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帝国再起-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高二人至此怨气全消,表示理解朝廷的难处,会努力杀鞑,报效朝廷。

    皇帝是九五至尊,不管做了什么,原本都没有必要向他们解释什么的,之所以还亲自过来,推心置腹的解释,正是因为信重他们啊,黄、高二人不傻,只要圣眷还在,他们就不再担心前途命运了。

    君臣的芥蒂解除后,黄、高二人及麾下一干总兵、副将重获了自由,他们纷纷配合堵胤锡整编三镇乱兵,而通过查抄藩镇私库,扬州府库瞬间充盈起来,还有大量余钱输往南京,援济其他省份。

    有两三万御营亲军和左部数万降军在,还有查抄到的数百万两的钱粮做后盾,堵胤锡有足够的信心弹压住乱兵,对于黄、高二部,足粮足饷之下,再整肃军纪,重编行伍阻力也会小很多。朱由桦亲自坐镇江北,监督各镇的整编工作。

    江北大小六七镇,号称十六万大军,其中成分复杂,有难民一般的卫所军,还有北方各省逃来的溃兵,还有大量的流民丁壮充斥其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凑数的,军纪差,战力弱。

    鉴于这个现状,精兵简政、淘汰老弱兵痞势在必行,一则为了提高军队战力,二则可以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朱由桦给堵胤锡定下了七万实兵的兵额,其中黄、高二部各占两万五千兵额。其余各镇合计两万兵额。

第121 大整编() 
淘汰老弱兵痞,留下精壮充实军伍,超出七万实兵的部分或给钱粮遣送回乡,或编入屯田队入广西、云南等地屯垦,为军队提供军粮,算是废物利用了,广西、云南现在人烟凋敝,地广人稀,有的是地给他们开垦。

    在原本的历史上张献忠在川北被清兵射杀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屯田练兵三年,兵力狂增数倍,这才有了与清兵决战的资本,有了两蹶名王的辉煌。

    通过整编,刘泽清、刘良佐、许定国等部直接缩编到了三四千到七八千人不等,每个营头都安插了大量御营老卒充作军官,在平左之战中立下重大功勋的御营军将都得到了提拔。

    黄得功和高杰部比较特殊,待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每年各增饷二十万两,不过有得到也必然将有付出,朝廷向其军派了两个督军使和两个镇抚使,专司负责军纪整顿和后勤转运,及所部千余辅兵,督兵。

    其中入了黄得功部的督军使为原长江水师营督军使张家玉、入了高杰部的督军使为原忠武镇督军使陈邦彦,两人的官衔不变,属于平调性质,他们要能力有能力,要魄力有魄力,两镇有他们监督,将极大增强朝廷对这个强藩的控制力,两镇以后再想为所欲为,难矣。

    对于其他可以整编的大小藩镇,朝廷就整顿的非常彻底了,所有原镇总兵副将的亲信部属不是被处决就是被调离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御营忠武镇将校。

    原忠武镇甲营游击、马雄副手刘承俊升参将,负责统带许定国的四千余部,移镇扬州,归堵胤锡直接辖制。

    忠武镇乙营游击、阎应元副手陈明遇升参将,负责统带刘良佐余部六千余人;移镇淮安。

    忠武镇乙营游击骑将李三石,功勋着著,连升两级,为副将,负责统带刘泽清余部一万余人。移镇滁州、和州。

    而原来驻守在三省枢纽之地――徐州的高杰部则移镇河南归德府。

    原来驻守在滁州、和州一带的黄得功部,则移镇徐州。

    通过移镇、掺沙子和整编军伍、卡后勤粮饷等等手段,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江北四镇余部的控制力,并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

    而且一旦整编成功,朝廷将省下至少一半的军饷和军粮,七万大军的粮饷,军械开销,每年大概需要花费白银一百余万两,粮米七十万石,较原来一百五六十万两白银少了许多。

    在江北整编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朱由桦也在京师对御营进行整编。加上成军不久的两万御营新军,此刻的御营总兵力突破了三万大关!

