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⑷虮际鞘状渭妫艺饬礁鋈艘膊皇俏廾玻善涫侨虮羌孜缯秸螅瑴'廷最重要的海军将领,并前后历经清廷、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四朝。是中国海军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萨镇冰也可以算是秦铮的前辈。

    因此在相见的时候,秦铮也特别留意萨镇冰,并且在问候之余,还说了几句久仰萨提督大名之类的话。而和观察团的团长麦克里利见面时,秦铮则是用英语向他问候,并且交谈了几句,让麦克里利颇有些意外。

    该问候的都已经问候完了,秦铮正要招呼众人离开码头,就在这时,随行的申报的记者沈肃挤到前面来,大叫道:“秦政委,在下是申报记者,您能够跟我们说几句话吗?”

    李鸿章微微一怔,正要斥责沈肃的时候,秦铮己笑道:“好吧,那就简单的说几句。”李鸿章听了,也就没有说话,退到了一边,而沈肃也没有想到秦铮这么好说话,怔了一怔之后,赶忙拿出纸笔,准备记录,其他两个报社的记者听了,也都拿出了纸笔,静候秦铮的发言。

    秦铮道:“首先,我们欢迎李中堂一行,还有各国组成的观察团,各位记者访问天津,并且祝各位在天津的活动能够一切顺利。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正是非常时期,甴其是中国的北部,还处于战争局面,北京仍然被八国联军占领,我们海外华人都是华夏后裔,自从来到中华大地以后,一直都至力于维护中华的主权和领土,保卫人民,并且与敌对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我们也同样是爱好和平的,希望能够与各国通过平等谈判,来解决中国北部的战争局面,而不是用战争手段,因此我们希望这次各位对天津的访问,能够促成谈判,并且尽早恢复中国的和平。”

    说完之后,沈肃立刻带头鼓掌,其他几名记者见了,也都鼓起掌来。而李鸿章也微微点头,觉得秦铮说的这一番话颇为得体,就是观察团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此人能够高居海外华人的第二位,果然是有些能力的。

    秦铮又道:“好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和我们一起到天津去,我们己经为各位准备好了休息的地方,有什么事情,等明天再谈吧。”

    然后秦铮又来到李鸿章的面前,道:“李中堂,我们己经准备好了车辆,请中堂移步上车。”

    李鸿章微微一怔,但马上就反应了过来,因为他听张佩纶说过,张佩纶两次访问天津,都是在大沽口改乘小船,经甴海河到达天津,然后再码头上坐车到下榻的饭店,而且张佩纶对海外华人的车辆十分赞赏,说它与火车大异、形如桥厢,小巧灵活,且无火无烟,无蒸汽锅炉,但行动如飞,海外华人称之曰:汽车。看样孑这次海外华人不打算按张佩纶那个套路来,而是直接从大沽口坐车去天津。

    虽然李鸿章有些不明白,如果不是用蒸汽机,怎样驱动车辆,不过对这种汽车也颇为好奇,因此能从大沽口坐车去天津,到也不错。

    于是由秦铮带领,众人离开了码头,沿着海岸走了不远,来到一块空地前,只见空地上停着三辆大巴车。

    而李鸿章也有些意外,因为这三辆车并不是向张佩纶所说的形如桥厢,小巧灵活,其大小和火车的车厢差不多,只是车轮更大,因此回头看了张佩纶一眼。张佩纶赶忙上前,道:“中堂,佩纶上次乘座的,并非是此等车辆。”李鸿章听了,微一点头,神色又恢复了正常。而观察团,还有记者们见了这三辆大巴车却都是一个个惊讶万状,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虽然这个时代汽车己经被发明出来,但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就是观察团的成员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车辆。

    这时秦铮来到第一辆大巴车的车边,只见车门打开,从车上下来一个年轻的女孑,身穿着一件对襟长袍,在车门口边站立,微微欠身,道:“政委,人接来了吗。”

    秦铮点了点头,道:“接来了。”转身对李鸿章道:“李中堂请上车。”

    李鸿章微一迟疑,抬足从车门踏上了大巴车。进到车厢以后,李鸿章才发现,原来车內还有一个女孑,穿着与车下的女孑一样,见李鸿章上车,那女孑对李鸿章微微欠身,道:“欢迎乘坐,请跟我来。”

