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愈看着大家,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搞得眼神,说道:“这样吧,做个小实验,大家看看,应该就能明白。”

    中愈端起自己的茶杯,走到台子的前面,让众人看着他的操作,大家都探出头来,看着他的动作。

    中愈俯下身来,在地面上的一点,缓缓地倒下一茶杯水,示意众人看着。

    前排的众人盯着那一滩水渍,看着它,慢慢的汇聚在一起,出奇不意地走出自己独特的轨迹来,真的,就在他们眼前,慢慢的流动,明显可以看出,比之前倾倒的点,低了很多,延伸了出去。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自己以前也倒掉过茶水啊,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中愈回到讲台,“每一样事物不用力则不动,比如不用力气,桌子是搬不起来的,不使劲推车,车是不会跑的。”

    中愈停下来,等他们慢慢消化,这些知识前人或所或少都有些感悟,只是没有中愈说的那样简洁明了,似乎一下子就直指问题深处。

    至于中愈之前所穿插的“如果没有力改变,将会永远保持现有的状态,除非有一个力迫使它改变状”的这个知识倒是引发了学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明显地感觉到这跟平时所学的不一样,说法让他们觉得很拗口,很有新意。

    他们在心里也能举出事例来验证这个说法,“冬日冻住的河面上,如果没有力来改变,冰面上的车辆会永远的滑行下去。”会永远滑下去吗,很明显,不会。

    众人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是惊讶,之前他们的教学都是,夫子讲,学生听,夫子将自己理解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这样的循循诱导,也没有实际演练,学堂上的氛围还是比较沉闷的,所以教学的质量可想而知。

    要想不落后于人,只能自己课后加强学习,所以,这就很坑爹,陈旧固定的方式,阻碍了知识的传播,这并不是好事情,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但是却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的顶峰位置。

    众人在考虑,是否以后自己的课堂上,能不能也模仿一下,做些实验,让课堂更有趣,只是这样一来,是否有违礼制,被监管弹劾,这还得考虑考虑。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揭晓,虽然他们都想反驳,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甚至还隐隐约约觉得,中愈的说法是正确的,一说开的话,答案真的是很简单。

    他们看向中愈的眼光也愈发的恭敬,之前不服的众人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当然,有人有着一颗玻璃心,瞬间被打击,再也坚持不住,想必以后也难以发展。有人虽在此处服气,却也暗自下定决心,好好努力,在别的地方超越他。

    楼上的众位大人在快速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之后,都在观察着下面的学子,里面有不少他们看好的学生,能不能传下衣钵,还得考察一下,这就是个机会。

    有人看后很是欣喜,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有的则有些沮丧,似乎自己看人的本事还有些差,这一下,差距就出来了。

    不想落后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人皆有好强之心,没有人愿意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汤都不喝着,所以,为了那一块块肥肉,自己也得拼一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看来大家似乎都有着自己的认知了,咱们在做一个实验,来领会领会老祖宗的智慧,想想其中的道理。”

    中愈手一招,只见有人抬了东西进来,仔细一看,是两个大框,上面有白纸,最新工艺生产出来的白纸,众人正奇怪中愈要做什么呢,屋外突然黑了,窗户上有人盖了黑布,敲敲打打,钉上了。

    众人一阵奇怪,人群都有些吵闹,中愈大声说道:“众位同学,不用担心,只是一个实验,大家安静的等待就行,不要害怕。”

    吴司言和其他助教也在不断的安抚着同学们,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中愈要干啥,但是多年的经验和出于对老大人的信任,他们还是表现出了很好的素养,维护着现场的安定。

    两个带纸的大框排成一条线,中间有一些距离。待屋内黑了之后,中愈拿起一根针在中间的白纸上刺了一个洞,小孔的直径约三毫米。

    只见过来帮忙的仆人点上了一支大蜡烛,放在了靠近小孔的地方。

    这一次,中愈没有提问,他相信这里面肯定有人知道这个,只要他涉猎足够的广,况且这个实验也没有那么难,生活中肯定也有人遇到过,只是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门学问。

    屋内的众人看见,在白纸上有一个倒立的烛焰。待大家观察了一会后,中愈示意仆人前后移动白纸框,学子们发现当白纸离小孔比较近的时候,火焰像小而明亮;当白纸慢慢远离小孔的时候,火焰像慢慢变大,亮度变暗。

    你没有看错,中愈在展示一个实验,小孔成像。

    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大约在两千四五百年以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中愈示意了一下,窗户上的遮盖被取走了,屋里瞬间亮堂起来,刚刚看到的景象也消失了。

    “大家看到之后有什么想法?”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不就是影子嘛,还有就是光线的问题,这个在钦天监中很容易得知。我说一个东西,大家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日晷,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刚刚这个就是让蜡烛的影子从这个小孔传过去,后面就能看到蜡烛了。”

    此人的师长是钦天监副监,知道这些也无可厚非,大家一听,确实如此,日晷他们是知道的。

    他也知晓关于日晷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还有宋朝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后改用石质晷盘,金属晷针,即为后世所称的赤道日晷,当然这个名字他是不知道的。

