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佗和张机听完,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原来,刘范绑架他们在十天的时间内就把他们绑到凉州,就是因为现在流民大潮将至,时间容不得刘范在慢条斯理地把他们请来。时间紧迫,刘范只有出此下策。但华佗和张机又不是一般人,他们可是东汉末年少有的神医来的,自然心性不会像常人那般记仇。在刘范给他们构思的蓝图前,两人早已把绑架一事

    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只关心一个问题。

    华佗说道:“敢问侯爷,可是需要我二人总领医院?”

    刘范说道:“正是正是!既然本侯治下三州,仅在西州(以崤山为分界线,崤山以西的凉州、益州、三辅等,都是西州。有时,西州也特指凉州,比如三国演义里就说董卓是西州刺史)一隅,所以这医院就叫西州医院。待医院建成,二位神医就并为祭酒,总领医院,培养医学人才,负责对医学进行研究,著书立传,造福一方,何如?”

第三百五十八章 准备就绪() 
张机激动万分,说道:“诚如是,我二人何其幸也,百姓何其幸也,医学何其幸也,社稷何其幸也!”

    说完,忽然张机和华佗飞快地对视一眼,两人眼里都闪过一丝火花。只是交换了一个短促的眼神,再然后,两人毫无征兆地突然从座位上“腾”地一声站起来,这让刘范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二位神医要做什么。只见二人一同快步走到议事堂的正中央,北面上方就正对着正襟危坐着的刘范。二人在议事堂正中央肃立,快速地整肃衣冠,将身上衣服的褶皱都抚平,将束着头上的头发的发箍扶正,一脸的严肃认真。刘范这才知道他们这是要干什么,所以憋着激动的心情,也是激动不已,没有说话,没有让二人回到座位上,只等着二人做他们欲做之事。

    待整肃衣冠完毕,华佗和张机推金山倒玉柱,齐刷刷地噗通跪下,纳头便拜,又齐声喊道:“华佗华元及,张机张仲景,拜见主公!”

    刘范喜不自胜,都没有虚言拒绝,唯恐这两人离开,赶紧走下丹陛,把跪在地上的华佗和张机扶起来。刘范开怀大笑道:“好好好,有二位神医襄助,本侯真是如鱼得水啊!”

    华佗和张机说道:“主公抬爱!我二人怎敢至此?”

    华佗说道:“主公既然有济世救人之心,扶助社稷之志,不妨属下再为主公举荐一个人,此人医术高明,更在我二人之上!若主公得此人,必更胜得我二人!”

    刘范瞪大了眼珠子,一副难以置信地模样,惊异地说道:“哦?天底下还有比你们二人还高明的神医吗?那这人是谁?是何方人氏?”

    华佗说道:“此人名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扬州侯官人。董奉自幼好学医术,自加冠成人,已俨然不世名医。一次,董奉云游到交州,恰好碰见交州刺史士變病危。至董奉至交州,士變已经昏迷三日,危在旦夕。董奉便让士變服下三颗药丸,让其家人捧着士變的头部不断晃动。不到一个时辰,服下药丸的士變就醒了过来,半天后就能开口说话,四天后就能坐起来,不久后痊愈。医术高明至此,就是我二人亦难有此成就。”

    “另外,董奉不仅医术高明,更是医者父母心。被他所治愈的病人,如果家境富裕的,就收取钱财;如果家贫的,就只需在他的住宅周围种上一棵杏树,略表谢意即可。久而久之,被他所治愈的病人越来越多,他家的杏树已经成了一大片杏林,蔚为壮观。时人得知,莫不誉之为杏林妙手。如果此人能为主公效力,流民疾疫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不在话下。”

    刘范恍然大悟,原来董奉就是杏林的起源。刘范说道:“好好好,本侯这就派人去把董奉请来,与二位并为祭酒!”

