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货车每次只允许通过三节,客车每次只允许通过四节,火车头与煤水车厢单独通过,其他的由桥梁站的轻型机车去拖拽。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不错的,后世清末民初的时候,黄河大桥的通过率更加气人。

    每次只能通过一节车厢,且通过速度不得超过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车想要通过这里,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运气不好的话,半天也很难过去。

    火车排队等待通行,这已经成为了常态。

    虽然现在也不能整车一次性通过,但架不住李元吉的信心,不能一次通过,那就多造一些摆渡机车,场站内将火车拆分,一列接着一列的走,所以现在通过黄河大桥,只需要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这个指的是从拆分,到组装可以自行离开的时间。

    好吧,说回吊桥。

    李元吉的这个模型拿出来的那一刻,就引起了众多设计人员的围观。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便提出了诸多的问题。

    比如说钢绳无法提供这么大的拉力,单单只是撑起这座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在通过火车的话,他们实在是很担忧这座桥的安全状况。

    桥塌了倒是小事,万一人也跟着下去了,那可就抓瞎了,下面是水,人又在火车里,一但桥塌了,跑都跑不掉,在随着火车沉入水底,怕是连尸体都难打捞上来。

    “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对此,李元吉倒是嗤之以鼻。

    “陛下,这可怎么试呀?万一桥塌了……”

    “就是,三十多米的距离,其实也不算长,大不了增加桥体的直径就可以了。”

    李元吉有些无语,这些人的算术简直都白学了。

    物理课虽然还没有成为常规科目,但是也有相应的物理知识出现在了课本里。

    “就以这座模型为主,一比一的建造,然后测试其最大的通过重量,测试出结果之后,将标准等比例放大不就好了?”李元吉有些无语道。

    难吗?不难,难的是思路。

    这么做实验准确吗?未必,但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

    看似小,但所用的标准也小,只要有了结果,那一切不就好说了吗?

    一根筷子跟两根筷子,所能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

    没办法,皇帝下了命令,设计师们只好在工部的院子内做了这么一个测试。

    桥体长五米,最高的地方两米左右,其实整个桥面距离地面也就半米的高度,测试嘛,地面距离没必要那么精确。

    测试桥的建造速度很快,因为小,在地上挖了个两米深的基坑,然后开始做桥墩。

    大约不到十天的时间,这座桥便完工了。

    至于测试,这个就更简单了,用最沉重的钢铁,将其放在上面,下面安装一个小滑轮,用拖拉机在一端拉着行进,然后观看桥面的变化。

    不断的测试,半个月后终于有了结果,不过却是个令人尴尬不已的结果。

    桥没有塌,固定的锁绳也没有断裂,但这只是半个月的测试结果,且测试环境跟真正使用环境也有不同,所以这个结果只能对桥体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他的方面,参考意义并不大。

    但即便如此,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与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在不考虑桥体老化的前提下,这种桥是可以支撑火车正常通过的。

    于是,测试开始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等比例放大,不过同样是在陆地上,但是位置却换在了试验场。

    这一次,桥梁的规模足够一台火车头加煤水车厢通过,而且还是双车道的。

    一个月后,第二座测试桥完工,开始进入了实际测试阶段。

    这一次总算是让人看出了点问题,火车头刚刚上去的时候,能够看到桥梁出现了晃动。

    桥还能晃?确定不是桥快塌了?

    然而火车顺利的经过了,桥并没有塌,一番检测也没发现什么问题,然后继续测试。

    到了后面开始让火车加速或者减速测试,结果是,火车的速度越快,桥梁晃动的幅度就越大,速度越慢,反之晃动的幅度就越小。

    但是等比例放大以后的桥梁,依旧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于是,工部决定暂时搁浅渭水大桥的建设计划,让工程兵先去修别的陆地桥,这座桥他们需要长时间的测试才能确定是否可行。

    对此,李元吉倒是没有其他的表示。

    桥梁这种问题,能够谨慎一些还是没错的,况且就算大桥修好了又能如何?

