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祚高门-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哲子这会儿却不理会朱逢气急败坏的诘问,只是面向众人继续说道:“今日邀集乡宗,宣告镇中二三政令之余,尚有一桩兵事相告。兵者国之大事,独专孤勇,势不能久。世道至此,吞声忍辱,也非独善之道。乡人结寨自存,拒敌于外,此为权宜之策,却非王政德声。民不能安于产,兵不能专于征,似是两全,实则两缺。”

    “里中有贤,邑中有长。千人之聚,一人为主。若无规矩,不散则乱。乡情至此,我不敢有乱乡声,也不敢疏于王命,今日权作折中,罢乡兵归农事,募乡勇授甲兵。近日要在乡野广募六军之众,分付乡贤暂领,受王师之统,征讨建功,守护乡土。”

    “此乡兵事久虐,山野多离散之众。王道久疏于此,强征则伤人情,募众之事,还要托于诸位乡贤。我亦不敢悖乡情、假王命,私授符令,何人可为军主,同样也要有劳诸位勇荐。”

    沈哲子说完这话后,便又坐回了席中,同时示意众将各自入座,也并不再多说什么,给那些境中乡人们留下一个消化的时间。

    而在场这些乡人,听完沈哲子所言后,包括那起先还满面怒容的朱逢在内,一时间都目露思索之色。实在是沈哲子这一番话看似内容不多,实则所蕴含的信息以及所能酿生的变数,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坞壁主们,聪明也好,愚蠢也罢,所处的位置便决定了他们的视野。所谓的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在这个资讯极度匮乏而天下大势又急剧变化的年代,是不可能达到的。

    今天,沈哲子一共公布了三项政令和一项军令,几乎每一条都值得他们深思良久。

    第一条的复垦令,可以说是完全的让步,不只完全承认他们所荫庇的人口和土地,就连原本镇中所掌握的屯田都愿意拿出来共享。在座这些乡人们,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出言反对。土地和人口是他们自立的根本,如果谁敢公然触碰,无异于生死大仇!

    至于第二条的仓储赈济令,则就透露出来些许威胁性。寿春周边水网密布,郡府要完全掌握津渡航道,废除私埭,这一条虽然有些霸道,但还可以接受。毕竟他们这些坞壁,多数都建立在山岭沟壑密布之处,如果水道交通太便利,反而不安全。

    这一条政令的危险性就在于郡府会不会立足于水道扩大打击面,用作清剿一些坞壁的借口。所以一些实力稍弱的坞壁主们,是有些不安的。

    但是接下来的赈济和市易,则又予人一些安慰。如果有了江东资货的涌入,得以互通有无,对很多坞壁来说是一件好事。虽然也是以赈济示好,吸引流民入籍,但只要加强自家坞壁管束,还是利大于弊。

    第三条的剿匪令,言则堂皇,无非是清除异己、搜刮一些民资而已。虽然说是会有补偿,但谁也不会相信这种事会有借有还。无论何人镇此,这都是应有之义。像朱逢等实力强大的坞壁主可以闭门不作理会,但一些小坞壁也只能乞求不要搜刮太狠。

    总得来说,有了第一条政令的打底,对于绝大多数坞壁主们而言,这三条政令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换了另一个镇将,他们所面对的情况只会更加恶劣。

    毕竟不是所有坞壁都有抵御数万大军的实力,他们若是不合作,朱逢等乡宗强者也不会给他们提供庇护,反而有可能借机兼并。相对而言,沈哲子提出这种有得有失的相处方式,已经是他们能够眼望到的最好处境。

    但最让人拿捏不准的还是第四条军令,罢乡兵归弄事,所有坞壁主们在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心内都涌出危机感,实在太霸道!他们之所以能存留至今,就是因为各自都有不弱的武装,若是就此放弃,那不就是束手待毙、任人宰割?

    然而接下来一条募乡勇授甲兵,又让一些人听起来难免怦然心动。他们各自所拥有的乡兵,其实与正规的军队还是有极大的区别。

    哪怕这当中实力最强的朱逢,能够长期供养的脱产精兵,顶多两千余众。每每遇到强敌侵扰,那就要发动丁口全民为兵作战,即便打退外寇,也会因为生产荒废而徐徐难以恢复元气。

    如果他们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借淮南郡府之势,扫荡乡野,拉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无疑实力就会暴涨!这个年代,兵强马壮者自居高位!

