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孺子春秋-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牙这些年来的呈报,说,会稽山的养猪规模,已经到达了年产数十万头,每年的所杀之猪,肉堆积如山,若是得不到大量食盐的腌制,恐怕浪费不在少数。

    对此,吕渠作太子坐城朝堂,也有批复,让吕荼名下的盐场大量提供盐,运输至会稽,以保证肉质不被损害,同时发信给东林学宫,大齐第一国厨,太和公,让其和他的弟子们研究猪肉的保存以及吃法。

    当然会稽山养猪场,不是吕荼名下仅有的养殖场,他名下还有东海渔场,大别山养鸡场,燕山养马场,古太湖珍珠养殖场等等。

    至于种植园,更是多了,吕荼有三百里桃园,六百里河岸梨园,上好茶园万亩,上好稻田麦田粟田千万亩。

    这些都是他私人财产,并不是属于国家控制的,所产出都是进入吕荼内帑。

    但用内帑的东西去鼓励生息不符合吕荼所立下的国家政治制度,所以他不能取,他只能从国家所控制的土地山川河泽上下功夫,让国家的产出来的东西用来奖励。

    这些事本来都是由各地的郡守或者邑令来做的,用不着他吕荼,可是这个时代的郡守和邑令,眼界太狭隘,发展生产起来,成效并不明显,而且多是“应天承运”“看天吃饭”,很少有“儒家的主动作为”的。

    所以吕荼要亲自带人去改。

    当然他不可能帮助所有郡去改,他只是拿一地做示范,形成模范效应,然后,让其他地区比葫芦画瓢。

    与此,吕荼十年的上山下乡开始了。

第789章 三大文化区,五大学宫() 
    十年内,吕荼走览他控制的二十六郡,一百三十大城,六百七十九邑,其范围北到燕山,南到武夷,东到大海,西到太行,洧水,武当山一带,其足迹纵横约有四万里。

    在每一地,他用他超乎二千五百年的眼光和能用技艺,遍地种下智慧和勤劳的种子。

    衣食住行,他每样都参与。

    衣:这个时代齐国没有棉花,吕荼只能鼓励桑麻种植,鼓励各地方建造养蚕厂,并亲自设计了一些符合那个时代审美观的衣服鞋帽,如外衣富人锦袍,士子书生装……内服,三角,四角,肚兜……鞋,丝,麻,木屐……帽,童子帽,平民帽,农人帽,士子帽,贵族帽…。。亲自带人试穿……又和公输班墨翟等人革新了纺织技术,染色技术……改良纺织器械,兴建器械专卖场,向士人推广。

    食:吕荼改良厨具,什么青铜锅,平底锅,炒菜锅,砂锅,煮饭锅…勺子,铲子,叉子,漏勺……在会稽山养猪场,建造火腿肠腊肉厂之外,又兴建炼油厂,除此之外为平衡营养,又研究出压榨技术,成功的压榨出菜油豆油来,在费城兴建了大型油料压榨厂……增添“烧、炒、爆、煮、炸、蒸”烹饪方法,并亲自授课,用这个时代的材料,做了南北东西不同口味的一百八十道菜,并毫无保留的传艺给那些致力于华夏厨艺事业的青年们。

    住:吕荼力主砖瓦房,大力兴建砖窑场,石灰厂,沙子场等等,和公输班墨翟等人设计了上百种普通居民的家居住房图纸,并组建了工程队,不少世家和贵族起初是为了讨好吕荼,花钱雇工程队给自己改造房屋,可是当后来房屋建造好后,看着装潢设计,看着里面的家居设备,他们眼都亮瞎了。新型住房,巍然成风,更厉害的是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家具和装修行业。

    行:城池所及,必有驰道,路还在修,从城到邑,从邑到乡,从乡到里,如同蛛网在延伸扩张;四轮车,两轮车,架子车,独轮车,兵车,雪橇……木船,竹筏,帆船,滚轮船……马,驴,牛,骡子……出行设备种类多的让人眼花。

