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大郎传奇-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梵羽目光从慕容紫衣身上收回,笑道:“上次蓬莱岛一别,大师别来无恙啊?”

    萧别离回头看了慕容紫衣一眼,见她正出神的盯着梵羽,他心下生疑,不过却没有说什么,微微抱拳,与梵羽行了个江湖见面礼。

    忽然,萧别离看到一个婀娜多姿的身影正往这边走来,心中顿时如拨云见日,喜上眉梢,急忙迎了上去。

    梵羽走向慕容紫衣,开门见山的说道:“紫衣,上次在蓬莱岛,我有一记碎片不知遗落在了什么地方,不知你……”

    慕容紫衣没等他说完,素手摊开,将那记闪闪发光的时空碎片“清”亮了出来。

    梵羽大喜过望,忙不迭的向慕容紫衣道谢。

    这时,方颖走了过来,她心中亦是疑窦丛生,梵羽正在学堂讲课,他是怎么知道慕容紫衣回来的呢?

    不过她早就习惯了隐藏自己的心事,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面露微笑道:“紫衣姐姐——”

    声音清脆甜腻,颇有几分邻家小妹的清纯,梵羽愕然,这个女魔头居然还有如此小家碧玉的一面?

    两个女人见面,互道离别之情,平日里的高冷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寻常江湖儿女的绵绵衷肠。

    …………

    …………

    明教三员大将的回归,这是大喜事,当晚便开了接风宴,邓元觉、方七佛等明教元老悉数到场,这从侧面反映出慕容紫衣、萧别离、十箫和尚三人在明教中的地位不低。

    梵羽受邀在列,他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看着邓元觉、方七佛等人轮番敬酒,心中对于慕容紫衣的身份越发的好奇了。

    明教铁栅是教主的随身护卫,方腊死后,铁栅归圣女统领,也就是说铁栅之人只效忠方颖一人。

    铁栅十当头从教内选拔而出,每一个都是出类拔萃之人,各有所长,譬如玉笛公子萧别离文武兼备,尤其擅长乐道;血手屠魔十箫和尚气壮山河,力能扛鼎;浮水万里雷晨有千祖龙王之称,在水下堪称无敌……

    明教教众都以能加入铁栅为荣,因而铁栅当头在教内地位极高,威望颇重,很受大家敬仰。

    另一方面,明教基本上在大宋各地都有分支,建立分舵,分舵掌舵之人称之为“堂主”,慕容紫衣的青木堂便是其中之一。

    全国有分舵数十个,也就是说像慕容紫衣这样的堂主在明教有数十人之多,按理说堂主的地位与铁栅当头不可同日而语,相差不止一个档次。

    但看邓元觉和方七佛的意思,两人看重慕容紫衣犹在萧别离、十箫和尚之上,对她的拉拢之意分外明显,这就显得不同寻常了。

    梵羽向阿飞请教。

    阿飞身为青木堂的一员,对于慕容紫衣成为邓元觉和方七佛两人的座上宾相当骄傲,说道:“梵大哥你不知道,我们堂主与圣女关系最是要好,圣女的面子谁敢不给呢。”

    梵羽不会像阿飞那么心思单纯,在他看来,这其中肯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邓元觉和方七佛同时向慕容紫衣伸出橄榄枝,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慕容紫衣、萧别离、十箫和尚三人已经从方颖口中得知梵羽是被邓玉挟持而来的,不过三人很有默契,谁都没有点破他的真实身份。

    数月前,醴宁城外的那场大战,几人曾并肩作战,同生共死。战后,梵羽与杨震又共赴蓬莱岛,双方对雪饮酒,好不畅快。

    大家虽然各为其主,但也惺惺相惜,交情不可谓不深,这个时候自然不会拆他的台。

    “小子,干一杯!”十箫和尚和萧别离举杯。

    梵羽明白他们两个的意思,上次在蓬莱岛自己与慕容紫衣喝得酩酊大醉,但却因为走的匆忙,没有机会与两人喝上一口,这一杯算是补上了。

    接风宴散场之后,梵羽回到住处,望着透窗而入的月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明教看似一团和气的表面下暗流汹涌,他能够感觉的双方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风暴。

