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7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也当然清楚,清廷和华东政府是不能并存的,因此早晚会兵戒相见,而自己这样做无疑是加大了清廷的内耗,对清廷不利,而且就算是自已争到兵权,但将来清廷和华东政府开战,那么去对抗华东政府的责任就落到自己身上了,袁世凯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决不是海外华人的对手。

    不过尽管现在争夺兵权,对清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但袁世凯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定拼一把,原因在于袁世凯认为清廷和华东政府翻脸是以后的事情,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自己还是先顾眼前的利益;另外袁世凯里也颇有些不忿,这大清的江山又不是自己的,凭什么要自已牺牲权益去维护,再者说将来真和海外华人对上了,自己才不会为朝廷尽忠,而那时手里有兵权,也是一份可以用来和海外华人交涉的资本。

    而得知朝廷有可能因为华东政府取得海参崴战役的胜利,而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袁世凯的心里也十分着急,如果真的取消了这次作战,自己能不能恢复兵权还不好说,就算是恢复了也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拿掉的,因此绝不能让朝廷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于是袁世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上折反对出兵。袁世凯相信慈禧见了自己这份折子,一定会立刻决定出兵的。

    结果确实如袁世凯所料,折子递上去之后,立刻就让慈禧坚定了出兵的决心,却不知道自已是被袁世凯摆了一道,这也是慈禧的年纪大了,头脑有些反应不及,如果是在10年以前就会多想一想,以袁世凯的警慎,为什么会上这样一份冒失的折子。

    其实清廷这一次进攻河南,也确实是花了大本钱,因为铁良和良弼两人都是想借这一战成名,并且彻底夺取袁世凯的兵权,自然也不敢大意,而清廷对两人也是有求必应,全力的支持,可以说上下齐心打这一仗。

    北洋六镇出动了四个镇,是第1…4镇,对河南的进攻分为三路,由北洋第三镇统领段祺瑞为左翼,率军从保定进军,由河北攻河南,同时也威胁山东,使山东方面不能增援河南;由第四镇统领吴凤岭为右翼,由洛阳出兵,进攻南阳,牵制人民军的兵力;铁良和良弼两人亲率第一、二镇为中路,由太原出兵,从山西杀入河南,进攻开封府,三路人马将齐头并进,合力进击。

    北洋军“镇”的编制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师”,每个镇核定基本军队约1。2万人,不过每个镇的俱编制不同,加上后勤人员,共计约在1。5…2万之间,另外每路至少还配有不少于1万的地方军队作为铺助,因此这三路军队的总计兵力约为10万人。

    北洋六镇除了第一镇以八旗子弟为主要兵源的京旗常备军组建,士兵是由铁良亲自挑选,统领是汉军正黄旗人凤山,算是自己人之外,其余5镇的统领和军队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如第二镇统领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第三镇统领段祺瑞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初便追随左右,他的继室夫人是袁世凯的义女张佩蘅,第四镇统领吴凤岭是袁世凯家仆的儿子,自小在袁家长大,是袁世凯亲手带出来的。

    铁良和良弼这样安排,一来是清廷除了北洋六镇之外,实在是没有人也没有军队可用,二来也是借这一战试探一下这几镇对清廷的态度,如果都努力作战就算了,有敢消极怠战的,正好借口将其拿下,换上自己人。

    而且铁良和良弼也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三路大军中,中路的军力最强,总兵力达近6万,而且有最靠得住的北洋第一镇,另外铁良和良弼亲自坐镇监督,北洋第二镇恐怕也不敢不出力,而另两路反正都是牵制的兵力,也不用他们多努力,两人认为就靠中路军其实也足够了,甚致还希望这两路消极一些,好有借口换人,把北洋军彻底从袁世凯手里夺回来。