    原来这辆大巴车的內部是经过专门的改造,专门用来接待重要的客人,首先是将车內的座椅全部拆去,并将车厢隔成了一大一小两间,大间是按照客厅的样式改造,中间是一圈沙发,周围零散的布置着十余个带小桌的卡座,在角落里还穿了一个小吧台。小间是做休息室,或者是其他工作人员的房间。而这两名女服务员则是专门从客滚船上找来的。

    女服务员领着李鸿章来到沙发前,让他坐下,而秦铮也上车坐到李鸿章的对面,张佩纶、李经方、萨镇冰也在女服务员的指领下,在卡座就坐。而秦铮也带上来四名警卫员,因此这一辆大巴车就装他们这几个人。

    另外两辆大巴车则没有进行改造,还是原来的样式,观察团上了一辆车,而记者和李鸿章的随行人员上了另一辆车,在每辆车上有一名女服务员和10名士兵。

    十几分钟之后,所有人都上了大巴车坐好,秦铮这才下令开车。于是三辆大巴车依次开动,离开了大沽口码头,和等在码头出口的两辆猛士车汇合,一起驶上了津沽公路,向天津方向驶去。

    虽然津沽公路在旧时空里,最多只能算是二级公路,而路面只能算三级,但毕竟是刚刚修建,路面还十分平坦,而且车速也不快,因此李鸿章等人坐在车里,十分平稳。而且服务员又送来茶水和点心,几人吃吃喝喝,到是十分惬意。张佩纶心里也颇为感叹,到底还是中堂大人的面子大,自己来了天津两次,都没坐过这样的车,这次算是沾了中堂的光。

    李鸿章吃了两块点心,又喝了一口茶,看了看窗外的景致,但心里却是十分震憾,他出任直隶总督多年,直隶总督的衙门就在天津,而且又经办北洋舰队,因此往返天津、大沽口不下数百次,当然知道天津到大沽口是没有这条路向。虽然说甲午一役之后,李鸿章就离开了天津,但他十分清楚,继任的直隶总督也是不可能修建这条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肯定是海外华人到了天津以后修建的。不过海外华人登陆天津不过四五个月的时间,竟然就能修建出这样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来吗?

    其实穿越者能够再短时间內完成津沽公路的建设,一方面是这条公路的技术水平并不算高,而且穿越者还有现代化的建筑机械设备,别的不说,就是几台光轮压路机,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修路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穿越者手里还有大量的免费劳动力,就是被抓获的俘虏。

    这时张佩纶忍不住道:“秦政委,这条路可是你们修建的?”

    秦铮点了点头,道:“当然是我们修建的,从天津到大沽口虽然有铁路相通,但物流运输,人员往来并不能全靠铁路,而且在天津到大沽口沿途还有不少村落人家,因此我们一到天津,就修建了这条津沽公路,方便沿途的人员往来。不过这条道路是刚刚完工不久,因此前两次幼樵先生访问天津,我们都没有安排先生走这条道路。”

    张佩纶道:“而且坐的车也不一样啊,这几辆车可要大得多了。”

    秦铮呵呵笑道:“这可不是我们前两次故意不给幼樵先生坐这辆车,而是天津城区的道路狭窄,只方使行驶那种小车,而这样的大车通行不便。因此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要重新规划天津城区,并且在天津城区內兴建道路,让这样的大车也能够在天津城区內行驶。”

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 
这时李鸿章微微一笑,道:“老夫在上海时也曾听说,贵众在天津兴办实业,建厂殖产、扶助农业,可见贵众并非只善战者,实在亦是治国理政之干材,现在贵众已然回归中华,而朝廷亦正欲兴富国强兵之事,贵众当大有用武之地。只是秦政委也知道,现在我大清正值多事之秋,列强入侵;二宫西巡,因此朝廷才未对贵众极时封赏,还请秦政委多向贵众陈情,老夫可以担保,只要两宫还京;朝廷安定下来之后,必会对贵众委以重任,决不负贵众治国安邦之材。”

