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征欧洲-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队就需要大量的翻译,于是,这些高材生们就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第二旅。

    好在秦云鹏还有几分理智,那么是战事最吃紧的时候,秦云鹏也没有把这些人派上战场,否则的话,秦致远估计会开着飞机追上秦云鹏的火车,然后给他来一枪。

    在这些留学生中,学习文学的占了大多数,只有十几人是学习理工。这也是此时的一个普遍现象,重文轻理,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来看,学文才是读书做官的通天大道,学理则是沦为小道的奇技淫巧。

    到现在还在坚持这种思想是对是错且不说,不过在秦致远想来,学习文学大概是最偷懒的一种方式,因为理工类强调“绝知此事要躬身”,而文学类的,只要坐在那里扯扯淡就行。

    当然了,别管是学习理工还是学习文学,只要到了高等教育这个层次,都是有用的。

    科西嘉岛上的学校和研究所已经接近完工,需要大量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得正是时候,可以缓一缓秦致远手中人手不足的问题。

    但这还远远不够,秦致远和胡惟德商量后,给国内发了电报,要求选派更多的留学生赴欧或者是赴美,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如果这些留学生需要的费用北洋政府无力承担,秦致远会独自承担。

    如果是秦致远独自承担的话,秦致远也有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理工类,并且要在学成后最少归国效力十年。

    对于这个问题,段芝泉欣然同意,段芝泉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只是国内的事情千头万绪还没有理顺,一时间顾及不到这个方面。

    能成为一国总理,或者说,不管是在任何时代,只要能成为人上之人,总是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并不是像某些史书上那样描述的蠢笨如猪,那种书多半都是有倾向性的。

    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秦致远就完成了对第一旅和第二旅纸面上的调整。

    调整之后的第一旅和第二旅,将会组成一个师,也就是外籍军团第一师。

    这个师下属两个步兵旅和一个装甲团,以及一个师属炮兵团,另外还有辎重营、救护营、工程兵、通讯营等部队组成的后勤部。各部的军事主官都是现成的,陈康健是装甲团的团长,刘子正和葛立夫分别担任两个步兵旅的旅长,郑大力还是主管炮兵。

    后勤部的主官却不是秦致胜,而是已经加入军籍的黄富贵,秦致胜留在科西嘉岛,担任科西嘉岛的军政主官。

    而原本留在科西嘉岛上训练新兵的张添寿则被派往婆罗洲,他带着大概一百多人组成的训导团,将在婆罗洲以“保护伞”的名义开设训练营,同时派出人手保护婆罗洲上华人的产业。

    整编之后的第一师拥有超过两万人的部队,老兵和新兵的比例大概是一比一,以老带新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

    秦云鹏返回民国后,秦致远又恢复了大权独揽的状态,民国往欧洲输送的华工,再加上黄博涵送来的华工,每个月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万人,这些人中四分之一会加入军队,四分之一留在科西嘉岛加强建设,剩下的一半全部会送入雷诺工厂,成为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产业工人。

    秦致远再往雷诺工厂里送人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往外抽人。现在的科西嘉岛上,就在雷霆市东北部的山区里,一个秘密的工厂正在建设,这里将成为秦致远手中的第一座工厂。

    一座完全属于秦致远的工厂。

    工业的意义不用强调,毫无疑问会占据最重要地位,并且会一直维持不变。秦致远早在和老雷诺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在培养各种工人,不论是车工、钳工、焊工、甚至是装卸工,只要是和工业有关的,秦致远都不放过。

    半年多以来,这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在雷诺工厂里,有全部由华人组成的车间,可以独立的生产从火药到坦克的几乎所有军事物资,只要秦致远愿意,随时可以成立一个全部都是华人组成的工厂。

    只有拥有自给自足的能力,秦致远才算是站稳脚跟。

    (。)