    即便是有的人家不愿过分依附王师郡府,但别人呢?先前驸马可是说了,要招募六军之众,六个军主的名额。无论哪一个人争取到一个名额,背后便有数万淮南军作后盾,会不会将獠牙呲向乡亲?

    至于所谓的不敢私授符令,要让乡人勇荐,无非一句笑谈罢了!如果现在就有人能集一军之众,谁又能与他争夺军主之位?

    沈哲子结束了侃侃而谈,这会儿正在轻啜茗茶。饮茶之风尚未风靡南北,以至于茶叶不能作为大宗商品交易,这让他略感遗憾。

    所以无论在南在北,沈哲子都是身体力行的推广饮茶习惯,在他影响之下,倒也不乏侨人世家沾染此风。毕竟饮茶如果形成文化,总比饮酪浆多出几分风雅。

    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起足够的兵力,这些乡宗坞壁主们的力量便不能忽视。如果是态度强硬一味平推过去,只怕打不到一半境中便会大乱,羯胡也会重兵南来。

    至于这几条政令、军令,他也是与杜赫、郭诵等幕僚权衡商讨良久,既要让这些坞壁主们没有同仇敌忾、顽抗到底的决心,又要让他们各有所失。

    至于征募来的兵众可不可信,这也是不必考虑的事情,石勒十八骑起家,如今奴兵几十万众,那也不是一个个以德服人发展起来的。募兵只为求胜,只要气势打出来了,人心自然就凝聚起来。

    至于沈哲子敢这么玩,那是因为已经准备好了草原,才来收复野马。梁郡坚城的存在,让他能够进退自如。他所拥有的战略纵深,远比祖氏在镇时要大得多。同时对于江东资源的调度之顺畅,是历史上任何一任北伐统帅都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这一条招募军令,对一众中小坞壁主们而言是一个好消息,承受一层束缚,却能换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算沈哲子不能长守此乡,但最起码在这段时期内,他们的实力会有一个激涨!

    但是对于朱逢此类的大坞壁主们而言,区区一军之众,并不足以让他们实力发生质的变化,反而会因此丧失掉超然独立的地位。但沈哲子并不担心他们的抵触,坞壁的本质就是闭塞,如果他们敢越寨而出的作乱,只会死的更快。

    可是如果他们不作改变,就要面对淮南军的敌对,或许还有乡人们的群起围攻。这个年头,王统正朔都不具备什么号召力,如果丧失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凝聚力,坞壁再大也是不战自溃。

    杀驴宴客,不是说说而已。沈哲子此前对朱逢等人屡有示好,不是畏惧他们的人众,而是不愿意在大战之前自相残杀、流血太多。

    但这个朱逢蠢就蠢在,他居然以为自己杀人还要亲自动手。此乡坞壁众多,六个军主的位置,你不要,有人要。数万王师陈此,即便一动不动,也是天然的仲裁,足够主导一场乡土势力的重新划分!

    当别人还在思考这军令利弊如何时,朱逢却是第一个反应过来。并不是因为他的智谋要强于别人,而是因为他根本不必考虑这当中的利益,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争取到一个军主之位,只需要考虑这一条军令会给自己造成多大的伤害。

    当席中几道明显不怀好意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朱逢额头上已有冷汗涌出。

    “王师入镇时,乡野陋夫未能得讯戮力共战,懊恼至今!使君令募乡勇,愚不敢辞,不求名驰当世,愿以血肉赤诚守乡护土!”

    当其他人尚在犹豫之际,那个早前与朱逢同为进退的凌卓已经先上一步,拱手抱拳。

0693 人多势众() 
    金城这一场会议之后过了三天,朱逢的死讯传来,被人袭杀于途,死在了离家不远的山野中。

    沈哲子得讯的时候,还在与乡中各家商讨募军细则,消息交到手中,直接在席中传示。而众人在得知这消息后,也都半是喟叹、半是惋惜,也不乏人流露出忐忑或是若有所思,但也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流连太久。

    秩序之下不乏混乱,而纷争之中同样也有秩序的存在。沈哲子并没有派人劫杀朱逢,如果他有这样的想法,根本不必放其离开。至于此人究竟死在谁的手里,也不必深究。

    朱逢其人不算庸类,活着的时候是乡土一豪强,死了也会带来不小的变数。而在座这些乡人们,得讯之后第一反应也不是为其悲伤,而是想要竭尽所能将变数导向自己有利的一个方向。

