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4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玄听了这句话,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老实说,他就怕太守“过河拆桥”,一看解了平舆之围,就立刻免了他兵曹椽之职,如今有了“怕这贼兵也只是一时溃败”这句话,看来至少在彻底消灭郡中的“贼兵”之前,太守是不会解了他的兵权,免了他的职位了。

    他倒不是贪恋官位,兵曹椽区区百石吏,像这样的品秩在郡朝里一抓一大把,有甚么可值得贪恋的?主要是这个职位太关键了,相当於边郡的郡司马,是个军职,能掌兵权。平时倒也罢了,逢上战乱之际,乃是举足轻重。只要他还在这个位子上,他就有权力指挥全郡兵卒。——尽管这个“指挥”是处在太守的指挥之下,但是已经顺利的完成主公周澈给他的任务………掌握兵权。

    借太守扶他之机,他顺势站起,后退一步,躬身说道:“明府英明,洞察秋毫。这几天与贼兵作战,玄观贼将刘辟颇有智谋,虽不能算是畅晓军事,但也不是寻常寇贼能够比的。贼兵又多是妖道信徒,凝聚力亦远胜寻常寇贼。今赖明府、诸君、将士之力,虽暂解了平舆之围,奈何却因玄之罪错,没能擒获刘辟,被他趁夜遁逃了。刘辟一日不死,郡中贼患怕就一日难解。”

    袁尧插话说道:“昨夜贼军大败,数万贼兵溃逃,刘辟混入其中,桓君手下兵马又少,一时叫他逃走,没能把他抓住,也不算过错。”

    太守刚愎归刚愎,却也不是昏聩之人,点了点头,说道:“功曹椽所言甚是,没能抓住刘辟,不是你的罪错。”

    他抬头望了望左右。

    他们站的位置离城门不远,附近围了不少的百姓,并有许多的郡卒、民夫一队队地往城外去。这些郡卒、民夫是此前没有随桓玄出城突袭的,此时奉了上边的命令,出城去收拾城外的尸体。整个场面乱糟糟的。

    “此地非久谈之所,走,咱们回府细议。”

    一行人来到太守府,登入堂中议事。

    首先议的是“善后”。

    六天的血战,黄巾军固然损失惨重,守军亦伤亡不少。袁尧征来的民夫亦颇有伤亡。这些都需要抚恤。该医治的医治,该安葬的安葬,该给烧埋钱的给烧埋钱。战前,太守府曾许下赏格,一个贼兵的首级若干钱,如今取得了大胜,这些赏钱也该发放下去了。

    如此种种诸项之事,郡朝里的诸曹各负其责,分别指定下负责之人,由他们分头操办。

    其次,再议下一步的举止。

    议“善后”的时候,诸人没有什么分歧,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议完了“善后”诸事,堂上陷入了争论。

    有的人说应该挟昨夜大胜之威,应该选派精锐出城,趁胜追击,主动寻贼再战,一则捕拿刘辟,二则彻底消弭贼患。

    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守城六天,郡卒伤亡不小,且将士疲惫,不利再战,而反过来看黄巾军,尽管遭了一场大败,但少说也还有几万人马,若孤军出城,一旦陷入贼围,恐怕不但前功尽弃,甚至平舆也会再度陷入危险。与其如此,不如固城自守,静候朝廷援军。

    持前论者有魏昶、陈佑等人,持后论者有袁尧、王澜等人。

    桓玄、李钟、周涌、郭济没有发表意见。

    太守问道:“兵曹,堂上诸君或言该趁胜追击,或言应固城自守,静候天兵,卿意如何?”

    (本章完)

第580章 黄盖援军抵平舆 周澈领军入阳翟() 
这时一旁的周涌低声对桓玄说道:“桓君,慎言!”

    这要换个旁人,或许会奇怪,这周涌莫名其妙的说个“慎言”是何意思?

