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手下的陈文昭临死之前的一大心愿,便是想让姬庆文继续扩编麾下的乡勇团练,现在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他继续招募军士,便是名正言顺,再也没有什么阻碍了。

    然而臣子掌握私兵在自己手里,无论是不是在封建时代,都始终不是一件能让皇帝放心的事情。

    因此姬庆文心中虽然高兴,却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说道:“皇上,朝廷养兵养得焦头烂额,臣养这几百个团练兄弟也一样是捉襟见肘。不过既然是皇上的冀望,那臣便不敢辜负皇上一片苦心,一定替皇上待出一支敢于作战、善于胜利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出来!”

    这是后世解放军的口号,崇祯皇帝听来,自然是心潮澎湃,立即赞赏道:“好,好一个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朕这就赐你麾下军队名为‘明武军’。”

    说着,崇祯皇帝便扯过一张宣纸,在纸上用自己浑厚圆润的笔墨写了“明武军”三个大字,又道:“这三个字中有我朝国号在内,你派你织造衙门里的能工巧匠制成战旗之后,寻常宵小之徒自然望风而逃,其他凶顽不化之辈见了也会心胆俱裂。”

    说着崇祯便将自己的亲笔墨宝赐给了姬庆文,却还觉得不够爽快,又从自己的卧房之内取出一把宝剑,递到姬庆文面前,说道:“这口天子剑,朕先赐给了你,又被孙老师从你手里借走。现在孙老师还给了朕,所谓‘君无戏言’,朕现在将这口天子剑再赐还给你!”

    姬庆文知道这样宝贝的厉害,立即双手捧着接过了这口宝剑。

    崇祯皇帝松开双手,挺直了腰杆,便又叮嘱道:“这口宝剑乃是朕所亲用的,自然同其他尚方宝剑一样,有先斩后奏之权。不过你也不要太过得意,不要学你的师兄袁崇焕,胡乱杀了毛文龙,弄得局面不可收拾,你知道了吗?”

    姬庆文这才意识到,崇祯这个喜怒无常而又气量狭隘的皇帝的信任,并不是那么好得到的,当年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比起对自己的,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可这位堂堂蓟辽督师,现在却被皇帝关在诏狱之中,性命虽然暂时无忧,却也是吉凶未卜。

    可姬庆文现在已然接下了天子剑,便再也没有将宝剑原物奉还皇帝的道理,只能硬着头皮收下了宝剑,心中却在暗自发誓:绝不轻易使用这样至高无上的宝贝。

    于是姬庆文又同崇祯皇帝说了好一番话,这才捧着宝剑退出了乾清宫,又在等候已久的李元胤的护卫之下离开了紫禁城。

    李岩、黄得功等人照例在宫门前那座馄饨摊子前一边吃东西,一边等候姬庆文。

    李岩见姬庆文出得宫来,赶忙起身迎了上去,见那口天子剑又回到了姬庆文手里,便笑道:“想必姬兄这次进宫,又得了彩头了吧?否则这口宝剑又怎会失而复得呢?”

    姬庆文苦笑着摇了摇头,答道:“这样东西可不好拿啊,为了这口宝剑,皇上叫我每年多进贡四十万两白银呢!”

    说着,姬庆文便请众人落座,将自己同皇帝之间的谈话,捡着能说的,同众人简略介绍了一下。

    而当姬庆文提起皇帝准备替张居正平反昭雪的时候,李岩禁不住拍案叫好起来:“张江陵老相公当年宁可背负全天下的怨望,也要锐意变法、革除弊端,这样的魄力可以说自先秦商鞅变法之后的海内第一人了。可惜天不假年于张老相公,否则变法成功,大明国富民强,又怎么会闹到满洲鞑子乘虚而入的窘况呢?”

    他话音未落,忽听身边有人惊呼道:“李先生说什么?皇上要替张江陵老相公平反了?”

    众人循着声音扭头望去,见竟是摆馄饨摊的老张头,一边托着只馄饨碗,一边瞪大了眼睛说道:“这可是真的?”

    姬庆文每次进宫出来,都要在老张头的摊子上吃上一碗馄饨,因此早就同他混得精熟,便接话道:“当然是真的了,我骗你个摆馄饨摊子的做什么?皇上已经下旨,叫内阁草拟诏书了,想必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圣旨明发天下了!”