第224章 兵变() 
直到三天之后,秦致远才完成了整编工作。

    或者说,只是完成了初步的编组,如果是要形成战斗力,怕是还要一段时间。

    这个时间想必也不会太长,原本属于第二旅的士兵对于加入第一师没有任何抗拒,他们甚至是充满热情和憧憬的投入第一师的怀抱。

    在这个过程中,秦致远对第二旅伤兵的处理起了关键作用。

    仅仅是两天的战斗,第二旅中有一千多名肢体残疾的士兵,这些士兵理论上讲,已经失去了价值,如果按照国内军阀的习俗,是要赶出军队任其自生自灭的。

    残酷吗?但是这就是事实。

    这个问题在另一个时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都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残疾的军人们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造成了沉重负担。也正因如此,第二旅的很多伤兵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的某个手臂或者是某条腿已经被截断的时候,很多伤兵万念俱灰,选择了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和家人未来可能的痛苦。

    如果是战死,士兵的家属会领到一笔数目不菲的抚恤金,如果是伤残,抚恤金没有那么多且不说,而且伤残的军人返乡之后会给家人造成沉重的负担。

    第二旅之所以从四千多阵亡变成五千阵亡,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么来的。

    但秦致远不认为伤兵就无用,秦致远手下需要很多人,只要不是傻子,在秦致远手底下就能混口饭吃,不仅不会给家人带来负担,同样会领取每天最少一块大洋的月薪。

    秦致远对卡皮的治安官汤姆森印象深刻,汤姆森就是一位复员的伤残军人。汤姆森在战争中腿部受伤严重,行动起来有点不方便,而且还断了一只手,但是汤姆森在治安官这个职位上绝对是称职的。当玛丽一家发生惨剧时,汤姆森敢于跟着秦致远去找尼维勒要个说法,这本身就是工作负责的表现。

    秦致远治下的科西嘉,有大量需要人手的职位,这些工作并不一定就需要正常人去完成。比如说港口的领航员,比如说税务登记员,比如说各个单位的值班人员,甚至是城市里的巡警,这些职位,都可以由这些伤残军人去作。

    伤残军人之所有自杀,是因为他们已经对生活绝望,这时候如果秦致远能拉他们一把,他们绝对会死心踏的跟着秦致远走,并且会影响他们周围的所有人。远的不说,就说秦致远宣布了这项规定之后,包括第二旅和第一旅在内的所有士兵,都对第一师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首先就反映在士气上。

    士气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第二旅刚刚经过重创,加入第一师几乎就是重建,对于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当秦致远宣布了要留用所有愿意留下的伤残军人时,幸存的士兵们几乎是马上就开始了训练,并且全情投入。

    战士们不怕死,他们既然从军,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战士们怕的是死的毫无价值,怕的是还没死就被部队、社会、甚至是家人抛弃。

    秦致远的做法,完全解决了战士们的后顾之忧。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哪怕是不死不活,也能领取一份超过九成九国人的薪水,这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秦致远将第二旅调回巴黎,并没有引起尼维勒的关注,因为尼维勒已经自顾不暇。

    连续两天的进攻,并没有达成尼维勒战前的承诺。按照尼维勒的承诺,尼维勒应该停止进攻,重新换一个攻击方向。

    但尼维勒不打算收手,虽然两天来当战斗结束的时候没有任何进展,但战斗刚开始的进展也被尼维勒认为是他的战术起了作用,只需要再加一把劲,就能把德国人赶出舍曼代达姆。

    尼维勒现在已经接近疯狂,他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他无法安静下来仔细的分析这两天战斗中出现的问题,进攻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神,哪怕是总理保罗潘乐威亲自赶到前线阻止尼维勒继续进攻,尼维勒也置之不理。

    真的是置之不理,保罗潘乐威甚至没有得到和尼维勒见面的机会,尼维勒在保罗潘乐威赶到他的司令部之前,就前往前线的军营里视察,放了法国总理一个大鸽子。

    尼维勒这个法军总司令,是总理亲自任命的,虽然并不是保罗潘乐威任内任命的,但尼维勒也要听命于法国总理。尼维勒敢如此胆大妄为,依仗的就是劳合乔治的支持,但是一名法军总司令要靠英国首相支持,这未免太过荒谬。

