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西的两部西凉军便向南门蜂拥而至,意图夹击益州军。张任刚刚逃出生天,一见两面都有为数众多的西凉军杀过来,惊魂未定,知道他抵挡不了西凉军的两面夹击,率军准备退走。但西凉军的速度更快,赶在益州军逃跑之前,拦住了益州军。两部西凉军就夹击益州军,猛烈地攻击益州军。益州军惊惧之下,又不如西凉军骁勇善战,被打得抬不起头。而西凉军在意的只有益州军的首级,根本不管益州军那可以忽略不计的反击,长枪齐放在腰间高度,双手紧握,冲进益州军阵中去,便一次能刺死一排益州军。长枪兵杀死第一排益州军之后,就赶紧扔了长枪,蹲下身子来。蹲下来不仅是要把刚刚捅死的敌人的首级给砍下来,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身后的刀斧手轻松地跃过他们的头顶,手持弯刀和利斧,去对下一排益州军大砍大杀。等刀斧手也蹲下身子来把益州军的首级砍断,挂在自己的腰带上,长枪兵也正好处理好了自己的军功凭证,跃过刀斧手的头顶,又挺枪捅刺益州军。

    长枪兵和刀斧手交替杀敌立功,效率奇高。而益州军完全不懂如何应对这悍不畏死又武艺高强的西凉军,只能愣着不动,等着西凉军来取下他们的首级。张任大惊失色!以前他只听说过西凉军乃是天下第一强军,他还不以为意,以为那只是西凉军之敌人太过弱小,为了掩饰战败的耻辱,才刻意宣传西凉军的骁勇善战,一往无前。但如今张任一手*出来的益州军眼看着已经沦为了宣传西凉军的又一个反面教材,张任的心情不是惊吓,而是丧胆了。

    处在被西凉夹击之中的益州军越来越薄,让张任十分头疼。这时,文聘也命弓弩手弃了弓弩,拿出刀斧,出城来攻击益州军。益州军等于是被西凉军三面包围住,只留着南面一个口子。张任知道,他今天必定要损失众多的军队。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张任也不再恋战,率领他的亲兵还有益州军中较为精锐的六千多人从南面突围逃跑。由于南面并没有西凉军的阻挠,张任很快就跳出了包围圈,而后疯狂地逃跑。其余身在包围圈里的益州军,本来还想投降,但杀红了眼的西凉军看不到他们举起的白旗,亦或是刻意忽略了那一面白旗,继续对益州军大砍大杀。杀戮一直进行了三柱香。三柱香后,除了张任带走的八千多益州军外,均死在西凉军的杀伐之下。

第五百五十五章 大城长安() 
又在汉中郡取得了一次大胜,让文聘兴奋不已。鉴于张任只有不过一万人的残兵败将逃走,对整个汉中郡的局势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西凉军经历一场大战后,身体也有些疲惫,于是文聘也懒得去追击张任,任凭张任骑着一匹身上还挂着西凉军的三支箭因而跑得跌跌撞撞的马,带着一帮被他的马还跌跌撞撞的益州军士兵向东逃窜而去。

    这一边,两次被如鬼魅般的西凉军埋伏,被杀得主力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张任下了马,就奋力扔了自己的头盔,抱着头就是一阵大哭。张任出任益州军的将军来,这还是他第一次出战。首次打仗,就先被黄忠埋伏,又中了文聘的计,两次大败,损失了他大约九万的益州军。汉中郡的心脏——南郑城被夺走了;又有黄忠带领的大军在汉中境内徘徊游弋,他又听信吴懿的意见而没有及时回军阳平关,恐怕阳平关也危在旦夕了,说不定已经易于西凉人之手。

    贾龙对张任有知遇之恩。张任的名头和本事都远不如同出师门的赵云,是贾龙听说张任与赵云是师兄弟,同出童渊门下,才火速提拔他为整个益州军的主将。而他刚上任主将以来,就连输了两场,这让张任十分沮丧和羞愧。

    想到无法给贾龙一个交代,差点就一刀自行了断,幸好让吴懿给拦了下来。吴懿劝他退兵回阳平关,张任却认为,黄忠在埋伏他之后不知去向,极有可能早就攻下阳平关了。再退回阳平关就是一条死路。思来想去,张任决意退保西城。西城还没有被西凉军占领,甚至距离南郑城更近的成固都没有陷落。逃到西城,据城坚守,才能保全益州军残部八千多人的性命。于是,张任星夜兼程,逃入了西城。