    不料那老张头听了这消息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说道:“皇上英明,皇上英明!能替张老相公平反昭雪,那可真是我……我……我大明朝百姓之幸啊!”

    李岩见了不无感慨地说道:“姬兄,张老相公虽然被朝廷里那些昏头官员攻谀,可天下百姓却还念着他的好处。姬兄能建议皇上办下这样一件大事,可谓深得人心了。”

    老张头听是姬庆文建议皇帝替张居正一案平反,更是激动地不知所措,忙道:“李先生说得没错,没错。姬大人能够直言进谏,便是我们天下百姓的恩人……这样,从此往后,姬大人在我这摊子上吃馄饨,一律免费奉送!”

第一九一节 留步山东() 
(本书正版在纵横中文网守法,还请移步支持订阅,谢谢。)

    姬庆文从崇祯皇帝那里领了旨意之后,专程跑了一次山海关,去见老师孙承宗。

    自袁崇焕获罪下狱之后,朝廷之内便没有了可以统管辽东军务的帅才。因此孙承宗担心,自己亲手打造的关锦宁防线之中,宁远、锦州一线仅凭祖大寿、何可纲两人未必能够抵抗如狼似虎的满洲八旗精兵。

    故而孙承宗力排众议,改换策略,不再加强锦州、宁远两座孤城的防御,而是着力修缮山海关这座京师屏障。

    山海关年久失修,重新修缮起来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事务更是繁杂无比。

    还好由姬庆文发现、又经百官之手送给皇帝的魏忠贤的遗产,还有将近一百万两白银没有使用。这些都是意外之财,崇祯皇帝自然可以全部交给孙承宗按需使用,而孙承宗又提拔了文武兼备的卢象升在自己身边帮忙,倒也让修葺山海关这一桩大工程开展得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孙承宗见姬庆文特意赶来,自然高兴,专门请他吃了一顿,又老生常谈般说了好些勉励慰问的话,才让姬庆文告辞离开。

    拜别孙承宗后,姬庆文又花了半天时间,同在山海关帮忙办差的祖大寿、吴襄、吴三桂等辽东将领们碰个头、告了别,这才又返回京师。

    回到京师,姬庆文见此处再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便点起所部乡勇团练,在一众得了他好处的官员的送行之下,便乘坐了河道总督衙门专门预备的空船,从自己浴血奋战过的广渠门出发,沿着已然疏通了的京杭大运河南下往苏州而去。

    这一场“己巳之变”中,姬庆文所部五百乡勇团练阵亡一十八人,受轻重伤者三百来人,仅论损失而言算不上多么惨重,却偏偏折损了自己极为信赖的心腹陈文昭,让他心里空落落的,更不知自己能否担负起真正重建“戚家军”的使命。

    而在其他方面,姬庆文却是颇有所得。

    首先,姬庆文通过在战场上颇为出色的表现,进一步取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间接影响了皇帝提拔了徐光启、孙元化两个死党担任要职,扩充了自己在朝廷之中的影响力。

    其次,他通过起获魏忠贤的遗产,用其中价值二百七十万两白银的黄金,将朝廷重臣们都收买了一个遍,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姬党”,可以说是在朝廷里扎下了根。

    然后取得这样的成功,姬庆文除了自己从苏州带来的十万两军饷被皇太极洗劫一空外,并没有什么花去多少成本,反而取回了一大堆宝石、珍珠、珊瑚之类的宝物——而这些宝物的价值,一点也不会低于那二十七万两黄金——姬庆文竟又狠狠地发了一笔横财。

    虽然收获颇丰,可毕竟折损了心腹陈文昭,这层阴影让姬庆文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一颗心随着漕船飘飘摇摇,便沿着京杭大运河往江南而去。

    不料漕船行至山东地界的时候,却被阻拦了下来。

    幸好拦船的不是旁人,却是姬庆文的好朋友孙元化。

    孙元化在“己巳之变”中立下了战功,是满朝文武之中少数得了彩头的,因此刻薄寡恩的崇祯皇帝也不吝惜皇恩,特旨将不过是山东兵备参议的孙元化,连跳几级升为山东巡抚。

    山东巡抚已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了,孙元化新官上任自然兴高采烈,看到姬庆文的漕船经过,好说歹说要他下船在山东逗留几日。

