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话只是客套,他要真想拜师早就拜了。

    众人见礼毕,各归军中。

    由董卓在前引路,皇甫嵩先过界桥,留下傅燮等指挥大队渡河,他特地带上了周澈和他一起。

    借此机会,趁皇甫嵩与董卓等在前策马徐行说话的空儿,周澈压住马速,让过邹靖等人,等来那个长臂大耳的年轻人,笑问道:“观足下相貌必为英雄,澈敢问足下大名?”

    董卓刚才介绍的只是将校,这个年轻人在军中没有职位,所以没通姓名。

    周澈发才冲这个年轻人微笑已使这个年轻人颇为呆怔,这会儿见周澈又主动等他过来、问他姓名,更觉得奇怪,忙答道:“久闻君之威名,在下刘备,草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也。”

    周澈“噢”了一声,心道:“果然是此人!”扭着头上下打量他,笑道,“足下姓刘?莫不是?”

    刘备闻得周澈此言,精神一振,说道:“正是,在下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周澈於马上拱手,说道:“失敬失敬。”

    刘备谦虚地一笑,往周澈腰间的青绶和印囊上溜了一眼,颇是羡慕,心道:“此人年岁也就而立出头,只是略长我几岁,而已是位秩二千石。”虽不知周澈缘何主动和他说话,却也知机会难得,犹豫了片刻,心道,“此人待我似十分友善,虽不知何故,但我若能抓住这个机会?”

    刘备虽然在若干年后做下了一番很大的事业,眼下却还只是初出茅庐,尽管他自称“汉室宗亲”,实则中山靖王的后裔多不胜数,传到他这一代已与平头百姓无异,其祖刘雄也仅仅官至东郡范县令而已,特别是他的父亲早逝,之后他家家势顿落,为了生计,不得不自食其力,与其母贩席织履为业,过得也就是普通黔的生活罢了。

    身为汉室宗亲,却沦为与寻常百姓无异,刘备今年才二十四岁,正当有雄心壮志之时,对此很是不满,所以一听说卢植统兵击讨冀州黄巾,他马上就带人来“助阵”了,卢植和他同郡,他十五岁那年,也就是熹平四年,卢植“以病去官”,在家著书立说,并授学於缑氏山中,他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等因求学於卢植门下,也就是说,卢植是他的老师,他是卢植的弟子其实只是记名弟子。

    这次带人来给卢植助阵,他本是雄心勃勃,想借此立下一番功名,却不料卢植竟因不肯行贿而被左丰诬陷,导致槛送京师。卢植一走,他马上就成了无根之人。现在广宗城下聚拢了汉家的大批能臣勇将,各有来头,或州郡名士,或贵族子弟,先前掌兵的董卓和将要掌兵的皇甫嵩又各有麾下嫡系,他一个无根之人,兼之又是白身,名气也不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建功立业等同妄想。因此之故,卢植离开后,他未免就有些心灰意冷,要不是生性坚韧,恐怕早也就随之离开了。

    适才皇甫嵩介绍周澈的时候,他在边儿上旁观,分明看出皇甫嵩对周澈甚是器重,知周澈必是皇甫嵩的麾下爱将。今见周澈待他似十分友善,他自是要抓住这个机会。

    他踌躇了下,对周澈说道:“久闻君族清名,昔我从师卢公、求学於缑氏山中时,与辽西公孙伯珪相善,公孙兄常与我言:当至汝颍拜访君族,只是一直不得闲暇,故此至今尚未成行。没想到今天却在这里见到了度辽,备三生有幸。”

    “噢?刘君曾从师卢公?”

    “是。”

    周澈点了点头,说道:“名师出高徒,难怪一见足下,便觉足下与常人不同。”故意问道,“辽西公孙伯珪?可是出任辽东属国长史的公孙瓒么?我与他曾在幽州并肩作战。”

    公孙瓒虽然因为母亲地位不高,出仕的起点较低,但毕竟家是辽西冠族,世为二千石,可谓家世巩固,刘备显然为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自豪,不过他与周澈相似,年纪虽轻,很有城府,“喜怒不形於色”,把“与有荣焉”的情绪克制住,尽量不动声色,说道:“正是。”

    “噢?原来他与足下是同学。”