    黄忠取下阳平关时,文聘也正好取得了南郑大捷。经此一役,黄忠和文聘顺利地完全了贾诩的战略意图,攻下了至关重要的南郑城和阳平关,将半个汉中郡都收入囊中。在战后,文聘向汉中郡其他县城发去檄文,多个县城听闻张任和严颜的十五万大军溃败,阳平关和南郑城又被攻占,吓得纷纷投降。就连远在南郑城东边最远的房陵县和上庸县都投降了,整个汉中郡,就只有西城没有投降,也只有西城还有驻军。西城就像一叶扁舟一样的孤立无援。

    消息传到了刘范那里,西凉军军中一片欢腾。这时,贾诩才把他的围点打援之计和盘托出,西凉军纷纷惊叹于贾诩之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贾诩身在关中,却用一锦囊就能定下汉中郡之得失,为西凉军所津津乐道。刘范也是高兴,汉中郡和阳平关都被攻下,益州军被打得只剩下四分之一,贾龙这下可就要寝食难安了。刘范下令给黄忠,命他留下一部人马驻守阳平关,其余大部进逼白水关,但不必攻关,只需要震慑蜀中即可;又命文聘留下一部人马驻守南郑,其余大军入驻成固,以震慑西城中的张任。

    在关中这一边,刘范正在胜利进军。汉中大捷传来时,西凉军正好兵临长安城下。长安城,是汉之西京,自然是坚不可摧。在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本来定都在栎阳。后来汉高祖才在兴乐宫(后来改名为长乐宫)的基础上修筑都城。起初都城并没有名字,是汉高祖用了都城附近一个乡聚的名称“长安”,来命名新都,长安城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长安本来只是一个乡聚的名称而已。只是“长安”二字有“长治久安”之意,十分吉利,汉高祖也很有文化,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事实证明,“长安”二字十分好,总比隋代改称的“大兴”雅致,比后世之“西安”富有诗情画意。

    长安城中,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北宫、桂宫等五个宫殿。另外,还有建章宫在上林苑之中。其中的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广大,仅仅两宫,就占据了长安城一半的面积。两宫之名取“长乐未央”之意,是名相萧何给汉高祖督建的,其奢靡程度,甚至超过了秦之咸阳宫。所以汉高祖刘邦对萧何十分不满,大怒,质问萧何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百废待兴,怎么能建立如此豪华奢靡的宫殿?萧何淡淡一笑,回答高祖说:皇帝必须要用华丽的宫殿才能向万民显示出皇帝应有的威仪,不然不足以服众,不足以御天下。汉高祖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不再责怪萧何,住进了两宫之中。

    长安城中大多数都被宫殿所占据,其余狭小的地方,还有武库、东市和西市,市民能居住的地方很小。长安城四面城墙都有城门: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长安城有一百零五平方公里之广大,放在整个天下,恐怕只有洛阳城能超过它;而放眼整个世界,邺城、宛城、秣陵、成都、罗马城、拜占庭、巴比伦、尼萨、泰西封、富楼沙、摩揭陀都不如长安城之大。另外,长安城中总人口有四十万之多,在整个汉国只比有大约一百万市民的洛阳城少。这样的人口规模,同样不是其他城池可以相提并论的。

    除此之外,长安城还有渭水流经于西北作为西城和北城的护城河;城墙为版筑土墙,高四丈,宽四丈到五丈;城墙下还有壕沟,宽三丈,深一丈。长安城又处在函谷关和武关进往关中的必经之路上,处在关中之腹地,又处在渭水之南,农业兴盛,资源丰富,所以长安是整个关中的心脏,只有拿下了长安,才能拿下关中之地。长安处在司隶校尉部之京兆郡中,京兆郡旁又有扶风郡和冯翊郡。三郡之前身,就是项羽划分的三辅。

第五百五十六章 献计献策() 
长安如此坚不可摧、城高壕深,城中又有盟军两万四千之众驻守,主帅是虽然在刘范手下败了很多场、但仍不失为世之名将的皇甫嵩,看来这长安城是易守难攻了。皇甫嵩率领盟军进入长安城后,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盟军已经没有军粮了,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而长安城中也没有存粮。本来存粮不少,但存粮一律被运到了郿县。

