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王朱棣-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不置可否地看着道衍,实在不明白他在弄什么玄虚,可是这个和尚向来料事无有不中,看时局总能入木三分,就算石头里都能挤出油来的一个人,朱棣还是信得过的。果不其然,朱棣递上奏折的第二天,洪武皇帝朱元璋便召见了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朕是马上得的天下,深知打江山的不易。你在朕的几个皇子中,打小就好动喜武,又爱跟下头人打交道,近些年确是长进了不少,人人都说你是朕几个儿子中最像朕的。如今瞧着啊,嘿嘿,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只是纲常已定,否则。。。。。。”

    朱棣被这几句话惊得一激灵,什么纲常已定,否则又会怎样?

    朱元璋也觉察出自己失了言,忙住了口,起身踱了两步掩饰过去,许久方瞧着朱棣笑道:“朵儿不花和纳哈怵都不是等闲之辈,纳哈怵屯兵二十万于金山,朵儿不花攻永平,虽然没有确切的军报传来,但是朵儿不花觊觎永平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他的兵力想来也不会少于十万的。哼哼,带兵打战不是儿戏,你尚没有征战过沙场,要与这两个领着三十万大军的老将对敌,只怕你还是不够的。你且去吧,随后朕就会有旨意,要魏国公徐达和颖国公傅友德出兵北平,务必一举剪除北边的边患。魏国公是朕的发小,也是你的岳丈,你且随在他身边好好学学,他毕竟年岁大了,今后能依仗的,还不就是你们这些小辈吗?”

    朱棣听着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讷讷而退,正要转身出去,却被朱元璋叫住了:“老四,朕听说你在北平时曾经去元军的军营里闯了闯,可有这回事儿啊?”

    朱棣一愣,不想这些事还是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听口气却不像是责怪,正掂量着该如何回话儿,朱元璋却站起了身,笑吟吟地道:“听说你单人单骑,还射伤了朵儿不花?!哼哼,少年人意气。往后可不许以身犯险,你自己独自在北平,还是得多加小心才是啊!”

    这么体己、关爱的话儿,可从没哪个人从当今洪武皇帝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口中得到过啊。朱棣早已经听得面红耳赤、热泪盈眶,躬身下拜,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方才转身退了出去。心下却对道衍和尚的机谋算计更添了几分敬服。

    这个年是注定过不好的了。又过了几日,朱棣领着一众护卫,与要赴广西任职的徐贲一起来到秦淮河畔,便要就此离开京师,各去归途。道衍仍旧穿着他那件破旧的丈青色夹袍,迤逦前来送别,望着逐渐远去的众人,心下却无端地惆怅起来,似乎一场更可怕的腥风血雨正在悄无声息地涌了过来。谁知道到了那个时候各人的处境又会是怎样的呢?是生,是死?是福,还是祸呢?

    (第三卷 完 )

    ——————————————————————————————————————————————————————

    想了一下,还是今天把第三卷发完了。书一共有五卷,还有两卷了。

    有一直跟读的读者,也有新加进来的读者,希望你们可以继续关注。

    书不会签约,不会有付费的章节。如果觉得写得还好的话,可以帮我宣传一下,o(n_n)o哈哈哈~

    明天开始第四卷——《诸王争霸》!

    提前祝圣诞快乐!

第一章 【丞相被诛】() 
这是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因永平、金山两地军情紧急,揪出栖霞私邸案、汪广洋被杀案、杨怀宁灭门案及诚意伯刘伯温毒杀案的四皇子朱棣忽然主动请缨,匆匆辞别了洪武皇帝朱元璋,领着朱能、张武、柳升几名贴身护卫离开京师,赶回北平。

    原想着如今元兵来犯,各地烽烟又起,洪武皇帝朱元璋势必会依着秦王的例,对几个案子睁一眼闭一眼,不痛不痒地给予申斥一番,并不会有落到实处的处罚。岂料朱棣前脚刚走,后脚就传来朝堂邸报——“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日前于隙墙之内伏兵四百,妄图谋逆,事败被擒,不知悔改。查其往昔,也多有悖逆不法之事。如此奸邪小人,竟忝居宰相之位多年,欺瞒朕恭之事不知凡几。此人罪大恶极,枉食君禄,着即诛其九族,以做警示。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恬不知耻,党附逆贼,着即处斩。即日起,罢中书省事,废丞相职。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洪武十三年正月。”