    “是啊。卢公以病去官,授学缑氏山中,伯珪兄时为郡门下书佐,弃官就读,与备同学,因他年长於备,故备兄事之,直到熹平六年,南夷反叛,朝廷征拜卢公为庐江太守,伯珪兄与备方才各自归家。伯珪兄归郡后,初被举为上计吏,再举孝廉,现为辽东属国长史。”

    刘备从师卢植时才十五岁,比公孙瓒小得多,因此兄事於他,各自归家后,常有书信来往,故而对公孙瓒之后的升迁经过非常清楚,这会儿故作平淡地对周澈一一讲出,尽管已经尽力掩饰,但是眼里却终究难掩对公孙瓒的羡慕。

    说起公孙瓒为辽东属国长史,周澈忽然想起在幽州和他并肩作战的往事。

    所谓“属国”,即“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之设,始於前汉武帝之时,当时武帝效仿秦朝掌管少数民族的“典属国”之职,设置“属国”以安置降附和内属的少数民族,类似於今之民族自治区。属国最高的长官是属国都尉,比二千石,其副手被称为“丞”或“长史”,“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地处内郡的属国副手叫“丞”,地处边疆的则称为“长史”,此职千石。

    辽东属国设於安帝时,起因是乌桓叛服无常,为了加强对乌桓的控制,安帝改“辽东西部都尉”为“辽东属国都尉”,置“辽东属国”,从辽东、辽西二郡各划三县归“属国”管辖,以安置、管理降附的乌桓族人。因为起地处北疆,所以从设立之日起,辽东属国都尉就与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一起成为了捍卫汉室北疆的重要官职。能在辽东属国为官的要么是已经成名的名将,要么是边地大族的子弟,要么乌桓的部族首领。“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就做过辽东属国都尉。

    公孙瓒虽出自辽西名族,但“其母贱”,他并非是公孙氏的嫡子,得不到家族太多的扶持,能够以三十来岁的年龄出任辽东属国长史这么重要的武职,可以说全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

    要不是他本身有才,刘太守就不会把女儿嫁给他。要不是他变服易容,冒着获罪的危险陪从刘太守诣京师,并又冒着死在日南的风险下决心陪刘太守去日南,在北邙山上祭辞先人,他就不会名扬洛阳。如果没有名扬洛阳,他就不会在归郡后很快即被提拔为上计吏,所有的上官都喜欢这样忠心的下吏,接着又被举为孝廉,跟着又被升迁为辽东属国长史。

    人这一辈子,两样东西缺一不可,一个是机遇,一个是才干。公孙瓒有才干,也抓住了机遇,所以日后他能一飞冲天也就不奇怪了。

    公孙瓒的事情想到这里,周澈和刘备都是心有戚戚。

    周澈感触的是:这公孙瓒的出身与他类似,其奋斗的过程也与他类似。公孙瓒不是公孙氏的嫡子,周澈也不是周氏的嫡脉。公孙瓒踏上仕途的快车道是因为遇到了刘太守这个贵人,是因为刘太守他才名扬洛阳,周澈升迁则是因为遇到了袁家这个贵人,是联姻袁家才把他擢为了司刑令史。

    因为有过从底层做起的经历,周澈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对公孙瓒很是佩服。

    刘备感触的内容和周澈差不多。

    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今虽沦为与平民无异,但毕竟是汉室血脉,说起来和公孙瓒“大族庶子”的出身勉强算是相似,这也是为何他与公孙瓒交好的一个缘故。出身相似,只是机遇不似。刘备至今还没有遇到他的“贵人”,卢植也许本来能算一个的,可仗打到一半,卢植却受诬被槛送京师了。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公孙瓒、周澈、刘备三人的出身都相似,只是公孙瓒、周澈先后都遇到了他俩的“贵人”,也先后都抓住了机遇,而刘备至今却一直还没有这个机会。

    也正是因此,刘备的感触比周澈更深。

    他看了看周澈,心道:“此人出身周氏,族中长辈有名於天下者众,而今党锢已解,也许不久后他族中的长辈就会被召入京师为官了。除了他族中的长辈外,他好像又深得皇甫将军的器重。难得他对我似有好感,我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建功立业就在冀州也非不能!”