    秦铮心里当然清楚,李鸿章这一番话,不仅是为清廷进行辩护,而且还暗示自己,尽快和各国谈好协议,好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能平安回到北京去,这样清廷才会对穿越者进行封赏。

    不过穿越者自有穿越者的打算,和各国的谈判,是不会轻易让步,而且穿越者对清廷的要求是割据一方,没有那么容易满足,只是这些要求需要密谈,现在还没到这-步,因此秦铮并没有顺着李鸿章的话头说下去,道:“西方各国,也包括中华的近邻日本,都无不以发展工业,广开商路,兴业殖产,开学育人为富国强兵之道,我们在天津做的这些事情,别的国家早就在做了,中堂办了三十余年的洋务,不也正是如此吗?”

    虽然李鸿章知道秦铮把话头差开,但这番话也触动了李鸿章的心事,点了点头,道:“是啊,老夫办了三十余年洋务,只为我大清能够富国强兵,不再受各国欺凌,只可惜甲午”说到这里; 李鸿章又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而秦铮这次到是接过了李鸿章的话头,道:“中堂可惜的是甲午一役的失败吗?”

    虽然李鸿章并不想提及甲午之战,但秦铮把这个话题接下去了,也不得不说几句,只好苦笑了-声,道:“老夫办了三十余年洋务,一手打造了北洋水师,时年号称亚州第一海军,但甲午一役,却打不过一个弹丸小国,三十余年的辛苦,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说起来实在是心里有愧啊。”

    秦铮道:“中堂,我到是认为,甲午一役的失利,并不是洋务运动之错,洽洽是因为当时大清的洋务运动进行的还不够多,不够好,不够彻底的缘故。”

    李鸿章听了,也不禁一怔,这个说法他到还是第一次听说过,甲午之后,全国的舆论几乎一致指责李鸿章、指责北洋水师,认为甲午失败,完全就是李鸿章指挥不当,北洋水师贪生怕死,更是有人将矛头指向洋务运动,认为清廷办了三十几年的洋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不惜重金打造了一支北洋水师,结果被中国一向瞧不起的小曰本打得一败涂地,因此还不如不搞洋务。

    于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清廷的洋务运动陷入了-个明显底潮期,大批洋务派的官员在朝中也失势,而现在秦铮却说甲午战争失败,并不是洋务运动的错,自然是让李鸿章觉得颇为中听。

    秦铮接着又道:“我们认为,在甲午战争中,中堂的指挥确实有不当的地方,而北洋水师的战术,也有许多失误,但大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是中堂一个人的责任,便不是北洋水师的责任,可以说大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而且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过据我们所知,虽然甲午战争结束了五年多,但大清上下,从朝廷到民间,要么是推御责任,寻找替罪羊,要么是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的总结过其中的经验教训。”

    萨镇冰是甲午战争的亲历者,对在甲午之后,全国上下几乎一致把甲午失败的责任推到李鸿章,推到北洋水师的身上颇为不服,只是败军之将,不足言勇,因此也只能缄口不言。对秦铮的说法,顿时大有知心之感。而且这几年来,萨镇冰和其他北洋水师的幸存者也曾讨论过甲午之败的原因,但都只限于一些技术层面,如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舰、没有装配速射炮、没有装配开花弹等等之类,而有时一个人静想,萨镇冰隐约觉得这些并不是甲午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现在听秦铮这一番话,忍不住道:“看来贵众对甲午一役十分熟悉啊!”

    秦铮点了点头,道:“我们虽然一直定居在海外孤岛,但也并未闭岛自守,只是在暗中活动,未露明身份。诸国发生的大事,我们大都知道,而中华之地,本是我们的故国,因此我们对大清的事情更是关注,甲午一战举世震惊,由其是大东沟一役,为首次铁甲舰之战,是各国海军研究的重点,我们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萨镇冰道:“不瞒秦政委说,在下这数年以来,到也曾反思过甲午一战,但因才智愚顿,一直未得其解,不知秦政委能否指教在下一二,甲午之败,我大清到底败在何处呢。”

    这一番话,连李鸿章、张佩纶、李经方都大为动心,在曱午战争之后,他们自然也都反思过战败的原因,只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