    之后,刘范便果真派在扬州和交州的锦衣卫去寻觅董奉。西州医院也在工业从事马钧的建设下,选在姑臧城东,用红砖和水泥搭建。在医院还没有盖好之前,华佗和张机住在刺史府里,就顺便帮刘焉、卢植、刘虞、蔡邕等人看病。尤其是刘焉有致命的背疮,让华佗给根治了。

    除此之外,华佗和张机也奉命在全天下广泛招揽医者,挑选医术尚可的人进西州医院学习。刘范知道,华佗最有名的是他发明了麻沸散。麻沸散是华佗首创的一种麻药,但比后世的麻药要高明得多。因为麻沸散不是用注射的方法使病人麻醉,而是用酒服下。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这种花就能致人麻木。但必须要懂得控制剂量,如果剂量大了的话,病人就可能被医死。

    故而,刘范让华佗重点研究外科手术。为了让华佗研究深入一些,刘范甚至允诺以后修改法律,规定死刑犯可以提供给华佗处置。虽然这有些残忍,但用几十个死刑犯就能换来上千万人的存活,还是很值得的。华佗欣然接受。

    而张机掌传染科,后来才到的董奉则掌内科、儿科、妇科、眼科等,当然,华佗和张机也精通这些科目,只是他们最为得意还是外科和传染科。西州医院除了服务于流民以外,当然还要服务于刘范的凉州军。

    实施卢植提出的军屯策后,凉州军的军人数量,就会超过百万之数。只不过,凉州军分成职业军人和屯田军人两种。职业军人有二十四万五千人,屯田军人在流民在天州和昆州安家落户之后,数量就会超过几十万人。职业军人负责冲锋陷阵,屯田军人就负责后勤,必要时补充进职业军人序列。

    这么多人堆着,很容易爆发疾疫。而且,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能活下来的人万中无一。这是因为古代的医学落后,不能把受伤的士兵治愈。受伤的士兵很容易因为伤口感染而死。所以,西州医院在战时也要跟从凉州军而行,还要负责对凉州军士兵普及医学自救知识。

    而关于在医院的收费标准,则全由华佗、张机、董奉三人决定。刘范为了补偿参与民屯和军屯的百姓,规定凡是参与民屯和军屯的家户,可以免费在西州医院就医。

    当然,现在医院也没建成,华佗和张机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赶紧准备好去凉州的东大门——街亭城,在那里对进入西北三州的流民进行防疫。人员不够,刘范就让凉州军的随军医者两千多人听华佗和张机指挥,让干啥就干啥。

    华佗和张机准备就绪,而和他们并列为“建安三神医”的另一人董奉,想必在锦衣卫的寻找下,料想想要把此人送至凉州刘范面前,并让此人俯首听命,应该不会是难事。

    随着防疫问题的初步解决,关于西域开发、安置流民,所有必要的工作,刘范和谋士、武将们已经大体上完成。接下来,就等着成千上万的流民到来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反制() 
刘范为了安置流民、开发西域,呕心沥血,借鉴后世的历史,在卢植、田丰等人帮助下,提出了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对流民实行以工代赈,又采纳贾诩的无中生有之计,从匈奴手中以超低价卖到了大宗的牛马用以运输,最后又是采纳了贾诩的建议,绑架了三名神医。除此之外,刘范还颠覆性地在金城书院实行考举,又把军屯纳入讲武堂的指挥下。

    短短的一个多月,刘范的举动一个接一个。刘范的每一个举动,动辄就能让全天下为之一振。谁又会想到,几年前一个小小的越骑校尉,部下不过两千人,人微言轻;但到现在,这个刚加冠不久的少年已经做到了略微一动,就能让全天下随之而动。

    对于刘范的新政,天下人对此的反应各不相同。朝廷当然是尊奉一条原则:凡是西州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西州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刘范的新政不论是哪一条,朝廷都自带一种天然的恨意。

    不过对于屯田制和以工代赈,朝廷暗自庆幸。大多数公卿大臣都认为,屯田制和以工代赈会激怒混杂在流民中的黄巾军余孽。黄巾军起初是一支起义军,到了后来却演变成一支乱匪,好吃懒做,又桀骜不驯。一旦这些乱贼成功煽动起流民,刘范就又要平定一次黄巾之乱。公卿大臣们认为,屯田制和以工代赈,正是他们实施的祸水西引战略的助推剂。

    至于西凉和匈奴之间的贸易,正是朝廷最为震怒的。朝廷之所以在要不要强征匈奴战马一事拖沓许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匈奴中郎将正是董卓。董卓的头衔有并州牧、鳌乡侯、定北将军、匈奴中郎将,拥有代表朝廷对匈奴处置的权力。但刘范用田丰之计,让杨彪对董卓生疑。