    有了这个念头,对周澈不免就刻意“讨好”,顺着周澈的话有问有答,两人竟是说得极为投机。

第654章 刘备有心交贵人 皇甫遥望谋贼民() 
    这时骑马走在前边的邹靖回头瞧了眼刘备,心道:“玄德平时少言寡言,今儿个的话倒是挺多。”

    刘备的性格和周澈有点像,平时话不多,尤不喜说废话,并也是喜怒不形于色。除了性格之外,他昔日在涿县的经历和周澈早年也有点像。周澈在安成,克己下士,招揽豪杰,他在涿县也是“善下人,好结交豪侠”。又除了性格、经历外,在读书这块儿,他和周澈也较像,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而周澈虽然“乐”读书,可天资有限,与同族好学的比起来,学问差得远,所以平时与人闲谈很少会主动说经籍。两人都不谈经籍,周澈对狗马、音乐、美衣服没甚兴趣,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各自在家乡时招揽豪杰、与轻侠交往的故事。

    起初,刘备还带点刻意的意思,周澈也有点刻意的味道,但说着说着,俩人就说到一块儿去了,不时欢笑。

    过了清河,前行不远就是广宗城池。董卓在前引路,领着皇甫嵩等来到他的中军。

    董卓久在凉州,和西凉羌人的关系很好,部众里多有羌胡。这些羌人披发左衽,发式衣着与汉兵不同,成堆的聚在一块儿。有的正在就着火堆烤肉,肉还没熟便血淋淋地从箭柄上取下,以刀割之,血流满手,顺着指头缝往下淌,而割肉的羌人却丝毫不嫌,拿起来就往嘴里塞,一边大嚼,一边提起奶囊往嘴里倒奶。周澈等人看到,有没有去过凉州的将校下意识地打个哆嗦,差点吐出来,忙以手掩嘴,转眼不看,有的将校轻笑一声,意甚轻蔑,低声说道:“真是野人。”

    看到董卓来到,这些羌人纷纷站起,说着周澈等听不懂的语言,热情而谦卑地向董卓行礼。

    董卓挺着肚子,指着皇甫嵩,用羌话说了几句,周近的羌人们举起刀剑,大声呼喝。

    董卓转首,笑与皇甫嵩说道:“督帅,他们在欢迎你。”

    皇甫嵩也是凉州人,懂羌语,不必董卓说,他也知这些羌人在呼喊些什么,面带微笑,立在董卓身边,举起手示意羌人们安静下来,也用羌话说了几句。不知他说了句什么,这些羌人们放声大笑。与董卓相比,皇甫嵩和这些羌人们并不熟,但皇甫氏的威名不但董卓从小闻之,这些羌人也是从小闻之。从皇甫嵩的曾祖皇甫棱起,皇甫氏两任度辽将军,一任扶风都尉,这两个武职都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尤其皇甫嵩的从父皇甫规,勇武善战,剿抚并用,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威震西羌,“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要论在羌人里旧有的威望,董卓远不如皇甫氏。

    见眼前的这些异族羌种为皇甫嵩的一句话而欢呼大笑,周澈、刘备相顾对视,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对方的心思,这心思却与在东郡时潘璋因见周澈之英武而说出的那句话一样:英雄当如是!

    潘璋艳羡周澈之英武,周澈与刘备艳羡皇甫嵩的威名。周澈嘴角带笑,盯着刘备的眼看了片刻,直到刘备因受不住而转开视线,他这才把目光重投放到皇甫嵩的身上。

    注视着皇甫嵩,他心中却想道:“刘备年已二十余,现在尚是白身,就世家大族的弟子而言,就算他现在出仕也算是晚的了,而方才与他一路言谈,他虽起初似因卢植之离开而略有灰心之意,但却很快就又振作精神,与我侃侃而谈,这会儿见皇甫将军威名赫赫,他的眼中更又透出狂热光芒,如此顽强坚韧,又能善下人,招揽英雄,难怪孟德对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

    前世读三国,周澈最喜欢的是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最佩服的是刘备。

    自古成大事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坚韧不拔,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丧气。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如果只论坚韧,刘备不排在前三也得排在前五,如丧家之犬地东奔西走了二十年却百折不饶,始终不肯放弃,不肯为人下,最终成就大业。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周澈心中暗想:穿越到这个时代至今十余年,苦心经营,厚积薄发,遂名满大汉,今又借此次黄巾起事的机会,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极大的功劳,并终于见全了曹、孙、刘三人。

    细数他与这三人的交往。

    最早认识的是曹操,那会曹操才十三四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