    可惜的是,他身处风暴的中心却无可奈何,甚至于连敌友都分不清楚了,这样非但自己危险,还有可能破坏自己收编这股势力的计划。

    “但愿杨大哥那边快点行动,倘若让邓元觉和方七佛拧成一股绳,那就麻烦了。”梵羽心中祈祷。

第245章 定策略()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苏杭地区自唐朝开始就是繁华富庶之地,人口稠密,商业发达,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然而,方腊起义对江浙地区的经济冲击很大,杭州作为江浙重镇,首当其冲。

    魏文秋走马上任杭州知府之后,如何快速的恢复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向朝廷缴纳更多的赋税,成了摆在他书房条案上的头等大事。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柔和的政策和措施,在重视农桑的同时,大兴商业,充分发挥杭州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调动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人口流动,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就在百姓们逐渐忘却方腊起义带来的战争创伤的时候,杭州城出现了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这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惶恐不安,一时间慌乱情绪蔓延,流言纷飞。

    赵桓本来不想暴露自己的行踪,但为了稳定局势,迫不得已只能让魏文秋出榜安民,说是太子殿下莅临杭州城,兵马调动乃是例行公事,百姓的恐慌情绪这才稍稍有所缓解。

    “到底是江浙之地,骨子里透着一股柔弱,不似北方民风彪悍,一看到兵马调动就人心动乱了。”

    赵桓亲眼目睹了杭州百姓从安定到恐慌,再由恐慌到安定的整个过程,不由得发出慨叹。

    魏文秋听了,苦笑道:“自方腊叛乱之后,江浙之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百姓怕动刀戈,朝廷财政也经不起战乱的折腾了。”

    赵桓说道:“在下江南的路上,子羽提出‘以安为主,以剿为辅’定乱策略,主张招安那帮明教逆贼,魏大人有什么看法?”

    魏文秋在太子赵桓南下之前,就收到了梵羽的来信,信中透露了他主张招安的想法,魏文秋对此大为赞赏,毕竟江浙的动乱刚平定,经济恢复稍有起色,实在是经不起战争的摧残了。

    “下官来杭州之后,曾派人做过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叛贼多为衣食没有着落的百姓,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流民被妖人蛊惑,遂成为叛贼。叛贼并非真心背叛朝廷,实则是愚昧无知,为了裹饱肚子,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已。”

    “叛乱起后,江南百姓死伤无数,大面积土地荒废,商业凋零。如今正值春季耕作时节,倘若再动刀戈,怕是会有更多百姓流离失所,引起民变,从而给朝廷赋税增加负担。下官也以为,不若朝廷给那些叛贼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予他们土地,征收赋税,从而一举两得。梵先生所献之策,乃是利国利民之法,下官完全赞同。”

    魏文秋把早就想好的应答之策说了出来,贼首方腊已死,余孽不足为患,与其大动干戈的剿灭,不如招安,然后分而治之,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赵桓从魏文秋的话中听出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明教逆贼不是真心背叛朝廷,乃是形势所迫,尚可以招抚教化。

    第二,江南之地饱经战乱,已经经不起刀戈折腾了,这点从杭州城军队例行调动,百姓们人心惶惶即可看得出。

    弄清楚了这两点之后,赵桓心中无比郁闷。

    早在东平府的时候,梵羽就向他献策以招为主,剿为辅。

    只是,心高气傲的他压根就没想过招安,朝廷大军连贼首方腊都灭了,更何况这些余孽?必须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镇压,如此才能树立朝廷的权威。

    然而,来到杭州之后,赵桓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江南之地,无论是将士还是百姓,都极为厌战恐战,安定繁荣才是大势所趋,如果自己强行征调大军镇压明教余孽,引起民愤事小,万一吃了败仗,自己这个东宫太子脸上就没光了,徒增笑料。

    “按理说江南富庶之地,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民呢?”