    桓玄知他用意………原因很简单,这个赵太守是一郡太守,今番郡中民乱,他必负连坐之责,并且之前桓玄曾一再提醒他,要他小心太平道,他却置之不理,等到事后被朝廷追究起来,他定然获罪不浅,说不定还会被槛送京师,下廷尉诏狱。因此,为了洗清或者减轻自己的罪责,太守肯定想要“戴罪立功”,也就是说,极有可能他是赞成魏昶、陈佑等人的意见,支持“趁胜追击”的。

    桓玄心道:“伯涛若是支持趁胜追击,不会提醒我‘慎言’,这么说,他是支持固城自守了。”

    现在到底是该“趁胜追击”还是应该“固城自守”?桓玄也是支持后者的。郡卒本来就少,如果再分兵冒进,分一部分出城,留一部分守城,实在太过危险,也许会被各个击破。

    太守注意到了周涌的低语,问道:“伯涛在说什么?”顿了顿,又说道,“今日议事,不分尊卑,有何高见,但言无妨。”

    桓玄微微颔首,示意周涌起身答话。

    周涌起身,垂下衣袖,双手拢在腹前,恭谨地答道:“堂上诸君皆吾郡英杰,涌粗陋乡野之人,实无高见可言。只不过是有一点小小的愚见,说出来尚请明府不要怪罪,请诸君不要见笑。”

    太守抚须说道:“请说。”

    “以涌愚见,当务之急,眼下最需要做的不是议论我军是否该‘出城追击’,而是应该广遣哨探,一则打探贼兵败军之动向,二来打探郡中诸县之安危。咱们平舆被贼兵整整围了六天六夜,全郡三十七县目前的状况如何?究竟被贼兵攻陷了几县?又有几县得以保全?咱们对此是一概不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咱们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如何能‘百战不殆’?待得这一切打探清楚之后,涌以为,再议论下一步的举止不迟。”

    太守沉吟片刻,问桓玄:“兵曹以为呢?”

    “下吏以为,右兵曹史言之有理。”

    “诸卿以为呢?”

    久未言声的郭济接口答道:“用兵以持重贵,‘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目前敌我形势不明,贼兵虽败,人众,我军虽胜,兵少,冒然出击,恐将会有不测之忧。右兵曹史所言乃是正论,下吏以为然。”说到这里,他抬眼瞧了太守一眼,复又续道,“额…额…并且,遣派哨探出城,除了可以打探贼兵去向、诸县安危之外,还可以西上去洛阳,昨夜我军破贼大胜,是为大捷,此事应尽快报与朝廷知晓。顺带,亦可以看看朝廷的援军派出来了没有。”

    桓玄瞧了他一眼,心说,难怪他刚才闭口不言,原来他也是支持固城自守的。

    郭济是个聪明人,桓玄、周涌能猜出太守的心思,他肯定也能,既猜出太守有意“戴罪立功、将功补过”,想要“趁胜追击”,他当然不肯首唱反调,因此方才闭口不言,直等到周涌发表了意见,这才出声附和。

    堂上诸人里边,有不懂兵事的,但没有一个是蠢的。桓玄、周涌、郭济先后发言,把为何不能现在就“出城追击”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原先持此论者低头忖思过后,纷纷改变了观点。

    太守闭了会儿眼,睁目往堂外院中看。

    此时将近中午,阳光明亮,晒在院里的树上,初生的嫩叶莹润光泽。他端起茶椀,放在嘴边欲饮,又停了下来,最终有些不甘地说道:“既然诸君皆持此议,便依伯涛之言。”

    桓玄三人果然猜得很对,他的确是想将功补过,是想趁胜追击的。可是周涌、郭济说得很有道理,在敌我未明的形势下,出城确实很可能遭遇失利。一旦失利,便是把一场“大胜”变成了一场“大败”,到的那时,恐怕他就不是下不下廷尉诏狱,而是要掉脑袋了。

    他放下茶椀,对主簿王澜说道:“王卿,给朝廷的捷报就由你来写罢。”

    王澜应诺。

    “兵曹,你可持我将令,速去营中选拣武勇精干的骑卒,出城四散打探消息。不过切记,派去洛阳的一定要精明能干,万万不可有失!”

    桓玄知他意思,晓得他是怕捷报有失,恭敬应诺。

    王澜文采不错,提笔就墨,不多时便把捷报写成,呈给太守看过后,交给了桓玄。

    桓玄请了虎符将令,告辞出堂,亲自去到营中,代太守传下令去,命诸营选拣善骑能射之精干郡卒马上出城打探黄巾败军的去向,并及郡中各县的情况,以及西上洛阳。

    布置完了这些事儿,他返回太守府中缴令。

    议事会还没开完,善后、察敌两事议完,现在议的是“加强城防”。

    万一黄巾军杀个回马枪,再来围城,该怎么应对。

    正在商议,有一个小吏匆匆忙忙闯入院中,跪伏堂下,高声说道:“启禀明府,城外来了一支军马。”

    太守大惊失色。

    堂上诸人多半惊乱失措。

    郡丞魏昶颤声说道:“是、是刘辟那贼子又回来了么?”

