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征欧洲-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人对于徭役从不陌生,几乎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强迫百姓服这种没有任何报酬的徭役。

    在兰芳大公国刚刚公布以工代赈项目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新移民都认为这是兰芳大公国的徭役,虽然家小还没有安置下来,虽然刚刚脱离民国那个战乱纷飞的环境惊魂未定,但踏实勤恳的新移民还是放下行李,挥泪告别依依不舍的妻儿老小走出家门。

    好了,没有那么煽情,根本不需要走太远,往往只是为自己居住的村子平整一条公路,整修一下村庄附近的河堤,维修一下防野兽的篱笆墙而已。

    但当辛苦了一天之后,这些劳力每人都领到半袋粮食。

    粮食?

    白给?

    所有领到粮食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小看着手中的口袋都感觉难以置信,这些淳朴的人从来没有自己的勤劳也是一种商品的意识。

    哪怕是有这种认识,他们也从没想到随便干点什么,就会有这么多丰厚的报酬。

    要知道不管是修路或者是修河堤,这归根到底还是方便了移民自己,在民国时,这些根本就不是徭役,而是举手之劳。

    但没想到,在兰芳大公国,这样的工作就能被称为是“徭役”,而且还给粮食。

    给粮食的“徭役”还是“徭役”吗?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

355 新移民() 
半个月之后,泗水附近的居民工作一天之后如果选择要小麦的话,那么就会直接领到面粉。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个面粉厂终于落成,并成功投产。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本来是一个惠民之举,但到了居民那里却成了“乱政”。

    对于居住在民国北方的华人来说,小麦不仅仅是供应人吃的面粉,同时也是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如果到了灾荒时节,甚至麸皮筛糠都是人的食物,根本不存在浪费一说。

    呃这个描述不准确。

    民国时期的华人食谱,主要是由玉米、红薯、土豆等杂粮组成,面粉还真不多,哪怕是地主家,也不可能天天吃面粉,每年除了年节以及农忙时期,也多是以杂粮为主的。

    生活在民国真的不幸福,除了天灾,还有更多的**,在中华大地上,除了那些官僚买办,普通人还真是没什么好日子。

    真应了那句话: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向兰芳大公国这样,连“赈灾粮”都是细粮的政府,别说在民国,在整个亚洲都算是独一份。

    如果这个消息传回民国,单单是这一点,恐怕就会吸引大半个民国的华人移民兰芳大公国,哪怕是那些中小地主也会变卖家产举家搬迁。

    民国此时的地主,要说没有强取豪夺那肯定是扯淡,但更多的地主靠的是勤劳踏实,才能置办下一份家业,到了农忙时期,连地主都是要下地干活的。

    而勤劳踏实的人,哪怕是到了兰芳大公国,也一样会凭借双手置办下一份家业。

    成功的人自然有成功的道理,并不一定都是如影视作品中描写的一样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在以工代赈开始半个月之后,负责发放物资的民政官员发现那些干活的华人营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很多人还是有气无力、弱不禁风的样子。

    没道理啊?

    虽然这些华人来到兰芳大公国的时候普遍营养不良,但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生息,每天吃得饱睡的香,就算是一时半会长不了多少肉,最起码精神状态应该明显改善,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仔细询问了之后,民政官员得到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这些华人虽然领到了足够的粮食,但他们不舍得吃,除了女人和孩子能吃个半饱,这些成年人对于物质的要求极低,只要饿不死就行。

    那怎么行?

    问题反馈给内阁之后,内阁马上做出决定,粮食还是继续给,想要小麦给小麦,想要大米给大米,想要面粉给面粉。同时工地上开始做饭,每天随便吃。

    哪怕是随便吃,这些成年人还是不舍得吃,他们宁愿把做好的饭菜带回家,也不愿意自己混个肚儿圆。

    于是内阁再次做出决定,工地上的饭菜不准带回家。

    这一下不得了,华人们拼命吃,很多人甚至因为吃得太多不得不送医。

    于是内阁又一次下发规定,就餐必须定时定量。

    至此,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看上去是不是感觉这些新移民们异常的刁钻滑流?

