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会散了,在祭拜天地之后散了。

    今年的朝会,发生了几件大事情。

    五子现存长子李承光被册立为太子,这是大事之一。

    七位皇子被册封为亲王、郡王,这是大事之二。

    太子提议朝廷善待老者,这是大事之三。

    祭拜天地的环节,以往是皇帝一个人参与的,但这一次却是皇帝与太子一同参与的,这是大事之四。

    四件大事总结在一起,就对外透漏了一个重要的意思。

    大唐有太子了,太子参政了,皇帝对太子的支持力度,异常的大。

    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在民间,其实是个可有可无的事情,有太子,大家固然可以更安心一些,至少储君已经明确了,大家也可以通过时间去观察储君的为人,对未来多少有点期盼。

    但这事跟他们又没什么关系,因为储君是谁,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但是储君刚一上位,就提出了关乎天下百姓的仁政,这就使得储君与百姓紧紧的站在了一起。

    尽管储君只是个还不到九岁的孩子,可是在这一提议之下,朝廷官员暂且不说,反正他们知道这个决意绝不是李承光自己提出来的,肯定是李元吉帮他收割人心的举措,但平日里李承光所表现出来的聪慧好学,谦虚的态度,还是赢得了不少大臣的认可。

    而在民间,这个影响可就太大了。

    随着朝会的散去,随着官员的离去,消息,也传遍了整个长安,传遍了整个大唐。

第六四一章:反应() 
    过年,是个热闹的日子。

    但是今年的过年,却是格外的热闹。

    原因很简单,经过一年的努力,百姓手中都有钱了。

    就算是普通人家,只要肯干,今年的腰包也绝对比去年更厚一些。

    有钱了,自然就要体现出来,于是,过年期间的走访亲友,席面就是一年比一年还要丰富。

    没有了钱的困扰,气氛自然也会更热闹一些。

    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说着话,聊着生活,聊着未来。

    “老幺孙,今年朝廷还减赋不了?”屋内,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者坐在太师椅上,看着满堂儿孙,满脸笑容的问着。

    整个家就属老幺家的老幺最本事,当初去打工,稀里糊涂的结识了一位书生,趁着那书生空闲的时候跟人学习了一段时间,刚巧遇见钱庄开办助学贷款业务,老幺孙也是胆大,直接就偷拿家里的地契去办了助学贷款,上了一家书院。

    自然不可能是四大书院,就是县里的一个普通书院。

    几年的学习,成绩倒是突飞猛进,这运气也着实不错,竟然被洛州州府给相中了,进了司法衙门,如今贷款已经换完,日子过的别提多滋润了,而且,据说年后有可能挪一挪位置。

    没瞅见屋内的礼品吗?基本一半都是老幺孙带来的。

    作为地方官员,消息什么的自然是最灵通的,老太公也经常会问一些国家大事,虽然老幺孙从没谈过什么机密的事情,大多数都是官府内部的一些改革,成效什么的。

    这些东西普通百姓能够关注的的确不多,除此之外,老太公最关注的,就是关于百姓的事情。

    就好比这朝廷减赋的事情,老太公每年都要问一次,虽然朝廷从未失信过。

    “太公,今年再减一成,正旦大朝会上陛下已经宣布了。”老幺孙宁博笑着回应道。

    本该年后才能得知的消息,但现在有火车了,加上朝廷也下发了新的任务,需要在过年期间就开始准备的,所以这些官员都接到了通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好!好啊!陛下真是个好皇帝呀……”老太公笑着称赞道,至于更多的赞美之词,他是真的想不到了。

    本身就没什么文化,还想说出多少好词来?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李元吉的称赞,甚至就在他的身旁,太师椅旁边的桌子上,就摆着李元吉的长生牌,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穿衣洗漱,将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的,然后就是对着李元吉的长生牌供奉一番,这已经成为了这位老人的日常。

    “太公,今年的好事可不止这一件。”宁博继续笑着说道。

    “有话你就直说,少把你那一套带到这里,我看你小子就是欠抽!”老幺宁五老脸一瞪,朝着宁博狠狠的威胁道。

    官场说话需要注意,这没什么,大家都可以理解,可在家里还这么嘚瑟,你特喵的嘚瑟给谁看呢?

