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之,又有“阳城去年赋口算三十六次,六百余钱”、“豪右某自占隐匿家訾”、“铁官长沈驯出行车驾僭制”、“大姓某贼杀人,行赇得免”、“阳城长受赇,少算冶家铁税”、“阳城令、丞见知故纵”等等,只阳城一县就有二十多件豪强、官吏不法的事儿。

    再往下看,除了以上的这些不法恶行外,豪强的恶行又有:“豪强某,家有市籍,不入租税”、“豪强某匿死”、“豪强某知人略卖人而与贾”、“豪强某燔民屋”、“豪强某娶人妻”、“豪强某不孝”。官吏的恶行又有:“某县令鞠狱不直”、“某县长监守自盗”、“某县尉奸人妻”、“某县令、丞字贷钱财”、“县令某任人为吏,所任不廉”等等。两者共有的罪行又有:“擅杀奴婢”。

    钟繇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气得险些把文册摔掉。他说道:“我知郡北污浊,不知污浊到此种程度!皓粼,咱们现共去求见府君。郡北政刑暴滥,豪强残民,我欲请府君行鹰隼之击,为百姓去奸除恶。公达,你可愿与我同去?”

    荀攸沉吟不语。

    “为何沉默?”钟繇见他不说话,顿时怫然不悦,说道,“民生何苦,你竟无动於衷?你沉默不言,莫非是因心存疑惧,害怕受到那些浊吏、强豪的报复么?”

    “我非是害怕受到报复。”

    “那为何默然?”

    “我是在担忧府君会心存疑惧啊!”

    “此话怎讲?”

    荀攸徐徐说道:“何府君质性谨慎,为人宽和,自任本郡以来,虽举善任能,进贤不休,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见他行过严霜之诛。郡北九县,官吏贪浊,豪强凶暴,若要整治,非用重刑诛戮不可。府君恐怕不会轻易答应。”

    钟繇说道:“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刑罚诛戮岂是吾辈所愿?为民除害,不得已而为之也。府君那里,自有我来劝说!”

    “话虽如此,最好先想想该怎么说。”

    “先去求见了府君再说不晚。皓粼,你意下如何?”

    周澈说道:“悉从功曹之意。”

    (本章完)

第217章 荀攸之谋() 
周澈虽然是有点像后世所谓的“钦差”,但巡察的权力还没那么大,这次是巡察的县乡,而不是州郡。州郡则需要刺史级别的巡察。所以他查到不法县令长或豪强,只能先找本郡太守,除非太守同流合污,周澈才能行便宜之计。

    三人出院,直奔后宅,见到何进,何进甚是惊奇,诧异周澈不应该是按照洛阳的公文,明天白天来正式拜访的么?

    钟繇将文册呈上,等他看完,也不拐弯抹角,直言说道:“繇请明府顺天行诛,为民去九县残贼!”果如荀攸所料,何进面现为难。

    钟繇固请之。何进说道:“牵涉九县长吏,占本郡之半,不可不慎思细酌。幕僚郭图,素有智谋,可召来共议。”

    周澈、钟繇、荀攸三人在堂上等了多时,郭图来了。

    这是周澈第一次见郭图,拿眼观瞧,见他二十五六岁,戴冠服黑,颔下短髭,昂首挺胸地登入堂上,目不斜视,行跪拜之礼。周澈心道:“这个郭图应就是后来投袁绍的那个郭图吧?真名族子弟,留名史册之人,确实不凡啊。”

    郭图行完礼,何进叫他坐下。

    此时诸人何进朝南而坐,周澈、钟繇独坐西侧,荀攸跪坐于东。郭图昂首阔步来到西侧,坐在了钟繇的下手。郭图落座后,看了看周澈。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周澈。他心思机灵,见周澈有资格和钟繇、共座堂上,又见何进一副略带唯诺的目光看着周澈,立刻猜出了他的身份,问道:“足下便是巡察使么?”