    姬庆文正是心情郁闷的时候,现在“他乡遇故知”,倒也正好乘此机会疏散疏散,便答应下来。

    孙元化自然是要尽地主之谊的,接连请姬庆文吃了好几顿饭,又带着他饱览了省城济南的风光。

    姬庆文在穿越之前曾经也来济南玩过一次,只不过那时候恰逢黄金周,济南趵突泉、大明湖等几个名胜景点乌泱泱都是人,根本就看不出什么东西。

    而今日有山东巡抚的招待,自然让姬庆文舒舒服服、清清净净地好好观赏了一番没有被商业化的原生态的景观——要放到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想要有这样的独享美景的待遇,可不是花几个钱就能买到的。

    游玩了整整一天之后,孙元化忽然怯怯地想请姬庆文到自己的军营里去瞧上一瞧。

    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姬庆文想也不想便答应下来,领着李岩、黄得功、李元胤等几个亲信,便往驻扎在永绥门下的济南府驻军营盘而去。

    进了这座营盘,众人无不一愣——原来这里与其说是驻军的营房,不如说是一处工厂。

    刚进营门,扑面而来的便是融化钢铁的热气、充耳所闻的便是此起彼伏的金属敲击声,抬眼所见的便是忙得不可开交的工匠。而他们手里忙的,却是一杆杆黑洞洞、光秃秃的铁棍——不就是枪杆子吗?

    姬庆文这才想起孙元化最爱摆弄火枪火炮之类的物件,便赞道:“孙大人带着我们在济南城里游览了一天了,没想到现在才进入正题,我看孙大人这间火器工场,那才是济南城最大的景致。”

    说罢,姬庆文便拿起几支半成品的火枪,开始摆弄起来了。

    孙元化听姬庆文夸赞,心中自然高兴,便道:“姬大人也是摆弄火器的行家,不如请大人也看看,我造的这些火枪看不看得过眼。”

    姬庆文闻言便认真观看起手里这支火枪来,却见这支火枪的制造工艺,要比自己通过郑芝龙从欧洲进口的燧发枪要粗糙了不少,别说的不说,光触摸上去的质感就差了好大一截。

    然而现在姬庆文是客人,总要给做东的孙元化一点面子,只好说道:“孙大人这些火枪果然精锐,尤其是大人可以自己制造,一旦有损耗便能立即补充,这就更加难得了。”

    他话音刚落,忽听黄得功说道:“这什么啊?这些火枪也太破了吧,烧火棍似的,东家你看,这支枪连枪杆子都是歪的,还怎么瞄准……”

    姬庆文听黄得功怎么一不小心便说出了实话,赶忙斥责道:“你小子瞎说什么呢?你会打枪么?知道这里的门道么?”

    黄得功性格又憨又直,再加上这次“己巳之变”之中立下战功,被封了个百户的官职也算是出人头地了,因此变得更加口无遮拦,说道:“东家,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么?这几杆火枪确实不行啊,不信我去把孟洪请来,让他看看怎么样?”

    说着,黄得功也没经过同意,便快步走出军营,去请姬庆文手下有名的神枪手孟洪了。

    姬庆文见状,刚要将黄得功叫住,却听孙元化说道:“姬大人何须动怒?方才那位黄壮士说得一点没错,下官制造的这些火枪虽然比其他官军手里的家伙要精锐一些,可比起姬大人手里这些从海外进口的火枪确实要差上不少。这点无须讳言,下官是知道的。”

    姬庆文早就从教科书里看到过,说是中国从明朝中叶起,科技水平就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了,而这两百多年时间中,中国却依旧始终以“老大帝国”倨傲于世界各国。这一情况,直到两百多年后的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魏源才意识到这点,他们两人便也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然而出乎姬庆文所料的是的,眼前这个孙元化却早在崇祯年间就已意识到中国至少在军火装备方面已然落后于西方了,光凭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非常具有魄力的了。

第一九二节 纸子弹、燧发枪() 
因此姬庆文不由得佩服起这位信任的山东巡抚大人来了。

    只见他拱手道:“孙大人,中外科学技术各有所长,也不必妄自菲薄。我华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又有孙大人这样的有识之士,只要奋起直追,想必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迎头赶上。”

    正说话间,黄得功已将孟洪硬拉过来,非要让他试试孙元化的火枪。

    在得到了姬庆文和孙元化的同意之后,孟洪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