第0114章 还是识货的() 
中愈心里很满意,就知道有识货的,笑着说道:“说的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叫做尹星闻。”这位学子行了一礼,虽然他刚刚认为中愈做的试验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中愈知晓别人不知晓的东西,这一点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值得他认真行礼。

    “这位尹公子说的不错,日晷确实是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其实刚刚这个实验,《墨经》中是有纪录的:“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中愈把自己找到的东西背了一遍,这可是他翻了好久才在书坊的仓库里找到的,毕竟是个冷门,而且儒道兴盛,百家衰败,没人重视也是合理的。

    在这里修习的人,对词句传意并不陌生,再加上中愈所讲的,也是很快就弄懂了这个问题,到是有人想起了之前自己看到的这么一段话,只是那时自己哪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个学问。

    中愈看着大家若有所思的表情,又继续说道:“在华夏大地上,老百姓很早就利用光的这一情况,发明了皮影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汉初的时候,齐少翁用纸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并且用光照射,人、物的影像就映在白幕上,幕外的人就可以看到影像的表演。皮影戏到宋代非常盛行,后来传到了泰西诸国,引起了轰动,我还记得以前灯会上好像还有这个表演,不知大家有么有印象?”

    “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确实如此啊。”众人议论纷纷,颇有些自嘲的感觉,毕竟中愈不说,他们根本就想不起来。

    中愈看着他们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知晓自己的小心思成功了,有些时候,做事还得看方法,硬来是没有好效果的。

    “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做《革象新书》,是前元天文数学家赵友钦所著,书中进一步详细地考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哈。”

    中愈想过了,不能一直靠嘴皮子,那样容易像打嘴炮一样,说的年代太远了,他们又不会太相信,所以挑一个近一点的说,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记得会清楚些。

    至于这本书,市面上应该也还有,没有了也没关系,郑左书坊,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工匠,可以赶制一批投入市场,这就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益,不过挣的钱又用到新的项目中去了。

    中愈和郑左书坊,印刷协会他们尝试改变人的读书习惯,不仅要收藏书,还得会写读后感,不然报纸哪有那么多好的稿件可以用,要成体系的让他们挣钱,让他们花钱,宝钞他们已经不收了,用银两代替。

    到目前为止,中愈感觉到自己的讲课还是有效的,主动权还控制在自己手中,他知晓,等这些人明白过来之后,就知道自己刚刚耍了个小把戏,一上来之后忽悠忽悠就有点懵圈,然后屋里黑,一下把大家的精气神都拉到小孔成像实验上了,根本就无力思考,中愈说的还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只是他们没有重视罢了。

    “诸位,我所说不过是皮毛,想必诸位在不同的领域中都胜于我,但是,我还是希望诸位能开放眼界,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愚弟素来仰慕子厚先生,敬仰他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着实让人敬佩。不知哪位仁兄可以背诵一遍横渠先生的四句名言?”

    “学生刘雪一,见过先生。”他恭恭敬敬行礼,一身儒袍拾掇着干干净净,倒是脸色有些发黄,中愈一看,就隐约感觉这是营养不良的表现,想必家里应该是不太富裕。

    众人有些奇怪,这刘雪一在监内也是一号人物,居然行弟子礼,竟如此心甘情愿。张大人看后到是一笑,心里有些安慰,老大人扭过头去:“博彦,你的弟子,这?”

    “哈哈,看来他倒是比我看得透彻,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大人您慧眼识珠,这小子脑子里还是有些东西的,好好培养培养,国子监二十年内,不,十年内就会焕然一新,成为大明人才的摇篮啊。”张大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看着自己的弟子,顿感骄傲,心里想着是不是要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他了。

    老大人却是陷入了沉思,自己还能等得到吗?十年,就十年,老夫一定要多活十年,看看这小子,能不能把这天捅个窟窿。

    “横渠先生所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刘雪一背完之后,便坐了下来,等这中愈来说出自己的用意。

    中愈接着说道:“这四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讲,横渠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给人们认识天地的真理确立一个切实的理论体系,给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实的思想和方法,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我说的对吗?”

    有学子大声说道,“有道理,却不完全。”这是中庸的说法。

    “过于浅显,真意不至,缺少味道。”

    “单纯解说,未曾深思,难以苟同。”

    不断地有声音传来,中愈等着他们说完,这才是他的目的,中愈希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脑袋都长在别人身上,不管正确与否,合不合理,都至少有自己的见解,再互相学习印证,才能成长。

    是的,他们的评价中愈认为很中肯,因为他自己也没有理解的很透彻,对于他来说,儒学离他太远,脑中的记忆中理解的也并不是很透彻,说白了就是半吊子。

    “我知晓,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毕竟儒学源远流长,著作繁多,你们学的也很多,但对于我来说,这四句话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百姓、展望未来。”

    大家听到这十六个字,心中都是一震,嘴上不由自主的都重复着这几句话,有人不解,觉得其他都还好,只是这服务百姓,似乎与朝廷相悖。

    有人到是觉得无所谓,之前他们已经在逊志报上看到了,中愈对百姓是挺好的,听说郑左书坊和三俊楼还经常散发银钱食物被裹给他们,所以这也显现出他的善良,至于是不是真善良那就说不清楚了。

    一众博士也是震撼莫名,中愈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