    又不能让全程立即通车,早一天跟晚一天有什么区别吗?

    况且咸阳距离长安又不远,就算这座桥没有修好,火车到了咸阳以后,在通过卡车运往长安不也一样吗?虽然费事点,但总比冒着危险强吧?

第六七零章:一无所获之东海行() 
    修桥的事情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决的,况且关于桥梁的技术性问题,一但解决了,受益的将会是无数个地方。

    再说段纶这边,两个小家伙自然是留在了长安,段简璧已经出嫁,有了自己的孩子。

    段俨也刚刚成亲没多久,不过目前还在上学,所以也无法离开。

    真正去东海上任的,只有段纶夫妇二人,以及管家和两个丫鬟,只有五个人。

    当然,还有一个排派去保护他一家安全的士兵,不过这个属于朝廷委派,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其实段纶早在两个月前就从长安出发了,虽然长安距离朝鲜相隔数千里之远,但是按照现在的交通情况,其实用在路上的时间也并不多。

    长安抵达海州的火车,全程下来只需要将近四天的时间,而从海城到朝鲜半岛,走海上需要不到三天的时间,单程的一趟,大约只需要不到七天的时间就够了。

    算上路途中耽误的时间,换乘的时间,满打满算,从长安出发,八天的时间也足够抵达朝鲜半岛了。

    但既然是来上任的,在上任之前,就必须要对朝鲜半岛的情况有所了解。

    单纯的只依靠资料上的了解,这个未免太过偏颇,也太过片面,所以段纶决定亲自在朝鲜半岛上走一圈。

    当然,段纶不会傻到带着高密公主去遭这一趟罪,而是先抵达码头,将高密公主留在那里的军营,然后才在王玄策的陪同下一起出行的。

    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段纶几乎转遍了朝鲜半岛的每一个地区,但是很遗憾,现在留给他的,只有遗憾与无奈。

    王玄策虽然也有自己的任务,但是对于王玄策来说,现在却不用急着回去,当下他的任务,就是陪着段纶好好的了解一下朝鲜半岛。

    不过在此之前,段纶也将王玄策接下来的去处以及任务告诉了他,这段时间内,在陪同段纶的同时,他也可以思考一下接下来自己的方略。

    然后等到段纶完全接手以后,他才起身回长安。

    而在回到长安之后,王玄策大约还有半年的时间去准备,去完善这个方略,去提自己的要求,直到明年正旦以后,他才会被派出去。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考虑到王玄策已经离开本土四五年的时间了,期间从未回过家,朝廷也想给他半年的时间与家人团聚。

    “纪国公,今日您可要好好的尝一尝这朝鲜半岛的特产了。”王玄策留了个悬念,在将王玄策请入堂内之前,并未揭晓答案。

    连续一个多月的奔波,让段纶也显得有些疲惫,但更让人郁闷的是,他似乎得到了一个很坏的结果。

    不过在听到王玄策说特产的时候,段纶却是猛的眼前一亮,不亮不行,奔走这一个多月,除了观察各地的情况以外,还有就是到处去找特产,那种能够形成规模的特产。

    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找到一个人参,这里的人参品相好,据说药效也很不错,但只依靠一个人参的话,结构就太过单一了,难以形成辐射整个朝鲜半岛,辐射整个东海省的规模。

    当然,高兴归高兴,当听到王玄策说出特产这两个字的时候,段纶的脸上还是露出了一丝不满,明知道我这段时间的目的是什么,你还藏着掖着不肯说,非要等到临走之前才肯说出来,成心刁难人呢不是?

