发激发生命的精髓,绽放美的真谛。男人处之,与品香茗,甘冽香醇,不久自醉。

    眼前的蔡琰,显然是竹兰中的极品。即使轻浮如黄顺,在她面前,心中也是再无半分亵渎念头,倒是有一股扑在裙下叫“娘亲”的冲动,不时涌动。害黄顺不时提醒自己,不能脱口而出丢丑。

    “顺在襄阳,便久闻夫人大名。”黄顺忙说话道,“只是不敢奢望,能与夫人见上一面,当面聆听教诲。今日得见,足慰平生,还望夫人不吝教我。”

    董祀在旁看着微笑,不说话,蔡琰一边请黄顺进屋,一边笑说道:“贱妾久居大漠,即使亲属故旧,也早已忘却,认为故去多时。黄公子远在襄阳,怎会听闻?”

    白雪笑着说道:“蔡夫人有所不知,我家少爷虽足不出襄阳,但对天下俊杰,却多有了解。少爷曾多次与我们谈起当世他心中最为景仰之人,女人之中,他只提起两位,一位是他亲姐姐,另一位,便是夫人。”

    程瑶横了董祀一眼,笑着补充:“你这位夫君大人,却从未听少爷提起过。”

    黄顺笑道:“夫人的‘胡笳十八拍’,名闻天下。如此大才,男子中也没几个。即使有此诗才,也没有夫人的心路历程,断然写不出如此上忧国,下忧民的千古诗篇。”

    蔡琰眼神暗淡下去,抬首远眺,良久方回神,歉意道:“方才失态,失礼了。”

    黄顺连忙说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夫人久居塞外,早已生儿育女。在夫人心中,怕是早已把那里当家了。如今虽重回中土,却又骨肉分离,夫人内心之纠结,顺感同身受。

    今天顺为塞外行,前来相扰,勾起夫人深埋心底之往事,深感不安,该是我们向夫人赔罪才是。”

    蔡琰眼中精光一闪,旋又逝去,默默叹气道:“初回邺城,贱妾自是伤痛不能自持,‘胡笳十八拍’便是那时所作。后来心情慢慢平静,对比中原塞外,贱妾有些想法,若能对公子此行,有所帮助,也不枉公子特意走这一趟。”

    说话间,人们已在桌几前就坐,早有丫鬟奉上春茶。黄顺恭敬一低头,说道:“还请夫人指教。”

    蔡琰想了一下,说道:“我们汉人,素来看低胡人,认为他们野蛮不开化,从心底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以往汉人与胡人对决战场,往往靠着兵甲之利,占据上风。赵充国便有‘汉兵一抵胡兵三’的说法。

    但据妾身观察,时至今日,胡人之力量,早已今非昔比,兵甲上丝毫不弱于中原,而他们最为熟惯的骑兵,其战术也逐渐成型。中原步卒在其面前,绝难抵抗。

    而且,随着中原战乱,胡人不断侵蚀原汉人驻地,对汉人的生活习性和战术战法,已慢慢了解、熟悉。在汉人的影响下,他们也开始建造坚固的城池,再不是以往一战即溃的游兵散勇。

    先前,北方匈奴、鲜卑诸部中的强者已开始觊觎中原富庶,不断派兵侵扰,幸赖有曹丞相在,对这些蠢蠢欲动之徒给予迎头痛击,并派兵据险扼守,这才保得一时平安。

    妾身担心,目前中原战乱,自相残杀,虽有曹丞相做中流砥柱,但毕竟年事已高,其后呢?谁能抗住这些凶残的骑兵入侵?

    若有利欲熏心之辈,看到胡骑强大,引为援兵,请其入关。一旦胡人领略中原物产丰饶,熟识中原道路后,必反复侵略。

    朝局稳定的中原朝廷,也受不住如此强大的冲击,何况目前的群雄割据,朝廷暗弱。

    如今群雄逐鹿中原,百姓已是颠沛流离;若再让胡人打进来,中原土地上,势必十室九空,华夏文明的传承,也会面临断裂的危机。

    而我们汉人,一旦没了孔孟之言,断了礼仪传承,将与诸蛮夷无二。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危言耸听,我也宁愿是危言耸听。但就我目中所见,若无人站出来,改变这一状况,我所说的,迟早会发生。”

    ?

    (本章完)

第185章 亡羊补牢() 
黄顺不禁对蔡琰大为钦佩:黄顺早从梦中知道,蔡琰所言,正是以后发生的事情。曹操、许蒙、褚仁等人,虽对北方诸胡都很重视,却都没蔡琰看的透彻,没有蔡琰这般历史人文情怀。

    “顺虽不才,愿努力去做此人。只是顺才疏学浅,不知怎么做,才能力挽狂澜,拯救中原百姓、挽救华夏文明。”

    蔡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