    朱由桦深深的知道,想要驱逐鞑虏,收复中原,手中就必须要有一支真正忠于天子,忠于朝廷的嫡系军队,强干弱枝才能维护纪纲,保证中央集权的稳定。

    历史上的南明之所以没能和南宋一样,坚持个百多年,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中枢。中枢赢弱,纪纲不存,各地的疆臣,兵头不听号令,各自为战,且互相鄙视,谁也不服谁,最后被满清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满清之所以能横扫中国,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以多尔衮为首的强有力的中枢,还有一支绝对维护中枢威权的力量――八旗兵。

    所以趁平叛胜利,皇帝和中枢威权大增的时机,朱由桦以突击的形式完成了削藩大计,顺利控制了江北四镇余部,并全力经营起了自己的嫡系军队――御营亲军。

    三万御营亲军被朱由桦编成了四镇。分别号“忠武、忠捷、虎贲、羽林”。

    张堂功因功升加授正二品都督佥事,仍旧统领忠武军,忠武镇战力和装备远超其他新军,是主力中的主力。

    总兵刘肇基资格较老,威望较高,加授从一品都督同知,统领忠捷军。

    原忠武镇甲营统领官马雄,因功升总兵官,负责统领虎贲军。

    原忠武镇乙营统领官阎应元,因功升副将,并以副将衔负责统领羽林军。

    四镇各有兵马七千到八千余人不等。除了忠武军装备精良外,其他三镇的装备相对比较简陋了,搜罗了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等部大量的军械,堪堪能够给每人凑齐一柄腰刀,一杆长枪、另有合格鸟铳四千余杆、铁甲两千多副、棉甲皮甲八千多副,大小火炮近两百门,战马四千余匹,其中弓弩、三眼铳这些没计算在内。

    装备看似不少,其实不然,其中有一半需要分配给各镇余部,让他们都光脚光手迎敌肯定是不可能的,总要留些好装备给他们,何况此刻的刘泽清,刘良佐余部都被朝廷控制了,增加他们的战力也是增加朝廷的战力。

    所以真正转送到御营手里的甲胄和火炮战马的数量并不多,三万御营的装备还有很大的缺口。

    好在现在中枢户部和大内存银近四千万两银,绝对的财大气粗,朱由桦大笔一挥,命庞天寿带着两百万两继续到澳门采购并订造军械,澳门军械不够就到广东佛山采购并订造,多定制一些斑鸠铳和佛朗机火炮(澳门半年前的军械基本被采购一空了,目测存货不多。)

    在购买军械的同时,朱由桦也不忘自产自造,早在数月前他就命马士英将南方各省卫所的铁匠、炮匠、枪匠等连同冶铁炉、鼓风等炼铁设备全弄到了南京军器监,在葡萄牙铸炮师和枪匠的引导下,集中负责打造各式火器和火炮。同时将战场缴获的,破损,锈蚀的兵器重新打磨与回炉煅打,废物利用。

    几个月来,各省陆续被送来了一千多铁匠、炮匠、枪匠等匠户,清一色的衣衫褴楼,面黄肌瘦,就像个乞丐大军。

    他们都是世袭的匠户,两百多年下来,地位已经沦落到了连军户都不如的程度,军户至少还有粮饷可拿,他们却是一个铜子都拿不到,做好了是应该,做不好还得受罚,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艰苦。

第122 军工坊() 
朝廷没有工程的时候经常几天吃不到一顿干的,很多年轻匠户因为实在受不了这般剥削,都逃籍了,只有一些老匠户因为年纪大,身体不行了,只能留在卫所里熬一天是一天了。

    各省官吏费力搜罗了几个月,也才搜罗到一千多人,其中大半是老匠,年轻的都逃籍另谋生路去了。

    大明的匠户有单独的户籍,是谓匠籍,只要身在匠籍,世世代代只能当国家的工匠,比同军户,却更像是国家奴隶。

    这种不合人情的制度设计,当然出自于把一切问题简单化的太祖高皇帝之手,但这些弱势群体因为没有自己的扬声器,所以三百年来没人有兴趣关注这个问题。

    等匠户们到了南京后,朱由桦让工部给他们选一个好的地址,建一个大型军工作坊。匠户的妻妾子女也都配了营房,让他们妻儿老可以安心居住。

    每个老匠都给予了丰厚的待遇,朱由桦根据他们的手艺水平,初略的分出了三个等级,根据对应的等级每人每月给予月粮二石到四石、再加银八钱到二两不等的薪酬。这些都是技术人才啊,朝中百官不重视这些低贱的匠户,朱由桦可都是视作心尖宝贝的,等将来时机成熟了,不合理的匠户制度也会废掉。

