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陛下批完奏章后,抬头看了看站在下方的两人,“老师来了,来人,赐座,这就是老师的长子中愈吧!”中愈强自压下自己云游天外的想法,按下激动的心情,毕恭毕敬的一撩长衫下摆,跪下将头深伏在地毯上,大声道:“草民方中愈,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盯着他看了一会,顿了一下:“你就是方中愈?十六岁的方中愈?”言语中透露着惊讶,毕竟他是知晓一些事的,本以为这中愈知晓军事,偏爱行伍,应该是五大三粗的,没想到是这个模样。

    “回陛下,草民正是。”

    “年后这段时间,你的名字在朕的耳边出现了很多次,宫里的宫女和小太监们都在谈论你,你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啊。”

    “草民才疏学浅,不敢当皇帝陛下谬赞。”中愈低头再拜。

    “哦,是吗?”朱允炆颇有些怀疑的说道:“能写出大唐西游传和咏竹石的人,也叫才疏学浅,那天下的读书人都要为之汗颜了。怎么,在朕面前,也不愿意说实话吗?”

    “陛下批评的是,草民不敢欺瞒陛下,大唐西游传确实为草民所写,咏竹石也是一时兴起,作为贺诗送与他人,至于说引起大家注意,却非草民之意,亦非草民可控。”中愈抬头望了望建文帝,回答道。

    方孝孺在旁边听的一愣一愣的,原来吴中醉是这小子,只是这小子啥时候懂得这么多了,居然瞒着我,不过这个思想还是挺不错的,值得鼓励,回去得好好说道说道。

    “好吧,起来回话吧,你的每期逊志报朕手上都有一份,做的不错,想必之前朝廷大臣的批评你也是知晓的了。”

    “草民却在市井中听到一些传言,但草民不怪朝中诸位大臣,毕竟新事物的出现,都是有一段接受的过程的,假以时日,当诸位大臣明白中愈所为,便会理解的。”当然还有一句,不会理解,那就永远不要理解了,中愈在心里接了一句。

    “好好,不愧是老师的孩子,有见识也有魄力,心胸如此宽广,必成大器啊!”

    “陛下,这夸耀之词还请陛下收回,中愈当不起陛下如此评价,陛下此举会让这小子飞上天的,以后就难管了。”

    方孝孺一直听着儿子与皇帝的对话,心里还算是满意,这孩子不怯场,算是留下了好的印象啊。

    当听到皇帝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时,方孝孺下意识的就站起来反对,纯粹是一种下意识的保护,或许他也不想儿子飘得太高,毕竟树大招风,毕竟还小。

    “呵呵,老师多虑了,朕相信中愈不会那样的,况且不是还有朕和老师看着嘛。”朱允炆打了个哈哈,便将此事揭过去了。

    “中愈,朕看你写的大唐西游传中讲到了四大部洲,分别位于不同的地方,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真有如此地方吗?”

    “额,陛下,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草民斗胆,想问您一个问题,草民听闻太祖高皇帝曾留下了一幅图纸,上面绘制了我大明的疆域,不知是否有此事?”中愈拱了拱手,向朱允炆问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朱允炆心里纳闷,自从皇爷爷时代成图后,一直在寝宫放着,高皇帝驾崩后,此图便再也没在世人眼里出现了,知晓的人少之又少,这小子是怎么知道的。

    “陛下,草民也是在市井里听说的,既然有这幅图,草民斗胆,不知陛下是否能借给草民一观?”中愈本就是问问,以前只知道有这幅图,前世唯一一次的展览自己错过了,既然还存在着,不看多遗憾,况且还得靠这个回答皇帝的问题呢。

    “哦,既然中愈感兴趣,便借你一观,来人,去取太祖高皇帝的大明混一图。”

    旁边侍候的小太监领命去取大明混一图,皇帝又与方中愈聊了些关于西游传的事情,听得方孝孺有些纳闷,难道这是代沟,年轻人的世界我不懂。

    大明混一图在中愈眼前缓缓展开,中愈陪着建文皇帝和方孝孺一起观看了这幅当时的世界地图,彩绘绢本,主要绘制了大明疆域和邻近疆域内的居民区,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还有一些各级治所的位置,总之是相当的精美,中愈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啊。