    其实不是,他们只是饿怕了。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对于社会保障的不信任,造成华人有非常明显的忧患意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深入到骨子里,身在异国他乡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有统计表明,华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储蓄的民族。

    对于华人农民来说,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总是要在家里储存足够数年食用的粮食那才能感觉到一丝安全,否则感觉上就是朝不保夕。

    对于兰芳大公国的华人也是一样。

    其实很多人家中已经有了不少存粮,要小麦不要面粉,就是因为相对于面粉,小麦更加便于储存。

    虽然家中有粮,但人们还是感觉远远不够,于是存粮食的小口袋换成大口袋,一口袋变成两口袋,再变成三口袋、四口袋

    华人们就像是过冬的松鼠,拼命在洞**里储存更多的物资,以应对寒冷的冬天。

    这些粮食的待遇比人高得多,它们被放置在最好的房间内,下不着地以防潮,上不见天以防止被雨淋,哪怕是人睡在院子里,也要保证粮食有完美的存储。

    这是千百年以来老祖宗传下来对抗天灾**的经验,任何人都无法扭转,除非有一天,农民家里的粮食无处存放,每年增加的粮食远远超过消耗的粮食,这才能让农民主动减少家中的存粮。

    在以工代赈的同时,为新移民分配土地的工作也在进行中。

    在兰芳大公国成立之前,婆罗洲的土地大多掌握在黄博涵等种植园主的手中,荷兰殖民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婆罗洲经济,强制要求发展种植园,实行“强迫种植制度”,迫使农民用最好的土地种植殖民政府指定的农作物,主要是咖啡、甘蔗、茶、烟草、胡椒等,并规定这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至少占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当然实际上的比例远高于此。

    婆罗洲也因此成为向欧洲国家提供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基地。

    到了1870年以后,荷兰殖民当局开始推行“种植园”政策,此时的种植作物已经变成甘蔗、棕榈树、橡胶树等等,出口产品也变成蔗糖、棕榈油、棕榈仁、天然橡胶等等。

    不能说种植经济作物是错误的做法,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全部依赖进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兰芳大公国在成立之后,在秦致远的授意下,内阁对于种植结构进行战略调整。

    婆罗洲当地气候炎热,不适合种小麦,但非常适合种植水稻,特别是爪哇岛,这里水网密布,地势平坦,用来种植水稻最合适不过。

    于是所有的爪哇岛的居民以户为单位,每一户居民可以获得一百亩土地用于耕种,这些土地将全部种植水稻,争取在两年内达到粮食自给自足。

    两年的时限其实要求有点低,婆罗洲这个地方,种植水稻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三熟,正常情况下,一年应该就可以做到粮食自给自足。

    这里的土地实在是太肥沃了,把秧插下去,几乎什么都不用做,过几个月来收稻子就成,产量远高于国内那些已经耕种了上千年,已经贫瘠不堪的土地。

    科西嘉岛的生物研究所正在研究杂交水稻,这在一两年内估计不会出成绩,不过一旦出成绩,仅仅是爪哇岛上的水稻,就能养活上亿人或者是数亿人。

    鉴于这些新移民并没有生产资料,一个全国性的农业互助合作社以最快的速度成立,农民可以从合作社以极低的利息贷款,然后购买生产资料用于农业生产。

    这个农业互助合作社其实就是初级的银行,而黄博涵以前的产业里就有银行,做这个可以算是轻车熟路。

    黄博涵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为农业互助合作社提供一套人马,设计出章程,然后就把农业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权交给内阁,自己则是什么都不管成了撒手掌柜。

    到了黄博涵这个层次,都已经是全世界都有数的富豪了,钱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他甚至带头把自己所有的种植园都捐给兰芳大公国,以配合兰芳大公国的土地国有政策。

    没错,土地国有!