    除此之外,两人还决定让湖北新军也出击,进攻襄阳,用以牵制海外华人的兵力。

    两年以前,湖广总督赵尔巽和河南巡抚张人骏联合出兵,征剿当时初创的河湖根据地,结果被义勇军打得大败,连河南提督谢宝胜都阵亡了,赵尔巽和张人骏也只好向朝廷上折请罪。

    清廷内部为应给两人定什么罪而争论不休,结果一拖几个月,拖到了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又在为怎样应对日俄交战的事情焦头烂额,因此对两人的处罚只好草草了事,只是训责了一番,结果不仅是两人都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就连战场上大败的湖北新军统领张彪和协统黎元洪都没有撤职。

    一年之后张人骏改任山西巡抚,而赵尔巽仍然留任。不过这时河湖根据地己有了极大的发展,占据了河南的大部份地区,连河南的首府开封府都占了,因此张人骏离任之后,清廷没有再任命河南巡抚,并将河南的省治改到了洛阳,而河南剩下几个州府也都划归洛阳知府代管。

    而湖北新军也是仍由张彪和黎元洪统领,两年的时间也基本恢复,现在又要再次出兵和义勇军对阵。而张人骏虽然从河南离任,但这次进攻河南的中路军是由山西出击,因此身为山西巡抚的张人骏自然也有助战的义务,而且铁良和良弼认为张人骏有与义勇军交战的经验,于是也让张人骏随军出战参赞军机,并从山西抽调了6000军队自已的军队。

    

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 
两年前河南、湖北出兵围剿河湖根据地的那场战争,在华东政府的档案中被称为“河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战役”。而在这一次战役结束之后,河湖根据地也赢来了一次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是改变了之前只在乡村活动而不占领大城市的原则,当初根据地之所以不占领大城市,就是不想过份的刺激清廷,但既然都打起来了,自然就是撕破了脸,根据地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其实那时不少大城市实际都被根据地分割包围起来,城外的乡村全是根据地的势力范围,并且有大量人员渗入,因此攻占下来十分容易,根据地很快就攻占了归徳府、陈州府、许州、卫辉府等地,并且将根据地的治所设在归德府商丘县,因为这里紧靠山东,不仅可得到山东支援,也方便根据地和山东进行各种物资交易来往,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随后根据地又继续向外围扩张,先后又攻占彰德府、卫辉府、开封府、陈州府、许州府等地,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河南省。而清廷仅仅只能保住河南府、陕州府、怀庆,以及南阳府,浅丁府的部份等少数地区。

    而且根据地的扩张不是局限于河南省,也包括河南及山东省周边地区,除了早期的湖北襄阳府、德安府以外,还占领了山西潞安府、泽州府,江苏徐州府,安徽颖州府、凤阳府等地区,只是为了不过份压迫清廷,在华东政府的限制下,根据地并没有向河北境内扩张。

    到了1905年的时候,河湖根据地实际己经包括了河南、湖北、山西、江苏、安徽五个省的地区,总面积达16余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700余万,当然根据地的范围主要是还是在河南省,在其他各省中,除湖北之外,仍然只是占领乡村而放过大城市。

    占领了城市,就意味着根据地有了大量的人口,以及工商业,而这时华东政府的工业己初据规模,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业产品,而河湖根据地的发展,又给山东的工业产品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河湖根据地实行土改之后,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购买力自然也提高了不少,而工业产品的价格要低于手工产品,自然受到农民们欢迎,双方各取所需,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只是河湖根据地成立的时间不长,而华东政府又在准备战争,因此没有在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厂,推进工业化。

    而华东政府参战之后,英法俄日等国都在唆使清廷出兵进攻华东政府,因此为了掩护华东政府,吸引清廷的注意力,河湖根据地这才开始向河北境内扩张,先后攻占了大名府、广平府、冀州府、顺德府、赵州府等地,并且直逼保定府,这一来果然引起了清廷的警觉,决定出兵征剿。

    其实在出兵向河北扩张的时候,根据地政府就考虑到清廷会出兵征剿,毕竟一但向河北发展,就会威逼京师,清廷也决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有所行动,因此根据地在向河北扩张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准备着第二次反围剿之战。