    所以很快,便不乏人作痛心疾首状,声色俱厉表示愿意尽起家兵部曲,要扫荡乡野抓捕凶徒,避免乡人再受强梁戕害。

    但是过不多久,这一部分踊跃的人便发现气氛有些微妙,席中很多乡人们神态冷漠,对此兴趣乏乏,而包括沈哲子在内的几名淮南官员,也都沉默不语。这样一来,便显示出他们似乎有些过分跳脱,于是便也都讪讪坐下。

    “王师久战多疲,乡中却又发生此等恶事,本应不辞辛劳,歼寇于野,但眼下北虏大患当前,也实在不敢轻动。幸在乡勇募军之议已定,还要仰仗乡贤尽快促成此事,新军即成,即刻分遣乡野,杀绝贼寇,不让乡民久受其害。”

    朱逢死在这样一个时刻,或是有人野心大炽,想要兼并其众,或是有人想要以此人头投献。但这件事如何处理,其实也是沈哲子与这些乡宗约定的一个考验。

    凡事空口无凭,事实如何才最有说服力。沈哲子当然也可以霸道一些,趁着朱逢之属群龙无首,直接率众击破坞壁,尽纳其众其财。会让观者侧目心疑,人人自危。

    所以这种乡土事,还是要交给乡人解决,当然沈哲子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又对几个实力颇强、已经露出明显喜色的乡人宗长笑语道:“如今镇中,也是籍户久缺。今次用事于野,若能收捡游食之众,还是要以赈济安抚为主,不要在乡土杀戮太甚。”

    众人听到这话后,自然也都忙不迭表态,盛赞使君仁厚,算是定下一个瓜分朱逢其民的约定。至于最后的收获该要怎么分配,那也是彼此底线的一个试探了。

    对于这些乡土豪宗的执行力,沈哲子有着充分信心。须知他家本身便是土豪武宗,早年借王敦之势清扫乡中异己便心狠手辣,跟随造反半途而废后又差点被乡人们挖坑活埋。

    当乡人共保的默契被打破后,再强的豪宗门户那也斗不过群众的汪洋大海。朱逢的死仿佛一个讯号,几乎在瞬间之内便将寿春周边的乡野局势引爆。

    稍有实力野心的坞壁主们纷纷出动,以剿匪荡寇为名扑向觊觎已久的目标。而那些弱小怯斗者,也都争先恐后向寿春靠拢投诚,以求庇护。

    沈哲子便像一个经验老到的猎手,始终稳坐寿春,调兵遣将,始终将乱斗控制在一定规模内。一旦哪里稍有出格,有滥杀之嫌,即刻调集游骑,摆开出击镇压之势。

    乱斗发乎猝然,结束的也快,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六军已成,甚至就连防区驻地都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规模。而代价则是,原本尚残留在乡野偏僻处的小坞壁几乎已经不存,有的被人兼并,有的则完全依附于寿春。

    郡府所掌握的丁口,在这段时间里直线飙升,前前后后最起码有一万余户丁口入籍。而在乱斗结束之后,各军也都分报剿匪成果,他们所收抚的丁口有将近两万户。

    当然这些人口眼下还没有归于郡府,需要等到沈哲子兑现承诺,那些笑到最后的坞壁主们才会乖乖将人口献出。假如沈哲子食言而肥,那么这些在乱斗中壮大起来的坞壁主们态度如何,那就可想而知了。

    而沈哲子也并没有纠结于这个问题,等到梁郡方面的资用再次运来的时候,即刻派人清点甲衣、刀剑之类军械,分别送往各军之中。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主动投靠来的小坞壁,沈哲子也并没有食言而肥的尽夺其众,而是划定屯田区域,给予他们半独立的地位。

    新建成的这六军,完全由淮南人众构成,同时也由当地乡宗分领。但其实真正独立出来,完全不受沈哲子掌控的,只有三军而已。

    其中一军便是坞壁主凌卓,其人见机得快,迅速转变态度。但却被沈哲子以商讨乡情军务为名,被扣留在了寿春,在过去那一场乡中乱斗,反而没能有所作为。但沈哲子还是授予其军主之职,毕竟其人也是坞壁主中的一个代表,而且实力完全无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