    衣食住行的大改变,需要一个个强有力行业背后支持。

    农业:有大型农场,如麦豆黍粟……甘蔗等等,大型养殖场,猪,牛,羊,鸡,鸭,鹅…。。鱼珍珠等等。

    加工业:如面类加工厂,肉蛋类腌制厂,甘蔗甜菜制糖厂,果酒五谷酒厂,衣服加工厂……

    制造业:器皿陶瓷厂,纸厂,石灰厂,家具厂,铁厂,砖瓦厂,车辆制造厂……

    这是大场或者厂,还有小的,如给当地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循环农业,改善土壤,妨害虫技术,更是数不胜数。

    这十年,是齐国经济繁荣的十年,也是人口大爆炸的十年。

    由于得力的人口政策和改善的医疗环境,齐国登记在册的士人由当初十年前的四百九十万,变成了如今的一千三百万。

    别的不说,就看吕荼一家就可以看出人口到底有多暴增,十年前,吕荼的子嗣不过三十六,如今已经多达一百零六人,这还不包括他的孙辈子弟,若是加起来,一大家子,足足有三百多人。

    堪称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了。

    这十年内,齐国的政治制度也不停的再完善,渐渐的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形成了汉朝时人身依附关系不太严重的政治制度。

    人身的解放,不仅是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更是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历下学宫,泰山学宫,帝丘学宫,蓟下学宫,凤台学宫,东林学宫,一代代士子在吕荼的政策鼓励走向各地兴修教化,办理乡校,几乎现在大齐的土地上,每一个邑,每一个乡都有了自己的公立学校。

    虽然这些学校和某些贵族的私塾,无法比的,但是大齐的文化普及率是越来越高了,而且是吕荼所推行的新字文化。

    《华夏大字典》在伍子胥去世的那一年,由颜回等历下学宫,近乎五百名硕儒大贤历经四十二年,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

    这部融合了天下铭字的字典,共有三千多个字,每个字推广的都是最简单的写法,在这字后面不仅有解释意思,还有三大文化区文字的写法。这三大文化区,分别是齐鲁,秦晋和越楚。

    乡校中所教授的文字,吕荼也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乾纲独断,霸道,只准教授一种文字,而是进行选修,即是推广的文字必须教授,但是各文化区的字也可教授,由各地的乡校夫子决定。

    乡校夫子所教授的都是基础的六艺,所谓基础六艺,是齐国的三十六国老,七十二大国士,五百贤达共同研究制定出的基础教化内容,其包涵:礼,乐,剑,书,数,格物。

    礼是普化,是为了实现文化的同心。

    乐是培养情操,是为了繁荣艺术。

    剑是锻炼身体,是为了增强人的体魄。

    书是书写,识字,作文,是进一步提高人文修养的基础。

    数是理数,气数,技术,是讲述理论经验知识。

    格物是认识自然万事万物,从万物中寻找道理。

    这六艺,和历史的六艺有很大转变,当然要归功于吕荼的强加干涉。

    吕荼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虽然是教人如何做有德行的人,但去教人如何生存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本来这其中是没有剑和格物的,但是吕荼强势改变了它,把基础教育中的射和御给改到了学宫教育阶段。

    因为基础教育所学的人多数是童子少年,他们没有必要学这些成年人才应该学的东西。

    而剑术和格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实际用处非常大。剑术,可以健康童子少年们的身体,提升他们的血性,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增加遇到危险时生存下来的几率。

    格物呢,主要教授的是他们认识自然,譬如什么野草野果可以吃,什么样的蘑菇不可食用,若是遇到猛兽腹泻发热溺水应该怎么应急?等等诸如此类。

    乡校六艺教授完毕,经过乡校夫子考核,每年推举出三人,进入郡城,由郡博士进行司考,从中挑出优秀者十人,每两人一组推举进入凤台学宫,东林学宫,蓟下学宫,帝丘学宫,历下学宫,这五大学宫进行进修。

    当然若是有士子不服这种推举制度,也可以直接去自己想要去的学宫报道,通过破除学宫所设置的“大关”,成为学宫的弟子。

第790章 这就是同化!() 
    学宫的弟子所教授的不再是六艺,而是进行专门分类的深造。

    因为在吕荼看来,学宫不像乡校是教人以德教人基本生存的地方,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授人以渔。