    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军事力量自然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根据地的军队义勇军共计编制了3个师和7个独立团,共计军队约6万余人,而之所以编制这么多独立团,是因为根据地的领地分布太散,各地的驻军又不需要太多,只能多设团一级的军队。另外各地方还有约3万左右民兵。

    义勇军的武器装备虽然不能和人民军相比,但也不算差,每名士兵基本的武器配备,如步枪、刺刀、*等都配齐了,每个班还配有两具掷弹筒。

    但炮兵、火力支援武器和人民军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军仅仅只配一个75毫米野战炮兵团,下辖4个营,共计72门75毫米野战炮,而100毫米、125毫米等大口径火炮则一门也没有;师级作战单位配备了两个82迫击炮连,共计有18门82迫击炮;一个60迫击炮营,共计有54门60迫击炮,而没有配100毫米迫击炮;一个马克沁机枪连,配9挺马克沁机枪;两个通用机枪连,配36挺通用机枪。

    而团级作战单位则只配备了一个60迫击炮连,配18门60迫击炮;2个通用机枪排,配12挺通用机枪,没有配82迫击炮和马克沁机枪。

    民兵则只能确保一半的军队有武器,因为华东政府是不给民兵配备制式武器,因此民兵用的都是以前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在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义勇军缴获了1万余支步枪,其中汉阳造88式步枪有6000余发,而且华东政府又拔来了一批,这才装配了一半民兵部队,而另一半民兵就只能用冷兵器了。

    这样的武器配置,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其实也不算差,仅仅也就是比北洋新军略差一点,但也没有质的差距,而比其他的清军还是要强得多。

    北洋新军是采用现代军队编制方式,因此也比较重视武器的统一,主要装配的武器是,日式31式步枪或汉阳造88式步枪、马克沁机枪;火炮主要是德国格鲁森75mm野战炮、57mm速射山炮,克虏伯75mm山炮、以及英国威克斯75mm山炮、日本三一式速射炮等。

    北洋六镇只有第一镇配备2个炮兵营,其余5镇均只配一个炮兵营,每个炮兵营配60门各种火炮,口型分75、57两种,类形分野战炮、山炮,总体来看北洋新军数量不少,但缺少大口径火炮,而且山炮较多,野战炮较少。而华东政府由于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口径迫击炮,因此并没有装备山炮和速射炮,所有火炮均为野战炮。而如果将迫击炮也算进来的话,义勇军的火力其实也并不比北洋新军差。

    另外义勇军在机枪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北洋军虽然装配了马克沁机枪,但数量并不多,当然比起义勇军来还是要多一些的,但义勇军装备了大量的通用机枪,威力虽不及马克沁机枪,但胜在数量多,移动灵活,可以随步军一起运动作战。

    不过北洋新军每镇还配有一个骑兵营,而义勇军还没有成建制的骑车部队,其实也别说义勇军,就是人民军现在也只有一个骑兵旅。因此现在骑兵是人民军的最大短板。

    总体来看双方的装备其实是各有所长,基本不相上下,而清军的总兵力略多一些,但却是进攻的一方,义勇军是在家门口作战,有主场优势,因此谁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河湖根据地的军事负责人栗文飞认为,总体的作战原则还是和第一次反围剿战一样,采取诱敌深入到根据地境内,在运动中调动敌军,并寻找战机歼灭敌军。虽然双方的整体实力相差并不大,但也没有必要和清军硬碰硬拼,那样就算是获胜了,自身也会有相当大的伤亡,显然是不划算的,这个思路也得到了华东政府赞同。

    而得知清廷准备出兵之后,根据地也正式开始了战前的准备工作,而义勇军的各部队也都擦拳磨掌,准备大干一场,因为人民军出兵辽东参战之后,连战连胜,大败日俄军队,现在攻占了海参崴,这也让义勇军的将士们,由其是穿越的军人都羡慕不已,毕竟人民军、义勇军其实是同一支军队的不同名称而已,而看着当年一起穿越的同伴在辽东战场上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自己却还守在国内,心里自然不得劲,现在清军要进攻河南,正好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