    兰芳大公国承认私有财产的神圣,但不包括土地。

    在兰芳大公国内,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国家,百姓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因此土地不能转让,你要种就种,不种可以交给国家,绝对禁止土地买卖。

    和水稻种植相对应的,是国有农场。

    国有农场主要就是那些已经开始产出的种植园,除了爪哇岛之外,包括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岛在内,全部推广的是种植园,种植橡胶树、棕榈树、甘蔗、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

    在一段时间之内,兰芳大公国的支柱产业还是农业,工业想要见效,恐怕要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行。

    相对于农业来说,工业的建设周期更长,纵然是一个中型的钢铁厂,建设周期都是以年计,兰芳大公国之前除了对石油进行初步的开采之外,并没有其他重工业。

    要想发展工业,钢铁和石油必不可少,如果说钢铁是骨架,那么石油则是血液。

    兰芳大公国不缺少石油,巴厘巴板的油田已经初步开发,生产出来的石油除了销往欧洲,还出口到亚洲的日本等地,但因为缺少炼化设备,一般是直接出口原油。

    现在的巴厘巴板,一个大型的炼油厂正在施工,等施工完成之后,就可以直接出口成品油,以攫取更多的利润。

    兰芳大公国境内的铁矿主要集中在巴东地区,这里的铁矿储量约为2。8亿吨,属于低钛磁铁矿,矿石品位67%,但对于这个矿,秦致远并不想动,因为就在一海之隔的澳大利亚,有着全球最丰富的矿藏储备,想要一劳永逸,还是要想办法把澳大利亚的铁矿搞到手。

    澳大利亚现在还是英国的领土,虽然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自治权,但内政外交还是由英国人控制,同时澳大利亚名义上的首领还是英国派出的总督,因为在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的表现,英国人对于澳大利亚还是很看重的。

    那么怎么才能顺利的弄到澳大利亚的铁矿就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英国对待秦致远可不像法国,如果处理不好,稍有不慎就是为英国人作嫁衣裳。

    嗯嗯,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感谢“符号ln”兄弟的月票鼓励,感谢“单身的拉布拉多”兄弟的打赏鼓励(。)

356 造个富翁出来() 
英、法两国主导的殖民体系的坍塌,或者说是民族独立的大潮,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事。

    也就是说,再过三、四十年,民族意识才会普遍觉醒,殖民体系才会坍塌。

    在此之前,英、法两国或者说世界上所有的拥有殖民地的国家,在殖民地都是推行单一的经济模式,所有的物资分配权都掌握在宗主国的手里,殖民地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进而对宗主国更加依赖。

    比如在婆罗洲,荷兰人就是推行种植园模式,婆罗洲因为不生产粮食,所以粮食必须依靠荷兰人进口,这就使婆罗洲更加依赖荷兰人的调配,离了荷兰人,本地原住民连饭都吃不饱。

    英国人对澳大利亚也是一样,澳大利亚现在的经济支柱是小麦和羊毛,采矿业虽然有初步发展,但还远远没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个层次。澳大利亚国内没有工业生产能力,生活用品都需要英国人供应,甚至澳大利亚人连商船都没有,他们的小麦和羊毛要靠英国人帮忙转运,才能运到欧洲。

    英国人对澳大利亚控制之严格可见一斑。

    其实民族独立之所以大规模涌现,主要原因还是英、法两国没有充分认识到殖民地的价值,比如说科威特,这个面积仅仅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集中了全世界十分之一的石油储量,如果英国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放任科威特独立?

    不,他们会搞一次“西进运动”,把科威特变成无人区。

    别以为英国人干不出来这种事,美国人进行“西进运动”的时候,美国还不存在呢,哪里本来就是英国人的殖民地。

    但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对于华人行不通,华人已经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