    别看你是官,老子照样想打你就打你,就算跑到你衙门去打你,都没人敢出来拦一下。

    “额……”宁博有些尴尬。

    “我看你小子是欠抽了……”老太公朝着宁五骂了句,作势要站起来揍人的样子。

    堂内的气氛瞬间欢乐无比,儿子训孙子,爷爷训儿子,好吧,其实大家都是闹着玩的,谁也不会当真。

    热闹过后,宁博这才开始说着接下来的事情。

    “这第二件事,就是正旦朝会上,陛下册封了五子为太子,也就是现在的长子。”

    “恩,国不可无储君,我记得太子年纪应该不大吧?”老太公点头评论道,也算过了把瘾。

    “是不大,过去年才九岁。”宁博回应着。

    啧啧,九岁就是太子了,这人跟人比起来还就是不一样,哪像他们,活了一辈子了,整个家族也就出了宁博一个人才,还是意外发现的人才,当初因为贷款的事,没少被宁五揍,经常揍的下不来地。

    最后还是老太公出面狠狠的揍了宁五一顿,这事才算是过去。

    关于太子的年纪,老太公倒是没有继续评论,这个他有什么好评论的?如果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没死,现在最大的也十来岁快成年了吧?

    玄武门一事,的确给大唐百姓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不满,很多人都觉得李世民太过残忍,杀兄也就算了,连自己的侄子都不放过,那是人能做出来的事情吗?

    这也是民间最反感李世民的地方,为人太过残暴,冷血,即便日后做出了成绩,表现的很爱民,很仁义,也始终无法彻底打开百姓的心结。

    反观,李元吉后来杀回来,杀了李世民,杀了他的儿子,这个百姓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你那叫残暴,人家那叫报仇。

    “太公,今年您就有七十了吧?”宁博问着。

    “恩,再过一个月就实七十了。”老太公点了点头,七十是个坎,如果死了,那也算是喜丧了,毕竟大唐活不到七十的人还有一大把呢,加上晚年也享受了好日子的滋味,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

    “太子在正旦朝会上上奏朝廷理应厚待老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五十以上,六十以上,七十以上,然后根据各地常平仓的储存情况来决定具体的怎么操作。

    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会优先对七十岁以上的老者进行补助。陛下已经同意了这个提议,不过具体的方案还没有拿出来,据说陛下下令三月前拿出具体方案。

    孙儿打听了下咱们这里常平仓和七十以上老者的情况,又研究了下这个政策,一旦这个政策开始落实,多的不敢说,就说太公您吧,一年下来,朝廷差不多会补助你半年的口粮。”宁博说着最新的消息。

    初步统计七十岁以上老者,向他们初步解读这个政策,这是他们的任务之一,这不是某一个特定部门的任务,虽然后期会有衙门专门来负责,但过年期间,所有官员都要参与进来。

    并不需要刻意的去走访调查,走访亲戚的时候,打听一下,见一下,说一下,记录一下就可以了。

    后期衙门会派人单独来了解情况,然后形成一个详细的名录。

    虽然查户册也能查出来,但是太麻烦了,需要翻阅几十万人的户册去查。

    “嘶……”听到宁博的这番话,屋内所有人都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

    惊讶,吃惊,难以置信。

    “老幺,这是真的?”宁五第一个反应过来,但却不是高兴,而是质疑。

    从来都是百姓给朝廷交课赋的,什么时候朝廷给百姓发过福利?除了灾年的时候以外?