    赵桓很是不解,他生于帝王之家,对于民间疾苦,知之甚少。

    魏文秋愕然,没想到赵桓的思维那么跳脱,居然从剿匪跳到了这个问题上,只不过这事还要从徽宗皇帝大兴花石纲说起……

    徽宗皇帝酷爱花石,蔡京等权臣便投其所好,起初只取江浙花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派人在江浙等地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

    江浙距离东京路途遥远,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沿途百姓苦不堪言。

    相传,徽宗皇帝曾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朝廷准备的船只不能应付,就将几千艘运送粮食的船只强行充用,甚至无条件的征调商船,造成极大危害。

    许多投机的官员借花石纲为由头,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江浙等地区的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这也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官来杭州尚不满一年,对于此中关节也有诸多不解。”

    魏文秋暗自抹了把汗,花石纲的事情借他十个脑袋,他也不敢吐露半个字,因而只能敷衍过去。

    赵桓知道魏文秋没有说实话,不过他早就习惯了官员们的阳奉阴违。

    放眼整个大宋,恐怕也只有梵羽能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别人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而只有他把自己视为朋友知己。

    “如果子羽平安归来一切都好说,如果这些逆贼敢动他一根手指头,本王定杀得他们鸡犬不留!”赵桓恶狠狠地说道。

    魏文秋心中一惊,对梵羽越发的钦佩了。

    赵桓来到杭州之后,为了营救梵羽的事情,已经大动肝火好几次了,这从侧面可以看出,他极得赵桓的信任。

    而梵羽入定王府才半年光景,如此短的时间就能成为定王的心腹,没有绝对的实力根本没法办到。

    赵桓说完,又问道:“杨戬那个死太监哪儿去了?”

    魏文秋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杨大人说,杭州城几个陈年好友一起聚聚,这两日恐怕都不会在府衙。”

    赵桓冷笑道:“这个死太监,倒是会享清福……”

    话音落地,风尘仆仆的杨震进了府衙。

第246章 招安() 
杨震回府,将打探到的消息汇报给了赵桓,思虑再三之后他自动过滤掉了梵羽故意以身为诱饵,被邓玉挟持的事情。

    赵桓仔细的听他说完,最后不解的问道:“既然发现明教逆贼的老巢在太湖,本王应当坐镇苏州指挥才是,他为什么不让我去苏州呢?”

    杨震说道:“当时四周全是密探,梵先生根本来不及解释,只说无论如何绝不能让王爷去苏州!”

    赵桓想不明白梵羽为什么会示警自己别去苏州,不过他既然这样说,应该是发现了什么……

    “你确定子羽在逆贼老巢里没有性命之忧?”赵桓再次向杨震确认。

    杨震点头道:“梵先生说他自有保全之法,让咱们无需担忧。”

    赵桓坏笑起来,说道:“不让咱们过去,想来不会有什么好事,不如将那个死太监打发到苏州去,咱们就坐镇杭州,静观其变。”

    杨震点点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反正他看杨戬也不爽,不如把他坑到苏州去,眼不见为净。

    对于杨戬来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来到苏杭之地以后,简直可以说是蛟龙入海,相对于东京城,杭州、苏州等地才是他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话说徽宗皇帝喜爱奇异珍石花草,这背后少不了杨戬的推波助澜,诸如搬运花石纲,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宫殿等,杨大总管都是非常的积极和卖力。

    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作为江浙花石纲的指挥机构,杨戬对这两个衙门自然不陌生,造作局、应奉局里面的许多官员都与他相熟,甚至许多都是他直接提拔上来的。

    杨戬入了杭州之后,那些被他提拔过的官员轮番邀约,今日听曲儿,明日听评书,忙得不亦乐乎,仅仅四天时间,孝敬他的银子就达到十五万两,更是有别出心裁者给他送来了五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供他调教玩乐。

    这天,杨戬又被造作局的几个官员相邀去西湖旁边的逸仙楼宴饮,他身边的小太监方宝匆匆忙忙的走了过来,说道:“大人,太子殿下委派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