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孺子春秋-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掌握在六…赵氏手中吗?”

    董安于本来想说吕荼的生死掌握在六卿手中可是见到伯鲁急躁的样子又改变了主意安慰劝解道。

    伯鲁见董安于言罢开始细细品茶起来,气的脸红脖子粗,他大喝一声:“先生,你身上的那个弓弦还在吗?”

    董安于听到伯鲁的话,把茶杯放下,慢慢从胸口衣服里掏出一个精美的小弓:“家主所赠,于焉敢随手丢弃?”

    伯鲁见状冷笑道:“先生既然没有丢,当然自知当年父亲赠与你这弓的意思”。

    董安于拱手道:“于当然知道,家主知我本人性子太过舒缓,所以赠我弓弦以示提醒,取义为避短而补不足。”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成语佩韦佩弦亦是出自此处。

    伯鲁见闻反问道:“既然先生知道,为何却不急切?”接着他又气呼呼的补充道:“父亲曾经说过,时间的流去往往同时也意味着机会的流去!”

    “今先生见搞死吕荼的机会而不见,伯鲁愚钝,不知先生所按何心?”

    说到最后伯鲁有些咆哮了。

    伯鲁的心思其实也简单,就是他希望在他父亲赵鞅带着大军返回国都前凭着自己的本事把吕荼杀了,让那些对自己继承父亲爵位不满的宗族之人闭嘴。

    关于伯鲁这点小想法,董安于是知道的,他清楚现在的赵氏看似团结其实内部夺权的厉害,特别是赵氏宗族那个叫赵午的实权人物,若不是自家家主派风贤明而硬朗,那赵午早就夺了赵氏之权了。

    这些年长君子伯鲁要接掌赵氏宗族大权的消息一放出,赵午更是发飙联络宗族势力反对,甚至据可靠消息说赵午在邯郸已经开始秣兵历马,等待必要的时候给伯鲁一击。

    伯鲁虽然五大三粗但他也清楚此点,所以他总想立些大功表现自己,一则不想辜负父亲的期望,二则让宗族之人向自己靠拢。

    可是伯鲁的急躁性子,让他父亲赵鞅和头号心腹门客董安于都有些头疼,而这恰恰也是赵鞅在外带兵作战却把董安于留在家中的原因。

    希望用董安于的舒缓性子钳制伯鲁的急躁性子,最终实现一种平衡。

    伯鲁知道董安于是个智慧忠诚之人,可就是那软绵性子让他有些不耐烦。

    知道水吗?

    董安于就好比那水,伯鲁的大拳头无论怎么砸,人家董安于都能乐呵的慢慢顺着滑落,最终水归于平静。

    伯鲁有时候都在想若有一个人能有董安于的才华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一脚把董安于踢开,因为他实在不待见董安于的性子。

    董安于见伯鲁对自己的成见是越来越大了,他心中十分的不好,若让这样一位少主成为家主,那赵氏还有希望吗?

    他语气不慌不慢道:“少主,于按的什么心,我想除了天地我之外,家主也是知晓的。”

    “您且放心,我董安于是不会做出对赵氏对家主对少主不利的事来的。”

    伯鲁听完董安于的话,气色有些转好,他长吁了一口气:“阏于先生,方才是伯鲁失礼了,还望先生莫要怪罪”。

    “只是看着吕荼小儿天天逍遥自在,伯鲁想起故去的祖父我这心里就如同被猫抓了般的不自在”

    董安于闻言闭目过了一会儿方才道:“公子荼是在钓鱼,少主切莫心急中了他的圈套,若于所料不差的话,中行氏和范氏要有行动了”。

    “哦?”伯鲁听罢大吃一惊,胡子能立起来。

    董安于却没有回答具体是什么圈套而是道:“少主,接下来的局面已经不是我等能掌控了的”接着叹息一口气道:“希望家主已经得到我们的信件,知道事情的缓急,以能及时的返回国都”。

第351章 鬼谷子王诩的第二次出场() 
伯鲁见闻不再说什么,看着董安于慢慢离去的背影,伯鲁返回了内屋,接着就是一阵皮鞭抽人的咆哮声与女人的哭啼惨叫声:“你们都不信任我,那还要我这个少主有什么用?混蛋,混蛋……”

    “少主,饶命,饶命……”