    朱棣一行连日走的都是水路,吃喝拉撒全在偌大一块地方。朱棣此时早已被闷得浑浑噩噩、七荤八素,正在行舟上有些焦躁不安地把玩着手中的弯弓。船刚到天津卫靠了岸,邸报就递了进来。朱棣随手翻了翻,惊得立时站了起来,绕着房内转了几步,“砰”的一声一把将弯弓重重地摔在了船舱里。郑和、朱能等人闻声赶了过来,见舱内并无变故,只燕王手里捧着邸报脸色有些铁青。众人对望了一眼,想问,犹豫了一下还是住了口,默默地捡起地上的弯弓挂在墙上,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临走时朱元璋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对自己少有的温厚都令朱棣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父子之爱,可自己前脚刚刚离京,后脚就有人敢伏击自己的父皇,朱棣又怎能不怒呢?若是身在京师,他单枪匹马挑了胡惟庸的心都有。可现在呢,自己还不是被形势所逼,不得不离开京师?人说来真真是无奈啊。

    想着朱棣悠然叹了口气,转身坐到窗口,望着外面波光粼粼的江面,忽然想起了道衍和尚。临行前也是这样的天气,也是在这样的江边,那位怪和尚前来为自己和徐贲送行,临走时还与徐贲窃窃私语了几句,好像是在劝说徐贲什么事儿。徐贲呢,看当时的模样儿,似乎有些决绝,转身稽了一稽就走了。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事儿呢?

    那和尚真是个怪人,却也是个料事无有不中的神人。依着道衍的剖析,洪武皇帝是早就有心要除掉胡惟庸的。瞧着邸报里那两句“即日起,罢中书省事,废丞相职。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似乎这才是洪武皇帝没有言明的深意啊。除掉胡惟庸,灭其九族,只是顺带的事情,也是题中应有之意罢了。

    如果这么说起来,那胡惟庸妄图谋逆的说法就不那么靠得住了。谁知道这会不会又是皇帝编排的借口呢?毕竟洪武皇帝是何样的人,胡惟庸不会不清楚,他怎么敢、又怎么会去做这种以卵击石的蠢事呢?

    朱棣其实疑得不错,据朝廷下发的文书所称: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自称旧宅的井中涌出了醴泉,乃是大明的祥瑞,并为此邀洪武皇帝前去观赏。祥瑞之说历朝历代皆有,也是每位皇帝渴求的稀罕事,朱元璋自然欣然前往。岂料銮仪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驾前,拉住缰绳,阻拦去路。銮仪卫士还以为他要谋反,便一拥而上将其拿下,乱棍差点将他打死。可说来也怪,这云奇不顾性命,始终指着左丞相胡惟庸家宅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心中生疑,便中途折返,登城远望,竟发现胡惟庸家墙内果然藏着兵士,刀枪林立,心中暗自侥幸,旋即便逮捕了胡惟庸,稍加审讯,当天即处死了。

    这说法,看似逼真,实则漏洞百出。先不说胡惟庸有没有在洪武皇帝面前动刀动枪的胆子,便是他真有这个胆量,也早没了那个时局。其实自李善长、李文忠调入应天,架空中书省时,洪武皇帝便已经是对胡惟庸生出了戒备之心了,更别提洪武十二年右丞相汪广洋被毒杀一事了。可以说如今的洪武皇帝对胡惟庸早已经洞若观火,怎会被他一个祥瑞之说就匆匆赶去他的府邸?这是说不过去的。

    再者说来,就算胡惟庸真要谋反,不说他是如何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收罗数百名敢死之士的,便说他谋反当日,府中暗藏的兵士又怎会轻易就被登楼的洪武皇帝瞧见了?而且事先还被一个不知名的小太监得了信儿,这谋反。。。。。。似乎也太儿戏了些?!

    但最可疑的,还要数洪武皇帝在逮捕胡惟庸当日竟然就将其处死了。胡惟庸可是掌权十年的宰相啊,对这么一个人物竟然只是稍加审讯就处死了,放在哪一朝哪一代也是有些说不过去的。若是证据确凿,对这么一个天下瞩目的大人物定罪,理应慎之又慎,而后颁布天下,最后才能行刑,否则天下悠悠众口,如何能堵得住呢?可若是证据不足,那就更不能轻易言杀了。这里面的文章,怎么看都是有些不可思议之处。