    “在下周澈,见过郭君。”

    郭图自己猜对了,露出点笑容,矜持的点了下头,说道:“久闻潜龙威名,今日一见,果然英毅雄杰。”

    何进说道:“公则,今召你来,乃是为了巡察之事。巡察使此行,不但有收获,并且是很有收获啊!”将文册从案上拿起。郭图起身,行至案边,接过文册,退回坐塌,打开翻看。他看东西的速度很快,一目十行,只听得帛纸刷刷连响,很快,就看完了。

    周澈与他是初见,对他颇为注意,在他看东西时,一直都在观察他,发现他在看第一页时,神色略有动容,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再其后,神情就没再有过变化。

    看罢之后,郭图把文册交还给何进,归坐榻上,问道:“府君、巡察使、功曹、公达这么晚齐聚府中,明府又把我召来,为的就是此册么?”

    “正是。”

    “图敢问,明府可是想要据此追究颍北诸县的不法事么?”

    何进说道:“把你找来,正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图以为,事涉九县,牵扯重大,不可轻为。”

    “为何?”

    “巡察的这个文册上共记了一百三十一事,涉及了四个县令长,五个县丞尉,二十多个少吏、斗食,五个大姓右族。若据此册治罪,则郡北九县将要为之一空。本郡总共十七个县,九个县占一郡之半,一半为空,明府以后还怎么施政?”

    周澈听了他这句话,对他的记性颇是吃惊,心道:“他观册甚快,本以为他只是粗略翻阅,却没想到竟将册上总共记了几件事、涉及到多少人都记得清清楚楚。”

    钟繇和郭图同郡为友多年,对他过目不忘的本事知之甚清,并不奇怪,摇头说道:“公则此言,繇不以为然。”

    “噢?”

    “子曰:‘政者,正也’。正是为了日后好施政,才应该把颍北诸县的不法吏民全部绳之以法!”

    郭图对孔子的话无法辩驳,但他仍不同意这样做,因又说道:“建武末年,冯衍上疏世祖皇帝,言:‘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郡北吏民虽然不法,然若尽收系狱,则是冯唐之谏文帝也。”

    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讲的是前朝文帝和魏尚的故事。魏尚守云中,有功,后因小错获罪,冯唐因谏文帝:“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罚太重,赏太轻”。文帝接受了他的谏言,复以魏尚为云中守。

    郭图举这个例子,意思在说:此案牵涉到的人太多,若尽系狱中,未免会“法太明,罚太重”。

    钟繇连连摇头,说道:“魏尚为云中守,匈奴不敢近云中,这是守边安民的大功,后来获小错获罪,不算大过,因而冯唐谏文帝:‘法太明,罚太重’。请问公则,郡北的那些不法吏民有何大功?他们只有残民之举而已!怎能与魏尚比?怎能用冯唐谏文帝故事?”

    郭图无言以对,转口说道:“元常,你家是法律名家,家学渊源,当知本朝律法。”

    “怎么?”

    “我想请问你,依本朝律令,吏若受贿,该受何罪?当受何罚?”

    钟繇对本朝的法律条文倒背如流,应声答道:“‘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赃为盗。罪重於盗者,以重者论之’。前汉文帝时,更明下诏书:‘吏受赇枉法,即弃市’。”

    “吏若监守自盗,又该受何罪?受何罚?”

    “‘主守而盗,值十金,弃市’。”贪污够十万钱就弃市处死。

    郭图背诵周澈那文册上所记的内容:“‘阳城长受赇,少算冶家铁税’、‘某县长监守自盗’。如此,则若按律令,这两个六百石的县长很有可能就会被弃市处死了。…我再请问你,除了这些处罚外,国朝对赃吏还有何处罚?”

    “本朝安帝前,并坐及其子、孙,三代不得为官。此令因当时太尉刘恺的建议而取消了,然在先帝桓帝时,梁太后临朝,又诏令‘赃吏子、孙,不得察举孝廉’”。

    “这样,这两个县长的子、孙以后就不能被举孝廉了,基本断绝了仕进之路。《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因其祖、父之故,断其子、孙仕进之路,元常,何忍也?这且不说,我再问你,除此之外,对赃吏还有何处罚?”

    “坐及举主。‘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轻则左迁,重则免职。”

    “这四个不法的县令长中,就我所知,至少有两个都是因被举为孝廉、茂才而入仕的。我虽不知其举主为谁,但有资格举人为孝廉、茂才的不是两千石的太守,就是刺史、三公、九卿,皆为国之重臣。因此二不法县令长之故,他们也要被受到牵连。元常,处罚一个不法的县令长容易,但是你就忍心让那么多的人受其牵连么?”