    目光返回到齐晋边境大河两岸。

    镇北将军孙武一身的缟素,此次他是戴孝出战,原因是他的祖父孙书去世了,他本在家中守孝,奈何北方边境狼烟四起,而齐国大军的主力又在南方作战,朝中无老帅,年轻一辈国范又不能轻举离开临淄,所以杜扃把个人的政治利益放在了一边为了齐国的大局不得不选择他孙武戴孝出征。

    起初齐国北境军队没有料到晋国会发难,齐国宰相杜扃也没有预料到,一时间猝不及防被晋国打的是节节败退。

    杜扃见情势危急,也顾不得昔日的私人恩怨,让在家养病的大司马田穰苴出兵作战。

    可是田穰苴病的太严重了,他整个身体枯瘦如柴,满脸泛着莹黄,双眼也很无神,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一张嘴说话就会咳血,似乎随时都可以没了性命。

    杜扃见状,一颗心凉了个透底,齐国第一能打的帅将老孙书死了,第二能打的帅才田穰苴病成这样,眼瞅着也要归西,而自家军队的精锐全都被带到了南方。

    北方大河旁驻扎的军队在锋芒正盛的晋军面前不堪一击,据说晋军已经度过了大河,难道我杜扃已经没有底牌可出了吗?

    他只能把目光放在朝中最能作战的人中挑选,孙武和国范。

    国范是不可能,自家君上临走的时候下过强势命令,任何人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无权调动国范和临淄大营。

    孙武,孙武在家守孝,他本是镇北将军,杜扃曾想着借守孝的机会把孙武给拉下水,免去他的镇北将军职位,让阳生公子一系的人物接下,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可奈何那人太不争气,和晋国作战是连战连败,一直败到历下。

    这下杜扃急了,历下离临淄不过十天的路程,无奈杜扃低声下气三访孙府,孙武本来对杜扃公报私仇是有怨气的,可是想着朝堂大局,又在孙凭和妻子蓝姜(前一百章提到的吕蓝)的劝说下这才出征。

    孙武到达镇北大营时,整个大营军队十不存三,士气更是低迷到了极点。

    孙武深知治兵首要治气,他召集残军演讲一番,并当场杀了那原有带头逃跑的阳生系将领,士气这才恢复些。

    孙武在历下燕子山设关门打狗之计,打的赵鞅前军是死伤惨重。

    赵鞅动怒,大骂孙武无耻只会用阴谋诡计,命大军稳步前进誓杀孙武。

    谁料这正中了孙武的圈套,孙武在百花洲设疑兵,而主力大军则迂回到赵鞅的粮草囤积之地并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一把火烧的干净。

    赵鞅得知消息后气的吐血,而这时正好伯鲁和董安于的联名信到了。

    赵鞅看了前来送信满身伤口的邮无恤一眼,急忙让随军的巫医为其诊治,然后打开了信件观看,他越看脸色越是发白,最后额头的汗涔涔的往外冒。

    “无恤,到底是谁人截杀你?”赵鞅咬着牙沉声道。

    邮无恤被包扎好了伤口,他回忆起这一路上所遇到刺客,严肃道:“家主,他们故意隐藏身份,但我明显的看出他们刺杀的招式却是出自中行氏和范氏。”

    赵鞅闻言浑身一震,联想如今的局势,他怒的一拍案几:“好你个荀吴(中行氏)士鞅(范氏),我赵鞅与你们没完”。

    言罢赵鞅在军帐中来回踱步着,接着身子一停让邮无恤下去休息,并让兵士敲响战鼓召集众将商议退兵之事。

    晋军众将是反对退兵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虽然失去了粮草,可是历下到临淄已经不足十天的路程,只要他们咬紧牙关定然能攻克临淄,到时候还害怕没有粮草吗?

    赵鞅当然不能与众将说退兵的真相,他和韩须商量一番,强势命令众军准备明日天一亮往回退。

    众将无奈只能叹息怏怏离去,多好的机会啊,当年英勇如老将军赵武也没有打到历下,而我们现在打到了,若是放弃了,真不知什么时候我军还能攻击到历下?

    赵鞅见众将皆是交头接耳不满的离去,独留一小将在他帐内不愿离去,不由看向他道:“王佐将,可是有事?”