    但无论胡惟庸被杀一案的真相如何,洪武皇帝到底是将他杀了,中书省也被裁撤了。正如道衍和尚所说,这是皇帝在给太子朱标铺路啊。太子在一日,朱棣就算做得再好,也只是无用功罢了,搅闹不好还惹来猜忌。想到此,朱棣再怎样都是欢喜不来的,于是便在天津卫弃舟改马,一行人一路打马走旱路直奔北平。

    骑马虽然累了一些,可朱棣等人毕竟都是不喜水路的武将,骑马反倒要更合心意一些。其实还有一个心思朱棣却没说出来,那就是王妃徐氏的产期预计也快到了,若是走水路怕是来不及。燕王与王妃情深,又怎么忍心让王妃独自在那冰天雪地的北平给自己诞下王子呢?更何况再过一阵子,燕王的岳丈徐达也将奉旨出征北平,算日子,他们开拔的日子也快到了,那时候他们一家子总算可以在北平团聚了。

    朱棣自小与洪武皇帝并不亲近,并没有太多的父子温情。如今渐渐年长,这些情愫在朱棣心里埋得也越发的深了,可渴望父子天伦的心思却从没有断过。自娶了徐仪华作王妃,岳丈徐达对自己的关爱极让朱棣感觉亲切。在朱棣心中,徐达早已不只是一个臣下,也不仅仅是自己岳丈,其实更像他的一位“后父”。也正是因为此,朱棣也想早点到北平,好做些准备啊!

第二章 【返回北平】() 
阳春三月,北平的雪渐渐化了,老街上又复开始热闹起来。酒肆、客店、面铺、米铺里的店小二大清早揭开门板之后便将手捅进袖筒里,仰面瞧着慢慢暖起来的太阳,眯着眼踱到外边,与在街边卖烧饼的、卖油条的、卖豆浆的、挑着担子卖菜的一齐挤在了太阳能照得着的空地上说闲话、捉虱子、侃别人家的媳妇儿。

    众人正穷侃胡谈得厉害,守在青菜摊边的老汉忽然凑到跟前,压低了嗓音,神秘兮兮的,似嗔似怒的说:“哎哎哎,你们这些年轻人呀,不知好好干活、赚钱娶媳妇儿,早点给你们家续香火。哼哼,成天就在大街上厮混,赶明儿打起战来,你们要上战场上厮杀了,再想生娃儿,不就迟了么?”

    旁边一名“来福客店”的小伙计也慢悠悠地一颠一颠地颠了过来,从怀里摸出一把瓜子给众人磨嘴,此时听了那老头的话“噗呲”一声笑了起来:“得嘞他大爷,别以为咱们年轻好糊弄,如今太平时节,哪儿来的仗打呀?嘿嘿嘿,如果真要打战就好咯,咱哥们儿也挣功名去啊,嘿嘿嘿,总比在这儿做个店小二,成天受那胖掌柜的鸟气来得痛快啊。我瞧着您呀,定是急着抱孙子上了火,嘿嘿,您要抱孙子呀,得回家吓唬您儿子才成呀,没来由的在这儿埋汰咱们做什么呀?”

    一席话说得众人都笑,老头却被揶揄得吹胡子瞪眼,脸都红了一大半了,气呼呼地说:“哼,年轻人没有忌讳,小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哟。你们以为打仗好耍,功名那么好挣么?哎,如果我的两个儿子还在,轮得到我来挑担子卖菜,在这里受你们奚落?哼哼,他们要是在的话,早揍扁了你们。”

    众人见他动了气,说得不无得意之色,也好奇地问:“那您两儿子上哪儿去了?到外地跑买卖,还是做官去了?”

    “不,不是”,老人却有些黯然,摇着头说:“当年魏国公徐达和中山王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打下了德州和通州。我两个儿呀,跟你们如今的心思都一样,也想乘胜投军,去挣功名。这仗啊,一开始倒还顺利,魏国公徐达和中山王常遇春不费什么劲儿就又攻下了大都。之后又挥军西进,去打山西,我的两个儿呢就被留在了北平做守军。哪里晓得,正当魏国公和中山王平定山西,要攻陕西时,元兵忽然命令他们的丞相率军反扑北平。哎,当时明军的主力都在山西,北平哪里守得住啊,可怜我两个儿啊,就全死在了城墙上,我找到他们的时候啊,他们身上都被射成了刺猬似的,手上却兀自握着刀,掰都掰不开啊。”

    老头此时已说得老泪纵横,众人见他凄苦,也都止了笑,转了话的来安慰他。许久那老头方才止了哭声,店小二便又问:“我说老人家,咱们可不是有意笑您老,只是您方才那一句‘赶明儿打起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