    譬如士子想要学医卜之术,则跟随医卜之术擅长的夫子进行修习,当然在修习医卜之术的时候,也可跟随其他夫子听学,所有夫子教学都是自由的,所有士子也都是自由选择他想要追随的夫子。

    学宫除了内部有自己的考教机制外,还有朝堂组织的学宫对考,所谓的学宫对考,是指,五大学宫之间,每三年组织一次“踢馆之礼”。

    即是譬如今年历下学宫轮到是主场,则其他四大学宫所推荐出的最优秀十大弟子前来历下学宫踢馆,表现最优越者,学宫获得五岳之峰称号,学宫弟子则获得国士称号。

    国士不是大国士,只是学术称号,即是五大学宫承认而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名誉。当然想要获得官方认可,则必须进行下一关。大比。

    所谓大比,则是获得国士称号的弟子可以参与每五年一度在国都,由王亲自主持的比试,获胜者不仅可以直接入仕,而且还可以得到王授予的博士爵位称号。就算是失败者,也会被朝堂录取,成为官吏。

    乡校求学的学生称呼为学士,毕业的叫秀士,进入学宫进学的称呼为进士,毕业的称呼为硕士。

    学宫之长,爵位最低是大国士,称呼为宫长;乡校之长爵位最低是大士,称呼为山长校长等等。

    至于乡校和学宫供养来源,学宫是中央政府和王室直接拨款,乡校则是由各地官府支出,当然也鼓励乡绅贵族捐赠。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教育制度的形成,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它把最有营养的士族贵族吸收,经过一系列树干教育的改造,开了花,结成了种子,然后这些种子再被朝廷采摘,撒向其他土地。

    其结果是当初一棵树,渐渐的变成了一棵树下的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而且这种森林是一个“一”之下的“百花齐放”的森林。

    譬如齐国境内的胡戎蛮夷,他们接受吕荼的分封,“定居”后,他们的子弟作为封姓世家子弟,按照规矩,定然要接受乡校教育的,当这些接受了王化教育毕业后,回到他们的族群,就会带动族群的归化,最终他们的族群变得和齐国大多数人无异。

    这就是同化!

    吕荼吸取秦始皇用“暴政”同化失败后的经验所搞的最“杀人”不长眼的同化。

    其中用教育同化异族群,并不是吕荼聪明,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他曾经看过汉时名臣司马相如给汉武帝的奏疏,其中有一条就是在强势迫使他们“易服色”后,再用儒家的教育,王化荆楚蛮族,使他们最终与汉人无异。

    只不过吕荼没有司马相如那么野蛮,他没有用强加的政策,迫使这些异族群“易服色”,而是在不违反大局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尊重他们。

    像吴越荆楚,异族和下层士族平民多流行红服断发纹身,吕荼就没有强加迫使他们黑服留发不纹身。

    吕荼这种温和政策,避免了文化冲突,灭国后,那些旧民的敌视,对于国家的认同,民族的大融合,无疑是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

    当然对于温和政策,刚开始,齐国内部的保守势力也有疑义的,他们赞同吕荼“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观点。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作为胜利者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有权规制一切,使用国家暴力强制对落后地区推行王化,譬如先易服色,让那些与齐国大多数人服装和色彩不一样的人,先把衣服和色彩保持一致了。

    遇到不服王化的,反抗王化的,那就杀,一直杀到他们服软为止。这样齐国才会以最短的时间像一个国家,而不是像现在,齐国单民众的便服和发型就有千百种,更不用说语言文字信仰风俗习惯,总之看着很是杂乱不一,似乎不是一个国家一样。

    而似乎不是一个国家一样,又哪里来的国家归属感和向心力呢?

    他们振聋发聩之语在朝堂上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不过最后却被吕荼的一句话给怼了回去。

    吕荼说:“不要看不起他们,抛却我们的骄傲,我们的祖先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齐国的王化普照齐国土地上的臣民,虽然速度慢了些,但是就好比冬日里的阳光,晒的人舒服。人们享受这种阳光。

    十年,齐国的人心凝聚力凝聚程度比十年前多了一百倍。

    经济繁荣,人口爆炸,教化凝聚,整个齐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而这全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