    佐将是那小将的职位。

    王佐将年龄应该和吕荼岁数差不多大,但比吕荼多了些英武杀伐之气,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的额头有四颗肉痣十分的显眼。

    赵鞅看着王佐将的相貌气势不免心中生出了好感。

    “大佐阁下,您难道真打算撤兵吗?”王佐将看向赵鞅语气很硬。

    大佐是赵鞅的官职,阁下是对六卿的尊称。

    赵鞅闻言眉头一皱,突然想起王佐将是出身魏氏之地邺城,对其先前的好感一下子全无,他喝声道:“王佐将,本将先前的命令你没有听到吗?粮草被烧,冬季就要来临,难道你要让我军喝西北风吗?”

    王佐将见闻气势并没有减弱而是淡淡道:“大佐退兵之意恐怕不只是粮草被烧这个原因吧?”

    言罢王佐将瞥了一眼赵鞅。

    赵鞅闻言眼中杀机毕露,他一拍案几道:“王诩,你什么意思?”

    原来这位额头长四颗肉痣的年轻将领就是当年在邺城高丘上与众小童说,“我王诩誓,总有一天会让你们看到,让世人看到,我王诩比那个肉食者吕荼强百倍,千倍!”的漏裆裤童子。(详情参见第163章)

    也就是后世文献记载中那位大名鼎鼎的一代圣人鬼谷子。

    有文献记载王诩(王婵)的夫子是老子,也有文献记载王诩是自学成才,这些信息皆不可确认,但王诩若真的存在的话,有一点可以断定他出身低微。

    小说中王诩的夫子采用的是前文已有多次暗示的吴国巨贤季扎。

    原因主要是季扎的学问和王诩有太多的相像之处,在先秦大概同时代诸贤中只有季扎是集兵法纵横道学为一体的人物,而季扎虽是贵族王子出身,但却不拘泥贵贱,其曾经周游天下,在晋国待过很长时间,特别是邺城的高丘之地,而那里恰恰正是王诩的诞生地。

    王诩微微一笑:“大佐阁下,您何必动怒?我王诩不想参合到你们六卿的争斗当中,我王诩要的只是晋国的整体利益!”

第352章 天地苍茫,何谓陌上桑?() 
赵鞅听到王诩如此说眼中的杀机淡了些,心底有股别种滋味,史墨当初说王诩是帅将之才堪比魏氏魏舒希望我能重用,董安于也说王诩这个年轻人是个人才,只是可惜了,听他的语气果如董安于所言他是不会为一家而效力的!

    赵鞅正在回忆与感叹的时候,这时又听的王诩沉声道:“此战我晋国有三个势,这三个势就如同三只猛虎,用之必打的齐国三十年抬不起头来。”

    “第一个势,名:齐国乘着楚国国丧期间起兵南下攻楚,这件事天下人心都是反对的,我晋国作为天下的执牛耳之国,顺之则得天下人心,视而不见则会丧失天下之心,大佐是智慧之人先日力主与齐开战,想必定是看出了此点。”

    “第二势,力:此次晋国伐齐拥有盟友之力,齐军主力正在南方被楚吴秦等国联合围剿,齐国内部现在的还剩下的兵力定然是紧急南下救主而不是北上,此为我晋得力。”

    “第三势,气:齐军出兵伐楚本来就是内部意见不一,特别是一些中下层将,此未出兵就落出兵之气;二,齐军南方连战多日水土不服伤亡惨重,兵士士气低落加上离家日久思家厌战情绪高涨,此其齐军二失其气;三,齐军两线作战,顾前顾不的后,朝堂又只有杜扃这个虚有其表的人坐镇,此三失其气”

    “再看我军虽遇小败但气势却正高涨,况且我们已经打到了历下,再往东那就是一片平原之地,只要我们快马加鞭,只需六天,哦,不,四天就可以拿下临淄,到那时整个天下能与我们匹敌者只有秦楚二国而已,届时大佐不仅扬名天下更是可以报了我晋国那年的大河之辱,以大佐阁下之英明此时退兵,诩认为实为不智。”

    王诩的声音铿锵而有力。

    赵鞅内心中被王诩说服了,的确要真是拿下临淄,自己一则可以报当年父亲之仇,二可以扬名天下,三则三则晋国?

    赵鞅看着意气风发的王诩突然好羡慕王诩可以这样不顾一切为了晋国,可是自己呢,毕竟是赵氏的家主,晋国的利益和赵氏比起来算的了什么呢?

    父亲(赵武)临死前曾说:“鞅儿,你知道吗?当年你祖父一家被屠灭,要不是老程婴忠贞把你父我和他的襁褓中的亲生儿子调换,又哪里有现在我赵氏的一族呢?”

    “所以鞅儿你要死死记住,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