    保罗潘乐威知道尼维勒不会停止进攻,哪怕见不到尼维勒也没事,保罗潘乐威给陆军部长利奥泰发了电报,命令利奥泰停止对尼维勒的部队输送物资。

    热兵器部队,如果没有弹药补给,看你怎么打。

    这一招果然点中了尼维勒的死穴,尼维勒顾不上巡视部队,当晚就返回巴黎,求见已经返回巴黎的保罗潘乐威。

    哪有那么容易,保罗潘乐威身为总理也是有脾气的,人家找你的时候你不见,你去找人家也是自讨没趣。

    保罗潘乐威也没给尼维勒见面的机会,直到第二天,保罗潘乐威才在早餐时间给了尼维勒十分钟。

    保罗潘乐威的早餐时间是七点,按照前两天的惯例,此时法军已经开始了进攻。

    这十分钟的会面没有任何作用,尼维勒不肯就此罢休,他一定要再发动一次进攻,只需要四十八小时,尼维勒就能把德国人赶出舍曼代达姆。

    保罗潘乐威不想再给尼维勒机会,同样的话,尼维勒已经说过一次了。

    尼维勒当天怒气冲冲的返回了他的司令部,据说他在司令部大发了一通脾气,从保罗潘乐威到前线的指挥官阿尔弗雷德米歇尔,尼维勒把所有人都骂了一遍。

    但骂归骂,尼维勒不得不停止进攻,不仅仅是因为弹药不足,前线士兵的士气也降到一个危险的程度。

    4月21日,外籍军团里的非洲士兵们终于爆发,他们拒绝接受任务,并且枪杀了曼京派往外籍军团督战的白人军官,喊出了结束战争的口号。

    “和平!结束战争!让那些对战争应该负责的人去死!”那些黑人就这么红果果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

第225章 堵抢眼() 
非洲人对欧洲人的仇恨由来已久,从千年前的十字军东征就已经开始,五百年前欧洲殖民主义扩张的时候进一步加深。

    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客观上还造成了非洲对欧洲的向往和下意识的服从。

    因此世界大战开始之后,英、法等国都组织了殖民地部队,前往欧洲为宗主国流血牺牲,保护宗主国对自己国家的殖民统治。

    听上去很讽刺是不是,非洲人为了英、法流血牺牲,目的却是为了让英国人和法国人继续欺负自己。

    或许非洲人的平均智商是要低一些,但并没有低到非人类的程度,他们能够感觉英国人和法国人对自己的恶意,特别是加入曼京的麾下之后。

    曼京和尼维勒一样,他们不拿士兵的生命当回事,这不仅是对非洲人或者是亚洲人,对所有人都一样,哪怕是法国人。

    战前,外籍军团中的非洲军团拥有超过两万名士兵和辅助人员,这些人一直是死了补、补了死的,就维持这个规模,既不扩大,也不减少。

    在曼京开始指挥非洲军团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死得太多,终于补不上了。哪怕是非洲军团只剩了一千多人,曼京还想让这一千多人发起进攻,终于引发了外籍军团的强烈反弹。

    4月21号,摩洛哥第四步兵团的士兵发起兵变,他们枪杀了白人团长和前来督战的白人军官,并且洗劫了苏松瓦附近的一个村庄。村庄里的男子全部被杀死,女人则是被强暴后杀死。

    曼京无法容忍自己的部队发生这样的恶**件,于是派出部队前去平息叛乱。

    但令曼京感到意外的是,领到命令的部队也拒绝执行任务,好在这是由法国人组成的部队,他们只是拒绝接受任务,并没有发生如同第四步兵团一样的恶**件。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曼京不敢再使用武力弹压,因为他也不确定那些部队会执行他的命令。

    但恐慌已经不可遏制的开始蔓延,流言在黑暗中肆意传播,各种各样的版本都开始出现,从高层正在试图出卖国家,到英军在阿拉斯的战线已经崩溃。哪怕是为了早餐时少的那一块面包,都会激怒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法军士兵们。

    此时,这场近似于叛乱的兵变,已经从个别行为上升到群体行为,兵变的群体也从非洲军团蔓延至整个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