    “老夫倒是要看一看,这东海省还有什么特产!”段纶冷哼一声。

    王玄策苦笑着摇摇头,不是他不想说,而是说了也没用,为了准备这一顿饭,他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凑齐了这一桌特色菜。

    ‘嘶……’

    进入堂内,入目的便是一张大圆桌,上面摆满了一桌子的菜,更确切的说,是一桌子的海鲜。

    各种各样的海鲜,其中大多数都是国内没有见到过的。

    而最耀人眼目的,则是被摆在正中间的那一盘,段纶见过,但却是缩小版的,从未见过这么大的,但看着就感觉到很特殊,很不一般。

    “这是蟹?”段纶指着餐桌正中央的庞然大物道。

    “是蟹,不过却不是一般的蟹,当地人喜欢将它称之为蟹类中的帝王,但我觉得这么称呼好像有点不合适。”王玄策说道。

    段纶点了点头,的确不合适,毕竟还有皇帝呢,直接来个帝王蟹,这算怎么回事?

    “这蟹产量如何?味道如何?”段纶立即问道,海产品在大唐也是很受欢迎的,虽说运输麻烦了点,但麻烦就麻烦吧,市场还是有的。

    当然,只要做好规划,其实也并不怎么麻烦,直接定制特殊的火车车厢就可以了,虽然无法保证全部成活,但有少量的死亡,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味道极其鲜美,单从味道上来讲,当地人的称呼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至于产量……”说到产量,王玄策有些不好意思了:“两年前我曾吃过一次,本想着进献给陛下的,但没想到再也没有见到过,刚好前几天有人说捕到这么一只,所以就给送来了,单单就是这么一只,就花了一贯钱。”

    一贯钱,就买这么一支螃蟹?听起来好像挺贵的,但考虑到如此低的产量,那也就不稀奇了。

    而且这还是在产地的价格,如果运到长安的话,低于五贯钱根本不用想,但是这玩意儿,怎么说呢,运过去也未必有太大的市场,太贵了。

    “还不如直接进献给陛下呢!”听到这里,段纶觉得有些惋惜,也为王玄策的奢侈感到有些不满。

    “纪国公,非是我不愿,而是无能为力呀,这种蟹出水后不久就会死掉,即便将其放在海水里,依旧会死掉,除非是捕捞到以后立即回港,这样才有可能在上岸的时候是活的,但那也是奄奄一息的。”王玄策颇为无奈的解释道。

    “还有这么一回事?”段纶愣了下,这次算是长了见识了,可却怎么也搞不明白原因。

    “若不是如此,这只怎么说也要进献给陛下的。”王玄策点了点头道。

    “不是说出水即死吗?”

    “可以用冰将其包裹起来,然后运送到长安,只是如此一来代价就太大了些,而且,这里也没有地窖,没有储存冰块,总不能为了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只的螃蟹,就特意去修个地窖吧?”王玄策无奈的摊了摊手,修地窖也是要钱滴。

    再说了,现在都忙的脚不着地的,谁有功夫去干这个?别的不敢说,以身作则这个原则,王玄策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六七一章: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一餐饭,吃的宾主尽意。

    满满一桌子的海鲜,并没有经过特殊的制作,几乎都是原汁原味,要么是蒸的,要么是煮的,或者干脆就是放在碳上烤的。

    什么材料也没有放,但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食之无味,海产品特带着一种咸味,加入太多的调料,会遮挡住其原本的鲜味,反正就是各有各的爱好吧。

    喜欢吃的,大多数都是吃它的原味。

    这一餐饭不仅让段纶很是满意,同时心思也开始活跃了起来。

    满满的一桌子,除了帝王蟹极难得到以外,其他的似乎并不难得到。

    而且产量似乎还不低,至于原因,那就更简单了,朝鲜半岛的落后是全方位的。

    农业,捕鱼业,各行各业,全部都是落后的,他们的捕捞水平其实跟之前的大唐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找个小船到距离陆地几百米远的地方去捞就行了,根本没去过更远一些的地方,而这些美味,大多数都在更远的地方。

    当然,这些海产品,全部都是大唐的渔民们捕捞上来的。

    确切的说,是几年前跟随着陆战队出征的渔民捕捞上来的,军队也需要海产品,这些渔民就近的捕捞,就近的将海产品卖给军队。

    虽然价格低了点,但架不住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