    周澈与荀攸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想道:“郭图先是说若将颍北清空,会不利太守日后的施政,接着又说如果这样做,会显得‘法太明,罚太重’,恐怕都只是借口托辞。他之所以不同意整顿颍北的真正原因应正是此句!说是‘不忍太多人受牵连’,实为担忧会因此招来报复。”

    这的确是郭图不同意整顿颍北的真正原因。并且,他这一句,也说到何进的心里去了。

    何进之所以也不太愿意整顿颍北正是出於和郭图一样的顾虑,会牵连到太多的人。行贿者、赃吏的子孙倒也罢了,赃吏的“举主”却全是朝中重臣。——他实在不想因此得罪他们。

    这还只是赃吏。周澈的那个文册上且记了许多颍北豪强的不法事。

    前汉有句话:“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豪强们也都是各有些背景的。别的不说,便说那个沈汛,他女儿是赵忠侄子的小妻。处罚了他,会不会得罪赵忠?

    贪官的“举主”是重臣,豪强的背后是权宦。何进怎不为难?就像荀攸说的,他质性谨慎。他愿意举贤扬善,但他实不愿诛恶去奸。因扬善可得贤名,而诛恶却很有可能会招来祸患。

    他转目钟繇,等着看他如何回答。

    (本章完)

第218章 上下二策() 
钟繇目视郭图道:“公则,君家世代衣冠,儒学传家,当博通古籍,熟知古事。我且问你:本朝自前汉始,便经常会遣使微服单行,观采各地州郡的百姓风谣,以此来考课地方官吏,民赞则褒,民讽则黜,此是为‘举谣言’。此制,是本朝独有的么?”

    “自然不是。”

    “那是源于何时?”

    “周时便有此制,名为采风。”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庶人传语,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此句出自何处?”

    “《国语》。”

    “何意也?”

    “圣天子当朝,当广开言路,听百姓疾苦,然后行政,方能不悖。”

    钟繇挺身跽坐,大声说道:“巡察使暮入阳翟,不辞劳苦,行访九县,是为了什么?一去二十天,征尘未洗,便夤夜求见明府,又是为了什么?正是为了给明府开言路!

    你也看过那文册了,郡北的那些不法吏民,贪暴残暴为民患,人民嗟怨已久!吾曹既然备位郡朝之中,就应该上为明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何来‘若将册中之人全部治罪,则不可’之说?又何来‘就忍心让那么多的人受其牵连’之说?宁让十家、百户哭,不让半郡八十万百姓哭!孰重孰轻,公则,你难道看不出来么?”

    他的声音很大,震动屋瓦,传出堂外,在夜中传出甚远。钟繇义正言辞,据理力争的话语,让郭图猝不及防,被他骇了一跳,但随即缓过神来,反击说道:“令祖乃海内大贤。吾闻他昔年授徒常千余,每教弟子律法,必言‘慎刑’二字。我与功曹亦久相识,也常听功曹说:‘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政之道当在宽仁,刑与德间,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此言甚是!奈何今对颍北九县,必欲杀之而后快?慎刑二字,哪里去了?”

    听他听到了自家祖父,钟繇改跽坐为跪坐,放低了声音,端正地说道:“慎刑,是为惜民。除民贼,更是为了惜民。此两者并不违背。”

    “惜民”这个原因是无法反对的。郭图哑口无言,顿了顿,也只好不再提“慎刑”二字,再次改口,说道:“惜民是应该的,可一次动九个县,半个郡,牵涉到四个县令长,占我郡之四分之一,动静太大了!恐怕会引起州郡非议,使吏民侧目。元常,不可不慎啊。”

    “先朝永兴年间,南阳朱公叔出为冀州刺史。冀州部内诸令长,闻朱公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朱公至部,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相比朱公刺冀州,四个县令长算什么?朱公叔是南阳宛人,与明府同郡。我听说,南阳郡人赞朱公正气,说:‘朱公叔肃肃如松柏下风’。明府,今若从繇言,诛九县之奸,则何止南阳人赞,何止我颍川人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