第0028章 大明混一图(求收藏)() 
中愈轻抚着混一图,看着那稍微熟悉的轮廓,眼睛有些湿润,却没有让身边的皇帝和父亲发现。

    “陛下,父亲,不知您二位可曾在这大明混一图看出些什么?”方中愈做了一下深呼吸,直接向身边的两人问道。

    方孝孺和朱允炆对视了一眼,看见皇帝陛下示意自己说,方孝孺只能随着自己的见解说,“高皇帝组织画师对其进行绘制时,曾查阅大量资料,可谓是精细之至,我大明的国土疆域广袤无垠,山水人文多种多样,治理这样的国土还是要花费大的精力的,朝廷现在也在抓紧时间做一些更精细的绘制工作。”

    看见中愈并没有回答自己,方孝孺并没有恼怒,他知晓自己的儿子不会无缘无故说起大明混一图来,而且自己的孩子有着常人没有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所以他是抱着抛砖引玉的想法说的那番话。

    “中愈,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陛下,父亲,您二位难道没有发现大明混一图上没有长城吗?”中愈没有卖关子,直接指出来,他本以为朋友说的是误传的信息,没想到刚刚找了一番,确实没有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

    “是吗,这倒是没有注意到,我看看。”方孝孺和建文帝听他一说,便仔仔细细又看了一遍,确实没有发现长城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以前从未关注过。

    “难道是忘记绘制了?”方孝孺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父亲糊涂了,高皇帝下旨绘制这幅图,参与的人有那没多,一人忘记尚且可以原谅,所有人都忘记怕是不可能吧。”

    “朕到是想到一个原因,皇爷爷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将行政,监察,军事三大权力机构分开,不相统属,绘制混一图这件事属于政事,归由六部管理,统筹合作,而涉及军事事务,皆由都督府管理,长城属于军事事务,都督府不同意绘制也在情理当中。”

    “陛下圣明,分析的很有道理,应该有此理由在之中。”中愈和方孝孺向建文帝行礼,说道。

    “好了,你们两父子也要和那些大臣一样吗,就知道恭维朕,中愈,朕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不必藏着掖着了,说出来吧,让朕和你的父亲也学习学习。”

    “谢陛下信任,陛下,除了您刚说的原因,草民还想到了两点,其一,太祖高皇帝雄才大略,早年一心要统一中华大地,开创经国大业,不会甘心大明版图在北方以长城为界。纵观明前史书,历朝多从北方起事,然后挥师平定南方,而高皇帝恰恰是南方起事,然后向北方发展,若只以长城为界,坐守半壁江山,这是高皇帝万不能接受的。如果在图上明显绘制长城,会给大明治下的百姓心里造成一种障碍,大明版图以长城为界,这不符合雄才大略的高皇帝一统天下的治国思想。

    其二,太祖高皇帝称帝后,北伐南征,到洪武二十年平定辽东,但元朝残余势力依然存在。长城一线,涉及军事重大问题,如果将长城绘制于图上,必然将诸塞和军事存防暴露,为北元残敌入侵制造可乘之机。东北、正北和西北,长城以外是北元的势力范围,如不在险要处派驻重兵,一旦北元铁骑南下,黄河以北就很难守住。故为保证边防安全,所以派重兵驻守,同时为了保密,才没有将其画在地图上。”

    “老师,中愈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您教导的真不错。”建文帝听了中愈的话后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心里也对这个年轻人越发看重起来。

    “陛下谬赞,都是中愈自己思考的,臣并未教导他这些。”虽然听见自己的学生在夸奖自己的儿子,但他还是实话实说,至于陛下信不信那就要另说了。看来还是要跟儿子好好聊聊,这些东西到底是谁教给他的。

    “中愈,话虽如此,可你还是没有回答朕之前的问题。”

    看来皇帝陛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中愈还是觉得得持续酝酿一下,便问道:“陛下,纵观这大明全图,您觉得您治下的大明的疆域,大吗?”