    这些匠户见皇家如此大方慷慨,自是叩头再三,感激涕零。他们世代官匠,没什么自由,平日里也是饥寒交迫。没想到一朝被皇帝差遣,就有青砖瓦房,银钱俸禄这些原本想都不敢想的待遇,比起原来受冻挨饿,简直就是一辈子都向往不到的人间天堂了。

    所以他们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人手不够,朱由桦又就市面上招了数千学徒工,加班加点,几个月下来,军工坊不仅回炉锻打出了上万柄崭新锋利的腰刀,还造出了不少精良鸟铳、虎蹲炮、火药、铁枪头、铁甲等军器。

    原先缴获到的上万杆鸟铳,三眼铳大多是偷工减料之作,威力,还容易炸膛,伤敌的少,伤己的多,简直比鸡肋还鸡肋,所以朱由桦将它们全打包送到了军工坊里让老匠回炉重造了。

    军工坊临着秦淮河,沿河而建,上百间临时扩建的屋舍,几十间大型厂房,占地很大,刚一进去,一股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十几条设有闸门的河水欢快地流淌,冲击着水车,通过齿轮传动,改变力的方向,流入各坊。

    朱由桦便衣亲临军工坊,各坊主事纷纷上前拜见,行完礼后,朱由桦让他们各安其位,不必迎候,然后径直钻入了不远处的冶铁坊。

    朱由桦视线中,一柄锻锤在水力的带动下,匀速有力地击打着烧得通红的熟铁,旁边一个相貌粗犷,浑身赤膊的铁匠正用木柄铁勺舀来一勺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朱由桦一眼便看出这是传自綦毋怀文的灌钢法。

    在他的印象中,灌钢法虽好,却不及前世的苏钢法。

    本着提高冶铁效率和炼铁质量的想法,朱由桦把冶铁坊的主事,一个叫丁二的老铁匠叫来后,半回忆式的向他们讲授了一下苏钢法的大致原理。

    老铁匠紧随在朱由桦身后认真的倾听着。

    “朕以前读书时,看到过一种新式冶铁的方法,首先要准备一个高炉,高炉形状就像倒置的花瓶,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将生铁板放在炉口,炉温升到生铁板开始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渗碳,又可使铁和渣分离,就能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精铁。

    这种新式冶铁之术,朕也是无意中得知,具体的法子还需尔等自己去摸索,朕就提炼几个要点,其一是石炭可仿木炭之法炼制焦炭,用焦炭可提高炉温,其二是使用封闭程度好的鼓风机,新鲜的风进去,生铁更易溶化,铁和渣分离得更彻底,甚至可产出不需锻打的精铁来。”

    苏钢法在前世解放前都还在应用,影响深远。不过朱由桦对此也就知道个大概,小高炉土法炼钢的原理也是前世大学时泡图书馆时无意看到的,有印象,但是不深刻。所以他也不敢瞎指挥,权让工匠们自己去摸索了。

    丁老匠当面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的反驳之言,心下确是半信半疑的记下了皇帝的话,打算等皇帝离开后试一试,看看是否真的可行。

    与冶铁坊紧邻着的是盔甲坊。刚进去就听到“叮叮咚咚”锻打声不绝入耳,朱由桦在十几个卫士的贴身护卫下只在一旁静静地看,皇帝前后来过军工坊几次,军匠们都知道他的脾性,重实务,虚礼节,所以见皇帝来了依然神情专注的制着甲,只在抬头碰见皇帝的视线时非常恭敬。

    古代盔甲的打制向来不易,中国盔甲顶峰属北宋的步人甲,由一千八百多枚甲叶组成,这些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铸造。粗磨。穿孔,细磨等工序繁多,还要打制面具,又要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诸多工匠花费近月时间。

    在这上面朱由桦也没什么好点子,同时期西方打制锁子甲也是非常困难,制造一副锁子甲,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西方板甲兴起后,普通的板甲也要花费一个月时间打造。

    好在工坊不缺原料、人力和技术,制甲能力尚属可观,全力以赴之下一个月能制作出四百余副铁甲,皮甲和棉甲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每月倒是能制作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