    郡功曹袁尧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胆气,拽着衣袖奋然起身,独立於堂上,转对堂门,问那小吏:“来者是谁可查探清楚?打的是什么旗号,又是从何方而来?人马几何?现离城多远?”

    那小吏答道:“这支军马从北方而来,没打旗号,离得远,距城约有十七八里,不知是谁,从城头上远望过去,只见乌压压一片,估计应有三四千人。”

    从北方而来?约有三四千人?

    袁尧楞了一下,下意识地去看桓玄。

    桓玄低头思索,而席位中的郡丞魏昶喜道:“莫非是朝廷的援军到了?”

    袁尧蹙眉说道:“若是朝廷援军,又岂会只有三四千人马?”

    “那、那,那会不会是河南尹闻我郡遭了贼患,故此特地遣兵来援?”

    魏昶此言一出,堂上众人尽皆愕然,不为别的,只为他的无知。

    袁尧张了张嘴,似乎是想要开口斥责,但在看了看魏昶六百石的官袍印绶后,终究按下了火气。他大概觉得如果在众人面前斥责堂堂郡丞的话,会有损朝廷威严,勉强解释说道:“汉家律法:‘无诏令,两千石不得离境,禁出边界’。我郡中遭贼患,河南定有闻之,然若无天子诏令,河南尹怕亦不敢擅越边界,遣军入我郡内,行征伐之事。”

    “若是有天子诏令呢?”

    袁尧忍无可忍,斥道:“怎么可能会有天子诏令!”

    河南乃是京畿之地,河南尹的治所就在京师洛阳。除非天子、除非朝廷昏了头,才会令河南尹出兵援救颍川。

    “那,那,那这支兵马会是从哪儿来的?”

    袁尧也拿不准,沉吟不语。

    桓玄他亦觉蹊跷,猜不出这支兵马的来历,但不管这支军马是从哪里来的,目前最重要的应是判明敌我,而不是在堂上空议,因站起身来,敛袖说道:“这支兵马只有两三千人,料来应非刘辟贼兵。明府且请安坐堂上,下吏这就去探探他们的来路。”

    “好,好,快去,快去!”

    桓玄离开坐席,恭谨地倒退出堂,在门槛处,复态度恭敬地向端坐主位、正对堂门的太守揖了一揖,然后退到廊上,穿好鞋,转过身,振了振衣袖,昂首按刀,大步出府。

    韦强、庆锋、许阳诸人一直候在府门外,见他出来,忙牵着马行至近前,一行人翻身上马,迎风踏尘,往北城门驰去。

    桓玄深知他“兵曹椽”的职位得来不易,是主公交付的秘密任务;也知太守对他印象不好,因此为了谨慎起见,为了不给太守一种“得志就跋扈”的感觉,也为了不给小人们进谗言的把柄,他这些天不论是来太守府议事也好,在城头巡查也好,身边最多带一两个人随从,这次之所以把韦强他们都带来了,本是想给他们请功的,希望能借此机会把他们安插到郡军里边。

    只可惜,一直没空提起。

    不过这也不要紧,早晚会有机会提的。

    来到北城,下马登城。

    城外不远就是护城河,波光粼粼。这几天的守城之战,主战场在东城墙外,除了最后一天外,北城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河里、地上都比较干净,不像城东尸横遍野。

    因为北城外是护城河主河道,这里的守军不多,只有两个屯,三百多人。

    两个屯长跟在桓玄左右,遥指对岸,说道:“兵曹,来军就在那里。”

    刚才那小吏去太守府报讯的时候,说来军距城十七八里,这么一会儿功夫,来的这支军马又往前行进了不少,离城大概还有十四五里,在城墙上已可隐约看到他们领头的将领了。

    “遣人去东、西、南诸面城墙,令诸军守将立刻把城外的军民召回,闭城备战。”

    “诺。”

    说话间,来的这支军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停了片刻后,领头的那个将领单人独骑向河边驰来。不多时,已至河岸。

    桓玄、韦强、庆锋等人对视一眼,皆露出喜色。邢刚叫道:“是黄公覆!”

    “咦?兵曹,你认识此人么?”问话的是一个屯长。

    “此人姓黄,名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