    “当然是真的,不然昨天为什么会把我叫回衙门,就是单独说的这个事,衙门每一个人,都要在过年期间了解一下附近七十岁以上的老者,然后说一下这个情况,这算是一个初步的排查吧,等年后衙门会派专人来走访确认,然后形成一个明确的目录,等到三月朝廷的政策下来以后,就开始准备实施。”宁博解释着,当然也没忘了重点中的重点。

    通知这个好消息只是其一,但另一个消息也是必须要通知的:“不过这也不是每一年都能发放的,具体的还要根据常平仓的存储情况来看,据说初步的计划是存粮高于七成发放,低于六成停止。

    等到将来的时候,大概会将这个范围逐步的增加到六十以上,甚至是五十以上。不过这个说不准,还要看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那咱们县常平仓的存粮有多少?”一众亲朋满是期待的问道。

    虽说整个家族只有老太公一个人可以享受到,虽说这几年谁家也都不缺粮,几个儿子一人一年拿出来两斗粮食就足够老太公吃了,现在谁家也不在乎这点粮。

    但这是朝廷给的好处,这就很稀奇了,虽说他们不缺这点粮,但凡事不能用缺不缺这个问题来考虑的。

    这说明朝廷依旧在施行仁政,而且还是太子提出来的,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太子将来也有很大几率继续施行仁政,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喜事。

    都是穷苦人家熬过来的,即便现在有了点,但也没人会去浪费。

    “有将近九成吧,听说整个大唐县级的常平仓平均储量是八成多一点,按照这几年的势头来看,只要不遭受天灾人祸,这个政策基本上不会停止。”宁博回应道,这不算什么机密,但也不再解释的范围之内,如果不是自己家里,他不会说这么多。

    这个政策不仅百姓认为是好政策,同时衙门内部也都认为是好政策。

    为什么?

    虽然惠及的人群有限,但是影响却是巨大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个政策有利于帮助他们稳定地方局势,帮助地方政府更加顺畅的施政。

    虽然现在就很稳定,虽然现在施政就很顺畅,但谁还不希望日子过的更好呢?

    消息,不只是在宁博一家传播着,几乎半个大唐都在传播着这个消息,不管家中有没有七十以上老人的,都很高兴,因为下面还有五十岁,六十岁,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他们了。

    这算不算是吃皇粮了?

第六四二章:新问题() 
    事件还在发酵,对于整个大唐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次的事件,完全是正面的形象,作为主导者,朝廷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至于付出……

    “当下在籍七十岁以上老者有三十三万六千一百七十七人,按照每人每月一斗粮来发放的话,每月需支出约三万三千六百一十八斛,全年需支出四十万三千四百一十二斛,而当下库存约为千万石,算上今年的新入库,约莫这个数字至少会增加至一千三百万石,若是来年能将机械化生产推广至镇北,加大开垦农田数量,产量将会再升一些。”新年过后,皇甫无逸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确认人口数量以及常平仓库存。

    但是他这里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据,确切的数据,需要再等一段时间,等到各地将详细的情况汇报上来才能知道。

    而七十岁以上老者的数量,这个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偏差,但偏差应该不会太大,毕竟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蹬腿,而时间推移了,每一年都有不少人步入这一行列。

    各地官府的数据是每月汇总一次,但是朝廷这里却做不到,他们只能在每年的年中汇总一次,也就是说,现在他这里拿到的数据,是大半年前的数据。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做整体的计划,就算有偏差,又能偏差到哪去?

    无非就是多个千把人,或者少一些,大体上是不会出错的。

    而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大唐现在又存粮了,近千万石的存粮。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唐八百余万户,四千万人口的数量,平均每四人就有一石的存粮。

    单纯的从数据上来看,这个数量并不多。

    但要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这是常平仓的存粮水平,常平仓是什么?那是国家粮仓,也就是说,这几年以来,国家为每四个人准备了一石粮食。

    这些粮食不到灾年是用不上的,因为平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