    “大明疆域辽阔无比,朕还从未实地感受过它的辽阔,对其认知都来源于书本和图画,倘若不是你解析此图,朕不会知晓皇爷爷绘制了如此的一幅图,还将这么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情暗放在图中。皇父倒是去过长安,路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呢,但那差不多也是十年以前了的事情了。”提起皇父,朱允炆心里还是有些佩服的,又有些心痛,若不是皇父驾崩的早,这幅重担是怎么也不会这么早交到自己手中的。

    “陛下,大明辽阔无比,在大明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那里有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物,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辈们到过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留下了这些资料,也许四大部洲也分布在这世上某一个地方吧,等待我们去发现。

    陛下,您看见了,对于这片天地来说,我们了解的还是太少,我们的敬畏少了许多,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总有一日,我们的足迹必将踏上这世上的每一寸土地,草民恳请陛下,日日不忘观察此图,不忘高皇帝的教诲,完成高皇帝未竟的事业,将我大明的国威传扬四海,威震天下。”中愈说完,跪在了建文帝的面前,一脸的真诚。

    今天的阳光很好,偌大的紫禁城中,装饰精美的东厢房里,一片静寂,一幅精美的地图挂在了大厅中央,一位年轻的公子跪在了年轻的皇帝面前,迟迟未能起身,他的父亲在旁边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那个年轻却又有着远大理想的孩子。

    不知为何,在听到中愈的这番话时,建文帝的头脑里浮现了皇爷爷的那慈爱的面庞,似乎有些明白了,皇爷爷晚年时常常看着这幅图时,发出的一声声的叹息,可惜那时的自己却从未想到这些。方孝孺在最开始的时候皱了皱眉,随即不知想到了什么,没有言语,内心的波动远没有面部表现的这样平静。

第0029章 舌战尚书令(求推荐)() 
“中愈,你起来吧,今日你所说的话,朕,记住了。”虽然建文帝说了他记住了,仅仅是记住了,中愈感知到了建文皇帝刚刚情绪的波动,知晓他是真的记住了,至于会不会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愈也不会妄想因为一幅图,一件事,几句话,眼前的这位皇帝就会改变自己仁慈的性子,去征服大明之外的天空与大地,这并不现实,这条路,还有很远,越走会越艰难,但,路总要一步一步走,不是吗?

    今天的建文皇帝推迟了早朝,改为午朝,这是建文帝当政四年来从未发生之事,众臣都在猜测发生了什么,让勤政的建文皇帝改变了之前的做法。

    六部尚书中的吏部尚书张紞遣人去问了宫里的小太监,得到的答复是皇帝陛下在接见方大人的长子方中愈,三人在东厢房里长谈了许久,故陛下传诏推迟早朝,至于午朝什么时候开始还要等后旨意。

    消息传开,大家都猜测纷纷,这方中愈有何特殊之处,陛下竟与之长谈而罢早朝,将众大臣晾在朝堂之上,不管不问。

    大家在吏部尚书的催促下散去,各自去处理今天的公事,等待着中午的午朝。

    心思灵活的就去打听方中愈的事情了,当然也打听不出什么来的,毕竟保密工作还是做的挺好的。

    午朝开始了,在汇报了近期的工作之后,建文帝对众大臣说:“诸公,朕今日发现一位良才,介绍给诸公认识,宣方中愈觐见。”在太监的一声声召见中,中愈踏进了大明最高殿堂,奉天主殿,诸位大臣扭头看着这位陛下口中的良才,只觉太年轻啊,白袍胜雪,如画如纸,自有一种魄力,摄人心魂。

    “草民方中愈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朕今日跟中愈聊了聊,发现其却有不同之处,见解非常,诸位大臣可以与其聊聊。”

    “是吗?”一位大臣认为陛下有些小题大做,黄口小儿罢了,“那便与公子聊聊,看看方先生的长子有何才干,当得起陛下夸赞。”

    “敢问方公子,可曾中举?”

    “不曾。”

    “那公子可曾从军?”

    “也不曾。”

    “既如此,朝中所站之人,或文有成,或武有功,或文武双全,你不文不武,怎担得起陛下称赞?”

    这个时候总会有人出来,说出大家想说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