    杨彪回去后,就鼓动刘宏削弱了董卓的势力,迫使其裁军,使之势力大减。经过杨彪这一闹,也让朝廷开始对董卓不放心起来。本来朝廷就已经禁止了并州和匈奴之间的贸易,如果这次又要派匈奴中郎将董卓去强征匈奴的牛马,难保董卓不会阳奉阴违,借着奉行朝廷之令前去强征匈奴牛马,却借机把匈奴的牛马据为己有。如果事情演变成那样的话,那朝廷禁止匈奴与并州的贸易也就沦为空话一句,让朝廷丧失颜面;同时牛马可能会让董卓侵吞而去,朝廷什么也得不到,还白白地惹怒了匈奴。

    这就是朝廷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强征匈奴牛马。结果朝廷的拖沓,白白地让第三方西凉刘范渔翁得利。数以百万计的牛马,刘范不过以区区十一亿钱就弄到了手。贾诩的无中生有之计,让刘范获利颇丰。要知道,就算幽州之战后,刘范得到的鲜卑各部的赔款,也不过几万匹战马。这次对匈奴的贸易成功,不亚于打了一次大胜仗。

    而朝廷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匈奴人把他们所渴求的牛马赶进山丹牧场,却无能为力。如果朝廷在这次交易玉成之前,就下令让匈奴中郎将董卓去收缴匈奴人的牛马,也不会让刘范得逞。这下好了,数百万的牛马,相当于匈奴一半的积蓄,也是朝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笔横财,归了朝廷的死敌刘范。刘范本来就拥有百万之数的牛马,现在势力又更上一层楼。

    先不说耕牛的增多,能加快西域的开发,能增加粮食的丰产,就说战马都归了刘范,就足够让朝廷眼红的。在朝廷和一般人眼里,其实那四十万劣马也足以军用。只不过,刘范从穿越以来,第一眼就瞧上了骑兵,所以对骑兵的要求是最苛刻不过。尤其是战马,必须要足够高、足够肥、足够快、足够持久、足够耐粗饲。这样的战马,才能入刘范的眼。

    但是在其他人眼里,只要是马,就没有不能用做战马的。刘范的劣马,其实也能做战马,只不过战力不如刘范规定的战马。在西域之战中,刘范收缴到的劣马就有十几万,现在又收到了匈奴的四十万劣马。加上刘范规定的战马五十四万匹,整个西凉的马已经超过百万之数。

    这意味着,无论如何,朝廷的军力永远不能超过刘范的军力。拥有超强的冲击力、机动力和威慑力的骑兵。绝对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兵书上一般记载,一个骑兵能击败五六个步兵。万一刘范发起疯来,装备起百万骑兵,朝廷不灭亡才怪。得知匈奴人和西凉之间的交易后,朝廷恐惧殊甚。不仅刘宏、何进等人吓得催促皇甫嵩增兵,就连在刘范眼中朝廷唯一的明眼人曹操,都感叹朝廷大势已去。

    甚至曹操在何进府中的幕僚会议上都悲观地感叹,朝廷绝不可能灭得了西凉政权。何进、袁绍、袁术等人也是这么想的,但还是斥责了曹操一番。

    刘范的其他举动,例如建立金城书院等,都让朝廷越来越惧怕刘范。而朝廷又不敢轻易招惹羽翼已经足够坚硬的刘范,现在西凉得到了匈奴的牛马,今日西凉尚且如此强盛,那未来呢?所以朝廷就得想辙削弱刘范的势力。

    可是西凉素来不受朝廷控制,现在西凉早已形同国中之国,刘范已是西方三州的无冕之王,朝廷还能怎么对付他?经过紧急磋商,朝廷决定,还是要坚持祸水东引战略,就是把流民这个包袱扔给西凉。朝廷是这么想的,就算西凉能凭借屯田制和以工代赈安顿好流民,没有激起流民的反抗,那也能让西凉暂时没有能力进军东州。

    因为流民太多,足足有五百万以上。要是朝廷努力一些,勤政一些,还能把这个送给刘范的包袱增加到六百万以上。处置这么多的流民,西凉肯定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要是顺利的话,三五年也就差不多能完成。万一不顺的话,西凉非得用数十年的时间花在这一件事上。

    不论顺利还是不顺利,总之西凉在安顿好流民之前无力东进,朝廷就迎来了一次宝贵的喘息之机。西凉的军事威胁,不亚于冷战时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朝廷被西边的西凉压迫得近乎窒息,唯有让西凉忙起来,才能让朝廷松一口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