    危急时刻,得知了盟军即将断绝粮食的消息,长安城中各个世家大族纷纷倾囊相助,不仅给盟军补充了军粮,还白送给皇甫嵩四万家兵作为生力军。得到了充足的军粮,又获得了足足四万的世家私兵,盟军再一次强大起来。长安城隐秘正好藏有武库,存放着足够的武器。皇甫嵩大开武库,给私兵都装备了武器。六万几千的盟军,只要不受西凉军的挑衅,坚守不出,就足以守住这长安城,进而稳住岌岌可危的局势了。

    消息传到刘范这里,刘范大怒。刘范知道,他在凉州的改革极大地伤害了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世家大族绝对容不下他,所以才对盟军这么支持。而这些支持,还只是长安城中的世家大族提供的。如果是整个关中的世家大族都如此,那皇甫嵩又能收获到数十万大军。如果在等下去,皇甫嵩得到越来越多世家的或明或暗的支持,盟军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长安城就越来越难以攻克。故而刘范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如何攻下长安城,让世家大族支持不了盟军。

    暴脾气的典韦说道:“大王,末将有计,可攻克长安城!”

    刘范颇为不信,典韦可是史上有名的莽汉。刘范说道:“恶来,你这是看孤拿不下长安心急火燎,故而给孤开玩笑吧!”

    典韦憨笑道:“大王,您可别小看了末将。末将是傻了些,但也有志于建功立业,将来封妻荫子,给大王破开这长安城,把皇甫老二提溜到大王面前!”

    刘范这才一改半信半疑的态度,说道:“行,那你快说吧!”

    典韦说道:“喏!大王,俺寻思过,这皇甫老儿为何能重新得势呢?还不是因为有长安城中的世家大族支持他,以抗拒大王的天威。”

    刘范点点头,说道:“说的不错,没有他们,皇甫嵩只有两万兵力。只要孤给你指挥大军,必定能攻克长安。”

    典韦一拍手掌,说道:“这不就结了?大王只要派兵到关中各地去搜捕世家大族,把整个关中的世家大族全都给灭九族,财产抄没,家奴全都释放掉。这样一来,就能把长安城里的世家大族给吓得半死。大王在书信一封,寄给长安城里的世家大族,威胁他们赶紧献城投降,他们那些怂货,哪敢不从呢!”

    刘范听完,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不可,此事万万不可。”

    典韦急了,说道:“大王,为何不可啊?”

    郭嘉连忙站出来解释,说道:“典将军有所不知,万一真这么做,就会挑起关中所有的世家大族的怒火。关中之世家大族根深蒂固,几乎都是从孝武帝时就已经在关中生根发芽。孝武帝为了抑制世家大族和富商之增长,便强行把全天下资产超过三百万钱的富室全都给迁移到关中来。故而关中是世家大族最为密集也是最为强大之地。若是果真用了典将军的计策,不仅不能族灭世家,反而会让关中世家纷纷群起而攻之。大王虽然手握雄兵,但在此时与关中众世家相抗衡,时机还不成熟。换言之,我军之实力,还远远不如关中世家的底蕴。若真与之开战,我军固然能胜,但也是惨胜,如此结果,对我西凉无半点好处。再说了,一旦与关中世家开战,关中就会沦为一片狼烟。大王需要的,是一个富饶的关中。如此才能给大军提供充足的军粮,而不是一片荒凉之地。再者,激怒关中世家,进而会引起天下世家对大王之仇视排斥。大王要取天下,就应当先蛰伏,等到时机成熟,再与全天下之世家开战,方为上策。”

    听郭嘉这一长串的解释后,典韦不耐烦地闭上眼,并别过头去,摆摆手,说道:“嗨,俺看你们这些军师就是些书呆子,净知道说些大道理,迂腐!”

    郭嘉但笑不语,众人皆笑。刘范说道:“除了典韦之计策,还有人能献上计策,为孤攻下这长安城吗?”

    马岱站出来,说道:“禀报大王,末将或有把握!”

    刘范心想,这马岱马丁宁虽然年纪比马超还小,但智勇双全,值得日后独当一面。刘范说道:“丁宁有何计策?”

    马岱说道:“大王,末将之计,不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